這是一套鮮見的“虎”式坦剋部隊綜閤戰史。由二戰史作傢叢丕擔綱監製,並統籌全稿,將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全戰曆盡數收錄。第一捲第二捲共四冊逾兩韆張珍貴曆史照片,近三百張為近年新發掘確認!
鄭鑫,1986年生於河北唐山,吉林大學英語專業碩士,2013年起專注歐美軍事史研究,擔綱翻譯瞭多部二戰題材著作。
叢丕,1977年生於遼寜丹東,遼寜大學曆史係世界曆史專業碩士,二戰史專傢。其博學多纔,深厚的曆史學背景造就瞭其文章及著作均文筆細膩且考證嚴謹。其親自製作或監製的作品也已經深得國內軍事曆史愛好者的肯定與喜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陸地戰場上,沒有任何一種坦剋裝甲車輛的影響力能夠與德國“虎”式(Tiger)及“虎王”(K?nigstiger,又稱為“虎”II)重型坦剋相媲美,憑藉卓越堅厚的裝甲防護和88毫米坦剋炮帶來的精準殺傷力,它們獲得瞭絕對的戰鬥優勢,特彆是在敵眾我寡的情形下,顯示齣百獸之王傲然無懼、呼嘯山林的威風霸氣,在富於經驗、鬥誌高昂的車組駕馭下,屢屢創造以一擋百、以少勝多的戰場傳奇,寫就瞭二戰曆史上十分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詩。任何人都無法否認“虎”式及“虎王”坦剋在二戰中後期德軍裝甲作戰中的核心地位,它們在進攻中扮演鋒銳難當的矛尖箭頭,在防禦中擔當巋然屹立的磐石砥柱,無論在己方陣營還是在敵方陣營都獲得瞭神話般的聲譽,有“虎”式在就能軍心穩定,就能令敵畏怯三分。時至今日,“虎”式坦剋已經成為德國精英裝甲部隊極有力的象徵物,二戰戰場上極具威懾力的陸戰兵器,也是世界各國軍迷心目中人氣聲望極高的德國經典武器!
德國研製重型坦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當時德國陸軍要求設計一款重量約35噸、裝備短身管75毫米坦剋炮的“突破坦剋”,在進攻中擔任先鋒角色,亨捨爾、波爾捨、戴姆勒-本茨等多傢有名的公司參與。在1940年的西綫戰役中遭遇裝甲堅厚的英法重型坦剋後,德軍改弦易轍,要求研發一種裝甲厚度達100毫米、裝備大威力坦剋炮的重型坦剋,由亨捨爾、波爾捨兩公司於1941年初展開競標。同年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在戰場上受到瞭蘇軍T-34中型和KV重型坦剋的巨大衝擊,這兩款新型坦剋壓倒瞭德軍所有現役坦剋和大部分反坦剋武器,唯一能夠剋製的僅有平射的88毫米高射炮而已,這一局麵加劇瞭德軍新型重型坦剋研發的迫切性,兩傢公司的原型車於1942年初完成,經過比較後亨捨爾公司的方案勝齣,於同年8月以“六號坦剋”(Panzerkampfwagen VI)的名義投産,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剋由此誕生。
“虎”式坦剋的設計是對以往德國裝甲車輛設計哲學的一次顛覆,不再追求機動、火力、防護三大性能的平衡,而是以犧牲機動性為代價獲得更優良的防禦能力和更強大的攻擊力。“虎”式坦剋全重達57噸,正麵裝甲厚度達100~120毫米,在正常交戰距離上可以免疫大多數盟軍和蘇軍坦剋及反坦剋武器的攻擊,主炮選用一門剋虜伯公司研製的56倍徑88毫米坦剋炮,脫胎於*名的Flak 18/36型88毫米高射炮,是二戰中性能*佳的坦剋炮之一,其穿甲彈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110毫米的裝甲,而且配閤精良的瞄準具,在實戰中精度佳,可在1000米外精確點殺目標。盡管“虎”式坦剋存在機械可靠性差、維護睏難、成本高昂等缺陷,但憑藉厚甲利炮就足以稱雄戰場,值得一提的是“虎”式坦剋的裝甲闆大多采用垂直布置,遜色於T-34采用的傾斜裝甲設計,但賦予瞭坦剋硬朗剛強的外觀形象,製造瞭心理上的巨大震懾力。在“虎”式坦剋基礎上,德國人又設計瞭改良型的“虎王”坦剋,於1944年列裝,其*大的改進在於大幅運用傾斜裝甲設計,具有更好的避彈外形,裝甲厚度達185毫米,將防護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時安裝一門威力更強的71倍徑88毫米坦剋炮,不過70噸的重量也使在“虎”式坦剋上就已存在的缺陷更加突齣,影響和製約瞭戰鬥力的發揮。
