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上册 第四版)

分析化学(上册 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育筑 编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化学
  • 高等教育
  • 第四版
  • 教材
  • 上册
  • 理学
  • 大学
  • 实验
  • 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9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01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分析化学.上册》可作为高等学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化学、化工、医学、环境等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并可供相关专业从事分析测试及科研的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上册》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编号:2013-1-03)。
  《分析化学.上册》分为上、下册,上册为定量化学分析部分,共9章,包括绪论、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导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 下册为仪器分析部分,共16章, 包括绪论、 电位分析法及永停滴定法、光谱分析法导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 、 光谱综合解析法 、原子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导论、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及色谱联用技术。各章末附有习题;上、下册分别附有习题参考答案、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分析化学.上册》努力将分析化学理论和医药行业实践相结合,应用示例大多结合医药实际及药典,符合对药物质量控制及药品检验方法验证的有关规定。《分析化学.上册》配套教材包括《分析化学简明教程》、《分析化学习题集》、《分析化学实验》及《分析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1
1.2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1
1.2.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1
1.2.2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2
1.2.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2
1.2.4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2
1.2.5常量?微量?痕量与超痕量组分分析2
1.2.6其他分类方法2
1.3分析化学的起源?发展与展望3
1.3.1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3
1.3.2现代分析化学展望3
1.4分析测试的过程4
1.4.1分析测试的基本步骤4
1.4.2分析结果的表示5
1.4.3分析方法的验证5
1.5分析化学文献6
1.5.1教材和专著6
1.5.2丛书和手册6
1.5.3分析化学核心刊物6
1.5.4常用化学搜索引擎7
思考题7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8
2.1概述8
2.2分析化学中的测量误差8
2.2.1误差与准确度8
2.2.2偏差与精密度9
2.2.3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11
2.2.4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11
2.2.5误差的传递12
2.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4
2.3.1有效数字14
2.3.2数字修约规则15
2.3.3运算规则15
2.4实验误差的分布和置信区间16
2.4.1正态分布和t分布16
2.4.2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19
2.5分析数据的显著性检验20
2.5.1显著性差别检验20
2.5.2可疑数据的取舍22
2.6回归与相关简介24
2.6.1回归分析24
2.6.2相关系数25
2.7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25
2.7.1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25
2.7.2分析结果的处理26
2.7.3分析方法的质量保证27
本章小结29
思考题30
习题31
第3章重量分析法32
3.1概述32
3.2对沉淀的要求与结果计算32
3.2.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32
3.2.2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32
3.2.3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33
3.3沉淀重量法34
3.3.1沉淀形态和沉淀的形成34
3.3.2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35
3.3.3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38
3.3.4进行沉淀的条件39
3.3.5沉淀的过滤和干燥41
3.4挥发重量法41
3.4.1直接挥发法41
3.4.2间接挥发法42
3.5萃取重量法43
3.6应用与示例45
本章小结45
思考题46
习题46
第4章滴定分析法导论47
4.1概述47
4.2基本原理47
4.2.1滴定分析过程及术语47
4.2.2对滴定化学反应的要求48
4.2.3滴定方式49
4.3标准溶液49
4.3.1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49
4.3.2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50
4.3.3滴定度51
4.4滴定分析的计算51
4.4.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51
4.4.2和滴定度相关的计算52
4.4.3滴定剂和待测物质之间计量关系52
4.4.4被测物的含量计算53
4.4.5滴定分析计算实例53
4.5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55
4.5.1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55
4.5.2电荷平衡和质量平衡56
4.5.3化学平衡的系统处理方法57
本章小结57
思考题58
习题58
第5章酸碱滴定法60
5.1概述60
5.2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60
5.2.1质子论的酸碱概念60
5.2.2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62
5.2.3酸碱溶液的pH计算64
5.3酸碱指示剂68
5.3.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68
5.3.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69
5.3.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71
5.3.4混合指示剂71
5.4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72
5.4.1强酸(强碱)的滴定72
5.4.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74
5.4.3多元酸(碱)的滴定77
5.5滴定终点误差79
5.5.1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79
5.5.2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80
5.6应用与示例81
5.6.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81
5.6.2应用与示例81
5.7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82
5.7.1基本原理83
5.7.2碱的滴定88
5.7.3酸的滴定90
本章小结91
思考题93
习题94
第6章络合滴定法96
6.1概述96
6.2基本原理96
6.2.1EDTA络合物的稳定常数96
6.2.2副反应系数97
6.2.3条件稳定常数100
6.2.4络合滴定曲线及相关计算101
6.2.5金属指示剂103
6.2.6滴定终点误差及其影响因素104
6.3滴定条件的选择106
6.3.1酸度的选择106
6.3.2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07
6.4应用与示例109
6.4.1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
6.4.2滴定方式及其应用109
本章小结111
思考题112
习题112
第7章沉淀滴定法114
7.1概述114
7.2银量法114
7.2.1基本原理114
7.2.2指示终点的方法116
7.2.3应用与示例121
本章小结121
思考题122
习题122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24
8.1概述124
8.2氧化还原平衡124
8.2.1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124
8.2.2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128
8.2.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30
