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伎/官伎/市井伎 梨园/内教坊/宜春院
国内首部唐代乐艺机构研究著作
汇集丰富原始文献,追溯大唐文艺兴盛的制度原因
中国文学史从此更加生动
唐代音乐艺术繁盛,乐艺机构林立,但学界对唐代乐艺机构的考证素来不足。民国后重写文学史、艺术史,普遍认为文艺源于民间,进而影响上层,这种观点致使唐代乐艺的发展面貌更加模糊,阻碍了对词的发生、戏曲的发展等一些重大文艺现象的历史还原。
本书对唐代乐艺机构的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考察了内教坊、梨园、仗内教坊等机构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宫廷女乐、 内园小儿等乐艺人员的归属;对长期流传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辨析。书中还介绍了分布于各藩镇的官伎及长安市井伎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出唐艺辉煌的制度原因,阐明了大唐宫廷对于唐代文艺的深刻影响。就此而言,本书填补了唐艺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
王立,女,生于1973年,马来亚大学哲学博士,现居加拿大。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兼事创作与翻译。
本书是目前学界关于唐代宫廷乐艺机构研究的详尽的论述,对可见的各类相关文献作了认真梳理、分析,并通过对词乐起源的探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这一发生于唐、首盛于宋的全新诗歌形式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中国文学史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施吉瑞教授(Jerry D. Schmidt)
本书从非常新颖的角度探讨了唐代教坊伎,填补了学术空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王立的新书在对于那个时代及其乐艺实践的研究方面有三个新突破:研究视界跨越宫廷和长安,对藩镇的乐艺活动进行了考察;对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唐代音乐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呈现了在不同的情景下,达官贵族与乐工乐伎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广泛征引历史学、文学领域的一手资料,揭示出乐工的乐艺实践对音乐和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唐代音乐与文化感兴趣的专业学者或非专业读者来说,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观。
——田安教授(Anna M. Shields)
以前看崔令钦的《教坊记》,却不知唐代教坊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读白居易《琵琶行》的“名属教坊第一部”,不明白这“教坊第一部”究竟意味着什么;诵白居易《长恨歌》的“梨园弟子白发新”,也不清楚梨园与教坊是何关系、有何区别。读罢此书,这些疑问都涣然冰释。能将考据性的学术文章写得如此简洁流畅、兴味盎然,这在国内学术界是相当罕见的。
——王兆鹏教授
序一/王兆鹏.............................................................. 1
序二/潘碧华.............................................................. 5
序三/董希平............................................................. 8
绪论................................................................... 11
第一章 古代乐户与乐伎
第一节 乐户概述....................................................... 25
第二节 乐伎概述........................................................ 36
第二章 唐代政治与乐艺机构变迁
第一节 唐代与乐艺娱乐相关的政治特点.................................... 53
第二节 唐代的宫廷娱乐场所................................................ 61
第三章 武德内教坊
第一节 武德内教坊的结构建制............................................. 73
第二节 武德内教坊的沿革与初唐文艺........................................ 84
第四章 宫廷乐艺机构:内教坊
第一节 内教坊的结构建制.................................................. 91
第二节 内教坊的沿革与唐代文艺........................................... 115
第五章 宫廷乐艺机构:梨园
第一节 梨园的结构建制.................................................. 129
第二节 太常寺法部....................................................... 146
第三节 梨园与词的兴起................................................... 165
附一: “宫内梨园”辨................................................... 181
附二: 梨园新院........................................................ 187
......
