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

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星云大师 著
图书标签:
  • 星云大师
  • 人生智慧
  • 佛学
  • 心灵成长
  • 正念
  • 处世哲学
  • 人生态度
  • 自我提升
  • 幸福
  • 禅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31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9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将人生命运参悟得至精至透之作!
  开解人生的种种迷障,让心灵获得大自在。
  大师开示:
  人生没有定型,只要我们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运。
  用忍的智慧,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进而淡化对心外世界的执着,则内心世界变得宽广、豁达,就能活得踏实、自在
  
  海报:

  

内容简介

  在人生中,我们总会遭遇种种痛苦和迷惑,现代社会快节奏与高压更让我们的心灵时时处于煎熬之中。而这一切在星云大师看来,都是由于不明了生命的实相所至。
  在《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中,星云大师按照“生、老、病、死”这一条主线,以因缘法向人们揭示关于生命的真相,主题包括了人生命运、因缘、生命教育、身心疾病、临终关怀、丧葬习俗、自杀问题等。这是星云大师对于人生命运开解内容最为全面、内涵最为精深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放下得失心,激发信心而得自在心,世上一切难为之事自然都不要紧了。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长、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荣誉会长。201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大师著作等身,并译成英、德、日、韩、西、葡等十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目录

我命在我不在天
【引言】/003
多从因上探究,少在果上计较/004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006
人生还只要有信仰/009
烦恼易断,习气难除/012
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014
“风水”的好坏不在方位在因缘/017
“基因”就是“业”的显现/020
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023
人生最可贵是“结缘”
【引言】/029
佛为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030
有因有缘,事情才能成就/033
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036
若人识得因缘法,秋霜冬雪皆是春/040
一游心即是般若,一挥手尽成妙谛/042
人生最可贵是“结缘”/046
共成十方事,同结万人缘/049
“生权”平等
【引言】/053
生命从因缘所生/054
生命的价值是“爱”/058
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真善美/061
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064
肉身可以复制,因果不能错乱/067
不假造作,近于自然之美/069
有信仰就有力量,有信心就有光明/073
“行善不为恶”就是基因改造/077
学佛要真实,不能虚伪/080
我是佛,行佛之所行/083
圆满从“圆融”做起/086
病是入道因缘
【引言】/091
病是入道因缘,才知要发道心/092
心病的根源在“我执”/096
以“五停心观”对治烦恼/099
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103
对治烦恼的六个方法/105
把压力重负丢到一边去/109
迷信最可怕,人比鬼可怕/111
人不知己,是最大的恶习/116
残障更易激发慈悲心/119
染上传染病应遵守公共道德/121
心的力量决定一切/123
点亮自己的心灯,活出希望/125
待人好,无往而不利/128
“好死”是莫大福报
【引言】/133
生命不是临终才需要关怀/134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138
“临终关怀”注意事项/143
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皈/147
死如出狱,死如归根,死如回家/150
身体有老病朽坏,生命如薪火相传/156
最好的保障是广结善缘/159
“好死”是人生莫大福报/163
死,葬之以礼/166
腐朽之躯化为清洁灰骸/170
四大本空,五蕴非我/173
天堂地狱就在当下一念/176
唯有善终才能解脱
【引言】/181
自杀合不合乎道德? /182
人生要懂得一“转”/186
自杀亦教人杀是为大恶/192
唯有善终才能解脱/196
忧虑是人的影子/199
心里只有“我”,生命很有限/203
孩子也有他们的尊严/206
信心里蕴含着力量/210
安乐死面临的困境/213
家有丧事切忌杀生
【引言】/219
众缘和合,我才能存在/220
人死八小时内能搬动吗? /223
家有丧事切忌杀生/225
只要有生死,就需要宗教/227
留金留银不如留信仰/230
临终关怀让生命无苦而终/232
附 录
星云大师传奇的一生/237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缘/244




