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對於沒去的人來說,它是一方令人神往的佛界淨土;對於去過的人來說,它是一個令人懷想的精神傢園。這本書可以作為你旅遊西藏的行程指南。
《西藏:改變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訂版)》是一本是為嚮往西藏之行、西藏文化的人和即將啓程去西藏旅行的人設計的西藏旅行百科全書。除瞭例行的示意圖和交通情況、旅行提示等(大多經作者實地考察或對資訊進行核對更新)之外,書中的精美照片和資料圖片,展現瞭西藏的特色風景和文化景觀。另外,特彆篩選提供瞭適當的背景和詞匯解釋,以使讀者能夠全麵領略西藏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從而獲得超脫塵世的體驗。
尼瑪達娃(藏名),本名邢環中——一個被西藏改變瞭人生道路的人。十多年前,走齣大學校門,他遁去瞭西藏。再遁逸,拉薩也有霓虹燈,於是他去瞭墨脫。
“八年援藏”,在西藏待瞭八年(含墨脫三年)之後,他選擇返迴大都市上海。
在上海讀研,兼職做律師,五年後齣人意料但又意料之中地重返西藏。
他的命運充滿波摺,他的靈魂不肯安歇,他的腳步從未停止。
他喜歡;“三十年憤世嫉俗,三十年悲天憫人”,他印證;“如果你要選擇一條路去走,那麼就選難的一條”,他一直踐行。
前言懷一顆朝聖的心上路
第一篇不可不知的西藏
意象九九
西藏簡史
第二篇深入西藏的四種方式
他者的目光
西方人眼裏的西藏
內地人眼裏的西藏
禁地的傳說
乘願再來的聖者活佛
神王詩人風流情種
樂空雙運歡喜佛
光榮隨鷹背蒼茫遠去
暮色裏的貴族世傢
雪域奇葩藏醫藏藥
高原精靈藏羚羊
喜馬拉雅雪人之謎
藏獒的前世今生
聆聽唐卡的秘密
驚艷唐卡
唐卡知識
常見唐卡人物
香巴拉演義
藏傳佛教中的香巴拉
希爾頓筆下的香格裏拉
現實世界裏的香巴拉或香格裏拉
有關墨脫的香巴拉傳說
第三篇通嚮西藏的道路
藏地三域
衛藏:雪域境中的唯一莊嚴
康巴:孕育獅子的橫斷山區
安多:黨項和鮮卑族的故地
沿著古道去聖城
唐蕃古道
茶馬古道
泥婆羅道
麝香之路
條條大路通拉薩
青藏綫
川藏綫
滇藏綫
新藏綫
中尼綫
第四篇顛倒眾生的聖城拉薩
聖城的誘惑
心中聖殿布達拉
藥王山上韆佛崖
朝覲大昭寺
八廓街傳奇
園林至尊羅布林卡
第一大寺哲蚌寺
色拉寺?辯經
格魯祖寺甘丹寺
熱振寺?帕邦塘廓節
直貢提寺天葬颱
印度飛來的楚布寺
薩嘎達瓦?轉經?窮人節
雪頓節?藏戲?曬佛
拉薩情人節?仙女節
俗世的快樂
拉薩原鄉人
拉薩的啤酒主義
午後的陽光甜茶
誰是誰的瑪吉阿米
艷遇之城
拉薩私人地圖
客棧:日光城下屋簷
酒吧:愈夜愈浮沉
知味:拉薩嘴巴風暴
搜店:發現購物快樂
最後的拉薩
拉薩的格桑幸福時光
拉薩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第五篇從拉薩齣發走遍西藏
拉薩嚮北—那麯
藍寶石天湖納木錯
草原之神念青唐古拉
天葬颱上的骷髏牆
山神的腸子鼕蟲夏草
那麯恰青賽馬節
拉薩嚮東—林芝
雅魯藏布大峽榖
名山之首南迦巴瓦峰
雪域明珠巴鬆錯
“西藏江南”邊城察隅
下毒?被誤解與妖魔化的人
拉薩嚮東—昌都
康區第一寺強巴林
苯教丁青孜珠寺
嶺?格薩爾的傳奇
絕世風光然烏湖
拉薩嚮南—山南
獼猴變人的古老傳說
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
去昌珠寺看珍珠唐卡
葉落歸根藏王墓
超齣意想桑耶寺
不走迴頭路?青樸修行地
桑丁寺?西藏唯一女活佛
天上仙境羊卓雍錯
觀相湖拉姆拉錯
拉薩嚮西—日喀則
班禪駐锡地紮什倫布寺
第二敦煌薩迦寺
英雄城宗山遺址
十萬佛塔白居寺
藏戲之神湯東傑布
夕陽斜照帕拉莊園
仰望珠穆朗瑪峰
兵傢必爭之地亞東
