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 [Manual?of?aromatic?plants'?essential?oil?in?China]

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 [Manual?of?aromatic?plants'?essential?oil?in?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羽梅 著,王斌 编
图书标签:
  • 芳香植物
  • 精油
  • 成分
  • 中国
  • 植物化学
  • 天然产物
  • 中药
  • 分析化学
  • 资源调查
  • 植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01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246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anual?of?aromatic?plants'?essential?oil?in?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56
套装数量:3
字数:986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是芳香植物类图书中的典范,为芳香植物类图书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简介

  《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以我国芳香植物资源为对象,以精油研究为主线,以我国公开发表的万余篇论文数据和公开出版的书籍数据为基础,介绍了我国2000余种芳香植物的精油研究现状,并按照植物学分类的科、属、种(或变种)的顺序,对精油成分及含量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分析。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芳香植物精油研究的全貌。本书既是从事植物次生代谢等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农学类、生物科学类、药学类、食品类、精细化工类、天然产物化学类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参考书,为我国芳香植物的生产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王羽梅,女,1961年1月生,内蒙古杭锦后旗人,农学博士,教授,现任广东韶关学院副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芳香植物资源利用和生理代谢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出版了《中国芳香植物》(上、下册),联合主编出版了《芳香药用植物》等专著。

目录

1 安息香科(野茉莉科)(1)
2 八角枫科(3)
3 芭蕉科(5)
4 白花丹科(蓝雪科,矶松科)(11)
5 百部科(13)
6 百合科(14)
7 柏科(77)
8 败酱科(114)
9 半日花科(143)
10 蚌壳蕨科(145)
11 报春花科(146)
12 车前科(160)
13 柽柳科(161)
14 川续断科(165)
15 唇形科(166)
16 大戟科(442)
17 灯心草科(465)
18 冬青科(466)
19 豆科(471)
20 杜鹃花科(546)
21 杜英科(582)
22 杜仲科(583)
23 椴树科(587)
24 番荔枝科(590)
25 番木瓜科(604)
26 防己科(605)
27 凤梨科(609)
28 凤尾蕨科(616)
29 橄榄科(617)
30 海金沙科(631)
31 海桐花科(633)
32 禾本科(638)
33 黑三棱科(684)
34 红豆杉科(紫杉科)(686)
35 红树科(696)
36 胡椒科(698)
37 胡麻科(723)
38 胡桃科(724)
39 胡颓子科(733)
40 葫芦科(743)
41 虎耳草科(779)
42 桦木科(784)
43 蒺藜科(786)
44 夹竹桃科(792)
45 姜科(806)
46 金缕梅科(993)
47 金粟兰科(1000)
48 金星蕨科(1013)
49 堇菜科(1014)
50 锦葵科(1018)
51 景天科(1025)
52 桔梗科(1033)
53 菊科(1045)53 菊科(续)(1143)
54 卷柏科(1425)
55 爵床科(1428)
56 壳斗科(山毛榉科)(1431)
57 苦槛蓝科(1434)
58 苦苣苔科(1435)
59 苦木科(1437)
60 蜡梅科(1442)
61 辣木科(1463)
62 兰科(1464)
63 蓝果树科(珙桐科)(1484)
64 藜科(1487)
65 连香树科(1493)
66 莲叶桐科(1494)
67 楝科(1496)
68 蓼科(1518)
69 列当科(1534)
70 鳞毛蕨科(1536)
71 鳞始蕨科(1538)
72 菱科(1539)
73 柳叶菜科(1542)
74 龙胆科(1544)
75 龙脑香科(1549)
76 露兜树科(1550)
77 罗汉松科(1552)
78 萝摩科(1555)
79 裸子蕨科(1565)
80 麻黄科(1566)
81 马鞭草科(1580)
82 马齿苋科(1615)
83 马兜铃科(1616)
84 马钱科(1659)
85 马桑科(1662)
86 马尾树科(1663)
87 买麻藤科(倪藤科)(1664)
88 牻牛儿苗科(1665)
89 毛茛科(1675)
90 猕猴桃科(1705)
91 木兰科(1714)
92 木棉科(1872)93 木通科(1875)
94 木樨科(1876)
95 木贼科(1942)
96 南洋杉科(1944)
97 牛栓藤科(1946)
98 葡萄科(1947)
99 槭树科(1965)
100 漆树科(1969)
101 荨麻科(1989)
102 茜草科(1994)
103 蔷薇科(2015)
104 茄科(2195)
105 忍冬科(2232)106 肉豆蔻科(2267)
107 瑞香科(2276)
108 三白草科(2294)
109 三尖杉科(粗榧科)(2312)
110 伞形花科(2313)
111 桑寄生科(2509)
112 桑科(2511)
113 山茶科(2547)
114 山矾科(2555)
115 山柑科(白花菜科)(2557)
116 山龙眼科(2561)
117 山茱萸科(2563)
118 杉科(2568)
119 商陆科(2576)
120 肾蕨科(2577)
121 十字花科(2578)
122 石榴科(2594)
123 石松科(2596)
124 石蒜科(2598)
125 石竹科(2604)
126 使君子科(2611)
127 柿科(2613)
128 鼠李科(2615)
129 薯蓣科(2628)
130 水龙骨科(2629)
131 睡莲科(2632)
132 松科(2641)
133 莎草科(2731)
134 锁阳科(2736)
135 檀香科(2737)
136 桃金娘科(2743)
137 藤黄科(山竹子科、金丝桃科)(2801)
138 天南星科(2819)
139 铁青树科(2851)
140 铁线蕨科(2852)
141 卫矛科(2853)
142 无患子科(2858)
143 梧桐科(2878)
144 五加科(2879)
145 西番莲科(2919)146 仙人掌科(2925)
147 苋科(2928)
148 小檗科(2929)
149 玄参科(2937)
150 旋花科(2948)
151 鸭跖草科(2952)
152 亚麻科(2953)
153 杨柳科(2954)
154 杨梅科(2968)
155 野牡丹科(2974)
156 阴地蕨科(2975)
157 银杏科(2976)
158 罂粟科(2980)
159 鸢尾科(2987)
160 远志科(2996)
161 芸香科(2998)
162 泽泻科(3236)
163 樟科(3239)
164 紫草科(3400)
165 紫金牛科(3403)
166 紫茉莉科(3409)
167 紫萁科(3412)
168 紫葳科(3413)
169 棕榈科(3417)
170 酢浆草科(3420)
总参考文献(3421)

前言/序言

  本书以我国芳香植物为对象,以精油研究为主线,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公开出版的书籍数据为依据,对我国芳香植物精油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汇总、概括与分析。本书编写说明如下。
  一、芳香植物的选择与界定
  本书在芳香植物种类的选择与界定上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①在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书籍中有精油成分或精油含量研究的植物。②植物范围包括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藻类、菌类等未录入。③只选择在我国种植或野生的芳香植物或由国外引种到我国种植后分析的芳香植物,直接由国外进口后加以精油成分分析的数据没有引用。④凡是学名不明确,不能确定到种名的植物没有引用,如作为辛夷药材的有多种木兰科植物的花蕾,如果论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是哪种植物,只提药材名的都没有引用。⑤未公开发表的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的数据未引用。⑥时间上选择截止到2011年(含2011年)以前公开发表的论文,凡是2012年及其以后发表的论文都未引用。
