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

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涛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苏联
  • 轰炸机
  • 军事
  • 航空
  • 历史
  • 武器
  • 图鉴
  • 技术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88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39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特种武器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参考大量历史资料,从专业的角度,历数二战时期红色帝国DB-LK、SB-2、TB-3、K-7、DB-A等经典轰炸机型号的发展始末,解读隐藏在这些曾经留下赫赫威名的装备背后的故事,让读者了解那些即将消失在时间长河中的遗憾。

内容简介

  20世纪20~40年代,苏联航空器领域发展迅速。二战中的苏联轰炸机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特别的技术应用,但受到科技方面的限制,苏联在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道路上有着诸多波折,甚至还有一些令人悲痛的事件。《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以图波列夫SB-2、TB-3、DB-A、卡列宁K-7、DB-LK等几种轰炸机的技术发展沿革和作战使用历程为轴线,综合社会、历史、技术、政治、军事等多层面的分析,展现这一时期苏联轰炸机发展的曲折路程。

作者简介

  邓涛,男,河北工业大学教师(讲师),军事科普作家,曾以笔名云中子、子迟、元佑、燕云等,在《舰船知识》、《兵器》、《现代兵器》、《现代舰船》、《坦克装甲车辆》、《航空档案》、《航空世界》、《NAAS》、《军事评论》、《舰载武器》等军事刊物发表文章上百篇,并出版有《红色奔流》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红色蝙蝠侠——别利亚耶夫的DB-LK轰炸机
背景
研制
试飞
结局
缄默的杰作——SB-2快速轰炸机
背景
“骑兵轰炸机”——不寻常的研制动因
从ANT-21到ANT-40——漫长的“进化过程”
ANT-40主要结构特点
试飞、定型及生产服役情况
最后的“斯勃”——改头换面的AR-2
来自冬天的神话——图波列夫TB-3简史及其他
背景
研制与试飞
生产
交付及作战使用概述
总结
天空就是我的征程之海——空中战舰卡列宁K-7
背景——童年、天空与巨舰
更大更强的诱惑——K-7的诞生
K-7主要结构特点
建造及试飞过程
总结
穿越北极圈的史诗——鲜为人知的DB-A重型轰炸机及其北极探险飞行
背景——阿利克斯尼斯时代的苏联空军战略
研制
试飞
发展——DB-2A
祖国—北极—美利坚
尾声
附:DB-A/DB-2A之主要竞争者TB-7(Pe-8)重型轰炸机简要概况
篇外章:飞行的文学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号的悲剧
高尔基与斯大林——复杂而微妙的友谊
一个非同凡响的主意
“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苏维埃式的空中宫殿
神话的背后
一个辉煌的悲剧
悲剧过后
墓志铭
附录:苏联航空之父——图波列夫生平简述