通嚮尼泊爾的樟木口岸
拉薩嚮西—阿裏
眾山之王岡仁波齊
永恒不敗之湖瑪旁雍錯
劄達土林奇觀
古格銀眼?東嘎和皮央石窟
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
不敗的蓮花—墨脫
墨脫景點細數
徒步墨脫須知
徒步墨脫路綫
我的墨脫
走進神秘墨脫
女神的肚臍
少年活佛西繞
遇見上師晉美
朝聖貢堆頗章
附錄1西藏旅遊全攻略
附錄2行走西藏的100個理由
後記逃跑的孩子去西藏
緻謝辭
香格裏拉神話
西方人最初為尋找“長老約翰的國土”而來到西藏,卻發現西藏是一個“有暴虐的喇嘛和惡魔及地震、天花、野狼和土匪”的原始濛昧地區;而當西藏獲得禁地的聲譽後,在各種因素的結閤下,西藏的形象徹底為之一變,“香格裏拉神話”遂橫空齣世。
19世紀,在西方社會曾齣現瞭一種時尚,當不能確定某人下落時,人們就習慣地說他去瞭西藏。比如有人聲稱,耶穌消失後的歲月就是在西藏度過的。在小說《空中樓閣的冒險》中,福爾摩斯是這樣嚮華生解釋他與莫利亞迪一起跳下瀑布後他的去嚮的:“我在西藏旅行瞭兩年,在那裏以訪問拉薩來消遣,並且與喇嘛首領度過瞭一些日子。”到瞭20世紀30年代,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綫》一書齣版,明確提齣瞭“香格裏拉”概念。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西藏在西方人眼裏基本定型,形成瞭一個基於某種理念鑄就的僵化形象。在根據《消失的地平綫》改編的電影裏,來自歐洲的大喇嘛主持香格裏拉,並矢誌要在香格裏拉實現“基督教倫理”,突齣錶明在西方人眼裏,西藏隻不過是一個虛置的背景之下白種人的香格裏拉。
20世紀,“香格裏拉神話”得到強化。這一點從下麵兩個典型例子即可看齣。1956年,一名英國水暖工哈斯?金斯,假藉洛桑然巴的藏名齣版瞭暢銷書《第三隻眼睛》,哈斯?金斯在書的開頭大言不慚地寫道:“我是一個西藏人,是為數不多曾到過陌生的西方世界的一員。”許多西方人在洛桑然巴的身份被揭穿後,仍相信他捏造的種種謊言。20世紀40年代,奧地利納粹分子、登山傢海因裏希?哈勒從印度的英國戰俘營逃齣,潛入西藏並到達拉薩。好萊塢後來根據哈勒的迴憶錄《西藏七年》拍攝瞭一部同名電影,影片的末尾,鄭重其事地宣布當年有100萬藏族人被屠殺。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彌天大謊在西方卻很少受到質疑。時至今日,大部分西方人仍像駝鳥一樣把頭埋入沙裏,不願麵對真實存在的西藏,而寜肯繼續沉浸在自己製造的“香格裏拉神話”裏。
西藏:歸來的“流放者”們
藝術的最後故鄉,即使不在西藏高原,也是在上剛果的某個地方。
——羅素《婚姻革命》
陳丹青。他的《西藏組畫》,大概是在新時期最早使西藏題材受到內地廣泛關注的。如陳丹青所言:“我想讓人看看在遙遠高原上有著如此強悍粗獷的生命,如果你看見過康巴一帶的牧人,你一定會感到那纔叫真正的漢子。”關注人而不是物,順應瞭內地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
馬麗華。以西藏題材的“大散文”名世的馬麗華,創造瞭一個“馬麗華的西藏”,而“馬麗華的西藏”,又成就瞭“西藏的馬麗華”。《走過西藏》的她無限感慨:“我來瞭,我看見瞭,我被徵服瞭。”從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到中年的現實主義者,馬麗華似乎很快地將西藏傳統宗教和現代文明二者對立起來,對一般文人無病呻吟式地贊頌藏族人對宗教的虔誠,她卻感到憂心如焚,“如果沒有來世,今生可不就虧瞭?”來自儒傢文化之鄉的作傢,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縱然有著27年的西藏生活經曆,她與佛教的西藏,卻注定隔著雖薄卻永遠無法洞穿的一層不可見的膜。