  二、芳香植物拉丁学名和中文种名的确定
  在编写过程中发现有些资料中我国的许多芳香植物存在着同名异物和一种植物多种名称的现象,也有一些种至今存在分类上的不同意见。为了统一这些名称,本书中的所有芳香植物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均以《中国植物志》和《拉汉英种子植物名称》为准,其他名称一律列为别名。
  三、芳香植物的排列顺序
  本书的植物以汉语拼音的顺序排列。按科名的第一个字的发音排列科的顺序,科内再按属名的第一个字的发音排列属的顺序,属内再按种名的第一个字的发音排列种的顺序。如果种下有变种名的,变种名直接排列在原种名之后,不按拼音排序;如果没有原种名,只有变种名的,则变种名按拼音排序。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芳香植物的种类和内容。
  本书共收录了170科的两千余种或变种的芳香植物的精油研究数据。每一种植物分为【种名】、【别名】、【分布】、【精油含量】、【精油成分和含量】、【精油性质】和【精油利用】几个内容。凡是没有相关内容的该栏目不列出。
  (2)关于成分种类的选择。
  本书实际包含了所有的芳香成分,除精油外,还包括浸膏、净油、酊、油树脂、挥发性芳香成分等。由于提取方法的不同,有些论文中也包含了一些其他成分。
  (3)关于参考文献。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有万余篇,为了节约篇幅,凡是只有精油得率或提取方法的论文的数据只注明了第一作者的名字和发表时间,在参考文献中没有列出。凡是有精油成分研究被引用的都列出了参考文献,包括前三位作者、论文题目、发表的杂志名、发表的年、卷和(或)期、页等。参考文献列在每科的后面。不同文献中有相同数据的只选用发表年限靠前的文献,相同年限时任选其一。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同属、种名的顺序,同一种的参考文献按发表时间由前至后排列。
  (4)关于精油提取方法的略写。
  本书中大部分提取方法采用略写,水蒸气蒸馏法用SD表示,同时蒸馏萃取法用SDE表示,超临界CO2萃取法用SFE表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用SPME表示,有机溶剂萃取法和索氏提取法用SE表示,微波萃取法用MAE表示,超声波萃取法用UAE表示,酶提取法用CE表示。正文中提取方法凡是未作特殊说明的一般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5)关于英文原文的翻译。
  本书中参考的论文有些是以英文全文发表的,有些是精油成分的名称用英文发表的,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将原文的英文翻译成了中文,部分化学名称因找不到对应的汉语名称保留英文。
  (6)关于数据的统一。
  精油含量和精油成分相对含量的数据绝大多数采用原文数据,个别数据进行了调整,如小数点后位数的统一、单位的换算等。有个别论文的数据在小数点后4位以上的,采用四舍五入法只取到前三位。“tr。”表示精油某成分含量为微量,但在不同论文中的上限不同。
  (7)关于精油成分的名称。
  由于本书采用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所以,书中的精油成分名称存在同一个化合物有多种表示或多种名称的现象。同一表格中如果同一化学名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同分异构体时,数据会进行合并,所以文字中表述的成分数和表中成分数可能不一致。本书编委会2015年1月于韶关学院前言最初,作者只是想写一本介绍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书,即某种芳香植物的某一器官精油中有哪些成分,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同一种植物的同一种器官的精油成分会因研究者采用的提取方法、产地、生境、野生或人工栽培、生育时期、采样时期及部位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特别是植物品种繁多,品种间的差异也很大。面对众多的研究论文和不同的数据,让作者在文献的选择和取舍上十分困惑。于是改变思路,下定决心,把所有的研究都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也许更有意义。这就使本书成了一部庞大的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数据库。
  芳香植物是植物界利用最为广泛、经济价值极高的一类植物。由芳香植物带动的香料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是芳香植物分布广、种类多的国家,芳香植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芳香植物的特点在于其含有较为丰富的芳香成分——精油。由于精油有极其丰富多样的生理活性,所以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工业中。精油含量的多少、精油成分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决定了芳香植物的利用价值。
  我国关于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在1980年之前,有关精油成分的研究论文非常少见。随着测试手段的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检测到的成分也越来越多。把这些分散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对比,展现给相关的研究者和开发利用者,各取所需,一目了然,是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对芳香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对芳香植物的精油含量、精油成分的种类以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等基础数据。我国数以万计的研究者从事或参与到了芳香植物精油的研究中,发表了数万篇的相关研究论文。但是,这些研究数据因植物种类、器官、产地、采样时间、提取方法等不同而千变万化,从变化中捕捉共性,从中寻找新的研究课题或发现芳香植物新的利用价值是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二。
  本书是在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完成的,在此感谢所有被引用文献的作者,这些研究结果是本书依赖的基础数据。特别要感谢《芳香植物及其化学成分》的朱亮锋等作者和《中国樟属植物资源及其芳香成分》的程必强等作者,本书大量引用了两书的研究结果。

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 《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是一部系统性、权威性的芳香植物精油研究专著,共分三卷,旨在全面梳理和呈现我国丰富多样的芳香植物资源及其精油的化学成分。本书不仅是中国在芳香植物精油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为科研工作者、生产企业、以及对芳香疗法、香料香精、天然药物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第一卷: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卷侧重于芳香植物精油的理论基础、提取方法、分析技术以及相关的化学与生物活性研究。 芳香植物的定义与分类: 深入阐述芳香植物的概念,介绍其在植物学上的分类,以及与精油产生相关的植物器官和结构。 精油的提取技术: 全面介绍当前主流的精油提取方法,包括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并对其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详细比较和分析。同时,探讨新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在精油提取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精油成分的分析方法: 详述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的关键技术,重点介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应用,包括色谱分离原理、质谱鉴定方法,以及其他辅助分析手段如核磁共振(NMR)等。 精油的化学成分分类与结构: 对精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别进行系统分类,如单萜类、倍半萜类、芳香族化合物、酯类、醇类、醛酮类、酚类、醚类等,并详细介绍其化学结构特点、命名规则以及基本理化性质。 精油的生物活性研究: 探讨精油在药理、毒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镇痛、镇静、驱虫、驱蚊等多种生物活性,并引用相关的研究数据和文献。 