精彩书摘

  人生还只要有信仰
  有人问,既然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
  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可见佛教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我们每一个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银宝矿在山中,如果没有开采,也如黄土一堆。人的内心世界纵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开发,就如聚宝盆没有打开;又如一间仓库被关闭,里面的宝物永远不能呈现。
  正如世间上有不少的有钱人,他把黄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过着穷苦的日子;有的人本来可以开智慧,变聪明,但因执着,闻善言不着意,所以仍然愚痴。学佛,就是要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信佛,透过对佛法真理的信仰,让我们找到一条可资遵循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的行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有了路标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又如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就不致发生意外。
  有一点大家必须清楚,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过去在科学未发达之际,人们受着神权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为有雷神,刮风就想象有风神,下雨就认为有雨神,甚至树有树神、石头有石头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阳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这些神祇,人们出门做生意,远行谈事都要求神问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要问自己,因为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作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样的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
  如《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至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
  谈到信仰,佛教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瞋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样的控制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所谓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透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就能圆满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没有善念、没有中心、没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钱财、没有老师,又如无祀孤魂,什么都没有,人生还有什么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的人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上,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佛陀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存有的人,他确实有能力可以解除我们的苦难,他确实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对象,但是信与不信,就全凭个人的看法与福德因缘而定了。
  烦恼易断,习气难除
  有一则寓言:一只毒蝎想要过河,就央请乌龟帮个忙,载它一程。乌龟怕毒蝎,毒蝎说:“你放心,你背着我,万一我蜇你,你死了,我又岂能独生?”乌龟觉得有理,于是好心地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对着乌龟的头上一蜇,乌龟责怪毒蝎背信忘义,毒蝎满脸歉疚地对乌龟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习,实在真是对不起啦!”
  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佛教里有一位牛司尊者,虽然已是证果的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地呶来呶去,因为他在往昔曾经多世生为牛马,反刍惯了,习气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虽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未断之故。
  谈到习气,平时我们有很多的行为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一旦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气,则生生世世难以去除。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如勤劳、诚信、谦逊、有礼、忍辱等,都能增长我们的道德,广结善缘,化险为夷,得贵人助。相对的,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祸患无穷,并且累劫遗害不尽。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以为常,则必定人缘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不久便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其他如好吃懒做、阿谀奉承、欺骗违信等,都是自毁前程的陋习。
  所谓“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是因为有种子保留下来,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所谓“业力如习”,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杀了人,杀人的行为虽在瞬息间消失,而杀人的起心动念,以及杀人的后果,却会严重地影响到未来。这种可以导致未来善恶果报的影响力,就是佛教的种子思想。
  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长久以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有报的“因果观”,一直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股维系社会道德的无形力量,并且发挥惩恶劝善的功能。其实,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它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谓“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也是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印证的真理。如《因果经》有一首偈语说:“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是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间上无论好坏、善恶、得失、有无,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脱离因果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或是感到畏惧。有人问,坏人造了罪恶,是否就永远没有得救的机会了呢?答案是可以得救,因为佛教有一个伟大的“忏悔”法门。
  在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因为弑父篡位,后来业报现前,身上长满了很多的痈,心里不时悔恨交加,后来经过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对阿阇世王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结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忏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门,平时我们的衣服脏了,身体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会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也要洗净,才能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起来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肮脏了,我们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心染污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时就要用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清净无垢,使人生有意义。
  如何忏悔?佛经里举出戒律门忏悔、功德门忏悔、无生门忏悔等,教我们要对诸佛、父母、子女、师僧、良友等对象忏悔。另外,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说好话、捐善款、勤劳服务、成就他人等方法来忏悔。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因此,一个人万一不慎造下了恶业,只要懂得忏悔、发愿,行善、积德,并且“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涤业障,离苦得乐。因为佛法讲“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的。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则是清净无染;罪业是有为法,自性是无为法。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所以“心若无作,就是成佛”。
  佛光山的万寿堂有一首对联: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

