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367-201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Concrete Structur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367-201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Concrete Struc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结构
  • 加固设计
  • GB50367-2013
  • 国家标准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土木工程
  • 规范标准
  • 混凝土
  • 加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3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80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367-2013)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Concrete Structur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367-201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材料、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预张紧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绕丝加固法、植筋技术、锚栓技术、裂缝修补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设计计算原则
3.3 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4 材料
4.1 混凝土
4.2 钢材及焊接材料
4.3 纤维和纤维复合材
4.4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
4.5 钢丝绳
4.6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4.7 阻锈剂
5 增大截面加固法
5.1 设计规定
5.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5.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5.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5.5 构造规定
6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6.1 设计规定“
6.2 加固计算
6.3 构造规定
7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7.1 设计规定
7.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7.3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7.4 型钢预应力撑杆的加固计算
7.5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7.6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7.7 型钢预应力撑杆构造规定
8 外包型钢加固法
8.1 设计规定
8.2 外粘型钢加固计算
8.3 构造规定
9 粘贴钢板加固法
9.1 设计规定
9.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9.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9.4 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9.5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9.6 构造规定
10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10.1 设计规定
10.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10.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10.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10.5 框架柱斜截面加固计算
10.6 大偏心受压构件加固计算
10.7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10.8 提高柱的延性的加固计算
10.9 构造规定