精油的应用领域概述: 简要介绍精油在香料香精、日化产品、医药保健、食品添加剂、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对国内外芳香植物精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如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新型提取与分析技术开发、精油的功能化应用等。 第二卷:中国主要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数据库 本卷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收录了中国境内常见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芳香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数据,为读者提供详实的信息。 植物物种收录: 覆盖中国特有或广泛分布的数十科、数百种芳香植物,包括唇形科(如迷迭香、薄荷、薰衣草)、伞形科(如茴香、孜然)、菊科(如艾叶、洋甘菊)、芸香科(如柑橘类)、樟科(如樟树、沉香)、木兰科(如白玉兰)、棕榈科(如椰子)等。 精油成分谱: 对每种植物的精油进行详细的化学成分分析,列出主要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成分列表按照化学类别进行排序,方便查阅。 谱图与数据: 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精油GC-MS谱图,帮助读者直观了解精油的成分组成。同时,附带精油的物理常数,如折光指数、密度、旋光度、酸值、酯值等,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植物学及药用信息: 简要介绍每种芳香植物的植物学特征、地理分布、传统用途(药用、食用、香料等)、以及精油的传统应用。 研究背景与文献引用: 对每种精油的成分分析提供详细的研究背景,并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以便读者深入追溯研究来源。 案例分析: 选取部分典型精油,进行成分与其生物活性、应用潜力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突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卷:特色芳香植物精油研究与应用实例 本卷聚焦于中国具有地方特色、稀有珍贵或具有独特应用价值的芳香植物精油,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展现其研究的深度与发展潜力。 地域特色精油研究: 深入研究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如西南、华南、西北等)的特色芳香植物及其精油。例如,可能涉及一些野生或半野生植物,其精油成分可能与栽培品种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香韵和功效。 名贵与稀有精油: 专题研究如沉香、檀香、降真香等名贵芳香植物的精油,解析其复杂的化学成分构成、形成机制以及传统与现代应用。 民族医药与传统知识: 结合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使用的芳香植物精油,挖掘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和新应用。 功能性应用研究: 重点介绍精油在特定领域的应用研究实例,例如: 天然药物研发: 精油作为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或辅料,在抗肿瘤、抗过敏、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香料香精开发: 以精油为基础,开发高附加值的天然香料,应用于食品、饮料、化妆品、日用化学品等领域。 芳香疗法实践: 结合临床实践,探讨精油在心理健康、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皮肤护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 农业及林业应用: 精油作为天然农药、驱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在绿色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 讨论芳香植物精油的质量评价标准、检测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产业化发展与前景: 分析中国芳香植物精油产业的现状,探讨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 案例研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从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详实的资料、系统深入的论述,成为中国芳香植物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对推动我国芳香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精油产业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案头必备,对于我这个在芳疗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来说,这次的《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尽管市面上关于精油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深入到成分层面,并且结合中国本土植物资源进行详尽梳理的,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泛泛而谈的功效介绍,或者是一些国外植物的资料翻译,总感觉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填补了这个空白。 首先,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其专业性和深度:“成分手册”而非“功效指南”。这对于想要真正理解精油、玩转精油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标签。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关于沉香、艾草、柑橘类(比如我们本土的橘子、柚子)的章节。光是沉香,里面就详细列出了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比如沉香醇、龙脑、荜澄茄素等等,并且根据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提取方式,成分的比例会有怎样的细微差别,这些信息对于我进行配方设计,或者鉴别精油的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之前在实践中,就遇到过一些沉香精油,总觉得“味道不对”,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手册》的出现,让我能够从成分层面去分析,是某个特定成分含量不足,还是混入了其他不应存在的物质,这大大提升了我对精油辨别的能力。 而且,书中对中国芳香植物的覆盖面之广,也让我感到惊喜。我们身边很多看似平凡的植物,比如路边的野菊花,或者厨房里的月桂叶,原来它们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芳香精油成分,并且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和香气特点。书中对这些植物的生境、形态、采集方法都有所介绍,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亲自动手采摘、蒸馏植物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一直想尝试用本土的艾草来制作驱蚊精油,但总是苦于找不到权威的资料来指导我。现在有了《手册》,我终于可以信心满满地去尝试了。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成分”的解析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化学名称,而是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成分的作用,比如它们是如何影响香气、如何产生抗菌消炎的效果,甚至是如何影响我们情绪的。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即使不是化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渐理解精油的科学原理。我曾经花很多时间去查阅各种化学文献,但很多都过于晦涩难懂。《手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既保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读者的接受度。 