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亚青,陈立功 编
图书标签:
  • 助剂化学
  • 化工专业
  • 精细化工
  • 高分子材料
  • 表面活性剂
  • 分散剂
  • 乳化剂
  • 稳定剂
  • 工艺学
  • 教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28956
版次:2
商品编码:117207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对塑料、橡胶、涂料、石油化工产品和纺织染整助剂等按其作用功能综合编排分类。全书共分十章,包括绪论、增塑剂、抗氧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阻燃剂、交联剂与偶联剂、乳化剂与分散剂、流动性能与流变性改进剂改性剂、其他助剂内容。着重介绍了各类助剂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生产概况、作用原理、结构特征、主要产品合成工艺、应用性能及发展趋势。《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实用性强,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各类助剂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等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助剂的概念
1.2 助剂的特点
1.3 助剂的分类
1.3.1 按应用对象分类
1.3.2 按使用范围分类
1.3.3 按作用功能分类
1.4 如何选用助剂
1.4.1 助剂与制品的配伍性
1.4.2 助剂的耐久性
1.5 助剂工业的国内外状况及发展动态
1.5.1 国内外助剂工业状况
1.5.2 助剂的发展趋势
1.6 本书讨论范围
参考文献

2 增塑剂
2.1 增塑剂
2.1.1 增塑剂的定义
2.1.2 增塑剂的分类
2.1.3 增塑剂的性能要求
2.1.4 增塑剂的工业概况及国内外生产现状
2.2 增塑机理
2.2.1 范德华力
2.2.2 氢键
2.2.3 结晶
2.3 增塑剂的化学及工艺
2.3.1 邻苯二甲酸酯
2.3.2 脂肪族二元酸酯
2.3.3 磷酸酯
2.3.4 环氧化物
2.3.5 多元醇酯
2.3.6 含氯化合物
2.3.7 聚酯
2.3.8 石油酯
2.3.9 苯多酸酯
2.3.10 柠檬酸酯
2.4 增塑剂的选用
2.4.1 在PVC中选用增塑剂的原则
2.4.2 在其他热塑性塑料中增塑剂的选用
2.5 增塑剂的发展趋势
2.5.1 提高增塑剂的耐久性
2.5.2 提高增塑剂的安全性
2.5.3 开发功能性增塑剂
参考文献

3 抗氧剂
3.1 概述
3.2 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与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2.1 高分子材料的热氧老化
3.2.2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2.3 抗氧剂的结构与性能
3.3 抗氧剂的用途、特性及选用原则
3.3.1 抗氧剂的分类及特性
3.3.2 抗氧剂的选用原则
3.4 高分子材料的臭氧化与抗臭氧化
3.5 抗氧剂各论
3.5.1 胺类抗氧剂(包括抗臭氧剂)
3.5.2 酚类抗氧剂
3.5.3 硫代酯与亚磷酸酯抗氧剂
3.5.4 其他类型抗氧剂
3.5.5 抗氧剂生产工艺实例
3.6 金属离子钝化剂
3.6.1 金属对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的作用
3.6.2 金属离子钝化剂的作用原理与影响因素
3.6.3 金属离子钝化剂各论
3.7 抗氧剂的研究进展
3.7.1 协同效应
3.7.2 胺类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3.7.3 酚类抗氧化剂的发展趋势
3.7.4 含磷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3.7.5 含硫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3.7.6 其他类型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4 热稳定剂
4.1 概述
4.1.1 热稳定剂的历史沿革
4.1.2 合成树脂的生产概况
4.2 高分子材料的热降解及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4.2.1 高分子材料的热降解
4.2.2 非链断裂热降解的反应机理
4.2.3 非链断裂热降解的影响因素
4.2.4 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4.3 热稳定剂各论
4.3.1 铅盐类热稳定剂
4.3.2 金属皂类热稳定剂
4.3.3 有机锡类热稳定剂
4.3.4 液体复合热稳定剂
4.3.5 有机辅助热稳定剂
4.4 热稳定剂的发展趋势
4.4.1 低毒、无毒的趋向
4.4.2 有机锡类热稳定剂的进展
4.4.3 金属盐类热稳定剂
4.4.4 有机辅助热稳定剂
参考文献

5光稳定剂
5.1 概述
5.1.1 光稳定剂的定义、特性及性能要求
5.1.2 光稳定剂的国内外生产状况
5.2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5.2.1 光老化机理
5.2.2 引发光降解的重要因素
5.2.3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5.3 光稳定剂的化学及工艺
5.3.1 二苯甲酮类
5.3.2 水杨酸酯类
5.3.3 苯并三唑类
5.3.4 三嗪类
5.3.5 取代丙烯酸酯和取代丙烯腈类
5.3.6 镍络合物类
5.3.7 受阻胺类
5.3.8 炭黑及颜料
5.4 光稳定剂的选用
5.4.1 聚合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波长及紫外线吸收剂的吸收波长
5.4.2 与其他助剂的配合使用
5.4.3 光稳定剂的并用
5.4.4 厚度和用量
5.5 光稳定剂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5.5.1 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的应用性能评价
5.5.2 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5.5.3 在聚乙烯中的应用
5.5.4 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5.5.5 在其他通用塑料中的应用
5.5.6 在工程塑料中的应用
5.5.7 在橡胶中的应用
5.5.8 在涂料中的应用
5.6 光稳定剂的发展趋势
5.6.1 高效紫外线吸收剂
5.6.2 复合型光稳定剂
5.6.3 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5.6.4 反应型光稳定剂
参考文献