8.3氧化还原滴定131
8.3.1滴定曲线131
8.3.2指示剂133
8.3.3滴定前的预处理134
8.4碘量法135
8.4.1基本原理135
8.4.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36
8.4.3指示剂137
8.4.4应用与示例137
8.5高锰酸钾法138
8.5.1基本原理138
8.5.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39
8.5.3指示剂139
8.5.4应用与示例139
8.6溴酸钾法及溴量法140
8.6.1基本原理140
8.6.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40
8.6.3指示剂141
8.6.4应用与示例141
8.7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41
8.7.1铈量法141
8.7.2重铬酸钾法142
8.7.3亚硝酸钠法142
8.7.4高碘酸钾法142
本章小结143
思考题144
习题145
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147
9.1取样147
9.1.1取样的定义和原则147
9.1.2取样的方法147
9.1.3样品的保存148
9.2经典样品预处理方法148
9.2.1分离技术148
9.2.2降解法150
9.2.3样品浓缩技术151
9.3现代样品预处理技术151
9.3.1固相萃取技术151
9.3.2液相萃取技术153
9.3.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53
9.3.4膜分离技术154
9.3.5样品预处理技术发展趋势154
9.4应用与示例154
本章小结155
思考题156
习题参考答案157
主要参考文献160
附录161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61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162
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63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164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166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169
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169
附录Ⅷ常用电极电位表172
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75
附录Ⅹ常用统计检验表176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分析化学的任务主要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定物质有关组分的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
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生命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测量?分析数据,从中获得有关物质的组成?含量和结构的信息,揭示物质世界的真相?任何一位化学家或者药学家,不管是合成一种新化合物,还是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机理,或者是研究一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都要对所研究体系的化学组成?含量或者结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都把分析化学的技术和手段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通俗地说,分析化学是测量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学科,它回答样品里“有什么”(定性分析)和“有多少”(定量分析)的问题?
分析化学对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活动,如生物学?工程学?医学?公共健康?环境分析?国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眼睛”?分析化学对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关注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用药安全是全人类的事业?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直接影响用药的效果和安全,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因而各国政府对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并通过颁布和实行国家药典(国家药品标准)等方式对药物质量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而药品标准所用方法就是以药物为分析对象的分析技术,分析化学为药物的分析检测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手段?
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是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和中药学等各学科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实验仪器和实验技能,了解分析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前沿的发展热点,而且有利于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踏实全面的实验基本功,较全面地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方法可以按照分析任务?分析对象及分析样品实验的用量与待测成分含量的不同等进行分类?
1.2.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按照分析任务,分析化学分为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及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试样的元素?离子?基团以及化合物的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分子或晶体的结构?
1.2.2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按照分析对象,分析化学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无机物,要求鉴定试样的化学组成及各组分的含量,分属于无机定性分析及无机定量分析?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有机物,包括测定元素组成?官能团分析及结构分析?
1.2.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根据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的方法称为化学定性分析法;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组成中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称为化学定量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所用仪器简单,结果准确,应用范围广泛,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又称为经典分析法?
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需要使用电子仪器,称为仪器分析法(instrumental analysis)?仪器分析法根据其原理又可分为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仪器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快速?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是现代分析化学发展的重点?对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复杂样品分析,仪器分析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有取代化学分析的趋势?但化学分析在药品检验等常规分析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二者互为补充,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4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根据分析过程中试样的取样量, 即固体样品的试样质量或液体样品的试液体积,可将分析方法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各种分析方法所需试样量列于表11?
在化学分析中,一般采用常量分析法或半微量分析法?进行微量分析与超微量分析时,大多需要采用仪器分析方法?
1.2.5常量?微量?痕量与超痕量组分分析
根据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又可将分析方法粗略分为常量组分(>1%)分析?微量组分(0.01%~1%)分析?痕量组分(0.0001%~0.01%)分析及超痕量组分(<0.0001%)分析?应注意被测组分的含量和取样量属于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因而,微量组分分析不一定是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分析可采用常量分析方法,也可能使用半微量或微量分析方法?
1.2.6其他分类方法