此外,套装中的三卷设计也显得十分合理。第一卷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常见植物的深度解析,第二卷可能更侧重于一些稀有或地域性较强的植物,而第三卷则可能收录了更广泛的应用案例和一些进阶的分析方法。这种递进式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我目前正在啃第一卷,里面的内容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我预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会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中,发现更多令我惊喜的内容。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谱和表格,让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和高效。无论是植物的形态图,还是精油成分的色谱分析图,都清晰明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我本身是一个视觉学习者,所以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和记忆的效率。我常常会把书中关于某种植物的图谱和实际采集到的植物进行对比,这不仅加深了我的认识,也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了更深的敬畏。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手册》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对于精油生产商、研发人员、芳疗师、甚至是香料行业从业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详细的成分数据,能够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工作。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必将推动中国芳香植物精油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的专业水平。我所在的芳疗工作室,已经开始考虑将这本书作为我们内部培训的指定教材了。 我个人最看重的是这本书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它不仅仅是关于化学成分的罗列,更是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文化与现代芳香疗法相结合的典范。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中草药,原来都拥有丰富的芳香精油成分,并且在传统医学中早有应用。比如,书中关于薄荷的介绍,除了化学成分,还提到了它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用于疏风散热、清利头目的作用,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对这些植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芳香植物世界的精彩窗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精油、对自然疗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甚至会让你惊喜连连。我敢说,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会成为我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 当然,一本如此详尽的书籍,必然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我能想象到,作者和编辑团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考证、多少实验、多少磨合。正是他们的这份执着和专业,才造就了这样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珍藏的宝典。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产地与品质”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成分等因素对精油成分的影响。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同一植物,在不同地区提取的精油,其香气和功效会有差异。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精油市场发展趋势的行业分析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科学地解读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权威著作。《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的出版,无疑是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成分”的极致细化和科学梳理。它不仅仅是列举出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而是对这些成分的结构、性质、香气特征、以及潜在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柑橘类精油、木本类精油的成分组成,以及这些成分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上的差异性。这对于我进行市场趋势分析、产品价值评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量化数据。 而且,书中对中国本土芳香植物的系统性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芳香植物资源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对沉香、檀香、艾草等传统名贵香料的精油成分分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这些传统香料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一直在关注如何将中国传统香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方向。 三卷本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其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一卷对芳香植物和精油的基本概念、提取方法、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介绍,为行业新人提供了入门基础。而后续的两卷,我预计会包含更广泛的植物种类、更深入的成分分析,以及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这对于我进行深度市场洞察非常有价值。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成分与功效”之间关系的严谨论证。它不是简单地宣传某种“天然奇效”,而是通过对具体化学成分的分析,来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书中对某些萜烯类成分的抗炎、抗菌作用的阐述,能够帮助我更科学地解读产品的功效声明,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市场潜力。 而且,书中对“精油的质量控制和成分分析”的介绍,对于我们行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标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对于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中国芳香植物精油的全球市场潜力”的分析,这能够帮助我判断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精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书中对一些稀有精油成分的独特性和高附加值的分析,也为我提供了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权威性、前瞻性于一体的行业巨著。它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宝贵资源,也为我进行市场分析和趋势判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精油行业发展、希望深入了解精油市场的专业人士。