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第1卷)

邓小平文选(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小平 著
图书标签:
  • 邓小平
  • 文选
  • 政治
  • 历史
  • 中国共产党
  • 改革开放
  • 毛泽东时代
  • 传记
  • 领袖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20679
版次:2
商品编码:1001141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6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邓小平文选》(第1卷)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多数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内容简介

《邓小平文选》(第1卷)作者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集中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主要言论,反映了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十七年这几个历史时期,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

邓小平(1904.8.22~1997.2.1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目录[隐藏]

早年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建国后
改革开放时期


早年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
与刘伯承在解放战争中,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年9月至11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建国后
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在任总书记的10年中,协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的成效。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4年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
80岁生日在北戴河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设计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新局面。
1984年在建国35周年盛典上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他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992年南巡讲话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将在1999年底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政治风波,党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而经受住严重的考验,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3卷)。

目录

一、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
二、党与抗日民主政权
三、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
四、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
五、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
六、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
七、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
八、太行区的经济建设
九、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
十、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
……
邓小平文选(第1卷) 引言 《邓小平文选(第1卷)》收录了邓小平同志在1938年至1949年间的重要著作。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深刻的思想洞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撰写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这些著作,不仅是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生动写照,更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思想武器,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卷文选,如同一面透彻的镜子,映照出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战略魄力以及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高瞻远瞩,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革命的航向,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到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留下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精辟的论述。本卷的每一个篇章,都凝聚着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独特贡献。 核心内容概述 《邓小平文选(第1卷)》涵盖了邓小平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撰写的重要报告、讲话、指示、文章等,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部署与民族统一战线 在本卷收录的早期著作中,邓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前途和战略方针。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面对日军的凶残侵略,他强调了坚持抗战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深入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指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虽然在装备和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拥有人民的支持和正义的旗帜,最终必将战胜日本侵略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卷收录了大量关于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外敌。他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一切抗日阶级、阶层、政党和团体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他深入分析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原则和策略,论述了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重要性。他强调,只有建立和巩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他还深入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将战争转化为一场全民的、持久的、有组织的斗争。他论述了如何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如何建立抗日根据地,如何发展地方武装,以及如何在根据地实行民主制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从而为持久抗战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精神支撑。这些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为最终驱逐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关于解放战争的战略指挥与政治工作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解放战争。本卷收录的后期著作,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深刻分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发动内战的企图,并提出了坚决反击的战略方针。他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正义之师,必将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军事战略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原则,针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提出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论述了如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如何运用运动战、阵地战、攻坚战等多种战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他还深入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在解放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强调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战争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物资和情报支持。 在本卷中,邓小平同志对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深刻认识到,人民军队的胜利,不仅在于强大的军事实力,更在于其高昂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强调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志的重要性。他论述了如何在部队中开展群众路线工作,密切军民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治宣传和思想引导,统一全军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力量,夺取胜利。 此外,本卷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土地改革、经济建设以及建立新中国政权等方面的论述。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他积极推动土地改革,解放广大农民,从而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拥护。他还开始思考和规划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问题,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关于党的建设与思想理论贡献 《邓小平文选(第1卷)》不仅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更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 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深刻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一个具有铁的纪律、高度团结、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他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宗派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思想理论方面,虽然本卷主要收录的是革命实践中的讲话和文章,但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体现了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运用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初步构想,都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 《邓小平文选(第1卷)》所承载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对于我们当前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它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坚定支持。这提醒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再次,它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面对重大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战略眼光、政治魄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能够深刻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大局,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战略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我们当前在复杂环境中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本卷文选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的革命斗争精神,对于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经历艰难困苦,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 结语 《邓小平文选(第1卷)》是一部承载着中国革命光荣历史的文献,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思想宝库。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本卷文选,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更清晰地认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更深刻地体会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代伟人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将继续指引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邓小平文选(第1卷)》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暗红的底色搭配金色的烫字,简洁却不失庄重,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分量。翻开书页,油墨的香气扑面而来,那是知识的味道,是思考的味道。一开始,我被那些年代久远的文字吸引,它们记录着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经历的艰难抉择,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求索的精神,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怀揣着理想,在摸索中前进,试图为这个古老的民族寻找一条新的出路。那些话语,虽然朴实,却蕴含着深邃的洞察力,让我不禁思考,在任何时代,面对挑战,最根本的解决之道究竟在哪里?是坚守还是变革?是经验还是创新?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历史的答案,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这些永恒问题的追问。我花了很长时间,逐字逐句地去品味,去揣摩,试图从那些文字的脉络中,捕捉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物的温度。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探索的欲望,而《邓小平文选(第1卷)》则让我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国际关系的论述,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如何为中国争取到有利的发展空间。那些分析,鞭辟入里,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智慧。我能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而书中展现的,是一种沉着冷静、审时度势的领导风格。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领导力,不仅仅是发号施令,更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魄力。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他用他的人生阅历和深刻洞见,为我揭示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艰辛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它让我更加理解,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智慧决策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邓小平文选(第1卷)》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并非专门研究政治理论的学者,但我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理性精神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照所吸引。当我阅读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尝试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探索更有效的生产力和发展模式。那些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未知和挑战,以及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宏大的政策方针,更让我看到了在这些方针背后,是无数次的讨论、权衡,以及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做出那些艰难而又至关重要的决定?这本书,提供了一些答案,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任何一场伟大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坚定的政治决心和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

评分

拿到《邓小平文选(第1卷)》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先把它放在床头,让它成为一种“存在”。有时候,我会轻轻翻开几页,不求甚解,只是感受那种厚重的纸张和扑面而来的文字气息。我注意到,书中的语言风格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从早期较为朴素、直接的表达,逐渐走向更加成熟、 nuanced 的论述。这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记录,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思想演进的轨迹。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最简洁的语言中,而这本书,似乎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一些朴实无华的句子,却蕴含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人物,并非总是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而是用真诚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来引领。这本书,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向我娓娓道来,关于过去,关于现在,关于未来,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最近在读《邓小平文选(第1卷)》,感触颇深。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伟人,并非生而知之,而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洞察趋势,抓住关键,并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带领人民走向光明。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份珍贵的见证。我特别欣赏其中某些篇章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深邃思考,那种高屋建瓴的视野,仿佛能穿透迷雾,直指问题的核心。阅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荡的年代,和那些决策者一同经历着内心的挣扎和论证。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承受的沉重责任。书中的一些观点,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教会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脚踏实地的探索和不断求索的精神,永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政治文献,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关于战略、关于民族命运的深刻剖析,它让我对“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很不错的三卷本,适合阅读。

评分

纸质不好,印刷质量不行。在文章里边可以明显看得出,文字着墨有深浅。貌似盗版!!!!

评分

评价这本书评价这本书好

评分

很好哦,很好哦。很好哦,很好哦。

评分

给单位买的,不错,就是选的时候要注意选一套,别平装精装选混了

评分

如果是用来阅读就不错。

评分

要了解中国的政治,该书是一定要读的。

评分

要了解中国的政治,该书是一定要读的。

评分

毛选理论为主,邓选实用为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