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对阿拉伯人进行系统性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东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爱好者等 阿拉伯人崇尚阿拉伯式的民主和平等,有时甚至会“民主”和“平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阿拉伯人能言善辩,极具表现欲望,随时准备轰轰烈烈干一番,而且在顺境时还常常可以超水平发挥;但身处逆境时又会冷漠、沮丧,“安于天命”,往往表现得无所作为,使人绝望。在人们的印象中,阿拉伯人常常是慢腾腾的。也许是受沙漠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影响,阿拉伯人对时间的概念是十分宽松的。总之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如果你想了解这个民族,如果你还不甚了解这个民族,不妨试着来了解她,你很可能会喜欢上她的。
内容简介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对阿拉伯人进行系统性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即使是在阿拉伯世界,从人的角度透视阿拉伯社会的努力也不多见。《李绍先眼中的阿拉伯人》,是作者本人在阿拉伯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的基础上,是作者本人多年对中东及阿拉伯问题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是作者本人参阅了大批有关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世界的书籍、刊物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多视角、公正、客观、通俗、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阿拉伯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李绍先,山西太原人。祖籍山西榆社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中东问题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传统与现代化的撞击
——阿拉伯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阿拉伯人
第三部分
兄弟阋墙——阿拉伯内部关系透视
第四部分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人
第五部分
石油与阿拉伯世界
第六部分
王室、家族及其日常生活
第七部分
阿拉伯市场和阿拉伯商人
前言/序言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迅速崛起,在刚刚创立的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走上急速扩张的道路,并在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阿拉伯人所到之处,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阿拉伯语得以广泛推广,民族间融合加速进行,最终在西起大西洋、东至波斯湾、北临地中海、南达中部非洲——这一辽阔地域内形成具有共同命运、共同语言、共同历史、共同情感和性格、共同希望与哀乐以及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共同宗教的阿拉伯民族。
说到阿拉伯人,人们自然会想到沙漠。的确,在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地区,89%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沙漠地区干旱少雨,地面缺乏植被,昼夜温差变化剧烈。白天阳光暴晒,烈日如焚;遇到狂风大作时,则昏天黑地,飞沙走石,恍如世界末日来临。据说海湾战争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初进沙特,就曾多次遭到过“飞沙走石”的袭击。有人事后描写,当“沙漠风暴”(多国部队行动的代号也叫“沙漠风暴”)来临时,美国军队的大炮被掀翻,炮衣被撕裂,飞机机翼被折断,雷达屏幕上一片花白。躲在掩体里的美国大兵惊慌、烦躁、紧张、恐惧,备感“孤立无援”。当然,沙漠地区的气候也有其柔和的一面:每当夜幕降临,天空星光灿烂,地面凉风习习,被烈日“烧烤”了一天的沙海在清凉的月光下一片宁静。
沙漠地带的自然环境塑造了阿拉伯人独特且矛盾的性格。阿拉伯人勇敢尚武、充满牺牲精神,但又多少有些好高骛远、桀骜不驯。他们向往自由,不愿受约束,不习惯服从权力,内部意见分歧严重,人人都想当头。阿拉伯人的这种特点推动了早期的统治者哈里发们为避免出现内讧而大力进行对外扩张战争,现代阿拉伯世界的当权者们也常常通过制造假想敌人等手段,来保持阿拉伯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阿拉伯人热情好动、热血沸腾,但同时又让人觉得多少有些反复无常、麻木不仁。阿拉伯国家之间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好的印证。所谓“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冷静;动不动就拔枪相向,继而又互相拥抱,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当然,阿拉伯兄弟间可以因为一些小小的分歧而打得“头破血流”,但一旦有外人加入争斗时,阿拉伯兄弟情谊很可能又会恢复如初。
阿拉伯人崇尚阿拉伯式的民主和平等,有时甚至会“民主”和“平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如赤贫之民可以毫无顾忌地叩开最高行政长官乃至一国之君办公室的大门,跨国公司的小小职员也可以随时走进董事长的办公室聊天;但阿拉伯社会又等级森严,省长、市长甚至小小县长外出时常常是前呼后拥、趾高气扬,你怎么也不能把他们与在办公室里和蔼可亲地倾听老百姓心声的官员形象联系在一起。阿拉伯民情纯朴,人们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犯偷窃罪者要遭受砍掉手脚的惩罚;但阿拉伯社会又远远说不上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少“衙内”、“恶少”和不法官僚常常无法无天,而老百姓又好像对此熟视无睹,无能为力。阿拉伯人慷慨大方,所谓“备食济贫、燃炬待客”被广泛视为高尚仁慈的举动和美德;但阿拉伯人也有吝啬抠门的一面,特别表现在生意方面,往往为多争取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不惜反复折腾,让人心烦。
阿拉伯人能言善辩,极具表现欲望,随时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番,而且在顺境时还常常可以超水平发挥;但身处逆境时又会冷漠、沮丧,“安于天命”,往往表现得无所作为,使人绝望。一位阿拉伯朋友讲了一个多少有些自我调侃的故事,颇能反映阿拉伯人的这种特点:
著名的辛巴达船长驾船周游世界。船上有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和阿拉伯人,大家在一起过得非常开心。谁知乐极生悲,船突然撞上暗礁,因此乘客必须尽快弃船逃命。于是,船员们开始动员乘客跳海逃生,但遭到一致拒绝。聪明的辛巴达船长亲自出面做工作,结果取得成功。辛巴达船长得意地对手下人透露了他劝说成功的奥秘。他说:“我对英国人说跳海是绅士风度的表现,对德国人说跳海符合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对法国人说跳海是浪漫的举动,对俄国人说是领导的决定,对美国人则说已经为其购买了巨额人身保险。至于那些个头矮小的日本人就更简单了,他们看到别人跳进海中就会自言自语地说:‘早该洗一个海水澡了。’”船员们深深佩服辛巴达船长对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法国人的浪漫主义、俄国人的奴隶主义、美国人的拜金主义以及日本人随大流习性的掌握,但对如何做船上阿拉伯人的工作仍然充满困惑。辛巴达船长解开了这个谜,他说:“阿拉伯人敬畏、顺从真主,在危险时往往无所作为,只能一切拜托真主。”
在人们的印象中,阿拉伯人常常是慢腾腾的。也许是受沙漠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影响,阿拉伯人对时间的概念是十分宽松的。他们处理事务时常常不紧不慢,好像天大的事情也不会让他们着急似的。但奇怪的是,阿拉伯人开车却总是像“疾风闪电”,全然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实在令人费解。人们都说,开车最能反映阿拉伯人的品性。在阿拉伯世界,不仅巴解组织前主席阿拉法特、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等素以“开车不要命”而著称之外,普通老百姓也几乎个个喜欢开飞车。到过埃及首都开罗的人大概都会有印象,从开罗国际机场到市区的机场路简直就像是一个繁忙的赛车场,路上的车辆几乎总是你追我赶、齐头并进。阿拉伯人喜欢开飞车,车祸自然要多得多,这从满大街跑着伤痕累累的轿车即可略见一斑。但开车快归快,阿拉伯人“车德”却非常之好。许多在阿拉伯国家呆过的中国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即每当你的汽车在路边抛锚,飞车而过的阿拉伯人常常会紧急刹车,下来热情向你提供帮助。遇到两车相撞,车主们的解决办法也颇具特色:不论是撞了别人还是被别人撞了,阿拉伯人大多是先下车察看情况,然后一句“抹来希”(没关系的意思)并相互握手问候,和和气气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最后又大都是以各自开车回家而告终。
总之,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如果你想了解这个民族,如果你还不甚了解这个民族,不妨试着来了解她,你很可能会喜欢上她的。
本书的写作是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的。首先是作者多年来对中东及阿拉伯问题的潜心研究;其次是根据作者在阿拉伯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最后作者参阅了大批有关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世界的多种文本的书籍、刊物和资料。此书的目的在于,尝试着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公正、中肯、客观、通俗、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一个真实的阿拉伯人的世界。显然,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对阿拉伯人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多多少少还是一个空白点,而即使是在阿拉伯世界,从人的角度透视阿拉伯社会的努力也不多见。鉴于作者学识浅薄、能力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师长、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笔者想说明的是,此书是在1997年出版的《一脉相传阿拉伯人》基础上、据当前现实需要经删减和调整后形成的。由于自成书以来,中东和阿拉伯世界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1年阿拉伯大变局后地区形势可谓“瞬息万变”,书中涉及到的穆巴拉克、萨利赫等已交权下台,萨达姆和卡扎菲也已死于非命,因此笔者特将先后发表于2012年初、2014年初和2014年8月的三篇文章附于篇首,以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
……
《异域风情:一位东方学者的阿拉伯世界漫游记》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位饱学东方学学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以其深邃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踏足广袤而神秘的阿拉伯世界,所留下的一份珍贵记录。作者以其独特视角,深入探寻这片古老土地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政治格局以及人民生活。全书洋溢着一种求知欲与好奇心交织的探索精神,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魅力的阿拉伯世界。 第一章:初抵沙海,心潮澎湃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将读者带入了他初次踏足阿拉伯世界的壮丽图景。他细致描绘了抵达那个千年古城的瞬间,空气中弥漫的独特香料气息,耳边回响的异域语言,以及眼前震撼心灵的建筑风格。不仅仅是感官的冲击,作者更在此处开始了他的思想探索。他会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精髓。他会观察当地居民的衣着服饰,从色彩、质地到款式,细品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和地域特色。对于那些在街头巷尾经营生计的商贩,作者也会投以关注,他们讨价还价的吆喝声,他们手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不勾勒出当地商业的生动图景。 在对城市表象的观察之外,作者更关注其内在的脉搏。他会记录初次接触到的阿拉伯式待客之道,那份源自古老传统的淳朴与热情,会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或许,他会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坐在街边的小咖啡馆,品尝着浓郁的阿拉伯咖啡,倾听周围人们的交谈,虽然语言不通,但他却能从中捕捉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这一章,作者旨在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读者跟随他的脚步,一同开启这场异域之旅。 第二章:古老的回响,文明的基因 阿拉伯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辉煌的伊斯兰文明。本书的这一章节,作者将带领读者深入挖掘这片土地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会提及阿拉伯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杰出贡献,那些曾经照亮世界文明的璀璨星光。例如,他对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的介绍,会让你惊叹于古阿拉伯学者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他会引用诗歌、故事,让你领略阿拉伯文学的浪漫与深邃。 作者不会满足于仅仅列举成就,他更关注这些文明基因是如何融入现代阿拉伯社会,并继续发挥着影响。