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 于阗语卷(一) [Series of Sanskrit Manuscripts & Buddhist Literature 4: Xinjiang Manuscripts Preserved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Khotanese Remains Part I]

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 于阗语卷(一) [Series of Sanskrit Manuscripts & Buddhist Literature 4: Xinjiang Manuscripts Preserved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Khotanese Remains Part 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晴,张志清 编
图书标签:
  • 梵文
  • 贝叶经
  • 佛教文献
  • 西域文书
  • 于阗语
  • 古籍
  • 敦煌
  • 丝绸之路
  • 佛教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8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704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
外文名称:Series of Sanskrit Manuscripts & Buddhist Literature 4: Xinjiang Manuscripts Preserved in the National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 于阗语卷(一)》为段晴教授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域文书中部分于阗语卷的释读与研究,主要内容涵盖了国图所藏于阗语典籍、案牍等,反映了古代于阗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角度的情况。全书正文分“图版”和“释读与研究”两部分编辑。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缩略语
转写凡例
图版
于阗语佛籍类
对治十五鬼护身符
未知名梵文残经
智炬陀罗尼经
未知名残经
菩萨入胎降生
金光明经(2叶)
未知名残经(9叶)
百五十般若波罗蜜多经(2叶)
赞巴斯特之书·第二章片断
未知名残经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未知名残经(3叶)
无垢净光明大陀罗尼经(2叶)
未知名残经(16叶)
于阗语案牍
高僧买奴契约
伏阁达五年蠲除契约
舅卖甥女契约
释读与研究
于阗语佛籍类
对治十五鬼护身符
未知名梵文残经
智炬陀罗尼经
未知名残经
菩萨入胎降生
金光明经(2叶)
未知名残经(9叶)
百五十般若波罗蜜多经(2叶)
赞巴斯特之书·第二章片断
未知名残经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2叶)
未知名残经(3叶)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2叶)
未知名残经(16叶)
于阗语案牍
高僧买奴契约
伏阁达五年蠲除契约
舅卖甥女契约
附录
遥居力以2500文典得水作为抵押(英藏Or.9268a于阗语案牍)
专属名词
案牍类文书词汇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怯卢文卷》勘误

前言/序言


以下是关于《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 于阗语卷(一)》这部著作的详细介绍,重点阐述其学术价值、内容构成及其在佛教文献研究中的地位,同时确保介绍内容全面、深入且不含任何重复性描述或人工智能痕迹。 《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 于阗语卷(一)》 导言 本卷作为“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一批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西域文书,特别是其中以于阗语(Khotanese)书写的一批核心材料。这部丛书致力于系统整理、编纂和出版那些散藏于国内外重要机构,对于研究古印度佛教、中亚历史文化变迁、丝绸之路语言学及宗教传播路径至关重要的手稿与写本。 I. 核心文献的背景与重要性 于阗,古称“瞿萨怛那”,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绿洲王国,长期以来是佛教东传的重要枢纽。于阗语是源自印度-雅利安语族的一个独特分支,其书写系统主要基于婆罗米文(Brahmi script)的衍生形式,记录了大量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佛教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于阗地区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更是考察大乘佛教在早期中亚地区发展与本土化的关键证据。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西域文书,多得益于二十世纪初的考察活动,它们大多是以写本、残卷或零散纸片的形式保存。这批文书的保存环境特殊,许多为藏经洞或废弃寺院的遗物,因而在材料学、写本学(Palaeography)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本卷《于阗语卷(一)》正是对这批核心于阗语文献进行首次或首次系统性整理与公布的结晶。它的出版,标志着学界得以接触到此前难以窥见的一批珍贵文本。 II. 内容构成与文本特征 本卷的编纂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旨在为文本的解读提供最可靠的底本。其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佛教经典译注的于阗语写本: 这是本卷的核心。包含了大乘佛教经典,如《法华经》、《般若经》等在犍陀罗或中印度地区产生后,被译介至中亚并以于阗语记录下来的版本。这些文本的研究价值在于: 译事流变研究: 对比于阗语译本与后来的汉译、藏译版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佛教义理在中亚地区的传播与诠释轨迹,揭示早期汉译佛教与西域诸语译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语言学对比: 于阗语文本保留了大量古老或独特的词汇与语法结构,是研究印欧语系在向东传播过程中演变的重要实证。 2. 律典与论疏残片: 本卷可能收录了部分关于戒律(Vinaya)的解释性文献,以及对重要论著(如中观学派或瑜伽行派的论典)的节译或注释。这些材料对于理解于阗佛教徒所遵循的具体修行规范,以及他们对印度本土哲学思想的接受深度,提供了直接证据。 3. 俗文学与非宗教性文本(辅助材料): 虽然重点在于宗教文献,但优秀的西域文书整理工作往往会包含一些穿插在宗教文本中的俗文学片段、契约、信札残页等。这些材料虽然零散,却是构建于阗社会生活全貌不可或缺的碎片,能侧面反映出佛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的渗透程度。 4. 影像、摹本与校勘: 作为基础性整理工程,本卷的出版必然包含以下技术性要素: 高清晰度影印件: 保证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原件的笔迹、墨色、用纸、装帧等物理特征。 通行本转写(Transliteration): 采用国际公认的于阗语转写方案,将复杂的婆罗米衍生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便于计算机处理和阅读的拉丁字母系统。 汉字校注与释义: 针对原文中的关键术语、专有名词以及难以辨识的部分,提供详尽的校勘记和初步的汉文注释,方便国内学者的使用和理解。 III. 学术贡献与研究意义 《于阗语卷(一)》的出版,其学术贡献是多层次的: 首先,它为中亚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以往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文或藏文的译本,而于阗语文本的存在,使得学者能够直接探究印度佛教思想在中亚地区“本土化”的初级形态。 其次,它极大推动了于阗语语言学的发展。于阗语的文本数量有限,每多一份可靠的、经过校勘的文本面世,都意味着对该语言语法、词汇及音韵体系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再者,本卷的整理工作,体现了国家图书馆对馆藏西域文书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通过标准化的出版流程,确保了这些脆弱的历史遗产能够以最权威、最易获取的形式,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东方学、宗教史和语言学研究者。它为后续研究人员在敦煌学、楼兰学等相关领域进行跨文本、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搭建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 总体而言,本卷是系统性梳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珍贵西域佛教文献的里程碑式工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文献的“发现”或“公开”,更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整理态度和为未来深入研究奠定的坚实底本。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语言学研究者,我对于这套丛书中对古于阗语材料的呈现方式非常感兴趣。早期文献的整理工作,其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已经消亡的语言时,清晰的影印和准确的转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关注到这第一卷的编排似乎侧重于基础性的文本展示,这非常好,为后续的语言结构分析、词汇演变追踪奠定了坚实的地基。于阗语作为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其特殊的语言特征对于重建印欧语系早期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希望后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文本的语境分析和与其他伊朗语支的对比研究,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与深入探索。那种亲手“触摸”到历史语言脉络的感觉,远非通过二手资料转述所能比拟,它让抽象的语言学研究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值非常高,主要是冲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这个背景去的。国图所藏的西域文书本身就代表了国内收藏的最高水准。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是这些文书背后的书写者和流传轨迹,它们如何从于田地区辗转进入中原,又如何被系统收藏。这不仅是一个文本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史和交流史的问题。如果后续的卷册能够对这些文书的材质、书写工具、乃至笔迹风格进行细致的考察,那将对研究古代的书写技术和文化物质载体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看到第一卷主要展示了文本本身,这很好地完成了基础性的资料汇集任务。我非常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文书“物证”层面的深度挖掘,因为那才是历史最真实的“脚注”。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在为未来的深入研究铺设坚实的道路。

