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忆宫殿”以空间和位置为基础的记忆方法,源于古希腊的神秘记忆术。
2.蓝登书屋“当代文库”二十世纪百大经典之一,
3.《记忆之术》是近代首部讲述人类如何掌握“记忆术”的巨作。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中信出版集团品牌店》
古希腊人开创许多门艺术,其中包括了“记忆之术”。《记忆之术》所讲述的正是这门被遗忘的神秘的古代希腊技艺。记忆是一项伟大而美好的发明,人类最根本却又最难以捉摸的能力,对学习与生活永远有用。
作为现代英语世界整理记忆术历史的开山之作,本书从经典记忆之术的三个拉丁源头,到古希腊、中世纪、一直到现代科学方法,触及宗教、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科学的历史,细查这些深渊历史的相关性,不仅开启观察西方文化的事业,也界定了幽远文明的最重要发展。
弗朗西丝·叶芝(Frances A. Yates),英国知名历史学家,曾任教于伦敦大学华堡学院,并荣膺大英帝国司令勋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以及大英帝国二等女爵士(Dame 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等尊衔。另著有《布鲁诺与赫米斯知识传统》(Giordano Bruno and the Hermetic Tradition )(1964) 以及《玫瑰十字启蒙》(The Rosicrucian Enlightenment) (1971)等。
第一章 神秘的古典记忆术
第二章 记忆与灵魂:来自古希腊的故事
第三章 回忆的起点
第四章 将想象力作为一种责任
第五章 记忆之神
第六章 卡米罗的记忆剧场
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魔法记忆
第八章 超凡记忆术:不断重复
第九章 影子的秘密
第十章 记忆中的逻辑顺序
第十一章 乔达诺·布鲁诺:《印记》的秘密
第十二章 谁才拥有最聪明的记忆术
第十三章 最后的记忆术
第十四章 玄秘的记忆模式
第十五章 罗伯特·弗洛德的剧场记忆系统
第十六章 记忆剧场与环球剧场
第十七章 科学的记忆术
第一章 神秘的古典记忆术
在古希腊塞萨利,一位名叫斯科帕斯(Scopas)的贵族举行的宴会上,著名诗人西蒙尼戴斯(Simonides of Creos)吟诵了一首抒情诗赞美主人,诗中同时也赞美了卡斯托和波卢克斯双子神(Castor and Pollux)。斯科帕斯生性卑鄙又吝啬,他对诗人表示只会付原定颂诗酬金的一半,另一半酬金,诗人应该向双子神讨要,因为颂诗有一半是献给双子神的。不多久,门外传信说有两位年轻人要见西蒙尼戴斯。西蒙尼戴斯立即起身离席来到门口,却看不见访客。就在他离席之际,宴席大厅的屋顶突然倒塌,主人斯科帕斯和其他宾客都被压死在废墟下。尸体血肉模糊,根本无法辨认,幸亏西蒙尼戴斯记得宴席上每个人的座次,因此帮助亲属们认领了他们亲人的尸体。那两位未曾谋面的来访者便是卡斯托和波卢克斯二神,他们在大厅倒塌前将西蒙尼戴斯召唤出去,救了他一命,以此作为他吟颂赞诗的丰厚酬金。这一经历启示了诗人关于记忆术的原理,据说西蒙尼戴斯就是这样发明了记忆术。由于自己记得各位客人在席间的座次,从而能辨认出面目全非的尸体,由此他领悟到,排列有序是记忆牢固的关键。他推断,想要训练这种记忆能力的人必须好好选择自己想要记住的事物,并把它们构思成图像,然后将那些图像储存在各自的场所里,这样那些场所位置的顺序就会维系事物的顺序,通过事物的图像标示出事物本身。这些场所和图像就好比书写蜡板和写在蜡板上的字2。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在其《论演说家》(De oratore)一书中论述雄辩的五个部分之一记忆时,讲述了西蒙尼戴斯发明记忆术的生动故事,并且简单介绍了罗马演说家使用场所和形象的记忆方法。有关古典记忆术的描述,除西塞罗的版本以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另外两个版本,一个在作者佚名的《献给赫伦尼》卷四中(Ad C. Herennium libri IV),另一个在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的《雄辩术原理》(Institutio Oratoria)中。这两种描述都是在论雄辩的论说中出现的,而记忆也都是作为雄辩问题的一部分进行讨论的。
The Art of Memory记忆之术|第一章|古典记忆术的三个拉丁文来源研究古典记忆术历史的人必须记住的第一个基本事实是,记忆术属于修辞学的一种技巧。演说家可以靠它来提高记忆力,使自己能够根据毫无记忆差错地发表长篇演说。记忆术就这样作为演说艺术的一部分在欧洲经典传统文化中流传了下来。直到晚近时代,那些曾经指导一切人类活动的古代先贤们为改善记忆而制定了训练记忆的规则与戒律,才被人们逐渐遗忘。
记忆术的通则并不难以理解。首先,要在脑海中烙印上一系列的场所或位置。最常用的记忆场所系统是建筑类系统,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记忆场所系统。最能清楚明白地描绘这一过程的是昆体良3。他说,为了在记忆中形成一系列的场所,记忆的大楼应该尽量宽敞,前院、起居室、卧室、客厅、以及装点这些房间的雕像和其他装饰品,这一切应尽量错综有变化。昆体良还举例说,可以使用锚或兵器作为帮助记忆演说的形象,然后想象将这些形象放置在脑海中已经记住的大楼内的各个地点。如此安排以后,一旦需要激活记忆,只需一一访问这些场所,从这些场所中取回放置在其中的东西即可。我们可以想象古代演说家如何在记忆的大厦里移动,当他发表演说时,就从记忆的场所里一一取出他曾存放在那儿的形象。这种方法能够确保他按照正确的顺序、记忆每一个论点,因为在建筑系统内、场所的顺序是固定的。昆体良举锚和兵器为例,形象地表明他设想的演说中将有一处论及军舰(锚),而另一处则将论及军事活动(兵器)。