第九章 市井伎:长安北里之伎
第一节 长安市井伎概述..................................................... 293
第二节 平康坊之北里......................................................... 299
第三节 北里之伎“出官使”........................................................ 303
附录一:翰林内教坊............................................................ 308
附录二:鼓吹署教坊............................................................ 310
主要参考文献.................................................................. 318
后记......................................................................... 330
文如其人。文学作品如此,学术论文也一样。王立的《唐代教坊考》,就一如其人。
王立行事果断干练,行动力强。她本科读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农药研究。干了两年,离开本行投身图书出版业,做得有声有色。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又改行转向读文学硕士,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如期拿到硕士学位后,只身下南洋,去马来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中国词史和古代音乐史。三年时间,便顺顺当当地完成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而未及博士毕业,她又离开熟悉的创业之地北京,举家移居加拿大,到完全陌生的世界里重新开始。读书、创业,一路打拼,虽历经艰辛,但都如愿以偿。
她做研究,写学术论文,也是这般利索。我原以为,像她这样“半路出家”的博士,写起考据性的论文来,多半会结结巴巴、疙疙瘩瘩,不承想,她的考据文章写来那叫一个利索爽快!全然没有一般博士论文体的生涩堆砌、拖沓冗长。在前辈学者中,能把考据文章写得清通流畅、轻快活泼的,不乏其人,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就堪为典范。但能把考据性的博士论文写得如此简洁流畅,读来让人兴味盎然的,相当罕见,至少我是在王立的论文中才头一回体会到。
初读王立此文的绪论,便觉清风扑面。博士论文的绪论,依例都有文献综述,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梳理,以交代选题的研究基础、存在的问题和自我努力的方向。一般博士论文的综述,往往是罗列成果名称和相关观点,读来冗长而乏味。可王立的综述,简明扼要,但绝不简单草率,在充分掌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了然于心后直陈已有观点的得失,斩截痛快。前辈时贤的观点,谁是谁非,对在何处,错在哪里,直接点明,毫不含糊。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说得透切、明白。至于正文,更是如此。论文的观点是从大量的文献史料中考辨提炼而来,确切、有理据,但绝不生硬地堆砌材料,而是将史料予以巧妙处理,或全引,或摘引,或撮述,或参见,史料丰盈充实,写来却灵动简要。结论观点,让人信服。
要把考据论文写得灵动鲜活,除了对历史真相和文献资料的透切理解之外,还需要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表达能力。非科班出身的王立,何以能有如此娴熟的语言功底和技巧?原来,王立是“文艺青年”,能诗擅文,曾发表过多篇散文和诗歌、小说,翻译出版过《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和《天堂玫瑰》等。丰富的文学创作和译作的实践经验,磨砺出一副犀利明快的笔锋,因而写起论文来也是行云流水、畅达清通。
王立处事有主见,做学术研究也一样有主见,独立思考而不盲从。历史真相,必经自己深入探索而加以还原,不人云亦云。即使是前辈大师的结论,她也以科学的精神予以质疑求证,绝不随便引用敷衍。如陈寅恪、任半塘两位赫赫有名的前辈, 都将梨园分为“禁苑梨园”与“宫内梨园”,王立经过深入考察后认为其“不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王立此文中诸多新结论、新观点是否正确,自然有待学界的认同,但其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勇气和精神诚为可嘉!
王立与我有着特殊的师承渊源——她的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的董希平教授是我的硕士,她的博士生导师、马来亚大学潘碧华教授与董希平是同门,都是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门下的博士,而我曾在马来亚大学任客座教授,跟潘碧华是同事。因为这层渊源,我与王立颇为熟稔,她的行踪去就,总是第一时间让我知晓,跟我分享她成功的喜悦与奋斗的快乐。
我乐于为她写序,倒不仅仅是因为这层特殊的师承关系,而是有感于此书的特殊贡献。以前看崔令钦的《教坊记》,却不知唐代教坊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读白居易《琵琶行》的“名属教坊第一部”,不明白这“教坊第一部”究竟意味着什么;诵白居易《长恨歌》的“梨园弟子白发新”,也不清楚梨园与教坊是何关系、有何区别。读罢此书,这些疑问都涣然冰释。
不仅如此,唐代有关音乐机构如武德内教坊、内教坊、左右内教坊、梨园、太常法部、仗内教坊、鼓吹局教坊、宜春院、云韶院、宫廷女乐系统、内园小儿等机构的性质、职能及彼此间的关系,历来混淆不清,王立此文都进行了系统细致的梳理,基本弄清了各机构的所属关系、建置沿革、人员构成、运行机制、日常职能和表演项目,是唐代音乐史、文学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收获,将唐代音乐制度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王立是难得的学术人才,虽然暂离学界,但我期待她能时时回望学术,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继续关注和从事词学和音乐制度史的研究,收获一定更大更多。
……
从书名“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来看,这无疑是一本具有学术深度和文化价值的作品。我个人对唐代社会文化研究一直保有极大的热情,而教坊作为唐代宫廷内外娱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好奇教坊的兴衰与唐朝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演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当时教坊艺人的生活状态、艺术成就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对唐代社会笼统的印象,看到其中更为精细和生动的文化肌理,从而对那个伟大的时代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中的“边缘”人物和“边缘”文化抱有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往往能折射出主流文化之外的更多真实。唐代教坊,即便是在那个辉煌的年代,也可能被视为一个特殊的存在。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将“欢娱的巅峰”与“教坊考”结合起来,暗示着一种深入的挖掘和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教坊的艺术形式,更能触及到在那个特殊场所中,那些女性的命运、她们的才艺是如何被发掘和利用的。或许,通过对教坊的考察,我们能够看到唐代社会更为复杂的一面,看到在繁华背后,个体生命如何被时代洪流所塑造。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生动的案例,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唐代文明的每一个侧面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而“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我猜想,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在这些史料的背后,挖掘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基因。