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虎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绘画心理学
  • 儿童绘画
  • 心理辅导
  • 亲子沟通
  • 情绪管理
  • 儿童发展
  • 心理健康
  • 图文绘本
  • 早期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6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995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字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孩子的说话大人不太懂?孩子内心的需求法及时察觉?也许,你需要的是学会解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而绘画更是一种非文字语言,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让绘画进一步成为家长走进孩子内心的桥梁呢?本书便为你提供了具体而实际的指导方法。
  作者严虎医生不仅是国内绘画心理领域的专家,也是一位心系孩子的父亲,他将自己研究绘画心理的十年心血结晶与你分享,帮你了解孩子的绘画,从而解读孩子的内心,更让你知道如何来引导、帮助孩子成长,发掘出孩子更多的潜能。

作者简介

  严虎,医学博士,心理医生,临床催眠师,心理教育专家,资深临床心理治疗专家,国内绘画心理技术领域专家,湖南省艺术治疗委员会常务副主委,绘画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学生健康委员会秘书长兼心理评估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医生。从事心理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多年,尤其擅长绘画心理技术,拥有大量独创研究和开拓性实践经验,如绘画认知疗法、动态绘画治疗、催眠绘画治疗技术等。为国内出版该领域著作众多的专家,多次在国内各类学术会议报告个人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成果。

精彩书评

  ★严虎老师是当前国内绘画心理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多的专家,这本书浓缩了他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累累探索成果,感恩他的执着探索和用心分享,相信它会架起您与孩子沟通的另一座桥梁!
  ——桐桐妈(知名育儿专家)
  
  ★对于孩子诸种行为的判断和心理分析,人们往往自以为是,用大人世界的规则或自己的经验加以解释。大人们需要《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样的书,去学习和理解孩子的语言,因为如果连语言都不通,就更不用说沟通了,而没有沟通,所谓亲子教育或家庭教育,也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孙魁(《晨报周刊》副总编辑)
  
  ★严虎博士在绘画艺术研究中,找到了一条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手段,不可不谓惊奇和惊喜。这本书,是严虎博士给他不到两岁孩子的礼物。这份礼物弥足珍贵,能让孩子的人生少一些跌跌撞撞,少一些磕磕碰碰。
  ——黑子(知名媒体书评人)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心理 /1
第一节 什么是儿童绘画/2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2
二、儿童绘画的理论研究/3
三、儿童绘画的特点/14
第二节 儿童绘画对儿童的作用/22
一、儿童绘画对儿童身体的作用/23
二、儿童绘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作用/26
三、儿童回绘画对儿童学习的作用/30
第三节 家长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33

第二章 儿童绘画的特点 /36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37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37
二、儿童心理发展与绘画发展的联系/58
三、儿童绘画发展的五阶段特点/61
四、了解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的重要性/75
第二节 孩子的绘画成长历程/
一、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特点 /77
二、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注意要点/96
三、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工具准备/106

第三章 如何解读孩子的画 /108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行为分析/109
一、抵触绘画的行为/109
二、对绘画材料的反应行为/110
三、情感宣泄的行为/112
四、防御性绘画的行为/113
五、遗漏的行为/114
六、刻意隐瞒的行为/114
第二节 儿童绘画的形式解读/115
一、线条/116
二、构图/122
三、阴影 /130
四、颜色 /131
第三节 儿童绘画的主题解析/135
一、房屋画/136
二、植物画/151
三、人物画/178
四、其他/185
第四节 儿童绘画的内容解析/189
一、表层内容的解读/189
二、关联性内容的解读/192
三、象征性内容的解读/196
第五节 特殊儿童画的解读/198
一、身体缺陷与躯体疾病儿童的画/199
二、创伤性儿童的画/202
三、需求关爱儿童的画/207
四、学习压力儿童的画/209
五、精神疾病患儿的画/211
六、天才儿童的画/216