“我的良心不允許自己津津樂道於基本生存綫上下的自然狀態的生活,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欣賞把玩那種愚鈍和迷茫的目光”,無論如何,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馬原。寫過《岡底斯的誘惑》等書的西藏先鋒派小說代錶人物。因體質不適應高原氣候,內心對西藏既眷戀又敬畏。居拉薩7年離開西藏,之後不再是原先的馬原。無論如何曾是一席流動的盛宴之主角的他,是有福的。
馬容。一位纔女。20世紀80年代,她曾嚮往著西藏,和大部分人一樣,怕去瞭後會失望。果然,她的擔心變成瞭現實:“我在拉薩生活、工作。一旦落入現實,所有的俗套照樣重演……我已經看不見那個被我臆造的拉薩,看不見被我虛構的西藏瞭。”當馬容離開西藏迴到內地,她卻很快成瞭一名一心嚮佛的居士。寫下詩句“逃跑的孩子去西藏/我學習/失蹤的方式”的馬容,是我所知的少有的進入西藏而彆無目的的純粹者。
海子。本名查海生,當代著名詩人。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去過兩次西藏,先後寫瞭《西藏》《遠方》兩首與西藏有關的詩。海子還省吃儉用幾個月,買過一本定價150元,當時看來價格過分昂貴的唐卡畫冊。他從西藏韆裏迢迢背迴去的兩塊瑪尼石,如今鑲嵌在他的墓碑上。他嚮往的西藏,矗立在遙遠的遠方,和他一樣孤獨—
遙遠的青稞地/除瞭青稞一無所有/更遠的地方更加孤獨/遠方啊除瞭遙遠一無所有
巴荒。本名蔡蓉,藏名纔讓拉姆。因西藏而成就的畫傢,因《陽光與荒原的誘惑》而聞名的作傢。“我並不想把西藏美化成一個縴塵不染的地方,但是它確實能成為精神上、意義上的符號和象徵。”巴荒在1987至1988年三次獨行西藏阿裏,尋找創作靈感。她的作品,對內地的“西藏熱”起瞭推波助瀾的作用。
溫普林。風馬旗叢書的作者。一個渴望入贅做拉薩女婿的東北漢子,人稱“江湖老大”“尊貴盲流”。他似乎是唯一一個“融入”藏地生活的內地藝術傢。隻是他的“融入”,不知是否與其滿族身份有關。“我深深地懷念有酒有狼有姑娘笑聲的夜晚,那一切是我們人生中的珍藏”。
餘純順。這是一個你不能忽略的人。一個在大地上執著行走瞭8年的上海男人,在走瞭42000公裏後,死在瞭穿越羅布泊的路上。餘純順曾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這樣的成績對西藏某些地區的山民可能算不瞭什麼,但對西藏之外的人,卻是驚世駭俗的壯舉。
硃哲琴。在1995年的《阿姐鼓》和1997年的《央金瑪》裏,硃哲琴創造瞭西藏未曾有過、卻非常西藏的聲音。她若斷若續、若有若無的吟唱,不像凡間的人聲,而更接近某種天籟。與她閤作的音樂傢何訓田亦功不可沒,甚至他作的詞《信徒》,竟被許多人誤以為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最傑齣的情歌。
祝勇。與前麵的人相比,他是一位姍姍來遲的觀光客。在青藏鐵路開通,新的一輪西藏熱到來之際,他的《西藏,遠方的上方》一書登上瞭暢銷書榜。但與那些先行者的作品相比,此書頗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書中的許多記述諸如“一位同行者隻因在珠峰腳下的絨布寺門口說瞭幾句不敬神靈的話,他的汽車水箱就被發動機的葉片割破”一類,尚未擺脫走馬觀花式的獵奇趣味和誇張風格。書中末尾的那句話,更近乎囈語:“西藏是我們身體以外的一個世界,是不可復製、也永難抵達的彼岸。白天,它在我們的遠方;夜裏,它在我們的上方。”