毫无疑问,对任何一个愿意认真努力掌握这些记忆技巧的人来说,这套方法很管用。我从未亲自尝试过,但是我听说有位教授喜欢在聚会上用记忆术娱乐学生。他先让所有学生各报出一件物品的名称,由一名学生将这些名称按照顺序逐一记录下来。几个小时之后,教授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丝毫不差地说出每一件物品的名称,令在场的学生惊讶不已。他的记忆诀窍就是在学生报出物品名称的同时,想象着将物品放在窗台上、书桌上、纸篓里等各个地方。然后,正如昆体良建议的,他重访那些场所,从中取回每一件物品。这位教授从未听说过古典记忆术,而是自己发明了这样的技巧。如果他进一步扩展其运用,将一个个论点与借助场所记住的物品相联,他就可以像古典演说家发表演说那样,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授课,那将会令学生更加佩服。
应该认识到,古典艺术是以切实可行的记忆术原理为基础,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只给这种艺术贴上“助记术”的标签,便不再深究其本质,则可能导致误解。古典资料所描绘的,似乎是一种依赖极端于强烈视觉印象的内心技巧。西塞罗强调说,西蒙尼戴斯之所以能够发明记忆术,不仅基于他发现了顺序对于记忆的重要性,还在于他发现了视觉是所有感官中最敏锐的。他说:西蒙尼戴斯极敏锐地觉察到,可能其他人也已经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最完整图像的事物是那些由感官传达给我们的大脑、并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但是所有感官中最敏锐的是视觉,因此借由耳朵或是反映获得的感知,如果再经过眼睛传达给我们的大脑,便最容易保留4。“助记术”这个词很难传达出西塞罗的艺造记忆的真实模样。艺造记忆应该是好比西塞罗在古罗马的建筑中移动,看见各个地点,看见其储存的形象,以犀利的内在视觉,立即将他演讲所需的思想和语言带到嘴边。因此,我更愿意使用“记忆的艺术”这个词来表示这一过程。
我们现代人如果记忆力糟糕,可能会像那位教授一样,不时使用一些个人的记忆诀窍,这些记忆诀窍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并非至关重要的。但在古代,没有印刷术,也没有纸张,无法用它们来记笔记,也无法打印讲稿,训练记忆力就变得不可或缺。古代的记忆力是通过呈现古代世界及其建筑的艺术训练出来的,依靠强烈的视觉记忆官能,这种技艺现在已经无从寻觅。用“助记术”一词来描绘古典的记忆术,虽然不能说是个错误,但似乎将这一非常神秘的学问过于简单化了。
……
译者序
翻译弗朗西丝·叶芝的巨作《记忆之术》是有幸之事,一则因为叶芝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世界历史界的地位;二则因为《记忆之术》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在文学、艺术和认知心理学中都有很大影响。
叶芝是位经历和研究都非同寻常的学者。她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原因家庭需要常常迁移,因而小学和中学阶段只上过很短时间的正规学校,基本上是在家受的教育。先是两个姐姐教会了她识字,然后妈妈自己教她。爸爸极爱读书,所以家里总有很多书。叶芝自己的日记也曾提到,哥哥写诗,一个姐姐写小说,一个姐姐画画,家中文化氛围应该是很浓厚的。叶芝特别喜欢读书,尤其喜爱莎士比亚的剧,浪漫派和前拉斐尔派的诗歌,少年时便决定要写作。因为她所受的教育不是那种正规学校里的循规蹈矩的传统教育,叶芝未能如愿进牛津大学学历史,但她被伦敦大学学院录取主修法文,并以一等荣誉文学学士毕业。随后她在伦敦大学获得法文硕士,并自学了意大利等语言。后来她在伦敦大学的瓦堡学院授课和研究多年,最著名的研究是《乔尔丹诺·布鲁诺与赫尔墨斯神秘传统》及其续作《记忆之术》。
叶芝大学学的是法文,但她研究和讲学的兴趣都在历史,她对历史的研究喜欢跨学科另辟蹊径,具有国际性的视野,敢于挑战前规,对史料做出崭新的阐释。她始终认为文化史是全面的历史,是思想、科学和艺术的历史,其中包括形象与象征。这在20世纪50、60、70年代皆为创新之举。由于对艺术史和文艺复兴学术研究的贡献,她后来被授大不列颠帝国官佐勋章(OBE)和大不列颠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BE),获女爵士称号(Dame)。
翻译叶芝的巨作《记忆之术》也是有趣之事。《记忆之术》从记忆艺术的发明讲起,古希腊著名诗人西莫尼德斯因为记得宴席上各位客人就座的位置而能辨认现已面目全非的尸体,以此为起点,作者娓娓道来艺造记忆的古典来源,说明了艺造记忆的场所与形象两个成分。场所指的是在脑子里根据一个熟悉的建筑想像构造一个记忆的场所,可以是一个殿堂、也可以是一个房间,一个宝库、一条街,一片田野或甚至一个小城市。这一想像的场所里有各种可以放置东西的地方。形象指的是在脑子里用一个形象代表一个概念或一件事物或一个论点。例如武器代表战争、锚代表海事。要记住事情的时候,就在脑子里将这些形象一一放在记忆场所里,一个位置只放一个形象。这样当演讲或需要回忆起这些内容的时候,只要想像自己走进这座记忆场所,想看到了入口处放的武器,你便记得首先应谈论有关战争的事情,然后走进门,看到左手第一个窗台上放着锚,就记得第二应讨论海事或海上战争事宜,如此等等。记住事物就象去场所存物,记起事物就象去场所取物。古时没有印刷书写,这种记忆艺术训练使得有些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例如,“巨鲁士记得他军队中全体士兵的名字;路修斯·西庇阿知道所有罗马人的名字;西尼阿斯能复述全部元老院议员的名字;本都王国国王米特拉塔悌懂得他治下的22个民族的语言;希腊的查尔玛德斯能记住一个图书馆所有书卷的内容”!场所有规则,须顺序排列固定,形象也有规则,须鲜明生动,影响情感,以便印象深刻。叶芝认为这便是西方记忆艺术的起点,源自《献给赫伦尼》。到了中世纪,记忆本身被加上了虔诚的色彩,成为审慎的一部分,记忆形象不仅须鲜明生动,而且增加了道德的色彩,有了美、丑的要求。例如,“妒忌”的形象是一个铁青着脸、头发如蛇的女人,“偶像崇拜”便是个瞎了眼、烂了耳的妓女的样子。这种在脑子里热情构造的内在心灵场所、形象和场景催化了想像力的发展,激发了意像的形成,外化后促使了绘画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发展。如此等等,《记忆之术》一书沿着记忆之术发展演变的道路,追寻它沿路所受宗教、哲学和神秘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绘画、诗歌、建筑、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构造、甚至培根的方法论的影响。一路上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有趣之极。