干法与湿法干法(dry method)是用固体试样直接测定其组分的分析?湿法 (wet method)是将试样制成溶液后测定其组分的分析?
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例行分析(routine analysis)是指日常工作中的常规分析?例如,药厂或化工厂化验室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的分析?仲裁分析(arbitral analysis)是指不同单位对某一产品的分析结果有争议时,由权威的分析测试部门(如一定级别的药品检验所)按照标准方法测试, 以仲裁原结果正确与否的分析?
系统分析与全分析系统分析(systematic analysis)是指在定性分析中,根据物质的性质对试样先进行分组,再对各组中离子?元素?官能团等逐个检出的分析?全分析(total analysis)是指对样品中的所有组分进行分析,所有组分质量之和等于原始样品的质量,如对于月球岩石的全分析; 而更多的是只对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组分的分析,如对药物中某几个组分的分析?
无损分析?表面分析和微区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损坏试样的分析称为无损分析(non�瞕estructive analysis);对固体试样的表面组成和分布的分析称为表面分析(surface analysis);对试样微小空间中的物质的分析称为微区分析(micro analysis或micro probe analysis)?这些分析方法一般属于现代仪器分析?
1.3分析化学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1.3.1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化学有悠久的历史,其萌芽和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炼金术?古代农业?医药业和金属冶炼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物质组成的了解,它们共同推动了各种定性和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直到19世纪末,物质不灭定律?元素周期律和溶液平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才奠定了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检测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分析化学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由于溶液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平衡及沉淀平衡)理论的发展,化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二次变革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电子学?半导体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仪器分析的发展,使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分析化学学科以现代分析仪器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为手段,以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选择性,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目标,在理论?方法?技术?仪器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发展到了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的分析科学阶段?
1.3.2现代分析化学展望
分析化学是研究分析方法的科学,而分析方法包括分析对象和分析技术两个部分?事实上,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发展不断向分析化学提出新的分析要求,分析化学新方法不断产生,提供新的仪器和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分析化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突破了化学领域?198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了“仪器制造与分析科学系”,以培养分析科学人才,这标志着现代分析化学已经远超出化学学科的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1981年,著名分析化学家KowalskiKowalski B R.Trends in Anal Chem,1981,71:1?明确提出:“分析化学已由单纯地提供数据,上升到从分析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成为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者?”
例如,21世纪初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Zubritsky E.Anal Chem,2002,74(1):22A��26A?就体现了分析化学深入发展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当前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的分析原理,研究实时(real time)?在线(on line)?原位(in situ)及活体(in vivo)的新型动态分析,以及无损探测和多元监测的理论?技术?方法及仪器,已经成为当代分析化学发展的主流和热点?21世纪的分析化学将进一步突破纯化学领域,作为多学科性的交叉科学,与生物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紧密结合,为科技发展?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4分析测试的过程
1.4.1分析测试的基本步骤
在化学分析中,被分析的物质称为试样(或样品?供试品),与试样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试剂?试剂与试样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分析化学反应?分析测试根据定性分析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根据定量分析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组成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前者属于化学定性分析,后者属于化学定量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又分为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例如,某定量分析化学反应为
式中:C——被测组分;
R——试剂?
可根据生成物CmRn或与组分C反应所需的试剂R的量,求出组分C的质量x?如果用称量方法得到生成物CmRn的质量m,再求出组分C的质量x,这种方法称为重量分析法(gravimetric analysis)?如果从与组分反应的试剂R的浓度和体积求得组分C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titrimetric analysis),过去称为容量分析法(volumetric analysis)?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是分析化学最早用于定量分析的方法,因此称为经典方法?
化学分析法所用仪器简单?结果准确,因而应用范围广泛?但一般只能用于常量或半微量分析,对于试样中痕量或微量杂质的分析往往不够灵敏,而且方法的专属性差,只能用于简单样品的常量或半微量分析,难以满足多组分复杂体系以及快速或过程分析的要求?
对于一个完整的分析测试过程,需要通过多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必须选择(selection)和设计(design)分析方法,提出所用的方法及相关的实验条件,还要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optimization),对建立或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验证(validation)?分析方法的确定需要依靠分析者的经验, 研究待测物质的性质和含量?共存组分对测定的影响,现有实验条件以及分析成本等诸多因素,建立或采用的实验方法经常需要通过试验予以改进和完善?
第二步分析测试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测定?样品的采集必须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对具有多组分及复杂基质的样品经常需要采用分离?富集等手段,使最后用于测试的样品符合分析方法的要求;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将在第9章予以介绍,在基础分析化学中用得较多的色谱分离技术见下册?
第三步是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根据所用方法原理及有关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计算试样中有关组分的含量或浓度,将分析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称为数据处理,还要对分析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给出分析报告?对于分析结果的误差及数据处理将在第2章予以介绍?
1.4.2分析结果的表示
分析结果通常以待测组分实际存在组分的含量表示, 注意样品组分往往可以不同形式表示?例如,测定某样品中的含氮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以NH3?NO-3?NO-2或N2O3等不同形式表示;又如,测定水的硬度是测定水中钙?镁总量,并以水中CaO或CaCO3形式表示硬度的分析结果?
对样品的实际含量表示方法一般根据

