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於1985年9月6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1次修正,根據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根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作者簡介
中國法製齣版社,是中央級法律類圖書專業齣版社,成立於1989年6月,隸屬於國務院法製辦公室。齣版物主要包括:法律法規的國傢標準版本;法律、法規的權威性中外文對照文本;中外法學著作;研究生、大學本科、專科法學教科書;法律工具書;解釋、宣傳、介紹法律、法規的普及性讀物。法律、法規中文及中外文對照文本的電子齣版物。
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六號)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節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精彩書摘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瞭加強計量監督管理,保障國傢計量單位製的統一和量值的準確可靠,有利於生産、貿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維護國傢、人民的利益,製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立計量基準器具、計量標準器具,進行計量檢定,製造、修理、銷售、使用計量器具,必須遵守本法。
第三條國傢采用國際單位製。
國際單位製計量單位和國傢選定的其他計量單位,為國傢法定計量單位。國傢法定計量單位的名稱、符號由國務院公布。
非國傢法定計量單位應當廢除。廢除的辦法由國務院製定。
第四條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對全國計量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計量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章計量基準器具、計量
標準器具和計量檢定第五條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負責建立各種計量基準器具,作為統一全國量值的最高依據。
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經上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閤格後使用。
第七條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根據本部門的特殊需要,可以建立本部門使用的計量標準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準器具經同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閤格後使用。
第八條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準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準器具經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閤格後使用。
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以及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麵的列入強製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行強製檢定。未按照規定申請檢定或者檢定不閤格的,不得使用。實行強製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的目錄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製定。
對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計量標準器具和工作計量器具,使用單位應當自行定期檢定或者送其他計量檢定機構檢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應當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條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傢計量檢定係統錶進行。國傢計量檢定係統錶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製定。
計量檢定必須執行計量檢定規程。國傢計量檢定規程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製定。沒有國傢計量檢定規程的,由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分彆製定部門計量檢定規程和地方計量檢定規程。
第十一條計量檢定工作應當按照經濟閤理的原則,就地就近進行。
第三章計量器具管理
第十二條製造、修理計量器具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具備與所製造、修理的計量器具相適應的設施、人員和檢定儀器設備,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考核閤格,取得《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或者《修理計量器具許可證》。
第十三條製造計量器具的企業、事業單位生産本單位未生産過的計量器具新産品,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其樣品的計量性能考核閤格,方可投入生産。
第十四條未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批準,不得製造、銷售和進口國務院規定廢除的非法定計量單位的計量器具和國務院禁止使用的其他計量器具。
第十五條製造、修理計量器具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對製造、修理的計量器具進行檢定,保證産品計量性能閤格,並對閤格産品齣具産品閤格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應當對製造、修理的計量器具的質量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使用計量器具不得破壞其準確度,損害國傢和消費者的利益。
第十七條個體工商戶可以製造、修理簡易的計量器具。
製造、修理計量器具的個體工商戶,必須經縣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考核閤格,發給《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或者《修理計量器具許可證》。
個體工商戶製造、修理計量器具的範圍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製定。第四章計量監督
第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需要設置計量監督員。計量監督員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製定。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其他單位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強製檢定和其他檢定、測試任務。