實際上,在“發現西藏”的路上一直湧動著一條暗流。一位曾在西藏工作過的作傢高葉梅,在10年前已然嘆息:“西藏已今非昔比。隨著西藏旅遊熱潮而來的人們,我確信他們的目光看到的一切會使他們唏噓不已。但他們觸摸到布達拉宮牆磚的手是不會觸摸到西藏的靈魂的。”青藏鐵路尚未開通之時,馬原就在抱怨:“在我們這些作傢藝術傢眼裏,拉薩正在失去特色,失去它獨有的光彩。”溫普林也不甘落後地痛惜:“那曾經是一座信仰之城,而這一切在80年代似乎都有保持和延續下去的可能。今天想起卻仿佛恍若隔世瞭。”
當溫普林看穿瞭西方對西藏人施以的廉價政治同情之時,另一個叫楊早的人也在提醒著內地人:“外人見到和同情的不過是半飢不飽,破衣爛裳;對於西藏人那種極度的宗教虔誠,他們一緻贊嘆莫名,全沒想到要多麼空虛的心靈,多麼無告的靈魂,纔會需要這樣的虔誠去填補……所以,請不要再虛僞地贊嘆和同情。在地球這個小小的村落裏,我們正在同受煎熬。”
西藏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需要去解構和去魅的地方。馬麗華曾憂心忡忡地說:“要是終有一天,他們確鑿無疑地知道,韆百年來拼命抓住的維係過祖祖輩輩生命和希望的繩子的終端空無一物呢?”如此說來,誰的繩子終端又不是空無一物呢?以唯物的立場去否定宗教,進而質疑藏族人的人生,恐怕不是認識西藏的一條恰當途徑。
……
懷一顆朝聖的心上路
那一月……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不為覲見/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不為修來生/隻為途中與你相見
——《信徒》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1545米的泰山和海拔3099米的峨嵋山,與之相比均相形見絀。也正因為如此,那裏空氣稀薄,極度缺氧。那麼,究竟是何原因使那麼多人不顧危險持續不斷地飛蛾撲火般奔赴西藏呢?
到高處呼吸
羅曼?羅蘭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化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後,他們再迴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瞭日常戰鬥的勇氣。”雖然他指的高峰是精神和思想的高峰,但在此處藉用也不算離譜。因為西藏獨特的宗教和民風,使它成為瞭一座精神的海拔高峰,那些都市裏精神缺氧的人們把它視為靈魂的“氧吧”,而紛紛前去吸“氧”瞭。
除此之外,西藏的高度之魅惑人心,還在於那裏很容易達到高峰體驗。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瞬間,是人類最美好時刻的一種體驗,是人生體驗之極緻……感受到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此種高峰體驗能夠愈閤心靈創傷,使人振奮嚮上,進而獲得心靈自由、人性解放。
那些去過西藏的人,口口聲聲所談的無非天堂境界、精神傢園、靈魂震撼,其實,這都是對高峰體驗的描述。尋求高峰體驗而絕無落空者,西藏無疑是一個最適宜的地方。
生活在彆處
作傢三毛曾經說過,她自第一眼在地圖上看見撒哈拉,就無法自拔地愛上瞭它。撒哈拉,黃沙漫漫,天地遼闊。不知有多少人,也是這樣第一眼在地圖上看見西藏就義無反顧地喜歡上瞭它。西藏,雪峰皚皚,牧場無邊,高原上的居民們純樸善良、樂天知命。對三毛式的人物來講,它是另一處可以寄托愛情和理想的撒哈拉。
西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想象的産物。但是當你到瞭西藏就會發現,西藏本身竟遠遠超乎想象。如此遼闊的天地,如此恢宏的建築,如此堅韌的民族,如同一切偉大的事物,它幾乎超齣瞭人類想象力的邊界。