第四章 家长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成长 /218
第一节 利用绘画本身的功能指导孩子/219
一、绘画的表达功能/219
二、绘画的释放功能/222
三、绘画的重建与升华作用/224
第二节 利用绘画的评估诊断功能/227
一、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关系/227
二、儿童绘画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29
三、儿童绘画作品与儿童的性格特点/231
第三节 利用绘画的治疗功能/233
一、绘画对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的功能/234
二、绘画对自我概念的提升功能/236
三、绘画对社交功能的改善/237
四、绘画对躯体症状的改善/238
第四节 让儿童喜欢绘画/240
一、孩子不喜欢绘画的原因/240
二、好家长扮演的角色/243
三、孩子自主绘画的培养/248

附 录 儿童可以选择的多种有趣的绘画形式 /254
参考文献 /266

精彩书摘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第三章 如何解读孩子的画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行为分析
  理解儿童绘画中的情感内涵除了要分析绘画作品以外,还要观察儿童的“绘画行为”,即儿童如何对绘画的指令或绘画任务做出反应。儿童对一个非结构性的绘画任务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他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新的不确定情景的模式。
  如何观察儿童、接近儿童并与之有效地沟通交流;如何进行艺术活动,如何使用艺术媒材,以及绘画的总体习惯和风格,这些信息对于画作的总体解释和全面了解儿童是很有帮助的。
  一、抵触绘画的行为
  绘画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适合的,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常常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但有些儿童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愿意画画。
  【外因】可能是绘画材料本身的问题。颜料干了、蜡笔断了、材料选择性很小,这些问题可能让儿童觉得气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应注意为儿童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绘画材料,保护并激发他们主动使用的欲望。
  【内因】可能是他感觉到在绘画情境中没有安全感或者缺乏信心。他们感觉绘画会导致威胁和焦虑的产生,这样的抵触情绪本身就反映了他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模式。
  在面对这样的儿童时,我们需要在儿童绘画前设计恰当的“热身”,比如,画线、涂鸦、补充完整句子等。直接切入主题的绘画任务会导致或者加剧儿童的抵触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对绘画关系感觉不安全,可能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因此心理防御特别强;有的孩子正经历家庭问题,太早地让他画出家庭生活事件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绘画材料的反应行为
  面对各种各样的绘画材料,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观察儿童如何选择材料(仔细的、自信的、谨慎的)是很重要的。例如,遭受过暴力的儿童使用绘画材料时常保持持续的警觉和恐惧,害怕以前经历过的创伤再次出现。当一个受过虐待或者有创伤的儿童把盛颜料的容器洒了,他会非常害怕权威人物的反应。因为过去他(或其他兄弟姐妹)可能不小心把水洒到了餐桌上,结果引起了家长对孩子实施暴力。颜料洒了是不经意的事件,但可以引起儿童对家庭暴力事件的记忆。
  儿童选择绘画材料的类型和他们使用材料的方式很能说明他们的个性、应对风格以及他们的情感类型和情感强度。例如,有些小孩子喜欢在画手指画时把颜料擦在自己衣服上,弄得全身都是;有些孩子则是尽量避免颜料绘画和手指画;有的总喜欢尝试所有的材料,探究一下每种材料的用途;有的孩子可以用相同的材料画上几个星期。
  儿童作画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把所有的材料都抢到手,拒绝和他人分享;另一些儿童只选择一两种蜡笔或者铅笔,不再要求更多;有些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从一种材料用到另一种材料,却完成不了绘画任务;还有一些孩子总是慢条斯理,光是人物脸上的一小部分常常就要花很长时间。
  三、情感宣泄的行为
  情感宣泄是指发生倒出或泼洒颜料,敲打材料使之发出声音,抛、扔、揉、捏橡皮泥等事件。这些行为表明,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或者失去了控制,这是释放情绪的一种途径。有时候儿童绘画并不是要真正完成一幅作品,是知识探索和尝试绘画材料或者发泄某种情绪。比如,颜料具有引发个体情感的功能,一旦情感与肌肉运动联系起来,人就会随心所欲地画。对于那些行为保守或者习惯于外部控制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在支持性的环境中随意使用颜料,并因此释放情绪。当然,有时候那些焦虑、紧张、亢奋或者情绪无法抑制的孩子在绘画时会出现混乱的状况,尤其是当在绘画活动中提供很多流动性的、难以控制的颜料,并且让儿童随意走动时,就容易引发混乱。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类儿童确实在创造过程中因为使用流动性颜料而产生难以控制的情绪问题的话,则需要改变媒材,换成较好控制的媒材,如蜡笔、铅笔等,使他们静下来。更有研究者建议应当换成黑墨水、黑笔等黑色的媒材,以避免色彩引发混乱的可能,以此收敛创作者当时的情绪。
  四、防御性绘画的行为
  防御性的绘画指当儿童无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由表达情绪时的行为。当他们想对自己的冲突和消极情绪做出反应时,他们就可能刻板地临摹、描绘轮廓、重复没有新意的普通图案。比如,小明小心翼翼地画了一个长方形,在此基础上画了一根旗杆,他画出旗子的主要特征,加了三朵乌云,还加了一笔熊熊燃烧的火焰。此时,他的情绪沮丧,接下来似乎要传达某种信息。然而,小明把画笔局限在旗子上,尤其是后加的“火焰”上,而不愿详细描绘其他事物,一则小明可能因为情绪局限在火焰上,二则也可能是防御,不愿过分暴露自己。
  克莱默(Cramer)认为,对于老是以不断涂鸦线条和泼洒颜料呈现心理防御的儿童,我们必须接受这种行为,认同这是一种创作形式。那样的涂鸦对有些儿童来说,是有一定含义的,正如对过去被忽视的小孩,激烈的涂鸦笔法也不是全无意义的。
  五、遗漏的行为
  研究孩子们的涂鸦时,不仅要注意他们画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关注他们漏画的部分,因为这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主导的结果。这种无意识的遗忘最能体现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最本能的表现。例如,画房子时忘了画门或窗是他们不善于交流的表现;画小人儿时就更明显了,没有嘴的人像是画画者存在交流障碍的预兆。当然,孩子们因为兴趣转移而中途扔掉画笔的情况不包括在内。
  六、刻意隐瞒的行为
  当我们给孩子做绘画测试时,他们有时会猜到我们的意图,因而刻意避免一些他们眼中不得体的内容。而这种谨慎的回避有时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问题。
  ……