精彩书摘

  到了1927年3月,苏联空军又针对ANT-6项目发布了一份新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以取代原来的那份,这份文件中对新飞机的基本要求是能在2000米高度以巡航速度达到750千米的作战半径。应该说,要实现这种性能,对于几乎是白手起家的苏联航空工业来说难度不小,好在通过TB-1的试飞,年轻的苏联航空工程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在随后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数据用在了正在进行中的ANT-6项目上,其效果不久之后就充分显示了出来。按照原先的计划,两架ANT-6原型机本应在1927年8月1日之前完工,但后来不得不因产能不足而被迫推迟(客观地说,如此巨大的全金属飞机对任何一个老工业国家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是俄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关于制造原型机的协议,后来直到1929年2月18日才在苏联红军军事装备特种技术局与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之间达成,而正式的开工建造则是1929年10月的事情了。当然,此时的苏联国内已经连续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生产状况大为好转,这一切为这只世界上最大的全金属铁鸟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有意思的是,直到ANT-6原型机走上工厂装配架两个月后,也就是1929年12月,苏联空军关于该机的性能要求才最终确定下来:有效载荷3360千克;拥有足以保证在2000米高度飞行1500千米的燃料;平飞速度190千米/小时(2000米高度);在20分钟内能爬升到3000米高度;升限4000~4500米;载弹量2000千克。当然,这种边建造边设计的情况现在听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因为此前世界上还从没有过类似的巨型轰炸机,苏联空军也只能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前提下,摸索着对ANT-6提出自己的要求。1930年3月21日,ANT-6项目的*一架全尺寸木制模型正式完工。
由于原计划为ANT-6装备的M-17引擎性能并不可靠,这种发动机实际上是苏联国内按许可证生产的德国宝马BMW Ⅵ,所以最终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决定将四台600马力的柯蒂斯征服者V-1570发动机搬上ANT-6原型机,每台引擎配一副双叶4.27米直径的全金属不可变距式螺旋桨。柯蒂斯征服者V-1570发动机的图纸于1930年5月被苏联政府拿到,使得ANT-6据此设计发动机支架和引擎罩成为可能。ANT-6的机组由两名飞行员、一名投弹手兼前机枪射手、一名随机工程师、四名机枪手组成,无线电及侦察相机由四名机枪手中的一人操纵,另外,除了投弹手及随机工程师外,所有机组成员的位置都是敞开式设计的。
1930年10月,ANT-6原型机主要部件完成,并随后转交给莫斯科的211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1930年12月22日,随着原型机稳稳当当地升上天空,酝酿了几年的ANT-6项目终于结出了硕果,当天的试飞员是格罗莫夫(M. M. Gromov)。新飞机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自然是它的尺寸了:翼展40.5米,机长24.2米,机高8.8米,翼面积23平方米;全机空重9735千克,起飞重量16042千克。在试飞中,装备柯蒂斯发动机的ANT-6原型机曾创造了平飞速度232千米/小时及在5分零2秒的时间内爬升1000米的最好飞行纪录,超出了原先的设计要求。不过在首飞即将结束时,由于发动机节流阀手柄故障,原型机险些因失速而坠毁,幸得格罗莫夫处置得当才最终化险为夷。在从1930年11月20日开始到1931年3月20日结束的工厂测试后,原型机被送回了工厂,以根据前段时间试飞的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改造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用开缝式副翼代替了原来的角平衡式副翼,并且方向舵面积也得到了增加;二是用四台宝马BMW Ⅵ7.3 12缸活塞引擎代替了原来装备的柯蒂斯发动机,相应的螺旋桨也改用了3.5米直径的双叶不可变距木制螺旋桨。
重新换装宝马发动机的ANT-6原型机于1931年4月29日再次试飞,相应的国家测试在1931年5月至8月完成,期间该机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毛病,而特别要提及的是其失速性能非常令人满意(对于新手来说,这是个好消
息)。在此期间,对这架ANT-6原型机进行的唯一一次改进,是将传统的单轮起落架改为了颇具特色的前后双轮式起落架。
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年7月,斯大林对ANT-6原型机进行了视察,并当即要求飞机升空进行表演,不凑巧的是该机的飞机员当时并不在场,工厂领导只得找来两名TB-1飞行员临时应急。所幸ANT-6操纵特性与TB-1差别不大,所以飞行表演进行得算是完美,斯大林对ANT-6极为满意,并下令在明年的“五一”节阅兵式时,应至少完成9架以参加空中分列。统帅的这一指示造成了工厂的全面赶工,1932年5月1日,9架换装了M-17发
动机的ANT-6在70架TB-1的伴随下,轰鸣着飞越红场上空,震惊了在场的各国观礼人士。自此,ANT-6成为了每年这个时节红场上空的常客,并以其极硬朗的形象成为了红军力量的象征。
ANT-6原型机的防御火力主要由机鼻的一或两挺7.62毫米DA机枪(安装在Tur-6型枪架上)、机背两个位置的两挺7.62毫米DA机枪(安装在Tur-5型枪架上),以及机身腰部(机翼附近)两侧的两挺可伸缩式7.62毫米DA机枪组成。虽然该机标准载弹量为2000千克,但在必要时,可以以缩短航程为代价,通过减少燃料的办法携带4000千克炸弹。数量多达28枚的50、82或100千克炸弹可以装入机身内部弹舱,而位于机翼或机身下的外部挂架则可承载一枚1000千克级的巨型炸弹。
除了顶部甲板是微微弯曲的以外,ANT-6的机身实际上是一个矩型截面的长方体。这个巨大的金属盒子主要由三块0.5毫米厚的硬铝波纹蒙皮构成,另有一些0.8毫米厚的钢板被用在了需要特别加强的部位。四只铆接结构的硬铝制油箱被安置于巨大厚重的机翼内,每只油箱容积1950公升。整只机翼位于机身中间部位,呈梯型,翼根处宽达8米,但到了翼梢处就只有2.95米宽了。四根管状桁梁构成了机翼的承力框架,并且在机翼的中间部分被设计为可拆卸式结构,以方便油箱的拆装,此外,位于外翼的部分结构也被设计成同样的可拆卸式。机翼整体由0.3毫米厚度的硬铝蒙皮覆盖,但机翼中央的上表层使用了一些0.5毫米厚度的蒙皮以作加强。在1934年,部分生产型飞机又通过延长翼梢使翼展达到了41.85米。
在整个试飞期间,ANT-6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主要集中在原装的宝马BMW Ⅵ发动机或是其仿制品——苏联第26工厂生产的M-17发动机上,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苏联空军已经决定接受这种飞机并批准将其立刻投入大批量生产,至此ANT-6的生产型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型号——TB-3(毕竟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重型轰炸机无论如何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所以苏联空军迫不及待的心情可以理解)。*批3架生产型TB-3是由第22工厂于1931年9月生产的,但实际上其图纸早在六个月以前,也就是在ANT-6原型机工厂测试尚未结束时就被送到了该厂(俄国人做事就是猛)!第二批300架TB-3的生产任务于1932年初下达,仍然由第22工厂生产。*一架生产型TB-3于1932年2月完成(编号c/n 2201),其试飞测试起初由I.P.罗佐夫斯基(I. P. Lozovsky)负责,后来则由其同事A.K.图曼斯基(A. K. Tumansky)接手,而该机的设计师彼特雅科夫、图波列夫以及第22工厂的生产负责人N.I.巴赞科夫(N. I. Bazenkov)等人也在该机首次试飞时出现在了机场的跑道上。此后,又有9架飞机被迅速生产出来,于当年的3、4月份接受了测试,随后这些TB-3就被交付给苏联空军,并如前文所述于5月1日劳动节出现在莫斯科红场空中分列式的队伍中。

