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完整覆盖了3GPP第11版的新内容。
清晰阐述了异构网相关技术,涵盖小小区/异构部署和CoMP,以及站点间协调。
介绍了LTE第12版的现状,包括局域接入、CoMP、机器类型的通信、设备到设备通信的进一步增强。
详细讨论了LTE线接口结构、物理层、接入过程、广播、中继、频谱和射频特性,以及系统性能。
Erik Dahlman,Stefan Parkvall,Johan Skold,三人均是线通信领域的专家,都在爱立信研究院工作,自3G研究初始就深入参与到3G和4G开发与标准化工作中,今天依然积极奋战在3GPP内的LTE标准化事业前线。
第1章 LTE 背景 1
1.1 引言 1
1.2 LTE之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2
1.3 ITU活动 3
1.3.1 IMT-2000和IMT-Advanced 3
1.3.2 IMT系统的频谱 5
1.4 LTE与LTE-Advanced的驱动力 6
1.5 LTE的标准化 7
1.5.1 标准化进程 8
1.5.2 3GPP流程 8
1.5.3 3G向4G的演进 10
第2章 移动通信中的高数据速率 12
2.1 高数据速率:基本约束 12
2.1.1 噪声受限场景下的高数据速率 13
2.1.2 干扰受限时的更高数据速率 14
2.2 有限带宽的更高数据速率:更高阶调制 15
2.2.1 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更高阶调制 16
2.2.2 瞬时发送功率的变化 16
2.3 包含多载波传输的更宽带宽 17
第3章 OFDM 传输 20
3.1 OFDM基本原理 20
3.2 OFDM解调 22
3.3 用IFFT/FFT实现OFDM 23
3.4 循环前缀插入 24
3.5 OFDM传输的频域模型 25
3.6 信道估计和参考符号 26
3.7 OFDM频率分集:信道编码的重要性 27
3.8 OFDM基本参数选择 28
3.8.1 OFDM子载波间隔 28
3.8.2 子载波数目 29
3.8.3 循环前缀长度 30
3.9 瞬时传输功率变化 30
3.10 OFDM用户复用/多址接入方案 31
3.11 OFDM和多小区广播/多播传输 32
第4章 宽带单载波传输 35
4.1 均衡对抗无线信道频率选择性 35
4.1.1 时域线性均衡 35
4.1.2 频域均衡 37
4.1.3 其他均衡器策略 38
4.2 具备灵活带宽分配的上行链路FDMA 39
4.3 DFT扩展OFDM 40
4.3.1 基本原理 40
4.3.2 DFTS-OFDM接收机 42
4.3.3 使用DFTS-OFDM的用户复用 43
4.3.4 分布式DFTS-OFDM 43
第5章 多天线技术 45
5.1 多天线配置 45
5.2 采用多天线技术的好处 45
5.3 多根接收天线 46
5.4 多根发射天线 50
5.4.1 发射天线分集 50
5.4.2 通过空时编码实现的分集 51
5.4.3 发射端的波束赋形 52
5.5 空分复用 54
5.5.1 基本原理 55
5.5.2 基于预编码的空分复用 57
5.5.3 非线性接收机处理 58
第6章 调度、链路自适应和混合ARQ 技术 60
6.1 链路自适应:功率和速率控制 60
6.2 信道相关调度 61
6.2.1 下行链路调度 62
6.2.2 上行链路调度 64
6.2.3 频域内的链路自适应和信道相关调度 66
6.2.4 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 66
6.2.5 业务行为与调度 67
6.3 高级重传机制 68
6.4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68
第7章 LTE 无线接入:概述 72
7.1 基本原理 73
7.1.1 传输方案 73
7.1.2 信道相关调度和速率自适应 74
7.1.3 小区间干扰协调 75
7.1.4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75
7.1.5 多天线传输 75
7.1.6 频谱灵活性 76
7.2 LTE规范第9版 77
7.2.1 多播和广播的支持 77
7.2.2 定位 78
7.2.3 双流波束赋形 78
7.3 LTE规范第10版以及IMT-Advanced 78
7.3.1 载波聚合 78
7.3.2 扩展的多天线传输 79
7.3.3 中继 79
7.3.4 异构部署 80
7.4 LTE规范第11版 80
7.4.1 多点协同与传输 80
7.4.2 增强的控制信道结构 81
7.4.3 载波聚合增强 81
7.4.4 先进接收机 81
7.5 终端能力 81
第8章 无线接口架构 83
8.1 总体系统架构 83
8.1.1 核心网 83
8.1.2 无线接入网络 84
8.2 无线协议架构 85
8.2.1 无线链路控制 87
8.2.2 媒体接入控制 88
8.2.3 物理层 93
8.3 控制平面协议 94
第9章 物理传输资源 97
9.1 总体的时频结构 97
9.2 常规子帧和MBSFN子帧 100
9.3 天线端口 101
9.4 双工方式 102
9.4.1 FDD 102
9.4.2 TDD 103
9.4.3 LTE与TD-SCDMA共存 106
9.5 载波聚合 106
9.6 LTE载波的频域位置 109
第10章 下行物理层传输机制 111
10.1 下行传输信道处理 111
10.1.1 处理步骤 111
10.1.2 集中和分布式资源映射 115
10.2 下行参考信号 118
10.2.1 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118
10.2.2 DM-RS 120
10.2.3 CSI-RS 123
10.2.4 准共同定位关系 126
10.3 多天线传输 126
10.3.1 传输模式 127
10.3.2 发射分集 128
10.3.3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 130
10.3.4 非码本预编码 133
10.3.5 下行MU-MIMO 134
10.4 下行L1/L2控制信令 136
10.4.1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137
10.4.2 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 139
10.4.3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42
10.4.4 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46
10.4.5 PDCCH和ePDCCH的盲解码 149