11 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法
12 增设支点加固法
13 预张紧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14 绕丝加固法
15 植筋技术
16 锚栓技术
17 裂缝修补技术
附录A 既有建筑物结构荷载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附录B 既有结构混凝土回弹值龄期修正的规定
附录C 锚固用快固胶粘结拉伸抗剪强度测定法之钢套筒法
附录D 锚固型快固结构胶抗震性能检验方法
附录E 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阻锈方法
附录F 锚栓连接受力分析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节能实用技术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实用、权威的建筑节能技术集成,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开发商、物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决策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建筑节能设计、施工、改造和运行管理指导。全书紧扣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聚焦于提升我国建筑能效水平、降低建筑碳排放、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涵盖了从概念设计、关键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沿技术与成熟经验相兼顾。 第一部分:建筑节能理论基础与政策法规 本部分为全书的基石,详细阐述了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以及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现状分析: 深入剖析我国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结构、能耗构成以及碳排放现状,分析其对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强调建筑节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建筑节能基本原理: 详细阐述热工学、传热学、空气动力学等基础理论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包括热桥效应、传导、对流、辐射等传热机制,以及通风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国家与地方建筑节能政策法规解读: 全面梳理和解读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激励政策、验收规范等,帮助读者理解政策导向和合规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介绍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等,并详细解读评价标准中的节能部分,涵盖保温隔热、门窗、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控制等关键指标。 碳排放交易与建筑领域: 探讨建筑领域在碳排放交易中的角色和潜力,介绍相关政策和实践,引导行业关注建筑碳足迹的核算与减排。 第二部分: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第一道防线”,本部分将详尽介绍各类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与施工要点。 墙体保温隔热技术: 外墙外保温系统: 详细介绍EPS(聚苯乙烯泡沫板)、X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聚氨酯等各类保温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施工工艺、防火安全要求以及常见问题防治。重点阐述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EPS外墙外保温系统、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等的构造层、粘结、锚固、抹面、饰面等环节的技术要点。 外墙内保温系统: 分析内保温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介绍真空绝热板、气凝胶等高性能保温材料的应用,以及保温层与主体结构、内饰面的构造处理。 夹心保温墙体: 介绍双层墙体夹保温层、多孔砖砌体保温、混凝土结构自保温等技术。 既有建筑外墙保温改造: 提供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和年代的既有建筑外墙保温改造的技术方案和施工指导。 屋面保温隔热技术: 坡屋面保温: 介绍落水檐沟、屋面板、保温材料、防水层、通风层等构造。 平屋面保温: 重点介绍种植屋面、架空屋面、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温、聚氨酯喷涂保温等技术,阐述防水、保温、排水、隔热等一体化设计。 地下室顶板保温: 介绍地下室顶板保温的构造方式和材料选择。 门窗节能技术: 高性能门窗系统: 详细介绍断桥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木铝复合门窗等材料的隔热性能,玻璃的选择(Low-E玻璃、夹胶玻璃、中空玻璃等)、玻璃组分的优化、密封材料、五金件的选择与安装。 门窗节能设计要点: 包括窗墙比控制、窗洞口尺寸优化、窗户朝向与遮阳的协调、安装质量控制等。 气密性与水密性: 阐述门窗的气密性和水密性对建筑节能和室内舒适度的重要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施工保证其性能。 地面保温技术: 介绍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地面保温的常用做法,包括保温层材料选择、地面结构构造、防潮处理等。 其他围护结构节能: 涉及阳台、雨棚、勒脚等部位的保温隔热处理。 第三部分: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建筑内部的采暖、通风、空调(HVAC)、照明、给排水以及智能化系统,提供全面的节能解决方案。 采暖、通风、空调(HVAC)系统节能: 系统设计优化: 介绍负荷计算的精细化、系统选型的合理性、末端设备选择的能效比(EER/COP)、变风量(VAV)系统、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高效设备与部件: 详细介绍高效冷水机组、热泵、锅炉、风机、水泵的选型与节能运行。 热回收与再利用: 阐述新风预热/预冷、排风热回收(全热交换器、显热交换器)、余热回收(如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等技术。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介绍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节能优势及其关键技术。 智能控制与监测: 探讨楼宇自控系统(BAS)、能耗监测系统、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的智能调节,实现按需送风、按需供冷/供热。 给水与排水系统节能: 热水系统节能: 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以及管网保温、循环泵控制等节能措施。 节水器具应用: 推广使用节水型水龙头、马桶、花洒等。 中水回用系统: 介绍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与再利用技术。 照明系统节能: 自然采光利用: 强调优化建筑朝向、窗户设计、采光井、光导管等,最大化利用自然光。 高效照明光源: 详细介绍LED光源的节能优势,以及荧光灯、节能灯的应用。 智能照明控制: 介绍感应器(光照度传感器、人来灯亮传感器)、定时控制、区域控制、集中控制等智能化照明解决方案。 区域与功能分区照明: 根据不同空间和使用需求,设计合理的照度与照明方式。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PV)、太阳能光热(集热)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包括屋顶、墙面、幕墙等形式。 地源热泵技术: 详细介绍地埋管、水环热泵、土壤源热泵等技术原理、系统构成、设计要点与应用前景。 风能利用: 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建筑中的应用。 生物质能利用: 简要介绍生物质能作为建筑供热的潜力。 建筑能源管理与监测: 能耗监测平台搭建: 介绍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组成、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可视化技术。 能源审计与诊断: 提供专业的能源审计流程和方法,识别建筑能耗“黑洞”。 运行优化与维护: 强调设备定期维护、系统运行参数优化对节能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如何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以提升其能效水平,延长建筑生命周期。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路线与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既有建筑(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提出差异化的节能改造技术路线,包括全面改造、重点改造、局部改造等。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外墙保温改造: 详细介绍外贴保温板、喷涂保温、砌筑保温等工艺,以及对原有外墙饰面、结构、门窗的影响。 屋面保温改造: 介绍平屋面、坡屋面的保温改造方法。 门窗更换与节能处理: 介绍更换节能门窗、加装隔热窗膜、密封条加固等措施。 设备系统节能改造: HVAC系统升级改造: 更换高效冷热源设备、优化风道/水管系统、增设新风系统、加装变频控制装置。 照明系统改造: 将传统光源替换为LED光源,加装智能控制系统。 热水系统改造: 增设太阳能集热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等。 