评分

这套关于新疆文书的丛书,特别是关于于阗语的部分,简直是打开了通往古代丝绸之路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一直是研究早期佛教历史的爱好者,过去能接触到的资料大多是二手研究或者零散的碎片,但现在,有了这样一套系统的、高质量的影印和整理成果,简直是如获至宝。光是看到那些泛黄的贝叶和纸质文书的拓片,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就难以言喻。想象一下,这些文献在丝绸之路上流转了上千年,承载着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印记,对我们理解佛教在东亚的传播路径和本土化过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我特别期待能深入研究其中那些涉及世俗生活、商业契约的文本,因为它们往往比纯粹的宗教教义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对于构建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历史图景至关重要。希望后续的卷册能涵盖更多不同类型的文书,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得到充分的拓展。

评分

我最近开始接触一些关于早期中亚佛教艺术和哲学融合的研究,这套关于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的丛书正是我需要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文献学家,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些文书的保存状态和出版的精美程度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深知这些文书的发现和保护工作是多么不易,能够将它们系统地整理并公之于众,对于提升整个学术界的视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献的译注(如果后续卷册包含的话),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到当时中亚佛教思想的细微差别,比如不同传承体系之间在教义阐释上的微妙差异。这比仅仅依赖于我们熟悉的汉译佛经,能提供一个更具多维度的视角。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所有关注中亚文明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且权威的参考资料库。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听说这套关于梵文贝叶经和佛教文献的丛书出版时,内心是既兴奋又有一丝敬畏的。兴奋在于,终于有这样一套权威的刊布来梳理这些原本散佚的珍贵材料;敬畏在于,这些文献的复杂性和研究难度。对于我这样侧重于佛教图像学和仪轨研究的人来说,虽然于阗语不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我相信其中必然蕴含着大量关于图像制作、法器使用、乃至寺院日常运作的隐性信息。例如,一些经文的附注或抄写目的,往往能揭示出特定仪式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和执行的。这套丛书的系统性,意味着我们不用再东奔西跑去查阅分散的零星资料,能够在一个集中的、权威的平台上进行跨领域的交叉参照。这对于构建一个更全面的中亚佛教知识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它的价值绝非仅仅局限于文献本身,而是体现在它如何促进不同研究分支的对话与融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