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的普通消费者,我一直对精油的世界充满向往,但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和信息,常常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精油世界的道路。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知识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精油成分与我们的日常感受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在介绍柠檬精油时,不仅仅列出了“柠檬烯”这个化学名称,还会生动地描述它带来的那种“清新、提神”的香气,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赶走疲惫”。这种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讲解,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且,书中对中国本土芳香植物的介绍,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很多我们熟悉的花草,比如桂花、茉莉、玫瑰,原来都拥有如此丰富的精油成分,并且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对这些植物的介绍,让我对它们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感悟。我一直很喜欢桂花香,现在知道了它复杂的酯类成分,让我对这种香气有了更科学的理解。 三卷本的设计,也让我觉得非常方便。我目前正在阅读第一卷,里面关于精油基础知识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常识,比如不同提取方式的精油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的精油价格会那么昂贵。我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卷中,我会学习到更多关于不同精油成分的知识,以及如何更安全、有效地使用它们。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如何选择优质精油”的指导。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从气味、颜色、价格等多个角度,给出了实用的建议。这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避免购买到劣质产品,从而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而且,书中对“精油安全使用”的提示,让我觉得非常负责任。它提醒我们在使用精油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比如稀释比例、是否需要进行皮肤测试等,这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让我们的精油体验更加安全。 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精油的储存和保质期”的建议。这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保存我购买的精油,延长它们的寿命,同时也避免使用过期的精油,保证其功效和安全性。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生活化、实用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为我这样普通的消费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精油科学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理性、更安全、更深入地享受精油带来的美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精油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有着深厚感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现代科学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的优秀著作。《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它将中国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与现代精油成分分析相结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关于芳香植物的成分分析,更是将这些分析与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在介绍每一种芳香植物时,都会提及它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介绍艾草时,书中不仅详述了其精油成分,还提到了它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有启发。 而且,书中对许多在传统医学中广泛使用的中草药,如薄荷、生姜、茴香等,进行了精油成分的深入分析,这为我研究这些中草药的药理机制,提供了科学的解释。我之前一直在思考,为何这些传统中药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而精油成分的分析,无疑为我揭示了其中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卷本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我仔细阅读了第一卷,里面关于芳香植物的分类、精油的提取方法、以及基础化学成分的介绍,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卷中,将会涵盖更多中国特有的芳香植物,以及更深入的成分分析和应用案例,这对于我研究中国传统香料的科学内涵非常有价值。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成分与传统功效”之间关系的严谨论证。它不是简单地将成分与功效对号入座,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化学成分,来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书中对某些单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的抗炎、抗菌作用的阐述,能够帮助我更科学地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 而且,书中对“中国芳香植物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香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潜力。它鼓励我们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芳香产品。 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中国芳香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章节,这对于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文化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巨著。它为我提供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香料的科学内涵的宝贵资源,也为我拓展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以及芳香植物科学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评分