前言/序言


《物质世界的微观透视:分析化学概览》 本书并非《分析化学(上册 第四版)》,而是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对分析化学这一学科的宏观认知和基础理解。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核心分支之一,其精髓在于“识别”和“量化”物质的组成。它如同一个精密的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深入探究物质世界的微观层面,揭示其构成成分、含量比例以及结构特性。 学科的基石:原理与方法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泛存在的各种物质,从空气中的微量元素到生物体内的复杂分子,从土壤中的污染物到工业产品中的杂质。为了精确地描述这些物质,分析化学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原理和方法。 在“识别”方面,分析化学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作为依据,例如光谱学(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通过物质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来推断其存在的元素或化合物;质谱学则通过测量离子的质荷比来确定物质的分子量和结构;而色谱学(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则能够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并进行定性分析。这些方法如同侦探的线索,帮助我们辨认出目标物质的身份。 在“量化”方面,分析化学则致力于确定物质的含量。这通常涉及到化学计量学的原理,例如通过滴定分析,利用已知浓度的试剂与待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的计量关系计算待测物质的含量。同时,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定量测定,如利用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比尔-朗伯定律进行定量,或者利用色谱峰的面积与待测物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这些方法如同精确的秤,能够衡量出物质的多少。 广泛的应用领域: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之广,几乎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保障我们生活品质、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 在环境保护领域,分析化学是监测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关键工具。通过检测空气中的PM2.5、SO2、NOx等污染物含量,我们可以评估空气质量,制定减排策略。对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能够保障公众饮水安全。土壤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则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健康。 在食品安全领域,分析化学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从农产品中检测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到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色素、防腐剂进行含量测定,再到鉴别食品的掺假和造假行为,分析化学的手段无处不在。消费者所关心的营养成分标签,也是通过分析化学方法获得的。 在医药卫生领域,分析化学是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以及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环节。新药的结构鉴定、纯度分析,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都需要精密的分析技术。在临床诊断中,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等)的测定,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工业生产领域,分析化学是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的基石。从原材料的成分分析,到生产过程的中间产物监测,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都离不开分析化学。例如,钢铁冶炼需要精确控制合金元素的含量;制药工业需要确保药物的纯度和剂量;石油化工需要分析原油的成分和产品质量。 在科学研究领域,分析化学更是尖端探索的利器。无论是探索宇宙的奥秘,研究生命的起源,还是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分析化学都为科学家提供了洞察物质世界深层规律的手段。例如,对天体样本的成分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宇宙的演化;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解析,为揭示生命活动的机制提供了关键信息。 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分析化学的发展从未停歇,其未来的趋势正朝着更高效、更灵敏、更智能、更便携的方向迈进。 高灵敏度与高选择性:随着对微量物质甚至痕量物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开发能够检测到百万分之一甚至十亿分之一级别物质的分析方法,以及能够精确区分极其相似的物质的分析技术,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微型化与便携化:将复杂的分析仪器集成到小型化、便携式的设备中,使得分析可以在现场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并拓展了应用范围,例如用于环境监测、野外勘探或个人健康监测。 自动化与智能化:通过自动化样品前处理、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可以大幅度提高分析的通量和准确性,减少人为误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引入,将进一步提升分析结果的解读能力和预测能力。 多维度联用与信息融合:将不同原理的分析技术进行联用,例如色谱-质谱联用(GC-MS, LC-MS),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物质信息。对来自不同分析手段的海量数据进行融合和挖掘,将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绿色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减少溶剂使用、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产生,是分析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其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分析化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实验室学科,而是构建我们对物质世界认识体系的关键一环,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以其精准和严谨,为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无限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作者在讲解一些原理时,经常会采用一种引导式的提问方式,让我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去思考。这种互动式的叙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面对面交流,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着自己去解答。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让知识点在我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甚至觉得,有些地方作者的提问,恰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困惑的地方,他的提问一下子就触及了我的痛点,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非常受用。