10.4.6 下行调度分配 153
10.4.7 上行调度授权 159
10.4.8 载波聚合和跨载波调度 163
10.4.9 功率控制命令 165
第11章 上行物理层处理 166
11.1 传输信道处理 166
11.1.1 处理步骤 166
11.1.2 映射到物理资源 168
11.1.3 PUSCH跳频 169
11.2 上行参考信号 171
11.2.1 解调参考信号 171
11.2.2 探测参考信号 177
11.3 上行多天线传输 179
11.3.1 基于预编码的PUSCH多天线传输 180
11.3.2 上行MU-MIMO 182
11.3.3 PUCCH发送分集 183
11.4 上行L1/L2控制信令 183
11.4.1 PUCCH的基本结构 184
11.4.2 PUCCH上的上行控制信令 190
11.4.3 PUSCH上的上行L1/L2控制信令 196
11.5 上行功率控制 199
11.5.1 上行功率控制的一些基本规则 199
11.5.2 PUCCH的功率控制 200
11.5.3 PUSCH功率控制 202
11.5.4 SRS的功率控制 203
11.6 上行定时对齐 203
第12章 重传协议 205
12.1 软合并HARQ 206
12.1.1 下行HARQ 208
12.1.2 上行HARQ 208
12.1.3 HARQ时序 210
12.2 RLC 215
12.2.1 RLC SDU的分段、级联和重组 215
12.2.2 RLC重传 216
12.2.3 顺序传递 217
12.2.4 RLC的运作 217
第13章 调度和速率适配 220
13.1 下行调度 221
13.2 上行调度 222
13.2.1 上行优先级处理 222
13.2.2 调度请求 223
13.2.3 缓存状态报告 224
13.2.4 功率余量报告 225
13.3 调度分配/授权的时序 226
13.3.1 下行调度时序 226
13.3.2 上行调度时序 227
13.4 半持续调度 228
13.5 半双工FDD系统的调度 229
13.6 DRX和分量载波去激活 230
13.7 信道状态信息 231
13.7.1 CQI 232
13.7.2 RI和PMI 232
13.7.3 周期和非周期性CSI报告 233
13.7.4 信道状态信息CSI估计 236
第14章 接入过程 238
14.1 小区搜索和获取小区系统信息 238
14.1.1 LTE小区搜索概论 238
14.1.2 PSS结构 240
14.1.3 SSS结构 240
14.2 系统信息 241
14.2.1 MIB和BCH传输 241
14.2.2 系统信息块 243
14.3 随机接入 246
14.3.1 第一步:随机接入前导序列的发送 247
14.3.2 第二步:随机接入响应 252
14.3.3 第三步:终端识别 253
14.3.4 第四步:竞争解决 253
14.4 寻呼 254
第15章 多点协作和传输 256
15.1 规范第8版中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258
15.2 规范第10版和第11版的多点协作和传输 259
15.2.1 多点协作 260
15.2.2 多点传输 263
15.2.3 上行多点协作和接收 265
第16章 异构网部署 267
16.1 异构网部署中的干扰情况 268
16.2 使用规范第8版功能的异构网部署 270
16.3 频域分区 271
16.4 时域分区 272
16.5 共享小区 274
16.6 封闭用户组 276
第17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278
17.1 架构 278
17.2 总的信道结构和物理层处理 280
17.3 MBMS业务的调度 282
第18章 中继 285
18.1 LTE中的中继 285
18.2 整体架构 287
18.3 带内中继的回传链路设计 287
18.3.1 接入链路的HARQ 288
18.3.2 回传链路的HARQ 289
18.3.3 回传下行控制信令 291
18.3.4 回传链路的参考信号 293
18.3.5 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时序 294
第19章 频谱和射频特性 297
19.1 LTE的频谱 297
19.1.1 ITU-R为IMT系统定义的频谱 297
19.1.2 LTE的频段 298
19.1.3 新的频段 302
19.2 灵活的频谱使用 302
19.3 灵活的信道带宽工作 303
19.4 LTE的载波聚合 305
19.5 工作在非连续频谱 308
19.6 多标准无线基站 308
19.7 LTE的射频要求概述 311
19.7.1 发射机特性 312
19.7.2 接收机特性 313
19.7.3 地区性的射频要求 313
19.7.4 通过网络信令的频段特定的终端要求 314
19.7.5 基站类 314
19.8 输出功率水平要求 315
19.8.1 基站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315
19.8.2 终端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316
19.9 发送信号质量 316
19.9.1 EVM和频率误差 316
19.9.2 终端的带内辐射 316
19.9.3 基站时间对齐 317
19.10 无用辐射要求 317
19.10.1 实现方面 317
19.10.2 频谱辐射模板 317
19.10.3 邻道泄漏比 319
19.10.4 杂散辐射 320
19.10.5 占用带宽 321
19.10.6 发射机交调 321
19.11 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321
19.12 接收机对于干扰信号的敏感性 322
19.13 支持多频段的基站 323
19.14 中继的射频要求 326
第20章 性能 327
20.1 性能评估 327
20.1.1 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来看待系统性能 328
20.1.2 运营商的角度 329
20.2 以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和时延来衡量的系统性能 329
20.3 对LTE-Advanced的性能评估 329
20.3.1 模型和假设 330
20.3.2 评估准则 332
20.3.3 性能数值 333
20.4 结论 335
第21章 将来的无线接入技术——最后的思考 336
21.1 LTE规范第11版之后的LTE的持续演进 337
21.1.1 进一步提升的局域接入能力 337
21.1.2 改进的多天线/多点传输改善 339
21.1.3 机器类型的通信 340