前言/序言

研究绘画心理学已有十余年时间,也相继出版了七八本相关著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十来篇。早在两年前就谋划着出版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的书,既是兴趣所在,也为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缺。但因研究进程的耽搁,一拖再拖,而今时终于刻出了个模子,儿童心理画书籍即将出炉。
  儿童绘画是指孩子在儿童时期对外部世界猎奇式的观察下,通过自由想象加工,采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伴随着儿童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能深刻地体会到儿童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一项关于儿童爱好的调查显示,儿童最常见的爱好就是绘画。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给儿童准备画画的工具和画本。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儿童认知的过程。绘画作为一种非文字的语言,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随意的宣泄或娱乐休闲的方式。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载体,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家长走进儿童内心的桥梁。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绘画与儿童发展成长的关系,更多的家长也希望借助儿童绘画这一表达形式,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并指导孩子成长、成才。
  家长们急需一些关于儿童绘画心理方面的书籍,以寻找相关的指南和依据,但苦于目前国内相关著作要么为国外翻译版——这些书籍与国内儿童教育是否兼容有待商榷,要么过于通俗——这些书籍侧重美术学方面,往往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我们希望有这样一本指南性的书籍:不仅阅读性强,而且能让家长简单了解儿童绘画,让家长能通过孩子的画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孩子成长。《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即是在这一方向上的尝试和探索。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心理画。第一章从什么是儿童绘画、儿童绘画对儿童自身作用以及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意义,帮助你打开儿童心理绘画的大门,将一门新的沟通技术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特点,从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各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点两方面来讲述,并着重提及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的注意要点,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熟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第三章为本书重点,讲述儿童绘画心理的解析,即如何读懂儿童绘画。这里我们将从儿童绘画的行为、形式、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你透过绘画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章结合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心理评估等知识,向家长介绍了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以帮助儿童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父母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回首过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憾,于是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他们,是一张张纯净的白纸,充满着一切的可能。
  初为人父,我一面用心感受着这个小生命带给我的生活的巨大转变,一面又不免为她的日渐长大而忧虑。作为一个父亲,我希望能挖掘出她最好的潜能,永远理解、关怀她所处的小世界,给予她我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所以我潜心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精诚求索,一日不敢松懈。这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父亲所能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希望千千万万的父母能从此书中获益。让我们一同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感谢为本书提供大量绘画作品的小学、幼儿园以及医院,感谢唐艳(浙江大学心理系研究生)、贺子菡(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吕诌沁(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张忠宇(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谭羽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生)在书籍编著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范艳、熊琳、朱斯妤、于慧慧等绘画心理研究团队成员对书籍编写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我博士导师陈晋东教授对我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中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家人的陪伴,感谢所有对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士,谢谢大家!
  期待这本书给读者诸多收益,也期待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严虎  
  于湖南长沙