前言/序言


《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并非一本详述人生哲理或提供解决之道的手册,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星云大师那充满智慧、慈悲与豁达的人生观。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普适性的“不紧要”秘籍,而是通过一系列妙语连珠、生动形象的故事和开示,引导读者去体味“不要紧”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以更轻松、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首先,我们要理解,星云大师所说的“不要紧”,并非是对生活麻木不仁,也不是消极避世。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经过深刻体悟后,对人生真相的洞察与超越。它是一种智慧的升华,一种对生命无常的了然,一种对小我执念的放下。书中所展现的,是大师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历经无数风雨,见证世事变迁,最终提炼出的生命智慧。这种智慧,不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在于如何“看待”问题。 阅读《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我们首先会被大师那独特的语言魅力所吸引。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字字珠玑,充满生活气息,仿佛邻家爷爷在娓娓道来,却又蕴含着直指人心的力量。他善于用最贴近生活的比喻,讲述最深刻的道理。那些看似寻常的故事,往往在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我们对自身处境的深思。大师的妙谈,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生经验的提炼,是行走在世间,与人共情,与法相融的真实写照。 书中“不要紧”的意涵,体现在大师对“放下”的阐述上。他并非鼓励我们放弃责任,而是要我们明白,许多烦恼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人事物过度的执着与期待。当心被“要紧”的事物占据,我们便容易被情绪裹挟,陷入焦虑、痛苦与不甘。而“不要紧”的智慧,在于让我们学会审视自己的执念,区分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可以通过放下而获得解脱的。例如,大师可能会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过度在意一时的得失,往往会让我们忽略更长远的风景。这种“不要紧”,是一种对得失心云淡风轻的态度,是一种对人生起伏泰然处之的从容。 再者,这本书也触及了“无常”的生命观。人生如水,不断流淌,世事变幻莫测。曾经的“要紧”之事,或许在岁月的长河中已变得微不足道;曾经的困苦,也可能成为日后宝贵的财富。大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引导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从而减少对当下顺境的过度依赖,以及对逆境的过度悲伤。当我们将目光放长远,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人生,许多曾经让我们寝食难安的“要紧”之事,便会显露出其相对性,让我们能说出那句:“不要紧。” 这是一种对人生真相的接纳,是一种在变动中寻找安稳的力量。 《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还蕴含着大师的“慈悲”情怀。他深知众生的苦,也理解众生的不易。他所说的“不要紧”,也常常是给那些深陷苦海、感到无助的人们的一份温暖的慰藉。他不是站在高处俯视,而是蹲下身来,用一颗悲悯之心去理解和陪伴。当读者在书中看到大师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如何用慈悲心去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如何以善意去回应伤害,便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仿佛在说:“别担心,一切都会过去的,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这种“不要紧”,是对生命中美好价值的坚守,是对他人苦难的感同身受。 此外,这本书也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常常被攀比与追求所驱使,永不知足。而“不要紧”的智慧,恰恰是认识到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感恩的。不必执着于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不必因为与他人比较而感到自卑。大师或许会分享一些关于“惜福”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知足常乐并非易事,它需要一种内在的修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当我们能够安于现状,感恩所得,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要紧”的物质追求,便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更深层次地看,《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要紧”,是因为我们过于看重“我”的得失,过于在意“我”的面子,过于执着于“我”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常常引导我们超越小我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去体会生命共同体的意义。当我们的视野开阔,心量增大,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要紧”之事,便不再能轻易地牵动我们的情绪。这种“不要紧”,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解脱的渴望。 总而言之,《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引路书。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如何“不紧要”,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妙谈,让你在品读中,逐渐领悟到“不要紧”的真谛。它鼓励我们以更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无常,以更深厚的慈悲去关怀他人。这本书,是星云大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一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宁静与力量的指南。它告诉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只要我们能够运用这份“不要紧”的智慧,便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也更安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平静与豁达的向往,让我们在生命的潮汐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稳的港湾。