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说话大人不太懂?孩子内心的需求法及时察觉?也许,你需要的是学会解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而绘画更是一种非文字语言,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让绘画进一步成为家长走进孩子内心的桥梁呢?本书便为你提供了具体而实际的指导方法。
作者严虎医生不仅是国内绘画心理领域的专家,也是一位心系孩子的父亲,他将自己研究绘画心理的十年心血结晶与你分享,帮你了解孩子的绘画,从而解读孩子的内心,更让你知道如何来引导、帮助孩子成长,发掘出孩子更多的潜能。
严虎,医学博士,心理医生,临床催眠师,心理教育专家,资深临床心理治疗专家,国内绘画心理技术领域专家,湖南省艺术治疗委员会常务副主委,绘画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学生健康委员会秘书长兼心理评估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医生。从事心理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多年,尤其擅长绘画心理技术,拥有大量独创研究和开拓性实践经验,如绘画认知疗法、动态绘画治疗、催眠绘画治疗技术等。为国内出版该领域著作众多的专家,多次在国内各类学术会议报告个人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成果。
★严虎老师是当前国内绘画心理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多的专家,这本书浓缩了他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累累探索成果,感恩他的执着探索和用心分享,相信它会架起您与孩子沟通的另一座桥梁!
——桐桐妈(知名育儿专家)
★对于孩子诸种行为的判断和心理分析,人们往往自以为是,用大人世界的规则或自己的经验加以解释。大人们需要《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样的书,去学习和理解孩子的语言,因为如果连语言都不通,就更不用说沟通了,而没有沟通,所谓亲子教育或家庭教育,也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孙魁(《晨报周刊》副总编辑)
★严虎博士在绘画艺术研究中,找到了一条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手段,不可不谓惊奇和惊喜。这本书,是严虎博士给他不到两岁孩子的礼物。这份礼物弥足珍贵,能让孩子的人生少一些跌跌撞撞,少一些磕磕碰碰。
——黑子(知名媒体书评人)
研究绘画心理学已有十余年时间,也相继出版了七八本相关著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十来篇。早在两年前就谋划着出版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的书,既是兴趣所在,也为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缺。但因研究进程的耽搁,一拖再拖,而今时终于刻出了个模子,儿童心理画书籍即将出炉。
儿童绘画是指孩子在儿童时期对外部世界猎奇式的观察下,通过自由想象加工,采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伴随着儿童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能深刻地体会到儿童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一项关于儿童爱好的调查显示,儿童最常见的爱好就是绘画。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给儿童准备画画的工具和画本。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儿童认知的过程。绘画作为一种非文字的语言,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随意的宣泄或娱乐休闲的方式。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载体,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家长走进儿童内心的桥梁。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绘画与儿童发展成长的关系,更多的家长也希望借助儿童绘画这一表达形式,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并指导孩子成长、成才。
家长们急需一些关于儿童绘画心理方面的书籍,以寻找相关的指南和依据,但苦于目前国内相关著作要么为国外翻译版——这些书籍与国内儿童教育是否兼容有待商榷,要么过于通俗——这些书籍侧重美术学方面,往往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我们希望有这样一本指南性的书籍:不仅阅读性强,而且能让家长简单了解儿童绘画,让家长能通过孩子的画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孩子成长。《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即是在这一方向上的尝试和探索。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心理画。第一章从什么是儿童绘画、儿童绘画对儿童自身作用以及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意义,帮助你打开儿童心理绘画的大门,将一门新的沟通技术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特点,从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各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点两方面来讲述,并着重提及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的注意要点,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熟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第三章为本书重点,讲述儿童绘画心理的解析,即如何读懂儿童绘画。这里我们将从儿童绘画的行为、形式、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你透过绘画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章结合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心理评估等知识,向家长介绍了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以帮助儿童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父母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回首过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憾,于是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他们,是一张张纯净的白纸,充满着一切的可能。
初为人父,我一面用心感受着这个小生命带给我的生活的巨大转变,一面又不免为她的日渐长大而忧虑。作为一个父亲,我希望能挖掘出她最好的潜能,永远理解、关怀她所处的小世界,给予她我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所以我潜心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精诚求索,一日不敢松懈。这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父亲所能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希望千千万万的父母能从此书中获益。让我们一同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感谢为本书提供大量绘画作品的小学、幼儿园以及医院,感谢唐艳(浙江大学心理系研究生)、贺子菡(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吕诌沁(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张忠宇(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谭羽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生)在书籍编著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范艳、熊琳、朱斯妤、于慧慧等绘画心理研究团队成员对书籍编写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我博士导师陈晋东教授对我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中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家人的陪伴,感谢所有对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士,谢谢大家!