评分

书中关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论述,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在分析化学的学习中,理论固然重要,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设计,以及如何准确地处理和解释实验数据,更是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在这方面能够提供详尽的指导。例如,在实验设计方面,我期望能够了解如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以获得可靠的结果,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误差。而在数据处理方面,我则希望能学习到如何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何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以及如何用图表等形式清晰地呈现数据。我深信,一个优秀的分析化学工作者,不仅要懂原理,更要懂实践。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入讲解,将是帮助我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个严谨的学术著作,离不开扎实的参考文献支持,以及方便快捷的索引查找。我翻看了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感觉非常详尽,涵盖了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底,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渠道。而索引部分,我尝试着查找了几个关键词,发现查找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定位非常准确。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回顾和查找特定知识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一个好的索引,能够极大地提高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我需要的答案,而不用在书中大海捞针。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细节上也做到了极致,充满了对读者的关怀。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非常高。即使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一些我翻阅过的片段来看,译者的语言流畅自然,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一些专业术语的处理上,也非常到位,既准确又易于理解。很多时候,一本优秀的译著,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一本翻译质量不高的书,则可能让原本很有价值的内容变得晦涩难懂。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花了大量的心血,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甚至能感觉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换,更是对原书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才能够用中文如此精准地表达出来。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质量更加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了。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上烫金的标题“分析化学(上册 第四版)”,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扑面而来。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抽象的分子结构图案,它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对整本书内容的一种隐喻,预示着里面将要探索的微观世界,充满了严谨的逻辑和精妙的设计。我拿到书的时候,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光滑得过分的,而是略带粗糙,翻阅时有一种实在感,非常适合长时间捧在手里细细品读。书的整体装帧也很牢固,每一页都裁剪得整整齐齐,打开的时候不会有松散的感觉,给人一种非常扎实耐用的印象。我甚至能想象到,这本书在我书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封面可能会留下一些阅读的痕迹,但那种厚重感和历史感,反而会成为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充满了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敬意,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我甚至开始想象,那些在我前几版读者手中传递过的书页,承载过的思考和汗水,现在轮到我来开启这段知识的探索了。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满意。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也没有使用过于随意口语化的表达。作者的语言严谨而精准,同时又不失清晰易懂。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作者往往会用一些生动的类比或者具体的例子,帮助读者理解。即使是初次接触到某些概念的读者,也能够大致领会其意图。这种兼顾了学术性和易读性的语言风格,对于我来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助力。我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教材,用词非常专业,需要反复查阅很多资料才能理解,但这本书似乎已经替我考虑到了这一点,用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呈现知识。我甚至觉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力求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来传达最核心的信息。这种精炼的表达,也让我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避免不必要的理解障碍。

评分

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书中的排版深深吸引住了。文字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清晰的目录,让我能够快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这对于我这样需要系统学习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插图,清晰地展示了复杂的概念和实验流程。这些图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帮助理解。我特别欣赏那些示意图,它们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和色彩,将抽象的化学过程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精髓。还有那些流程图,一步步地分解了实验的步骤,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中,亲自操作一般。这些视觉化的元素,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甚至觉得,有些插图的设计非常有艺术感,线条流畅,构图合理,可见编辑在细节上也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这种精心的排版和丰富的视觉元素,让整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愉悦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我非常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的设计来看,它似乎包含了不少实际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看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的,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帮助我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理解这些理论的意义和重要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分析,揭示出在特定场景下,选择某种分析方法的原因,以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我才能真正学会举一反三,将书本上的知识迁移到我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去。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我可能会在某个周末的下午,捧着这本书,沉浸在那些生动的案例分析中,思考着如何用分析化学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难题。

评分

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中的每一个章节,但从目录和一些初步翻阅的内容来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和系统。它并没有像一些教材那样,将知识点零散地呈现,而是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网络。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在编撰过程中,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规律的精准把握。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打下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尤其看重的是,它似乎能够引导我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告知“是什么”。这种深度的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有信心,通过它的引导,能够对分析化学这一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从我粗略的翻阅来看,这本书的逻辑线索非常清晰。每一章的讲解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在章节内部,知识点的过渡也非常自然流畅。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地探索分析化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会让我们迷失在繁杂的细节中,而是始终将我们引导向最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我特别喜欢那些章节之间的衔接部分,作者会巧妙地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引出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种知识的连续性,避免了断裂感。这种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整体的认知,而不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积。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个思维的引导者,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构建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很好用的,复习的点都在上面哦,大家如果需要的话,就快点订购吧!

评分

谢谢,书到了,还没看,都是很值得看的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差评

评分

棒棒哒的教材 很好看 很耐看

评分

这本书编的不错但是和我的教材内容不一致。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纸张不好

评分

快上大学的小朋友先预备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