翻译叶芝的巨作《记忆之术》更是不易之事。叶芝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诸领域天马行空,另外,引著引文涉及拉丁、意大利、法文、德文、西班牙、希腊等语言。
此外,翻译《记忆之术》的过程与翻译任何书籍文章一样,是选择决策的过程,除了基本层面的正、误选择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选择。本书译文选择尽量流畅易懂。
无论如何,翻译过程虽有辛苦,却其乐无穷,希望读者也觉有益有趣。
钱彦 了了
于悉尼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有大量的空白,并且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流畅自然。很多重要的概念,作者会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提炼和总结,这对于需要经常回顾和对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口吻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冷静和洞察力,但又不失亲和力,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与一位聪慧的学徒进行一对一的私密指导。他从不卖弄艰深的术语,如果必须使用,也会立刻进行通俗易懂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他穿插的一些历史轶事,那些关于古代演说家和学者如何利用记忆术来维护其知识权威的故事,极大地增强了这些方法的说服力和历史合理性。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真的回到了那个需要依靠口头传承和强大心智来维系文明的时代。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在于它重塑了我对“专注力”的理解。作者明确指出,强大的记忆力不是更强大的“信息接收器”,而是更强大的“信息筛选器”和“信息编码器”。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使用电子设备的方式,并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碎片化信息的摄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如何记住,更教你如何甄别值得记住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迭代式的惊喜”。我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声称能大幅提升记忆力的书籍抱有一种近乎怀疑的态度,觉得大多是夸大其词的商业炒作。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直接承诺你“过目不忘”,而是首先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拆解“遗忘”的机制,让你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从而为接下来的“构建”工作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作者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到令人发指,他似乎预料到了读者可能产生的每一个疑问,并提前用非常精妙的例子来解答。比如,他对比了图像记忆和语音记忆在不同文化中的侧重点差异,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维度。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介绍的训练方法并不是那种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充满了游戏性和创造性。它要求你想象、编织故事、甚至带着情绪去记忆。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记忆长串无意义字符的练习,用一种近乎荒诞的场景来串联它们,结果发现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严谨的,但内核却极其浪漫,它教给我们的不是死板的技巧,而是一种与信息建立深刻情感连接的“浪漫化”方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都变得更加细致入微了。
评分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许多其他同类书籍要么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要么是过于具体的、缺乏理论基础的步骤罗列。而这本书却平衡得恰到好处。作者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模型,让你首先明白为何要这样做,然后才展示如何具体操作。这种“知其所以然,再知其所以然”的结构,使得学习过程的内化效果非常持久。在描述那些具体的记忆场景构建时,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动态感和感官刺激,他会让你调动嗅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去构建记忆的锚点。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认为记忆只是视觉活动的概念。每一次翻阅,我都能在不同的知识点上找到新的层次感,比如初读时关注的是如何记住列表,二刷时则开始关注如何用这些技巧来串联起一篇长篇论文的逻辑结构。