21.1.4 设备到设备的通信 341
21.2 新的无线接入技术 342
21.2.1 新的频率范围 343
21.2.2 分配频谱资源的新方法 344
21.2.3 大规模天线配置 344
21.2.4 超密集部署 345
21.3 最后的思考 345
参考文献 346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对无线接入技术的兴趣快速增长,希望通过这些技术为语音、视频和数据提供移动以及游牧和固定服务。电信与数据通信在设计、实现和应用上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过去用作语音通信的手机在今天日渐成为终端用户的主要数据通信设备,可以提供网页浏览、社交和其他服务。
当今,用于移动通信的最广泛的无线接入技术为数字蜂窝通信,其服务用户数增长飞快,至2013年已达到60亿,平均地球上每个人都是其用户。从最初只为少数车载用户提供昂贵语音业务,到今天发展为多种移动通信设备的广泛应用,数字蜂窝通信提供了一系列移动服务,通常包括照相机、MP3播放器和PDA等。随着这种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其兴趣的日益增长,可以预见移动通信技术将会持续演进。
本书介绍LTE。LTE是3GPP标准,提供真正的4G宽带移动接入。LTE的第一个版本是第8版,经过一系列的演进发展,现在的最新版是第11版。LTE规范第10版和第11版,也被称作LTE-Advanced,因为它是ITU通过的、满足IMT-Advanced需求的主要技术,所以备受瞩目。本书内容基于LTE规范第11版,自上而下完整描述了LTE-Advanced无线通信技术。
第1章介绍了LTE及其演进的背景信息,还关注了参与4G定义过程的不同标准化实体机构。同时还讨论了该演进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
第2章到第6章更深入地讨论了LTE及其演进的部分内容。由于其通用性,这些章节不仅可用作本书所描述LTE内容的背景知识,同时也可供那些想了解其他系统(如WCDMA/HSPA、WiMAX和CDMA2000)背景的读者参考。
第7章到第19章是本书的主要部分。第7章给出了LTE的概要性技术综述,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内容均以之前章节所描述的通用技术为基础。接下来的章节详细描述了协议结构、下行和上行传输机制,以及与调度、重传、干扰控制相关的机制,并介绍了广播操作和中继功能,之后讨论了频谱灵活性以及射频方面的相关需求。
在第20章中评估了LTE,首先从系统的角度对LTE-Advanced的性能做了评估。
最后,第21章放眼未来,这种演进不会止步于LTE-Advanced,而会继续在LTE中添加新功能来满足未来的要求。
我一直对无线通信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4G技术深度探索的渴望。作者在书中对LTE和LTE-Advanced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最初的标准化进程,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再到实际商用的落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故事性。我了解到,LTE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研发和优化过程,其中包含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书中对于信令流程的讲解尤为细致,无论是注册、切换还是业务建立,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让我仿佛置身于网络通信的现场,亲眼见证数据的流动。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物理层技术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复杂的编码、解调、多址接入等技术可视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LTE-Advanced在性能提升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比如对更高阶调制方式、更灵活的帧结构以及小区协同等方面的介绍,都让我对4G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史诗,它激励着我去思考,未来的通信技术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简洁有力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技术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目录所折服,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内容的核心,让我对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作者在开篇部分就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早期的2G、3G到如今的4G LTE,以及更进一步的LTE-Advanced,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移动通信演进的编年史,让我对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有了更宏观的理解。尤其是在介绍LTE的基本原理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堆砌,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OFDMA、SC-FDMA等关键技术,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探其奥妙。