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细节的打磨上达到了令人称奇的程度,它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史料的敬畏与热爱。书中对特定历史人物的刻画,并非简单的标签化处理,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光辉与挣扎。例如,对于某位关键清朝官员在面对西方新式武器时的心理活动描写,那种矛盾、犹豫与最终的无奈,被细腻地捕捉下来,使历史人物瞬间立体化,而非扁平化的符号。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宏大的战争叙事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温度和张力。同时,作者在引入技术细节时,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专业性,又避免了过度技术化带来的阅读障碍,读者即便不是军事史专家,也能清晰理解技术革新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实际效用与局限。这种平衡的艺术,使得本书既能满足专业读者的严苛要求,又能吸引对历史抱有一般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分从排版和整体装帧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字体字号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典雅的气质,与所论述主题的厚重感相得益彰。阅读过程中,很少出现需要反复回溯才能理解的晦涩表达,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流畅的叙事节奏。这种对“可读性”的重视,无疑拓宽了这类题材的受众范围。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和术语的解释,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生硬地抛给读者,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叙事背景之中,让理解自然而然地发生。这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将“读者”放在核心位置,力求在知识的传递和阅读的愉悦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仿佛不是在陈述一个已经尘封的历史事件,而是在邀请当代读者参与一场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深刻讨论。在探讨中方在引进与发展新式军工技术时所遭遇的重重阻力与内部掣肘时,那种历史的悲怆感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叙述“为什么会输”,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路径”。书中对情报获取、技术转让的曲折过程的描述,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人不禁思考,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技术优势是如何被放大和利用的。读完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它成功地将一段具体的军事冲突,升华为对现代化、技术依赖性以及国家意志力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哲学沉思。
评分这部著作的问世,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堆砌,而是以一种极为亲切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作者在描述战役布局和关键时刻的抉择时,其叙事手法颇具匠心,仿佛将读者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亲眼目睹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书中对当时中外双方军事思想的对比分析,更是鞭辟入里,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为完全落后或完全英明,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各自的时代局限性与创新之处。特别是对于外交博弈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作者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揭示了技术代差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决策机制的差异。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于战略部署和技术引进的段落,这些思考的深度远超我对一本历史读物的预期,它引发了我对近代化进程中技术与权力关系的全新认识。这种叙事张力和分析的穿透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非枯燥的史料罗列。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军事史著作。它成功地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对抗,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变局和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的叙事视角是宏观而又微观的结合体,既有大战略的铺陈,也有具体战术和技术细节的深入挖掘。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简单的“强弱对决”,而是展现了近代战争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相互作用的系统性问题。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转型期、全球军事技术演进或者权力结构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极具启发性和阅读深度的宝贵财富。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研究,供我们理解技术在塑造国家命运中的决定性作用。
评分书表面有污损,内部没问题,书页挺新。
评分三、东胡早期的活动范围及东胡族系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前言
评分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评分《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评分刘汉民,1962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分别于1983年、1988年、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6届特约研究员兼体制改革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担保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作为期18个月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分析等。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被转载、引用数百次,参与撰写的《公司治理》一书获第11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天津市优秀社科著作特等奖。
评分刘汉民,1962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分别于1983年、1988年、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6届特约研究员兼体制改革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担保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作为期18个月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分析等。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被转载、引用数百次,参与撰写的《公司治理》一书获第11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天津市优秀社科著作特等奖。
评分一、东汉时的鲜卑及檀石槐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