作为一名在精油领域深耕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权威、系统地介绍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著作。《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彻底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扰。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最看重的是其对“成分”的细致描绘。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书籍,《手册》深入到每一种芳香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层面,详细列出了主要的化学构成,并对这些成分的结构、性质、香气特征以及生理活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比如,在介绍沉香精油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其核心成分沉香醇,还详细分析了降香醚、二氢沉香内酯等次要成分对整体香气和药理作用的贡献。这种细致的分析,对于我进行高端香水调配和药物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而且,书中对中国本土芳香植物的覆盖面之广,让我感到惊喜。我们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但很多植物的芳香精油成分及其应用价值,却鲜为人知。《手册》系统地梳理了这些宝贵的资源,从常见的柑橘类、草本类,到一些珍稀的木本类,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之前在研发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护肤品时,一直在寻找具有本土特色且功效显著的芳香成分,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翔实的资料。 三卷本的设计也十分合理,能够满足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我初步翻阅了其中关于“香气化学”和“成分谱图分析”的部分,这对于我进行精油的质量控制和辨别具有极大的帮助。书中附带的色谱图和成分含量表格,能够帮助我快速地了解一款精油的真实品质,避免市场上一些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的行为。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成分与功效”之间关系的严谨论证。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某种成分与某种功效划等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多种成分协同作用下的复杂机理。例如,在介绍某款草本精油时,书中会分析其多种单萜烯和倍半萜烯成分如何共同作用,达到舒缓神经、缓解炎症的效果。这种科学严谨的解释,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向客户解释产品的功效,也为我提供了更可靠的产品开发依据。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难以估量。对于精油生产商、调香师、芳疗师、以及化妆品研发人员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提供了宝贵的化学成分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更精准的配方设计、质量控制、以及市场分析。我已经在考虑将这本书作为我们公司内部培训的重要教材。 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虽然对普通读者可能构成一定的门槛,但书中都辅以了清晰的解释和例证,使得专业性与可读性得到了很好的平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然产物化学”和“芳香疗法循证研究”的章节,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将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光明前景。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以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的方式,为中国芳香植物精油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入了解芳香精油科学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植物化学和天然产物研究的科研人员,我在寻找能够系统性介绍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权威文献时,发现了《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这本书的专业深度和科学严谨性,完全符合我作为研究者的需求。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精油化学成分的详尽解析。书中不仅列出了每一种芳香植物精油的主要化合物,还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化学分类、以及在精油中的含量范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深入研究,这对于我理解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且,书中对中国本土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系统性梳理,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珍稀植物,如沉香、降香等,进行了详细的成分分析,这为我研究这些传统名贵药材的现代科学价值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我还发现书中对一些常见植物,如薄荷、艾叶等,也进行了深入的成分剖析,这为我理解这些植物的药理活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卷本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参考资料的定位。我仔细阅读了第三卷,其中包含大量的成分谱图、结构式以及相关的文献引用,这对于我进行文献回顾、实验设计,乃至撰写研究论文,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化合物与生物活性”之间关系的严谨论证。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成分,而是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研究,深入分析了这些成分如何与生物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生理效应。例如,书中关于某些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抗炎作用的阐述,与我目前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而且,书中对“成分的来源、提取与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为我进行实验操作和方法学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了解不同提取方式对成分组成的影响,以及各种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 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植物亚种的成分差异”的研究,这对于我进行区域性植物化学研究,以及探讨植物进化与成分演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权威性、深度性于一体的科研巨著。它为我提供了深入研究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宝贵资源,也为我拓展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植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药学、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

评分

我是一名对香气世界充满好奇的研究生,在撰写关于中国传统香料应用的论文时,我遇到了瓶颈——缺乏系统、权威的关于香料精油成分的资料。《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的出版,简直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这本书的“成分导向”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市面上的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功效的介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精油的化学成分上。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来说,了解物质的构成是理解其性质和应用的关键。书中详细列出了每一种芳香植物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它们的化学名称、CAS号,甚至是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为我进行成分分析、物质鉴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中国特有芳香植物的章节。