  2014年9月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简介 在孩子成长的浩瀚星空中,语言无疑是最明亮的星辰,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然而,当那些稚嫩的笔触在纸上跳跃,当那些鲜艳的色彩在画布上流淌,一种更加纯粹、直观的表达方式便悄然绽放——这便是孩子们的心理画。它们是心灵深处的回响,是潜意识的低语,是童真世界最真实、最丰富的写照。《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本书,将带您走进这片充满魔法的色彩天地,解读那些隐藏在线条和色彩背后的秘密,倾听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声音。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也不是生硬的图画分析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位善解人意的聆听者,陪伴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一起探索儿童心理画的迷人世界。我们相信,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符号都可能蕴含着一段经历,每一次涂鸦都闪烁着童年的独特光芒。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生动的案例,本书将帮助您: 一、 揭开儿童心理画的面纱:看见孩子未曾言说的故事 儿童心理画,顾名思义,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情感状态、认知发展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在画面上留下的印记。与成人绘画不同,儿童的绘画更多地源于直觉和情感的驱动,较少受到社会规范和理性思维的约束。因此,他们的画作更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其内在的世界。 本书将从儿童绘画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介绍不同年龄段孩子在绘画能力、主题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学龄前儿童的画往往是“乱中有序”的涂鸦,色彩鲜艳而奔放,图形稚拙而充满想象力,这正是他们探索世界、释放能量的直接体现。而学龄儿童则会逐渐出现更具象的形象,画面结构也更加清晰,他们开始尝试描绘具体的事物和事件,并通过绘画来理解和表达社会关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选择特定的颜色?为什么画面中会出现某些重复出现的符号?为什么有些画面色彩明亮,有些则显得暗淡?这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和色彩组合,往往是孩子内心需求、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甚至是某些生活经历的视觉化呈现。比如,鲜亮的黄色可能代表着快乐和能量,而深沉的蓝色则可能关联着平静或忧伤。一个被反复描绘的城堡,或许是孩子对安全感的渴望;一个模糊不清的人物形象,则可能反映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二、 解析色彩的秘密:解读孩子情绪的调色盘 色彩,是儿童心理画中最直观、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它直接触及人的情感,能够唤起最原始的感受。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颜色在儿童绘画中所蕴含的心理意义。 红色: 象征着活力、热情、兴奋,也可能代表着愤怒、冲动或危险。一个孩子如果大量使用红色,可能表示他处于一个精力充沛、情绪激昂的状态,或者是在经历某种强烈的刺激。 黄色: 通常与快乐、阳光、温暖、安全感联系在一起。大面积的黄色可能预示着孩子内心的喜悦、满足或对父母的依恋。 蓝色: 蓝色是冷静、平和、安宁的象征,但过度使用或使用暗淡的蓝色,也可能暗示着忧郁、孤独、压抑或内心的不安。 绿色: 代表着生命、自然、成长、平衡。绿色的运用通常能带来舒缓、平和的感觉,也可能反映了孩子对自然的热爱或内心的和谐。 紫色: 是一种充满神秘感和想象力的颜色,常与创造力、灵性、甚至是在某些情境下的焦虑或不安相关联。 橙色: 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既有红色的活力,又有黄色的温暖,通常代表着快乐、创造力、社交和对新事物的兴趣。 粉色: 更多地与爱、温柔、关怀、依赖感相关。 黑色: 虽然常被视为负面颜色,但在儿童绘画中,黑色可能并不总是代表消极。它可能象征着力量、权威,或者仅仅是因为孩子喜欢黑色,也可能是为了强调某个物体。但如果大面积、压抑地使用黑色,则需要引起注意,可能与恐惧、悲伤或压抑有关。 白色: 白色可以代表纯洁、光明、新的开始,但也可能象征着空虚、缺乏、空白或回避。 本书不仅会介绍单一颜色的意义,更会关注颜色之间的搭配和对比。例如,红色与黑色的强烈对比,可能暗示着冲突或恐惧;黄与蓝的和谐搭配,则可能反映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会观察孩子如何运用色彩,以及这些色彩组合背后可能隐藏的情绪信号,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 三、 解读图形的语言:描绘孩子内心的地图 除了色彩,图形也是儿童心理画中重要的信息载体。每一个形状,每一个线条,都可能承载着孩子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线条的粗细、轻重、方向: 粗犷有力的线条可能代表着孩子的活力和自信,而轻柔细腻的线条则可能反映其敏感和温和。向上延伸的线条可能象征着希望和成长,向下压抑的线条则可能暗示着束缚和沮丧。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孩子对某个事物的描绘是否具体、清晰,其大小比例是否夸张,都能反映出孩子对其的重视程度、情感投入以及认知水平。例如,如果孩子反复画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太阳,可能象征着他渴望被关注、被温暖。 重复出现的符号: 某些符号,如房屋、太阳、星星、花朵、动物等,在孩子的画中反复出现,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常见符号在儿童心理画中的象征含义,并提示读者如何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境来解读。例如,房屋是孩子安全感的象征,如果孩子画了一个没有门窗的房屋,可能表示其内心封闭或缺乏安全感。 人物的描绘: 孩子如何描绘自己、家人、朋友,以及这些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都能反映出孩子与这些人的关系以及他对自身定位的认知。 本书将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展示不同图形元素在儿童画作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细节来了解孩子对人、事、物的看法和感受。 四、 洞察构图的奥秘:构建孩子内心的世界 画面的整体构图,如同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缩影。