它不是告诉你“什么都不要紧”,而是告诉你,如何去理解和消化那些曾经让你觉得“要紧”的事物,最终实现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不像是一本生硬的理论著作,倒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高潮,有舒缓,有起承转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不同主题时那种巧妙的过渡手法,前一章节的探讨似乎还停留在对自我情绪的管理上,但下一章却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辨,衔接得毫无违和感。这让我整个阅读过程都处于一种持续被引导的状态,思绪跟着文字的脉络不断深入。我发现,每一次合上书本小憩时,脑海中都会自动回放刚才读到的那些精彩论述,它们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智慧结晶,在你需要的时候自动弹出进行自我审视。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咀嚼。但一旦你投入进去,那种被知识和洞察力滋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它成功地将深奥的道理融入了具体的场景描述中,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才是高明之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感,主要来源于作者对“时间”这个维度的独特把握。他似乎拥有一种穿透表象的能力,能够直视生命中那些最本质的课题,比如“失去”与“拥有”、“变化”与“永恒”。我发现自己以往对于许多事情的执着,在书中的论述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和可笑。作者并非一味地鼓励我们放下一切,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相反,他教导我们如何更清醒、更负责任地去“承担”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去拥抱那些不完美和无常。比如他对“焦虑”的剖析,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焦虑,而是深入挖掘了焦虑产生的根源,它往往源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度控制的欲望。读完这部分的阐释,我尝试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有意识地观察自己何时何地会产生焦虑感,并用书中的思路去应对,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仿佛找到了对抗内心混乱的“元代码”。这种实践性的指导价值,远超出了普通的励志文学。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锚点”。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快速流变的当代社会,我们很容易在各种潮流和噪音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找不到安放心灵的角落。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风暴肆虐的海域中,为你抛下了一个坚实的锚,让你知道无论外界如何动荡,你内心的核心价值和处事原则是可以稳固存在的。它没有许诺给你一个没有痛苦的人生,那是不切实际的。但它明确地告诉你,如何以一种更具有尊严和智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风暴。我特别喜欢书中探讨的“放下”这个概念,它不是一种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把握”,即懂得什么该紧握,什么该顺势而为。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自身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长期的精神伙伴,我确信在未来的不同人生阶段重读它,都会有全新的体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独特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并非来自于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源于句子内部节奏的把控,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有一种温润的力量,就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玉石,光泽内敛却质地坚硬。有些段落,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出来,体会那种文字在口腔中流转产生的回响,这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参与和体悟。此外,书中引用的很多古代典籍的例证,都经过了作者精妙的提炼和现代化的解读,没有丝毫生硬的古板气息。他像是搭建了一座桥梁,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困惑无缝对接起来。每次读到他引用某个典故来解释现代的职场竞争或家庭矛盾时,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真的非常美妙,让人不禁感叹智慧的普适性是超越时空的。这本书的文字密度虽然高,但得益于其独特的节奏感,阅读疲劳感反而很低,反而让人越读越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点点星光,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浩瀚的宇宙和哲思。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质感所打动,纸张的触感很舒服,阅读体验上了一个档次。里面的排版也处理得很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很舒缓,不像有些书那样信息密度过高,读起来会感到压迫。其实我最初选择这本书,是冲着作者在华人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去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指引人生的方向。我个人对佛教哲学抱有一种敬畏和好奇的态度,但又担心内容过于艰涩难懂。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出乎意料的平易近人,仿佛一位智者在午后阳光下,用最朴实的语言跟你聊家常,却字字珠玑。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和启发。我特别喜欢它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小困惑的解读,总能一语中的,让人拍案叫绝,感觉自己内心深处那些纠结许久的事情,突然间找到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出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净”,它像一股清泉,洗涤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积累的浮躁和喧嚣。

评分

大师的作品看看不错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公司购买的员工集体阅读书籍,很好的书!推荐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下次再来

评分

学到了很多 很有内容的一套书籍 受益匪浅

评分

东西很不错支持京东服务

评分

刚发出粗不粗粗粗粗粗不粗不粗v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