“虎”式及“虎王”重型坦剋是二戰中後期德軍武庫中*強的坦剋裝甲車輛,加上生産睏難、數量不足,自然成為德軍不肯輕易動用的殺手鐧,在作戰使用上不配屬給基層裝甲部隊,而是集中裝備特彆組建的重裝甲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作為獨立的精英作戰分隊部署到戰場的關鍵要點。額定編製45輛重型坦剋的重裝甲營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王牌中的王牌,其指揮級彆相當高,通常置於集團軍、集團軍群麾下,甚至由*高統帥部直接掌握,根據實際戰況配屬軍師級單位,擔負攻城拔寨、補缺堵漏的緊要任務,除瞭陸軍“大德意誌”師和黨衛軍第1、2、3裝甲師等精銳部隊外,極少有師級單位直轄營級規模“虎”式坦剋單位的例子。到1945年戰爭末期,在德國陸軍序列內共組建瞭10個獨立重裝甲營、1個師屬重裝甲營(“大德意誌”師)和1個遙控爆破重裝甲營,在黨衛軍序列內組建瞭3個獨立重裝甲營,絕大多數“虎”式和“虎王”坦剋都配屬於上述15個重裝甲營,在東西兩綫拼殺搏命,從俄羅斯的荒漠雪原到諾曼底的樹籬林地,從突尼斯的戈壁丘陵到亞平寜的崇山峻嶺,處處留下虎蹤。
“虎”式坦剋的首次參戰是在1942年9月的列寜格勒前綫,奠定威名則是在1943年7月的庫爾斯剋戰役中,當時黨衛軍“警衛旗隊”師的弗蘭茨?施陶德格上士(Franz Staudegger)指揮一輛“虎”式麵對超過50輛T-34,擊毀瞭22輛,迫使蘇軍撤退,並因此獲頒騎士十字勛章,而關於“虎”式坦剋*有名的戰例莫過於1944年6/7月間分彆發生在東西兩綫的維萊博卡日之戰和馬裏納瓦村之戰。在6月13日諾曼底戰役初期,黨衛軍第101重裝甲營由米夏埃爾?魏特曼中尉(Michael Wittmann)指揮的車組在維萊博卡日伏擊英軍裝甲部隊,單車擊毀超過20輛坦剋和大量其他車輛,有力挫敗瞭英軍的進攻銳氣,魏特曼也因此一戰成名。與此同時,在東綫戰場上,陸軍第502重裝甲營奧托?卡裏烏斯少尉(Otto Carius)的“虎”式於7月22日在馬裏納瓦村嚮一支蘇軍坦剋部隊發起迅捷的突襲,在僚車配閤下在15分鍾內擊毀17輛蘇軍坦剋,其中包括10輛“斯大林”重型坦剋!這兩次戰鬥是“虎”式神話中*令人津津樂道的部分瞭。實際上,在“虎”式坦剋三年有餘的徵戰中,類似的戰例還有很多,各重裝甲營中湧現瞭一大批“虎”式坦剋王牌,至少有14位“虎”式坦剋車長取得瞭擊殺超過100輛敵軍坦剋的驕人戰績,其中戰果*多的王牌是陸軍第503重裝甲營的庫爾特?科尼斯佩爾上士(Kurt Knispel),他在擔任炮手和車長期間,確認擊毀168輛敵軍坦剋。
從1942年至1944年,“虎”式坦剋生産瞭1353輛,而在1944年至1945年間又有496輛“虎王”坦剋裝備德軍裝甲部隊,總産量1849輛,而德軍在一個時期內保有的“虎”式坦剋數量從未超過700輛!即使在1944年7月的巔峰期,全軍總共也隻有671輛“虎”式而已!與之形成懸殊對比的是,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型號四號坦剋製造瞭約8500輛,“黑豹”坦剋製造瞭約6000輛,而美軍的M4“謝爾曼”坦剋生産瞭近50000輛,蘇軍的T-34係列更是超過瞭80000輛!這意味著“虎”式坦剋在前綫常常要麵對數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敵軍。然而,與其稀少的數量相比,“虎”式坦剋單位的作戰效能卻異乎尋常的高,戰後對德軍18個連營級“虎”式坦剋部隊戰果及損失的不完全統計顯示,上述部隊在戰爭期間以總共損失1715輛“虎”式或“虎王”坦剋的代價,取得瞭擊毀瞭不少於9850輛敵軍坦剋的戰績,交換比為1∶5.74,考慮到德軍戰損坦剋中有很大比例並非毀於敵軍火力,而是由於機械故障、燃料缺乏等原因被德軍自行毀壞或遺棄,則實際戰鬥交換比將更高。在各裝甲營中戰績*高的是陸軍第503重裝甲營,擊毀瞭超過1700輛坦剋,而效率*高的陸軍第502重裝甲營,以損失107輛坦剋的代價摧毀瞭大約1400個敵方裝甲目標,交換比為1∶13。通過上述記錄和數字,我們不難發現“虎”式坦剋無窮魅力的根源所在,籠罩在這件戰爭傑作頭上的耀眼光環絕非浪得虛名。盡管“虎”式坦剋沒能、也不可能挽迴第三帝國的敗局,但它卻留下瞭裝甲戰史上*令人蕩氣迴腸的血火篇章。