有人謂“人定勝天”,但西藏那些頻發的山洪、地震、風雪、冰雹、雪崩、泥石流及野獸的侵害,卻是古時的雪域居民無力戰勝的。自然的嚴酷和生活的艱辛,使藏族的先民們內心充滿挫摺、失敗和恐懼感。於是,他們把目光投嚮瞭宗教,投嚮瞭來世。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富,都奉獻給瞭宗教和神靈。他們盡全力娛悅神靈,反過來又依賴於神靈的護佑。結果,整個西藏變成瞭一個大寺院,雪域大地被僧侶的袈裟染成瞭絳紅色。
於是,原本一個勇武善戰、懷有帝國野心的民族,1000年來竟以載歌載舞、靜坐祈禱的形象齣現在瞭世人的麵前。瑪尼石堆無所不在;隨處可見的風馬旗一遍遍嚮天空傳送著經文;無數手搖瑪尼輪、口誦真言的信徒走在雪域各處的轉經道上。西藏,已成為遠方的代名詞,代錶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是真正的彆處。
旅行也是朝聖
“我喜歡上路,因為我還年輕。”與《在路上》的作者傑剋?凱魯亞剋一樣,多數青年人都喜歡旅行。他們渴望那些陌生的風景、陌生的人們和陌生的文化能夠刺激
不遠韆裏虔誠磕著長頭的人們,是西藏之旅中的一道風景。XIX
在日常生活消磨下麻木瞭的神經,喚醒那早已久違瞭的夢想和激情。
榮格曾對旅遊者的心理做過精神分析,他認為:“如果他們長期生活在他們的社會模式裏,那他們或許就需要有一個具解放性的改變。而此需要,可以藉由赴世界各地旅遊以得到暫時的解決。”同時,榮格還將旅行和朝聖聯係在瞭一起:“到未知地去冒險的探險傢,給人一種解放、衝齣密封生活的意象,錶現瞭超越的特徵……透過超越來解放的最普遍之象徵,是孤獨的旅行或朝聖。這大抵是種精神的朝聖。”榮格本人的思想曾受到過西藏密宗學說的很大影響。
有宗教信仰的旅行者,他的旅行往往帶著明顯的朝聖意味。對於缺乏宗教情感的大批人群,他們的旅行雖在宗教之外,卻仍具有類似宗教情感的特徵。西藏之旅,使旅行者暫時遠離瞭自己原有的社會地位,擺脫瞭周圍的社會關係,原來的自己似乎消失瞭,他(她)變成瞭“另一個人”。除瞭天堂,隻有西藏;洗滌靈魂,純淨心靈……諸如此類,所抒發的難道不是宗教式的情感嗎?
懷一顆朝聖的心,上路
在去往西藏的路上,有那麼一些人,以蝸牛的姿勢和態度匍匐冰雪沙石之上,緩緩嚮著目的地—聖城拉薩行進。這就是西藏之旅所能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一幕—磕長頭的朝聖方式。
在西藏流傳著一首民歌,形象地描述瞭磕長頭朝聖的人們: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
白色的雲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樣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
電影《可可西裏》中,日泰對尕玉說:“見過磕長頭的人嗎?他們的手和臉髒得很,可他們的心特彆乾淨。”禪語“衣衫襤褸,心似錦緞”,說的豈不正是他們?
當然,朝聖者並不都是經年纍月磕著長頭、數韆裏胼手胝足前往朝聖地的。這樣的朝聖者,從來都隻占少數。徒步、騎馬或乘車,是現在絕大部分朝聖者選擇的交通方式。作為旅行者,徒步、騎車等方式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坐火車沿著青藏鐵路進藏,車輪滾滾,翻山越嶺,逐步靠近嚮往已久的拉薩,無疑是目前最佳的選擇。以此種方式,那份接近聖地的神聖感,多少還算保留瞭一些。除非萬不得已,乘飛機實是進藏的下下之策。孫悟空一個斤鬥十萬八韆裏,比飛機要快多瞭,但未曾經曆過任何磨難又如何能取來真經?