书中对各种协议栈的解析也十分到位,每一个层次的功能划分,每一个接口的通信过程,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某些复杂概念时,会引用实际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讲述MIMO技术时,就提到了如何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这让我更容易将抽象的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一扇大门,让我对这个我每天都在使用的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知识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技术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前瞻性的行业洞察。作者在讲解LTE和LTE-Advanced核心技术时,始终坚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技术方案的对比分析,例如在讨论多天线技术时,作者会详细阐述MIMO、Massive MIMO等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种深入的比较分析,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技术的演进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单一技术的层面。书中对LTE-Advanced在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方面的探索,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看到了4G技术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及了LTE与5G共存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例如频谱共享和无缝切换等,这让我对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著作,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在通信技术领域深入探索的决心。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技术深度和广度上的追求。这本书在讲解LTE的各项关键技术时,绝对不是点到为止,而是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例如,关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还通过对时域和频域的分解,以及对循环前缀(CP)作用的详细阐述,让我对这个核心调制方式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对于LTE-Advanced中引入的新技术,比如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书中也给予了大量的篇幅。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多个载波“聚合”起来,就像是把多条车道合并成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此外,书中还对LTE-Advanced在网络架构、用户终端、基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升级的介绍,例如多天线技术MIMO的演进,以及对绿色通信和室内覆盖的解决方案等,这些都展现了4G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网络规划和优化的章节,它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实际案例,分析了在不同场景下如何进行网络部署和性能调优,这对于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将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它让我明白了,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技术的应用和优化同样至关重要,这才是真正实现技术价值的关键。
评分在我眼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份关于移动通信未来的展望。作者在对LTE和LTE-Advanced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也隐约透露出下一代通信技术(5G)的发展方向。书中对LTE-Advanced在频谱利用、能量效率以及业务支持方面的持续优化,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我尤其欣赏它对关键技术实现的详细解读,比如Turbo码和LDPC码的编码原理,以及OFDMA中的子载波分配策略,这些都让我对通信系统的底层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也提到了一些LTE-Advanced在部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室内覆盖、移动性管理和互操作性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了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复杂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学习到了4G技术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它让我明白,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硬件的迭代,更是算法的优化、协议的创新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充满了期待。
评分不错的技术类书
评分北半球进入盛夏的标志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书是正品,但是服务差的一笔,11月1号下单快一个月到货,找了四次客服前三次都是推,第四次才给分拆解决,客服太差
评分东西收到,还没看
评分地标编辑
评分好好好还好好,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呵呵?
评分北半球进入盛夏的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