教坊,作为唐代社会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娱乐需求,更可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例如音乐、舞蹈、服饰、甚至社会风俗的变迁。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还原教坊的真实面貌,揭示它在唐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一定在于它能够填补我们对这一领域认知的空白,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个辉煌的时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音乐和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唐代教坊无疑是其中的一个璀璨明珠。读过这本书的简介,我被它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歌舞表演,而是深入探究了教坊的设立、管理、以及它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联系。我很好奇,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教坊中的女子究竟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她们的技艺是如何传承的?她们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充满着虚幻的繁华,还是也夹杂着无奈与辛酸?这本书的“考”字,预示着其严谨的研究态度,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了解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感受唐代艺术的巅峰魅力,同时也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古朴又不失精致的配色,仿佛将人拉回那个盛唐的繁华年代。书名“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更是直击主题,让人好奇教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在文字的背后,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唐代社会。它不仅仅是关于歌舞伎的记载,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文化风貌、乃至情感世界的细致描摹。想象一下,那些在教坊里奏响的乐曲,跳跃的舞姿,是否也曾是权贵们纵情声色的伴侣?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命运沉浮,是否也曾被文人墨客写进诗篇?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它以严谨的学术考证为基础,却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了解教坊的组织架构,以及它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毕竟,一个时代的“欢娱”背后,往往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脉搏。
评分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 好书推荐。
评分唐代音乐艺术繁盛,乐艺机构林立,但学界对唐代乐艺机构的考证素来不足。民国后重写文学史、艺术史,普遍认为文艺源于民间,进而影响上层,这种观点致使唐代乐艺的发展面貌更加模糊,阻碍了对词的发生、戏曲的发展等一些重大文艺现象的历史还原。
评分很不錯的考證。。。。。
评分《比较》是为读者提供的一个有关比较制度分析的学术性平台。《比较》站在理论前沿,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选择地介绍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转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比较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案设计、政策建议和评论《比较》是为读者提供的一个有关比较制度分析的学术性平台。《比较》站在理论前沿,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选择地介绍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转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比较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案设计、政策建议和评论《比较》是为读者提供的一个有关比较制度分析的学术性平台。《比较》站在理论前沿,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选择地介绍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转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比较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案设计、政策建议和评论《比较》是为读者提供的一个有关比较制度分析的学术性平台。《比较》站在理论前沿,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选择地介绍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转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比较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案设计、政策建议和评论
评分特色服务:有下午茶,提供早餐,有夜宵,提供在线菜单,有送餐,是老字号。
评分本书从非常新颖的角度探讨了唐代教坊伎,填补了学术空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王立的新书在对于那个时代及其乐艺实践的研究方面有三个新突破:研究视界超越宫廷和长安,对藩镇的乐艺活动进行了考察;对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唐代音乐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呈现了在不同的情景下,达官贵族与乐工乐伎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广泛征引历史学、文学领域的一手资料,揭示出乐工的乐艺实践对音乐和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唐代音乐与文化感兴趣的专业学者或非专业读者来说,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观。
评分不错的书。唐代音乐艺术繁盛,乐艺机构林立,但学界对唐代乐艺机构的考证素来不足。民国后重写文学史、艺术史,普遍认为文艺源于民间,进而影响上层,这种观点致使唐代乐艺的发展面貌更加模糊,阻碍了对词的发生、戏曲的发展等一些重大文艺现象的历史还原。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精彩书评本书是目前学界关于唐代宫廷乐艺机构研究的最详尽的论述,对可见的各类相关文献作了认真梳理、分析,并通过对词乐起源的探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这一发生于唐、首盛于宋的全新诗歌形式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中国文学史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