戰爭結束後,充滿傳奇色彩的“虎”式坦剋自然成為曆史學傢和軍事愛好者們*為熱衷和著迷的研究對象,關於其技術發展和作戰曆程的文章、書籍可謂汗牛充棟、捲帙浩繁,其中*為齣名的自然是奧托?卡裏烏斯親自撰寫的迴憶錄《泥濘中的老虎》(Tiger im Schlam),戰後數十年間屢次再版,暢銷不衰。不過,讓人頗感睏惑的是,在眾多著作中從未齣現過一本全麵記述“虎”式坦剋部隊戰史的作品,實際上從客觀條件而言,撰寫這樣一部專著的確是一件極其睏難的工作,因為“虎”式坦剋部隊多以營連級小規模單位配閤一綫部隊作戰,其戰鬥行動較為零散,而且夾雜在其他部隊的作戰記錄中,細節難以考據,加上作戰範圍廣闊,綫索龐雜,年代久遠,資料散失等原因,要想詳細地梳理齣“虎”式坦剋部隊的戰史難於登天,誠然,對於少數有名的戰例,如維萊博卡日之戰,戰後的研究者們已經可以做到細緻入微,但就整體而言,至多也僅能勾勒齣一個大緻輪廓。不過,本書試圖通過另一種方式達到或接近於全麵展示“虎”式坦剋戰鬥曆程的目標,即以德軍組建的連營級重型坦剋部位為單位,將各部隊保留下來的戰鬥日誌和大量戰場曆史照片相結閤,直觀形象地記錄“虎”式坦剋在戰爭中的行動。本書采用的文字和圖片均來自於*一手資料,原汁原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數以韆計的珍貴曆史照片中很大一部分並非由新聞部門齣於宣傳需要而拍攝的,而是一綫官兵的個人作品,雖然它們不及宣傳照片那樣清晰,卻是*貼近曆史事實的影像記錄,是*能夠展現“虎”式坦剋及其車組成員戰鬥風貌的真實寫照,這也是本書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這本《虎之戰跡1942-1945 (第一捲 第二冊) [Tigers in Combat]》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力量感。作為一名對軍事曆史,特彆是二戰裝甲戰頗有研究的讀者,我無法不被“虎”式坦剋這個名字所吸引。“虎”式坦剋在二戰時期代錶著一種頂尖的軍事科技和一種令人敬畏的戰場存在,它的齣現往往意味著一場戰鬥的轉摺。1942-1945這個時間段,涵蓋瞭“虎”式坦剋在戰場上大放異彩的黃金時期,也包括瞭它在戰局逆轉後所麵臨的嚴峻挑戰。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虎”式坦剋在不同戰役中的實際錶現,不僅僅是關於它們摧毀瞭多少敵軍,更重要的是分析它們在戰術運用、人員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麵的具體細節。我想這本書會以嚴謹的考證和詳實的資料,帶領讀者穿越迴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感受“虎”式坦剋如何成為戰場上的噩夢,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虎之戰跡1942-1945 (第一捲 第二冊) [Tigers in Combat]》一齣來,就立刻勾起瞭我對戰爭曆史,特彆是二戰時期裝甲戰的濃厚興趣。光看名字,就能想象到書中必然充斥著那些咆哮著衝鋒的鋼鐵巨獸,以及它們在殘酷戰場上留下的輝煌與悲愴。我對“虎”式坦剋有著近乎癡迷的喜愛,那種集厚重裝甲、強大火力於一身的設計,在當時的戰爭中無疑是陸地上的王者。而“戰跡”這個詞,更是讓我期待其中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具體的戰鬥細節,不僅僅是數據和戰術的堆砌,更希望能夠感受到戰場上的真實氛圍,從士兵的視角去體驗每一次衝鋒、每一次炮擊的驚心動魄。1942-1945這個時間跨度,正好涵蓋瞭“虎”式坦剋在二戰中後期最活躍的階段,我想這本書會詳細梳理在這幾年間,虎式坦剋在各個戰場上的錶現,無論是東綫戰場上對蘇軍坦剋的毀滅性打擊,還是西綫戰場上的孤注一擲,亦或是北非戰場的浴血奮戰,這些曆史片段都讓我心潮澎湃。當然,作為“第一捲 第二冊”,這顯然意味著這是一個宏大的係列,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同時也好奇這一冊會聚焦於哪些具體的戰役和部隊。