画面中元素的排列、空间的使用、细节的丰富程度,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画面空间的运用: 孩子是将画面填满,还是留下大片空白?画面是倾向于左边还是右边?是居中还是偏一角?这些空间上的选择,都能反映孩子的情感倾向、安全感以及对外界的探索欲望。例如,将画面填满可能表示孩子内心充实或精力旺盛,而大量空白则可能暗示着内心空虚、缺乏安全感或回避。 元素的排列与关系: 画面中不同元素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可以反映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受。例如,一家人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可能表示家庭关系和谐;而一个人被孤立在角落,则可能暗示着孤独感。 细节的丰富程度: 一幅画细节越丰富,可能代表孩子越细心、观察力越强,或者他越投入于描绘的对象。细节的缺失则可能意味着孩子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某些事物感到疏远。 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元素到关系,全面地审视孩子的画作,理解构图如何反映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安全感和与外界的互动模式。 五、 心理画作为沟通桥梁:倾听孩子最深处的呼唤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儿童心理画不仅仅是诊断的工具,更是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情感连接的宝贵桥梁。 促进亲子沟通: 当我们学会用欣赏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作,并尝试与孩子一同“解读”画中的故事,我们就能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引导性问题和互动建议,帮助家长在与孩子共同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开启有意义的对话,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困惑。 支持教育实践: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儿童心理画是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评估教学效果、发现潜在问题的有力工具。本书将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指导,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绘画活动,如何观察和解读学生的绘画作品,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识别潜在的心理困扰: 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画作中出现的异常信号,可能预示着孩子正面临着心理上的困扰,如焦虑、恐惧、抑郁、行为问题等。本书将谨慎地指出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绘画特征,并强调这不是进行专业诊断,而是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结语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您与孩子一起,用色彩和线条编织故事,用画笔描绘梦想,用理解消融隔阂。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中,他们的每一幅画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看见,用爱去解读。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感受他们纯真而深刻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安静而深入的自我反思。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曾是那个充满符号和意象的小孩。作者在书中提到,成年人的投射往往基于逻辑和经验,而儿童的投射则是纯粹、不加修饰的本能流露。这种纯粹性,恰恰是成人世界最稀缺的宝藏。书中对一些“怪异”的绘画现象,比如对特定物体的反复描绘或者对空间布局的极度偏执,都提供了合理解释,这些解释往往不是负面的,而是指向了孩子正在经历的某个重要的心理任务。例如,一个孩子如果反复画一个被锁住的门,可能并不是想表达被禁锢,而是正在学习如何设立个人边界。这种积极的重构视角,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那种“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大问题”的焦虑。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学会放下自己的成年人滤镜,真正地进入孩子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他们世界的逻辑,它拓宽了我们对“沟通”二字的理解范围,让无声的画面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信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生怕又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自己多虑了。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儿童心灵成长的那些微妙瞬间。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强调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习惯于用语言去框定一切,却忽略了人类最原始、最本真的表达方式——视觉符号。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在绘画主题上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最初的涂鸦期到后来的象征期,每一步的过渡都解释得合情合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家”的符号分析,一个简单的方块和三角形的组合,在不同环境下可以代表安全感、疏离感甚至是权力结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画个太阳代表快乐”,而是深挖了为什么孩子选择画那个形状、用那种方式去呈现太阳。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它把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解读人。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使得复杂的理论也能被轻松吸收。