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大气磅礴,它谈论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提升,而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符号和形象来对抗时间的流逝和信息的熵增。读完后,我不再觉得“记忆力差”是一种天生的缺陷,而更像是对一种高级心智工具的“应用不足”。它提供了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的解决方案,而非表层的技巧修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神秘感,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体,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一开始被吸引,其实是冲着“术”这个字去的,总觉得里面藏着某种失传已久的技艺,能让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核心。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引言就非常老辣,没有冗长无聊的学术铺陈,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大脑是如何真正存储信息的?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哲学思辨之间。他巧妙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记忆原理,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故事串联起来,比如他描述“心之宫殿”的构建过程,简直像在指导我设计一个虚拟的、可以随意出入的建筑空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联想”这一核心机制的深入剖析,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配对,而是一整套关于如何激活情感和感官的复杂系统工程。读完前三分之一,我就忍不住停下来,开始尝试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第一个“记忆剧场”。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完全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潜能的探秘志。整体感觉,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日常的“遗忘”行为,让记忆不再是天赋,而是一种可以系统训练的艺术。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有独到之处,它并非那种线性推进的教科书式写作。作者似乎有意打乱了传统的逻辑顺序,而是采用了主题交织的方式,让你在学习一个技巧的同时,不断被引向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比如,当你还在努力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时,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中世纪修道士抄写经文的段落,探讨这种重复性劳动如何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记忆宫殿。这种跳跃性叙事,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迷惘,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所有的线索最终都会汇聚到一个宏大的主题之下:即记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个体身份构建的基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偏向于散文体的,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反问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典文献时的那种毫不费力的自如感,他似乎与那些古老的思想家们有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转述他们的观点。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记忆术”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有效思考”的导论。它挑战了我们对“学习”的传统定义,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被现代教育体系所忽视的人类心智的潜力边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冒出来,那种感觉就像在同一块石头上,却发现了不同切面的光泽。
评分這一版的翻譯很好,除了偶爾出現一兩個錯字、病句,譯文蠻雅緻的,很見功力,英文版真心看得太痛苦了,一對對看不懂的人名加術語。比起中信出版社那版更是不知高到那裡去!不過基本上這個出版社也不會出什麼好書,或者說,有一些好書就是毀在它手上!
评分1.“记忆宫殿”以空间和位置为基础的记忆方法,源于古希腊的神秘记忆术。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挺好用的,很喜欢
评分发货速度快,用了优惠券很多书一起买很合适。
评分速度快 包装也好很多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实用 只要买个放心送货也快棒棒的
评分有点像讲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