前言/序言

  在“红色帝国”并不漫长的军事史上,苏联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受到的关注一直并不算多,这里有很多原因,但苏联(包括沙俄)一直极为重视陆军力量的建设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陆军挤占了空军的发展资源。也正是因此,虽然苏联曾经涌现过一些天才的飞机设计师,也拥有一些极具创意的设计方案,但却并没有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较为深远的层次上来看,苏联拥有广袤的国土,这也使得它必然需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部队,这个规模庞大的军种也一直在苏联武装力量中占有主导地位。虽然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歇中有一段军事力量飞跃发展时期,但这个飞跃发展实际上大多是陆军,包括装甲部队的建设、新陆军战略思想的建立等等,真正属于空军的很少。当然,诸多的苏联飞机设计师,如图波列夫等人也在一些设计上证明了自己的地位,但这些对改变苏联空中力量的现实却没有太多帮助。
  从更为现实的角度上来说,苏联的周边还有着那么一些不怀好意的强敌,这些强敌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有着强烈的敌视心理,这种由国际关系引发的危机感也让苏联没有太多精力对自己的空中力量进行更有远见的改造。因此,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看到的苏联空军实际上只是一支战术空军,只有很微弱的战略打击能力(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在时代局限和现实眼光有限这样的背景下,早期苏联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并不抢眼,甚至可以用默默无闻来形容。这种情况甚至直到冷战末期都没有得到改变。
  事实上,在苏联空军轰炸机部队的序列中,我们可以找到齐全的分类,从轻型快速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再到重型远程轰炸机。受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苏联对重型轰炸机有着特别的情感,但受到科技方面的限制,苏联在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道路上有着诸多波折,甚至还有一些令人悲痛的事件。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一起走进苏联轰炸机的世界,解读隐藏在这些曾经留下赫赫威名的装备背后的故事,了解那些即将消失在时间长河中的遗憾。