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性分析: 介绍节能改造的投资回报分析方法,包括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节能改造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分析改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施工风险、政策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 第五部分: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实例 本部分通过精选的典型项目案例,生动展示建筑节能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案例: 选取已建成的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详细介绍其在围护结构、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及节能效果。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功案例: 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改造规模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展示改造前后的能耗对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公共建筑与住宅节能案例分析: 分别对办公楼、商场、酒店、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典型公共建筑和住宅项目的节能设计进行深度解析。 技术应用集成分析: 针对案例项目,详细分析各项节能技术的组合应用策略,以及多技术协同产生的叠加节能效应。 数据可视化与效果评估: 通过图表、数据分析等方式,直观展示案例项目的节能性能和实际运行效果。 第六部分:建筑节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与数字化: 探讨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节能设计与运维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在建筑能源管理中的潜力。 近零能耗建筑与零能耗建筑(NZEB): 介绍NZEB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路径以及我国NZEB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超低能耗建筑与低碳建筑: 探讨更为严苛的能耗标准和碳排放控制要求。 建筑与电网互动(BIPV & V2G): 介绍光伏一体化建筑、建筑与车辆能源互动等新兴技术。 可持续材料与循环经济: 关注建筑材料的能耗、碳足迹以及可再生、可回收材料的应用。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涵盖建筑节能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 实用性高: 提供大量具体的技术方案、施工要点、案例分析,可操作性强。 前沿性好: 介绍最新技术、理念和发展趋势,保持技术领先性。 权威性足: 汇聚了行业内资深专家和研究机构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图文并茂: 配以大量的插图、图表和照片,直观易懂。 适用读者: 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 房地产开发商的项目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 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管理人员。 物业管理公司、楼宇自动化工程师。 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 政府部门的建筑节能管理人员。 从事建筑节能研究和咨询的专业人士。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纸张的质感就透着一股专业和权威。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符合国家标准的严肃性,黑白灰的经典搭配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技术规范的人,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想,对于工程师和设计院的同仁们来说,这样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毕竟,我们每天打交道的就是这些冰冷的数据和严苛的条文,能有一本看着舒服、用着顺手的工具书,工作效率都能提高不少。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从总则到具体的设计参数,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体现了一部优秀技术标准应有的水准,让人感觉编写者是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量的,而不是闭门造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体例,我个人认为体现了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为什么这么做”的理论支撑库。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引述规范条文的同时,总会附带一些背景说明或案例分析的影子(虽然书中并未直接展示案例,但文字的组织方式让人能联想到实际场景)。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血有肉,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数字,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程思维框架。这本书恰好在普及基础知识和提升专业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教会你如何安全地“补强”,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每一次加固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跟进一个老建筑的结构改造项目,那栋楼的历史背景很复杂,牵涉到好几个不同年代的施工规范,所以急需一本能统领全局、提供现代加固思路的指导手册。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在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上的详尽描述所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加固方法背后的力学原理和适用条件。比如,对于碳纤维布的粘贴要求,它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强度指标,还细致地描述了基材处理、环境控制这些至关重要的“软性”要求。这些内容对于我这种需要现场把控质量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让我在面对那些看似棘手的老旧结构时,有了一套系统且可靠的行动指南,而不是只能凭经验去“蒙”。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设计结果的信心,感觉手中握着的不再是一堆生硬的规定,而是一套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武功秘籍”。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技术规范应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普及性,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文件”。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语言凝练、逻辑严密,并且非常注重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效率。例如,在描述荷载转换和应力分析的章节中,它使用的术语都是行业内高度统一的标准表达,这极大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施工错误。对于项目经理和现场监理来说,他们可以非常快速地对照图纸和现场情况,找到对应的验收标准。这种高效的“翻译”能力,是这部规范价值的体现。它不仅服务于顶尖的设计专家,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下沉到每一个工程执行的末梢,确保从蓝图到实体的每一步都遵循着最高的质量标准。总而言之,它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全面且实用的工程宝典。

评分

作为一个在设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规范的更新速度意味着什么——跟不上就意味着落后甚至出错。这本书(GB 50367-2013)的出版,在我看来,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吸收了近些年国内外在结构健康监测和新型复合材料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加固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搭积木”,而是更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和长期服役性能。尤其是在抗震设防这一块,新规范对既有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和提升给出了更精细化的指导,这对于我们身处地震多发区的同行来说,意义非凡。我记得过去总有些模糊地带,需要查阅多篇论文才能得出结论,现在,很多关键的判断标准都被整合到了一个官方文件里,大大简化了决策过程。这本规范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为行业的安全性和技术前沿性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让人对未来的工程质量充满期待。

评分

可以,正版的,书的质量非常好。

评分

正版,值得拥有……

评分

正版

评分

不错不错,正版支持,支持正版,好评

评分

专业书籍!!!!!!!

评分

很好,物流给力,物流小哥认真负责

评分

纸张质量很不错,绝对正品!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正版的,一直支持京东!

评分

正版!省得到建筑书店购买,京东商城方便快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