比如,关于沉香、檀香等珍稀木材精油的成分分析,书中就提供了非常详尽的信息,这对于我研究中国古代香道文化中的这些重要香料,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我还发现书中对一些常见的食用香料,如花椒、生姜等,也进行了精油成分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将这些日常香料进行深度开发和应用的潜力。 三卷本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其学术性和系统性。我初步浏览了第三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色谱分析图谱和实验数据,这对于我进行定量分析和数据比对具有极高的价值。我预计,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将会反复查阅这几卷书,从中获取我研究所需的各项数据和理论支持。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成分与香气”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列出化学式,还会生动地描述这些成分如何组合,从而产生我们所感受到的各种丰富细腻的香气。例如,书中对玫瑰精油成分的解析,详细阐述了香叶醇、香茅醇、橙花醇等单萜醇如何共同营造出玫瑰独特的馥郁芬芳。这种将化学理论与感官体验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香气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书中对“成分的来源与制备”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了解不同提取方法(如水蒸气蒸馏、二氧化碳萃取等)对精油成分的影响,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实验数据的差异性和局限性。这对于我进行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都非常有益。 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些成分时,还提及了它们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这为我拓展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书中关于某些倍半萜烯成分的抗炎作用的介绍,可能会启发我进行更深入的药理学研究。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学术性、深度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理论指导,也让我对中国芳香植物精油的科学研究有了更宏观和深入的认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学生,以及对精油科学有深度追求的爱好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天然香料和精油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籍时,偶然发现了《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关于精油“功效”的泛泛而谈,却很少有书籍能够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手册》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它将我带入了精油成分的奇妙世界。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本土芳香植物的详尽收录。我们常常会关注一些国外的精油,比如薰衣草、茶树,却忽略了身边那些同样拥有珍贵芳香成分的植物。书中对各种本土植物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还会包含它们的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些植物的认知。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对我们自己的本土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自豪感。 我特别仔细地阅读了关于艾草的内容。一直以来,艾草在我心中都是一种温暖而治愈的存在,但它具体的芳香成分是什么,为何能够产生那样的效果,我一直没有清晰的概念。《手册》详细地解析了艾草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比如侧柏酮、樟脑、桉油醇等,并解释了这些成分在香气和药理上的作用。这让我不仅仅是“觉得”艾草好,而是“知道”艾草为何好。这种科学的解释,让我对艾草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三卷本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我正在细细品味第一卷,里面包含了芳香植物和精油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见植物的成分解析。我预计,后续的卷册会涉及更广泛的植物种类,甚至是一些更加复杂的成分分析和应用案例。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能够逐步建立起对芳香精油的系统性认知。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化学成分”的讲解方式。它不是枯燥的化学公式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化学结构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香气特征和生理功效。例如,书中会解释某种酯类成分如何带来甜美的花香,某种单萜烯如何产生清新的柑橘调,这种“味觉”和“嗅觉”的联想,让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我注意到书中在描述每一种精油成分时,都会提及它的“安全性”。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了解某些成分的潜在刺激性、光敏性,或者在孕期、哺乳期需要避免使用,能够帮助我更安全、更负责任地使用精油。这种对安全性的重视,体现了作者的专业和负责。 此外,《手册》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图和清晰的表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无论是植物的形态图,还是成分的色谱图,都清晰地展示了信息,让我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能有直观的视觉辅助。我常常会对比书中对植物的描绘,然后在我的植物图鉴中找到对应的图片,将知识内化。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书。它让我开始关注身边的那些被忽视的芳香植物,让我重新审视传统中药的芳香价值,也让我对“天然”和“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不再仅仅追求“功效”,而是开始追求“理解”和“科学”。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以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读者打开了通往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的宝库。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芳香疗法、天然香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这本书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是一部我期待已久的专业工具书,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其厚重和内容所震撼。作为一名对香氛世界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精油背后的科学原理,而不仅仅停留在“闻起来好闻”或者“据说能改善睡眠”的层面。《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正是满足了我这种深入探索的愿望。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成分”的极致挖掘。我翻阅了关于柑橘类精油的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柠檬、甜橙、葡萄柚等常见柑橘类精油的化学组成,比如柠檬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等。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列出这些化学名称,还会简要说明这些成分的香气特征和对香气的影响。比如,高含量的柠檬烯赋予了柠檬精油清新、明亮的柑橘香,而少量芳樟醇的加入,则让香气带上了一丝柔和的花香调。