评分

这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小家伙们有时候的举止或者他们的涂鸦背后,隐藏着我们成年人难以察觉的复杂情绪和想法。这本书并没有用那些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乱涂乱画”转化成了清晰可见的心理地图。特别是书中关于色彩运用和线条结构如何反映孩子的情绪稳定性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我家那个小家伙最近特别喜欢用大片的黑色和深红色,我以前总以为他只是随便画着玩,看完书后我才意识到,那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压抑或焦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倾听”孩子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如何通过观察他们的艺术表达来提供更精准的关怀。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心理专家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成为更懂得自己孩子的父母或教育者的实用指南。读完之后,我对待孩子每一次拿起蜡笔或颜料时的态度都变得更加认真和尊重,因为我知道,那不仅仅是玩耍,那是在进行一场重要的内心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反而更像是一部探索儿童内心世界的旅行日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种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它没有试图去“修正”孩子的画作,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画作背后的动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起来的细腻联系,比如从对家庭角色的描绘,过渡到对学校环境中人际关系的解读,整个逻辑链条非常自然流畅。这种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使我不再将孩子的每次创作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放置在他们整体发展轨迹上去考察。对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觉分析工具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原本模糊不清的教学反馈变得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首先要看向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急于去纠正表面的行为。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实践智慧的书籍,让人读完后,心里感到充实而踏实,充满了对下一代成长的期待与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原有的育儿观念中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在此之前,我一直把孩子的画画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是手眼协调训练的一部分。然而,这本书却强有力地证明了,绘画是孩子进行自我整合和应对压力的一种核心机制。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描述是关于“防御性绘画”,那些过度描边、反复涂抹或者画面中心留白过多的作品,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是多么值得我们深思。我立刻回想起了我女儿上学期画的一幅画,画面里的人物总是被厚厚的线条围住,当时我只觉得她画技不好,现在看来,那可能是在表达一种界限感的需求或者被过度干预的不适。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维,她巧妙地结合了发展心理学和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但始终保持着实践操作的指导性。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像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码工具”,让家长和老师能够更专业、更有同理心地介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工具书。

评分

内容丰富,很实用

评分

朋友推荐的,刚买到手,慢慢看,包装很好哦

评分

很棒的书籍,对我太有帮助啦!赞!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老师推荐买的书,不错,喜欢!快递叔叔态度非常好(?▽?)

评分

儿童心理画,从一张张儿童的画看出他们的内心想法,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

放在购物车很久了,这本书一直都没有什么活动,终于等到了618,果断入手~

评分

品质保证,送货快速,微笑服务专业,售后无忧,一如既往继续支持

评分

品质保证,送货快速,微笑服务专业,售后无忧,一如既往继续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