除瞭寺廟和聖跡,西藏有轉湖、轉山、轉森林的朝聖傳統。藏族人的朝聖之地大多也是旅行者的熱門去處。遠道而來的朝聖者,在走近拉薩第一眼看見布達拉宮時,要撿一顆小石子放在路邊的瑪尼堆上。我們無法像磕長頭的朝聖者一樣行走,但我們卻同樣可以懷一顆朝聖的心上路。在第一眼看見布達拉宮時,不妨在心底放下一顆自己的小石子。
這本《西藏,改變一生的旅行》在我眼裏,更像是一張通往內心世界的地圖。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旅行,是嚮外探索未知,更是嚮內審視自我。我希望在這本書裏,我能找到關於如何與內心對話的綫索,如何在那片純淨的土地上,找迴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那些關於信仰的描繪,關於生命輪迴的思考,是否會讓我對人生的終極意義産生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真摯的筆觸,記錄下他在這片土地上所經曆的靈魂觸動,那些讓他暫時放下塵世的煩惱,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生命本源的追尋中的時刻。這本書,是否能成為我的一麵鏡子,讓我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內心的渴望,看到那些被遺忘已久的情感,並從中獲得前行的勇氣和力量?我想,這纔是旅行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讀這本書,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西藏那種難以言喻的氣質的。我一直對那裏的一切都充滿瞭好奇,但同時又感到一種遙不可及的神秘感。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齣那些古老的寺廟,那莊嚴的壁畫,以及僧侶們日復一日的誦經聲?我希望能夠從中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受到時間在那些石頭和經幡上留下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在這片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地方,人們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內心的平和與快樂。我期待作者能夠分享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笑容,他們的故事,因為我知道,最真實的西藏,往往隱藏在這些平凡的瞬間裏。這本書,會不會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在文字中就能呼吸到高原特有的稀薄空氣,感受到陽光穿透雲層的溫暖,聽到風吹過經幡的響動?這是一種近乎奢侈的渴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實現它。
評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腦海裏就浮現齣無數關於雪域高原的想象,那些壯麗的山川,純淨的天空,還有那些虔誠的信仰。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書,而這本書,恰恰給予瞭我這樣的期待。從封麵上那個略顯滄桑卻又充滿希望的標題開始,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地理的探索,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渴望在字裏行間,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獨有的寜靜與震撼,去理解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思考生命本身的意義。我知道,旅行的意義遠不止於欣賞風景,它更在於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於那些在旅途中遇見的人,聽到的故事,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深處的共鳴。這本書,是否能夠承載我這份沉甸甸的期待,帶領我穿越凡俗的塵埃,抵達那片令人心生敬畏的土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也相信它會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對“改變一生”這樣的說法有些保留,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中卻泛起瞭一絲漣漪。我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什麼樣的風景,什麼樣的感悟,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想,這其中一定包含瞭作者在旅途中所經曆的挑戰,所剋服的睏難,以及那些讓他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認識世界的瞬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探討,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作者在踏上西藏的土地後,他的世界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書是否會講述那些意想不到的轉摺,那些讓他重新思考人生方嚮的時刻?我更希望,它能夠啓發我,讓我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是否存在著一些“西藏”般的經曆,能夠帶給我同樣的啓示和成長。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個旅行故事,更是一份關於成長和蛻變的深刻洞察。
評分我總是對那些能夠超越地理界限,觸及人類情感共鳴的作品充滿敬意。這本書的標題,無疑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生命體驗的追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西藏那片遙遠而神秘的土地,轉化為一種普適性的生命啓示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一種跨越文化、跨越信仰的交流,一種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連接。我想知道,那些在旅途中與作者擦肩而過的生命,是如何在他心中留下印記的。這本書是否會讓我感受到,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都在共同經曆著人生的悲歡離閤,都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我期待的是,它能讓我看到,在那些看似遙遠的風景背後,隱藏著一顆顆跳動著相似情感的心靈。這是一種對人類共通情感的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給予我這份溫暖和力量。
評分商品質量很好,價格實惠,值得購買!
評分一本不錯的書
評分幫彆人買的,送貨上門,挺好。
評分1.掌櫃的服務態度真好,發貨很快。商品質量也相當不錯。太喜歡瞭,謝謝!
評分很不錯,屬於普及版,比較全麵
評分送貨很快,但是包包已被撕開,也沒有發票,是二手貨!
評分買瞭這些書,非常好,而且,所有的書籍都是圖文並茂,非常有曆史資料感,非常好看,非常不錯很喜歡。而且書都是正版,很不錯。收到這些書,打開看瞭一下,物流也沒有損壞,挺不錯的。最重要的是這些書真的非常好看很不錯,賣傢服務態度也很好,點贊。
評分京東的送貨速度真的非常快,書也是我想要的。
評分美文配美圖,書的質量非常好,喜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