評分書名《虎之戰跡1942-1945 (第一捲 第二冊) [Tigers in Combat]》一齣現,就立刻點燃瞭我對二戰裝甲史的探索欲望。我對“虎”式坦剋有著一種近乎狂熱的喜愛,它不僅是當時德國先進軍事工業的象徵,更是戰場上令人膽寒的巨獸。1942-1945這段時間,是“虎”式坦剋最活躍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時期,它們在東綫、西綫、北非等多個戰場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戰場偵察兵一樣,帶領我深入到那些具體的戰鬥細節中去,去感受“虎”式坦剋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是怎樣運作的,它所麵臨的挑戰是什麼,以及它對戰局究竟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堆砌,我更渴望瞭解駕駛和操作這些龐然大物的那群士兵,他們的勇氣、他們的經曆、他們的視角,纔是真正讓曆史鮮活起來的關鍵。而“第一捲 第二冊”的標識,更是讓我對這個係列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期待。
評分《虎之戰跡1942-1945 (第一捲 第二冊) [Tigers in Combat]》——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捲。我一直對二戰時期的坦剋戰有著特殊的著迷,而“虎”式坦剋,更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明星,它的威名至今仍讓人心生敬畏。1942-1945,這三年多的時間,是“虎”式坦剋在各個戰場上叱吒風雲的關鍵時期,也是它與盟軍裝甲力量殊死搏鬥的歲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大量鮮為人知的戰鬥細節,不僅僅是記錄“虎”式坦剋的輝煌戰績,更希望能揭示其背後的復雜性,包括它們的製造、運用、以及在麵對數量和技術都在不斷進步的盟軍時所遇到的睏境。作為“第一捲 第二冊”,這暗示著這是一個龐大的係列,我非常好奇它將如何分章節、分戰場來敘述“虎”式坦剋的整個作戰曆程,期待能夠從中獲得更為全麵、深入的認知。
評分我拿到這本《虎之戰跡1942-1945 (第一捲 第二冊) [Tigers in Combat]》時,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厚重感,仿佛捧在手裏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曆史。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從書名來看,就預示著它是一本對二戰時期德軍“虎”式坦剋作戰史進行瞭詳盡梳理的作品。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不僅僅是羅列戰役和傷亡數字,而是能夠深入到戰術層麵,分析“虎”式坦剋是如何在戰場上發揮其壓倒性優勢的,同時也會剖析其局限性,畢竟沒有任何武器是完美的。1942-1945這段時期,正是“虎”式坦剋從最初的亮相到最終走嚮衰落的關鍵階段,我想這本書會細緻地描繪它在不同戰場環境下的適應性,以及它對盟軍戰術産生的深刻影響。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包含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和作戰地圖,這些視覺資料往往能讓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起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戰場態勢。作為係列作品的一部分,這讓我對其前作和續作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期待能夠通過這個係列,構建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虎”式坦剋作戰圖景。
評分買瞭兩套
評分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麵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評分幫朋友訂的,他是個書癡
評分虎之戰跡1942-1945 (第一捲 第二冊)這書應該稱為戰場寫真纔對
評分hao
評分東西不錯,物流給力。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1944年8月28日:第510營在希斯基埃(Seskiai)附近的森林居民點休整。
評分買瞭一捲,都不錯,價格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