《破晓的铁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力量》 引言 当历史的硝烟散尽,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伟画卷,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力量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德军钢铁洪流席卷东线的危急关头,正是那些在夜空中呼啸而过的巨型轰炸机,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将复仇的烈焰投向敌人的心脏。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款特定的特种武器,而是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现那个时代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整体风貌、作战理念、技术发展以及他们在扭转战争乾坤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一同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默默无闻的飞行员、辛勤工作的工程师、以及孕育出这些空中巨兽的设计师们,是如何共同谱写了人类航空史上的一曲悲壮史诗。 第一章:巨人的觉醒——战略轰炸理论的萌芽与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尽管一些军事理论家已经开始探讨战略轰炸的潜力,但其真正成为一项独立且重要的作战学说,并被付诸实践,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军事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面临法西斯主义的步步紧逼之时,苏联最高统帅部深知,仅仅依靠陆军和海军的正面作战,难以有效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因此,发展一支能够深入敌后、打击工业中心、破坏交通枢纽、摧毁敌方士气的战略轰炸机力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课题。 本章将追溯苏联战略轰炸理论的早期探索,分析其受到西方军事思想影响的痕迹,以及苏联自身在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特见解。我们将审视当时苏联军方对于战略轰炸的任务定义、作战目标、战术运用以及技术需求等方面的认识是如何逐步清晰和完善的。这包括了对远距离打击能力、载弹量、航程、防护能力以及隐蔽性等关键要素的考量。我们将通过对当时相关军事文献、元帅回忆录以及历史档案的梳理,力图还原苏联战略轰炸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艰难历程,理解其在战争初期面临的技术瓶颈和理论困境。 第二章:空中堡垒的铸造——苏联战略轰炸机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演进 从纸面上的图纸到翱翔天际的钢铁巨兽,苏联战略轰炸机的诞生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心血与智慧。与西方国家在战略轰炸机设计上偏重于远程、重型、多发动机的理念不同,苏联在战争初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限制和技术基础。然而,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苏联的设计局们在巨大的压力下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本章将深入探讨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和生产的主要战略轰炸机型号。我们将不仅仅列举它们的型号和性能参数,更重要的是剖析这些飞机背后的设计理念。例如,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工业能力下,通过优化结构、采用成熟技术、以及创新设计来满足战略打击任务的需求的?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型号轰炸机在气动布局、动力系统、武器装备、防御火力、导航设备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改进和演变。 我们将审视这些飞机在设计上所表现出的权衡与取舍:是在航程与载弹量之间做出选择?还是在防护能力与飞行速度之间寻求平衡?我们会探讨苏联设计师们如何根据实战反馈,不断对飞机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其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同时,本章也将提及一些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例如发动机的可靠性、金属材料的供应、以及精密仪器的制造等等,这些都是构成苏联航空工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钢铁洪流的呼啸——战略轰炸机部队的组织、训练与作战部署 一支强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不仅仅是拥有先进的飞机,更需要精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以及合理的作战部署。在战争的硝烟中,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部队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壮大,并最终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的? 本章将详细介绍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的组织结构。我们将了解其在最高统帅部航空指挥部直接领导下的指挥体系,以及各个集团军、航空军、师、团的层级划分。我们将探讨当时苏联空军的兵员招募、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机制。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们,在严苛的条件下接受了怎样的训练?他们如何学习导航、轰炸、规避敌方防御、以及协同作战?我们将着重描绘这些飞行员在心理上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分析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的作战部署策略。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它们承担了哪些主要任务?是战略性地打击德国的工业心脏,还是配合陆军的进攻,实施战术性轰炸?我们将考察其在反攻阶段,如何利用其远程打击能力,对德国本土的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后勤补给线进行持续性的破坏。本章还将探讨苏联空军在协同作战方面的经验,例如与地面部队、海军航空兵以及盟军之间的配合,以实现战略目标的最大化。 第四章:夜空中复仇的火焰——战略轰炸机在关键战役中的作用 战略轰炸机并非孤立的武器系统,它们在军事行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通过具体战役的案例,来展现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将聚焦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例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以及攻克柏林等。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中,苏联的战略轰炸机是如何被部署和使用的?它们是如何通过对敌方工业设施、交通枢纽、机场以及军事集结地的精确打击,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延缓其进攻步伐,甚至直接影响战役的走向?我们将分析每一次轰炸任务的战略意图、执行过程以及实际战果。 本章还将探讨战略轰炸机在战术层面的应用。例如,它们是如何在攻坚战中,通过对敌方坚固工事的压制性轰炸,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障碍?又如何在新兵种(如空降兵)的配合下,执行特殊的空中突袭任务?通过对这些真实战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在各个战场上所展现出的强大攻坚能力和战略威慑力。 第五章:黎明的曙光——战略轰炸机的技术贡献与战争的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在战争中所积累的经验、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对战后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军事理论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将总结苏联战略轰炸机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我们将回顾在设计、材料、动力、导航、武器系统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以及这些技术创新是如何影响了战后飞机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些在战争时期应急研发的机型,是如何为后来的先进机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章也将反思战略轰炸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它在削弱敌方战争潜力、改变战略格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平民伤亡和物质破坏。