執行前款規定的檢定、測試任務的人員,必須經考核閤格。
第二十條處理因計量器具準確度所引起的糾紛,以國傢計量基準器具或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檢定的數據為準。
……
前言/序言
計量科技與標準:現代工業的基石 圖書名稱: 計量科技與標準:現代工業的基石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權威專傢或多位相關領域學者)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專業科技齣版社) --- 內容簡介: 《計量科技與標準:現代工業的基石》深入剖析瞭現代社會賴以運行的計量學基礎理論、精密測量技術及其在各個工業領域中的標準化應用。本書旨在為工程技術人員、質量管理專傢、科研工作者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前沿的視角,理解計量在推動科技進步、保障産品質量、促進國際貿易中的核心地位。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二十章內容,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第一部分:計量學的理論基石與發展脈絡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讀者對現代計量學的整體認知框架。 第一章:計量學的哲學與科學內涵 本章首先探討瞭“度量衡”概念的曆史演變,從古代的經驗度量到現代基於物理常數的精確定義。重點闡述瞭計量學的基本概念,包括準確度、精密性、不確定度、可溯源性等核心術語的精確定義及其在科學實驗中的指導意義。討論瞭計量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如何融閤物理學、數學和信息科學,成為現代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撐。 第二章:國際計量體係的構建與演進 詳細介紹瞭國際單位製(SI)的曆史沿革,特彆是2019年SI重新定義對七個基本量單位(韆剋、安培、開爾文、摩爾等)基於普朗剋常數、基本電荷等自然常數的新基準。闡述瞭國際計量大會(CGPM)、國際計量委員會(BIPM)等國際組織在維護全球測量一緻性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分析瞭實現全球測量基準統一對於高科技産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測量儀器與標準物質的校準溯源 校準與溯源是計量科學的生命綫。本章深入講解瞭從國傢一級標準器到工作計量器具的逐級校準鏈條的建立與維護。詳細介紹瞭標準物質(RM/CRM)的製備、定值、認證流程,及其在確保測量結果可靠性、進行方法學驗證中的決定性作用。探討瞭不確定度評定的理論方法,如A類評定與B類評定的實際操作,強調瞭不確定度報告在閤同計量和科研成果發布中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前沿測量技術與精密儀器 本部分聚焦於支撐高端製造業和基礎科學研究的先進測量手段。 第四章:電磁學計量的新突破 聚焦於高頻、高精度電磁測量的最新進展。探討瞭基於量子效應的電流、電壓基準的實現技術,如約瑟夫森結陣列和量子霍爾效應的應用。闡述瞭在太赫茲(THz)頻段、毫米波段的功率、阻抗測量麵臨的挑戰及先進的矢量網絡分析儀(VNA)技術在解決這些問題中的應用。 第五章:光學與激光計量的新維度 激光作為高精度測量的核心工具,本章詳細介紹瞭激光乾涉測量在長度、位移、形貌檢測中的應用。重點剖析瞭光頻梳技術在時間頻率基準傳遞中的革命性作用,以及在非接觸式三維掃描和錶麵粗糙度測量中的新興技術,如相乾光散射測量法。 第六章:熱學、力學與流量計量的高級應用 分析瞭溫度測量在極端條件下的解決方案,如高溫爐內溫場均勻性的精確控製,以及低溫物理中的鉑電阻溫度計的優化。在力學方麵,重點闡述瞭高精度應變片技術、力傳感器綫性化補償算法,以及在材料疲勞測試中的動態力學參數測量。流量計量部分則側重於非侵入式(如超聲波)和質量流量計在石化、能源行業的應用與誤差分析。 第三部分:計量在質量管理體係中的集成 本部分探討瞭計量數據如何轉化為企業質量管理的有效輸入。 第七章:過程計量控製與統計過程控製(SPC) 詳細論述瞭計量數據在生産過程監控中的應用。介紹瞭SPC的基本工具,如控製圖的選擇與繪製,並強調瞭過程能力指數($C_p$, $C_{pk}$)的計算依賴於精確的測量係統分析(MSA)。 第八章:測量係統分析(MSA)的深化應用 這是保障測量可靠性的關鍵。本章係統介紹瞭MSA的五大核心分析:重復性與再現性(Gauge R&R)分析、量具準確度檢驗、綫性度、偏倚及分辨率評估。針對不同類型的測量設備(如坐標測量機CMM、視覺測量係統),提供瞭定製化的MSA實施方案。 第九章:ISO 17025標準下的實驗室管理 深入解讀瞭ISO/IEC 17025標準對校準與檢測實驗室的要求,側重於技術能力、質量管理體係、人員資質、設備管理與數據有效性控製等方麵。為實驗室的認可(Accreditation)和持續閤規提供瞭實操指導。 第四部分:特定行業計量與標準對接 本部分關注計量學在幾個關鍵高技術産業中的具體落地實踐。 第十章:航空航天領域的極端環境計量 闡述瞭航空發動機測試、火箭推進劑流量標定、高空低壓環境模擬等特殊工況下的計量需求。重點分析瞭對傳感器在高G值、劇烈振動和寬溫域內穩定性的計量保障技術。 第十一章:微納製造與半導體計量 半導體製造對尺寸測量的精度要求已達到亞納米級彆。本章探討瞭電子束掃描顯微鏡(SEM)、原子力顯微鏡(AFM)在關鍵尺寸(CD)測量中的應用,以及光刻膠厚度、薄膜沉積速率的精確控製技術。強調瞭掩模版校準和晶圓形貌測量的挑戰。 第十二章:生物醫學計量與標準 分析瞭生命科學領域中對濃度、活性、劑量測量的精確性要求。討論瞭醫學影像設備(如MRI、CT)的性能評價標準,以及生物傳感器和體外診斷試劑(IVD)的校準與溯源鏈建立的復雜性。 第十三章:能源計量與智能電網的可靠性 聚焦於智能電錶、高壓互感器、電能質量監測設備的計量校驗。探討瞭在分布式能源接入背景下,電能計量誤差對電網平衡和電費結算的影響。 第五部分:計量法規、標準化與未來趨勢 本部分探討計量工作如何嵌入到國傢和國際的法律框架及未來的技術前沿。 第十四章:計量法製建設與閤規性 本章將計量法律法規體係視為維護市場秩序的工具,解析瞭計量監督管理的法律依據和實施細則,涵蓋瞭計量器具的強製檢定、使用單位的法定義務、以及涉及計量違法行為的處罰機製。強調瞭計量立法在確保公平交易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十五章:國際貿易中的計量技術壁壘與協調 分析瞭不同國傢計量標準的差異如何轉化為技術性貿易壁壘(TBT)。闡述瞭雙邊、多邊計量閤作協議(如APMP、EURAMET)如何通過互認安排(MRAs)來促進全球供應鏈的順暢運行。 第十六章:計量科技的數字化轉型:工業4.0與計量雲 探討瞭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與計量學的交叉融閤。介紹瞭“數字孿生”在模擬物理測量過程中的潛力,以及雲計算平颱在集中管理海量校準證書、遠程診斷測量設備健康狀況方麵的創新應用。 第十七章:量子計量學的革命性前景 前瞻性地介紹瞭基於量子力學原理的新一代計量標準,如量子時鍾、基於單光子的傳感器等。分析瞭這些技術一旦成熟,將如何顛覆現有SI單位的實現方式,將測量精度提升至新的理論極限。 總結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計量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安全、支撐科技創新中的不可替代性,並對未來幾十年計量科技的發展方嚮進行瞭戰略性預測,強調瞭人纔培養和基礎研究投入的重要性。 --- 本書特點: 深度與廣度兼具: 覆蓋瞭從基本原理到最前沿研究的完整知識體係。 強調可操作性: 大量案例分析和技術流程圖,便於工程實踐。 聚焦前沿: 詳細介紹瞭2019年SI重新定義後的計量新範式。 跨學科視野: 將計量學與質量管理、信息技術、行業標準緊密結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