他会探讨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但并非从教义本身出发,而是关注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伦理,以及建筑艺术(如清真寺的宏伟与精致)。他会分析古老的部落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遗存,以及这些习俗如何与现代化的进程相互作用。他会走访历史遗迹,那些残存的宫殿、市集、学校,在作者的笔下,将重新焕发生机,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这一章,是本书的“文史”核心,作者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对文化的解读,让读者深刻理解阿拉伯文明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第三章:人间烟火,生活百态 脱离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作者也将目光投向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日常起居。这一章节,将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作者会描绘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例如,在繁华的都市,他会观察市集的热闹非凡,摊贩们的叫卖声,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孩子们嬉戏的身影,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生活图景。他也会关注那些隐匿在小巷深处的传统手工艺人,他们的巧手如何将普通的材料化为精美的艺术品,那份专注与传承,是值得尊敬的。 而在广袤的沙漠边缘,作者会描绘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他们如何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如何依靠骆驼和羊群为生,如何在夜晚的星空下围炉而坐,吟唱古老的歌谣。他会记录与这些牧民的交流,虽然语言可能有障碍,但通过眼神、手势,以及他们分享的食物,作者感受到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对于妇女的地位与生活,作者也会进行细致的观察,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她们参与的社会活动(如果有),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作者力求呈现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这一章节,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作者用朴实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阿拉伯人民的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章:政治脉动,时代潮汐 阿拉伯世界并非封闭的孤岛,它身处全球政治舞台的中心,承受着历史的巨变和时代的潮汐。在这一章节,作者将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进行观察和分析。他会关注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君主制、共和制,以及它们各自的运作方式。他会探讨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历史的恩怨、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 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新闻报道的层面,他会尝试去理解这些政治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或许是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或许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他会试图解读那些新闻报道中难以触及的逻辑。他会关注政治变动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例如,社会政策的调整、经济改革的方向,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会观察街头巷尾的讨论,人们对时政的看法,虽然可能言语保守,但其中蕴含的民意,是值得倾听的。这一章节,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呈现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脉动,让读者对这个地区复杂的政治现实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五章:心灵之语,信仰与哲学 信仰,是阿拉伯世界不可或缺的灵魂。在这一章节,作者将深入探讨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但他并非以宗教传教士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去理解信仰如何渗透到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以及价值体系中。他会描绘宗教仪式,例如祈祷的庄严与虔诚,斋月的精神洗礼,以及朝觐的神圣感。 除了宗教,作者还会触及阿拉伯世界的哲学思想和思想流派。他会探讨阿拉伯学者在哲学领域的探索,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思潮。他会关注阿拉伯人在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生。或许,他会记录一些与当地智者的对话,探讨关于生命、死亡、真理等永恒的命题。在这一章,作者试图去触摸阿拉伯人的心灵,去理解他们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 结语:未完待续的篇章 本书的结尾,并非故事的终结,而是对阿拉伯世界持续演变的观察与期待。作者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因为阿拉伯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他可能会对书中提及的一些现象进行总结,但也更会强调事物的发展性,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变化。他会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以及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祝福。 《异域风情:一位东方学者的阿拉伯世界漫游记》这本书,力求以一种平和、深入、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作者眼中真实而多面的阿拉伯世界。它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实的鲜活;既有文化的瑰丽,也有人性的温暖;既有政治的博弈,也有信仰的力量。它是一次思想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阿拉伯世界的大门,并激发读者对这片土地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