我们将探讨,在核武器出现之后,战略轰炸的意义和目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在战争中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理解空中力量的运用,以及战争的伦理边界,提供了哪些宝贵的启示? 结论 《破晓的铁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力量》旨在呈现一个立体、饱满的苏联战略轰炸史。它不仅仅是对一系列飞机的技术回顾,更是对一群将生命奉献给祖国蓝天的英雄们的致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战役的深入分析,以及技术演进的细致解读,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画卷,展现那些在烽火年代,于夜空中划破黑暗的钢铁巨翼,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对和平与胜利的无限渴望。这本书是历史的见证,是英雄的赞歌,更是对人类智慧与勇气的深刻颂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的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战争的宏观叙事和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技术层面,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更侧重于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审视这些飞机。它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一上来就解析引擎型号或者机翼翼型,而是从战争的起源、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国家机器的运转入手,描绘了苏联发动这场现代化战争的决心和手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如何调动全国资源投入到武器研发和生产的章节感到好奇。它描述了工厂工人们如何在严酷的条件下日夜赶工,飞行员们如何在缺乏先进训练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着老旧但可靠的飞机执行任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冰冷的钢铁机身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故事,是整个民族为了生存和胜利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它让我思考,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工程师们的功劳,更是整个社会体系、人民意志以及历史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轰炸机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战争机器,而是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的象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军事科技,尤其是航空器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苏联在那个时期,虽然资源相对匮乏,却涌现出了不少令人惊叹的飞机设计,特别是轰炸机。我一直很想了解那些在东线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轰炸机,比如伊尔-4、图-2,甚至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型号。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它们的研发历程、设计理念,以及在实战中的表现。我很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飞机的技术细节,例如它们的发动机性能、载弹量、航程、防御武器配置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它们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发挥作用,它们是否参与过一些关键性的战役,以及它们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关于“特种武器”这个词,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介绍飞机的基本型号,或许还会涉及一些针对特定任务改装的特种机型,或者它们携带的特殊炸弹、鱼雷等武器。苏联的航空工业在战争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苏联航空技术的辉煌与不易,去感受那些飞过硝烟弥漫的天空的钢铁巨兽。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的书,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二战时期的航空史。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大多数军事类书籍一样,侧重于飞机的性能参数、技术细节以及实战战例分析。然而,这本书却从一个更加人文和哲学的高度,审视了苏联在那个特殊时期发展轰炸机所面临的困境与突破。它不仅仅是关于飞机的硬核技术,更深入地探讨了苏联民族的精神特质,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孕育出那些令人惊叹的航空器。书中描绘了那个时代苏联人民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精神注入到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中。我被那些关于工匠精神、工程师的执着以及飞行员的英勇事迹所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架轰炸机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血泪与荣耀,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战争机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时代的脊梁。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军事历史,尤其是苏联空军的发展颇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的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了。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从技术参数、性能指标或是具体的空战战术着手。相反,它更加注重从战略层面和历史背景来剖析苏联轰炸机的发展。书中详细阐述了苏联在二战前中后期的战略目标、军事思想的演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轰炸机的设计和运用。我了解到,苏联的轰炸机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书中对“特种武器”的定义也相当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轰炸机本身,还涵盖了相关的支援技术、战术理论,甚至是那个时代苏联航空工业所面临的特殊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款武器的背后,是整个国家战略和技术体系的支撑,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装备。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轰炸机在整个二战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飞机,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就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想了解苏联在二战时期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轰炸机,它们是如何在数量和性能上与德国空军抗衡的。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带来了惊喜,它并没有直接介绍某一种具体的飞机,而是先铺陈了苏联航空工业在战争爆发前后的发展脉络。我了解到,苏联在战前其实面临着技术和经验上的不少挑战,但战争的残酷催生了强大的驱动力,使得他们的航空技术突飞猛进。书中对不同时期苏联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技术革新以及设计理念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这些飞机的整体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特种武器”的解读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指代轰炸机本身,更延伸到了它们所搭载的各种特殊弹药、改装方案以及执行的特种任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巧妙,它让我明白,理解一款武器,不能仅仅停留在其物理形态,更要考察其在整个战争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评分