期待这本书给读者诸多收益,也期待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严虎
于湖南长沙
2014年9月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安静而深入的自我反思。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曾是那个充满符号和意象的小孩。作者在书中提到,成年人的投射往往基于逻辑和经验,而儿童的投射则是纯粹、不加修饰的本能流露。这种纯粹性,恰恰是成人世界最稀缺的宝藏。书中对一些“怪异”的绘画现象,比如对特定物体的反复描绘或者对空间布局的极度偏执,都提供了合理解释,这些解释往往不是负面的,而是指向了孩子正在经历的某个重要的心理任务。例如,一个孩子如果反复画一个被锁住的门,可能并不是想表达被禁锢,而是正在学习如何设立个人边界。这种积极的重构视角,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那种“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大问题”的焦虑。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学会放下自己的成年人滤镜,真正地进入孩子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他们世界的逻辑,它拓宽了我们对“沟通”二字的理解范围,让无声的画面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信号。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生怕又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自己多虑了。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儿童心灵成长的那些微妙瞬间。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强调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习惯于用语言去框定一切,却忽略了人类最原始、最本真的表达方式——视觉符号。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在绘画主题上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最初的涂鸦期到后来的象征期,每一步的过渡都解释得合情合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家”的符号分析,一个简单的方块和三角形的组合,在不同环境下可以代表安全感、疏离感甚至是权力结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画个太阳代表快乐”,而是深挖了为什么孩子选择画那个形状、用那种方式去呈现太阳。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它把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解读人。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使得复杂的理论也能被轻松吸收。
评分这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小家伙们有时候的举止或者他们的涂鸦背后,隐藏着我们成年人难以察觉的复杂情绪和想法。这本书并没有用那些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乱涂乱画”转化成了清晰可见的心理地图。特别是书中关于色彩运用和线条结构如何反映孩子的情绪稳定性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我家那个小家伙最近特别喜欢用大片的黑色和深红色,我以前总以为他只是随便画着玩,看完书后我才意识到,那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压抑或焦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倾听”孩子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如何通过观察他们的艺术表达来提供更精准的关怀。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心理专家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成为更懂得自己孩子的父母或教育者的实用指南。读完之后,我对待孩子每一次拿起蜡笔或颜料时的态度都变得更加认真和尊重,因为我知道,那不仅仅是玩耍,那是在进行一场重要的内心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反而更像是一部探索儿童内心世界的旅行日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种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它没有试图去“修正”孩子的画作,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画作背后的动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起来的细腻联系,比如从对家庭角色的描绘,过渡到对学校环境中人际关系的解读,整个逻辑链条非常自然流畅。这种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使我不再将孩子的每次创作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放置在他们整体发展轨迹上去考察。对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觉分析工具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原本模糊不清的教学反馈变得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首先要看向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急于去纠正表面的行为。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实践智慧的书籍,让人读完后,心里感到充实而踏实,充满了对下一代成长的期待与信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原有的育儿观念中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在此之前,我一直把孩子的画画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是手眼协调训练的一部分。然而,这本书却强有力地证明了,绘画是孩子进行自我整合和应对压力的一种核心机制。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描述是关于“防御性绘画”,那些过度描边、反复涂抹或者画面中心留白过多的作品,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是多么值得我们深思。我立刻回想起了我女儿上学期画的一幅画,画面里的人物总是被厚厚的线条围住,当时我只觉得她画技不好,现在看来,那可能是在表达一种界限感的需求或者被过度干预的不适。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维,她巧妙地结合了发展心理学和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但始终保持着实践操作的指导性。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像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码工具”,让家长和老师能够更专业、更有同理心地介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工具书。
评分内容丰富,很实用
评分朋友推荐的,刚买到手,慢慢看,包装很好哦
评分很棒的书籍,对我太有帮助啦!赞!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老师推荐买的书,不错,喜欢!快递叔叔态度非常好(?▽?)
评分儿童心理画,从一张张儿童的画看出他们的内心想法,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放在购物车很久了,这本书一直都没有什么活动,终于等到了618,果断入手~
评分品质保证,送货快速,微笑服务专业,售后无忧,一如既往继续支持
评分品质保证,送货快速,微笑服务专业,售后无忧,一如既往继续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