这种细致入微的解析,让我对这些熟悉的香气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国特色”的解读。我们身边有很多芳香植物,比如桂花、栀子花,它们的香气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它们的精油成分和内在的科学价值。《手册》则系统地介绍了这些中国本土的芳香植物,并将其与现代芳香疗法的理念相结合。我一直对桂花精油的独特香气着迷,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了解到其中复杂的酯类和醚类成分,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那种浓郁而甜蜜的香气。 而且,三卷本的设计也极具条理性。我初步浏览了一下,第一卷像是基础入门,涵盖了芳香植物精油的基本概念、提取方法、以及一些基础的化学成分知识。第二卷则更侧重于具体的植物种类,详细介绍它们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应用前景。而第三卷,我猜测可能是一些更深入的研究、案例分析,或者是对一些非常规、稀有精油的探讨。这种结构化的编排,使得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 我注意到书中在描述每一种植物时,都会附带详细的植物学信息,包括科属、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等。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将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我可以在野外采摘时,根据书中的描述来辨认植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精油的来源和特性。这种“从源头追溯”的学习方式,让我对芳香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刻。 此外,书中对各种化学成分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也有所提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了解哪些成分可能引起皮肤刺激,哪些成分需要避免在特定人群中使用,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地避免潜在的风险,让我们的芳香之旅更加安全。我之前也阅读过一些关于精油成分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缺乏这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 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中国传统医药与芳香植物精油”的结合部分。很多我们熟悉的药用植物,比如艾叶、薄荷,在传统医学中就有广泛的应用。《手册》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精油成分分析相结合,不仅让我认识到这些植物的科学价值,也让我看到了它们在现代健康生活中的潜力。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悟。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编排严谨,逻辑清晰,语言也相对易懂,尽管涉及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但都辅以必要的解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成分与功效”之间联系的阐述。它没有简单地将功效与成分对号入座,而是深入分析了多种成分协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使得我对精油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像我这样的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芳香精油科学世界的大门。我相信,它将成为我学习和探索芳香植物精油领域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芳疗师,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精准地辨别和运用各种精油。市面上充斥着大量信息,但很多都缺乏科学依据,或者过于片面。《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的出版,简直是为我们这类专业人士量身定制的“圣经”。 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是其对精油成分的深度挖掘和专业解析。我翻阅了关于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常见芳香植物的章节,书中不仅列出了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还详细分析了这些成分的比例、对香气和功效的影响,甚至是如何影响精油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例如,对于薰衣草精油,书中详细说明了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的比例是决定其“高品质”和“低品质”的关键,这与我在实践中对薰衣草精油的感受不谋而合。 而且,书中对中国本土芳香植物的系统介绍,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们生活中很多植物,如艾叶、侧柏叶、罗汉松等,原来都富含珍贵的芳香精油成分,并且在传统医学中早有应用。《手册》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成分分析相结合,为我提供了许多创新的应用思路。我一直想开发一款针对中国人群特点的舒缓类配方,这本书中关于艾草和侧柏叶精油成分的深入分析,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卷本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我仔细阅读了第一卷,里面关于芳香植物的分类、提取方法、以及基础化学成分的介绍,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卷中,将会涵盖更多精油的成分分析、应用案例,以及一些更进阶的鉴别方法。这种递进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成分与功效”之间关系的严谨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宣传某些“神奇功效”,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化学成分,来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书中会详细说明某种单萜烯如何作用于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放松的效果;某种酚类化合物如何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这种基于科学的解释,让我更有信心去向客户推荐和使用这些精油。 而且,书中对“精油的纯度和鉴别”的介绍,对于我们芳疗师来说,尤为重要。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鉴别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掺假情况,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筛选优质的精油,保证芳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之前就曾遇到过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精油,有了这本书,我便有了更有力的武器去辨别真伪。 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同产地和提取方式对精油成分的影响”的部分。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同一款精油,在不同品牌、不同批次之间,其香气和功效会有细微的差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本书的科学严谨性。 总而言之,《中国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手册(套装全3卷)》是一部集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芳香精油成分的宝贵资源,也为我的芳疗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芳疗、精油研发、以及对精油科学有深度追求的专业人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