苏联飞机二战后才发展起来 主要是德国技术的基础

评分

商品物美价廉,京东的服务很好,很满意的购物体验。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商品物美价廉,京东的服务很好,很满意的购物体验。

评分

详细介绍了二战之前的苏联经典轰炸机,期待续作,介绍一下战时装备

评分

20世纪20~40年代,苏联航空器领域发展迅速。二战中的苏联轰炸机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特别的技术应用,但受到科技方面的限制,苏联在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道路上有着诸多波折,甚至还有一些令人悲痛的事件。《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以图波列夫SB-2、TB-3、DB-A、卡列宁K-7、DB-LK等几种著名轰炸机的技术发展沿革和作战使用历程为轴线,综合社会、历史、技术、政治、军事等多层面的分析,展现这一时期苏联轰炸机发展的曲折路程。20世纪20~40年代,苏联航空器领域发展迅速。二战中的苏联轰炸机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特别的技术应用,但受到科技方面的限制,苏联在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道路上有着诸多波折,甚至还有一些令人悲痛的事件。《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以图波列夫SB-2、TB-3、DB-A、卡列宁K-7、DB-LK等几种著名轰炸机的技术发展沿革和作战使用历程为轴线,综合社会、历史、技术、政治、军事等多层面的分析,展现这一时期苏联轰炸机发展的曲折路程。20世纪20~40年代,苏联航空器领域发展迅速。二战中的苏联轰炸机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特别的技术应用,但受到科技方面的限制,苏联在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道路上有着诸多波折,甚至还有一些令人悲痛的事件。《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以图波列夫SB-2、TB-3、DB-A、卡列宁K-7、DB-LK等几种著名轰炸机的技术发展沿革和作战使用历程为轴线,综合社会、历史、技术、政治、军事等多层面的分析,展现这一时期苏联轰炸机发展的曲折路程。20世纪20~40年代,苏联航空器领域发展迅速。二战中的苏联轰炸机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特别的技术应用,但受到科技方面的限制,苏联在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道路上有着诸多波折,甚至还有一些令人悲痛的事件。《特种武器:二战苏联经典轰炸机》以图波列夫SB-2、TB-3、DB-A、卡列宁K-7、DB-LK等几种著名轰炸机的技术发展沿革和作战使用历程为轴线,综合社会、历史、技术、政治、军事等多层面的分析,展现这一时期苏联轰炸机发展的曲折路程。

评分

京东书籍价格比较实惠便宜,推荐大家多多读书,总体上好评!很不错的。

评分

六周年图书日购入,不到三折的价格,很实惠啦!

评分

书特别好,包装很结实。价格也很优惠了,最喜欢搞活动的时候了,简直超值到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