6 阻燃剂
6.1 概述
6.1.1 阻燃剂的概念
6.1.2 阻燃剂国内外生产状况
6.2 聚合物的燃烧和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6.2.1 燃烧机理
6.2.2 聚合物燃烧性标准
6.2.3 阻燃机理
6.3 阻燃的化学及工艺
6.3.1 阻燃剂的分类
6.3.2 添加型阻燃剂
6.3.3 反应型阻燃剂
6.4 阻燃剂的应用
6.4.1 阻燃剂的用量及使用要求
6.4.2 阻燃剂在塑料中的应用
6.4.3 阻燃剂在纤维中的应用
6.4.4 阻燃剂在钢材中的应用
6.4.5 阻燃剂在电线电缆中的应用
6.4.6 阻燃剂在木材中的应用
6.4.7 阻燃剂在纸张中的应用
6.5 消烟剂
6.5.1 有机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以及添加剂对发烟性的影响
6.5.2 消烟剂的种类和应用
6.6 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6.6.1 无卤化趋势
6.6.2 发展多功能阻燃剂
6.6.3 阻燃剂的颗粒超细化和表面改性
6.6.4 纳米阻燃剂趋势
6.6.5 抑烟化、减少有害气体趋势
6.6.6 现有阻燃剂品种的改进
参考文献

7 交联剂与偶联剂
7.1 概述
7.2 交联剂
7.2.1 交联剂的发展背景及分类
7.2.2 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剂
7.2.3 胺类交联剂
7.2.4 树脂类交联剂
7.3 偶联剂
7.3.1 偶联剂的发展背景及分类
7.3.2 硅烷偶联剂
7.3.3 钛酸酯偶联剂
7.3.4 其他偶联剂
7.4 交联剂和偶联剂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8 乳化剂、分散剂
8.1 概述
8.2 乳化剂
8.2.1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
8.2.2 乳化液的类型
8.2.3 乳化剂的类别、合成及特性
8.2.4 乳化液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8.2.5 乳化剂的选择方法
8.2.6 乳化方法
8.2.7 乳化剂的应用
8.3 分散剂
8.3.1 分散剂的类别和作用
8.3.2 染料加工用分散剂
8.3.3 涂料工业用分散剂
8.3.4 制浆造纸工业用分散剂
8.3.5 化妆品用分散剂
8.3.6 石油工业用分散剂
8.3.7 超分散剂的应用
8.4 乳化剂、分散剂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9 流动性能与流变性能改进剂
9.1 流动性能改进剂
9.1.1 降凝剂
9.1.2 低温流动改进剂
9.1.3 黏度指数改进剂
9.1.4 流动性能改进剂的发展趋势
9.2 流变性能改进剂
9.2.1 流变剂
9.2.2 增稠剂
9.2.3 流平剂
9.2.4 流变性改进剂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0 其他助剂
10.1 润滑添加剂
10.1.1 概述
10.1.2 高分子材料加工用润滑剂种类
10.1.3 载荷添加剂
10.1.4 纺织纤维用油剂
10.1.5 润滑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10.2 发泡剂与消泡剂
10.2.1 概述
10.2.2 发泡与消泡原理
10.2.3 发泡剂
10.2.4 消泡剂
10.2.5 消泡剂的种类
10.2.6 发泡剂和消泡剂的发展趋势
10.3 抗静电剂和柔软剂
10.3.1 概述
10.3.2 抗静电剂
10.3.3 柔软剂
10.3.4 抗静电剂和柔软剂的发展趋势
10.4 防腐防霉剂及防锈剂
10.4.1 概述
10.4.2 防腐防霉剂的种类及应用
10.4.3 防锈剂及缓蚀剂
10.4.4 防腐防霉剂及防锈剂的发展趋势
10.5 聚丙烯成核剂
10.5.1 概述
10.5.2 成核剂的品种与应用
10.5.3 成核剂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 是一部系统阐述助剂化学基本原理、功能特性、应用技术及生产工艺的权威教材。本书紧密结合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尤其关注精细化工领域中各类功能性助剂的研发与应用,旨在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及从事助剂研发、生产、应用的技术人员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资源。 本书内容亮点: 第一部分:助剂化学基础理论 助剂的定义、分类与功能: 深入剖析助剂在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详细介绍其在改善产品性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键角色。涵盖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助剂、无机助剂、有机小分子助剂等主要分类,并阐述它们各自独特的功能团与分子结构如何决定其应用特性。 助剂的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 强调助剂的分子设计理念,深入探讨官能团、分子量、疏水亲水平衡(HLB值)、聚集态结构等因素如何影响助剂的溶解性、分散性、润湿性、乳化性、增稠性、流变性、稳定性和界面行为。通过大量实例,揭示结构决定性能的内在规律。 助剂在界面化学中的作用: 详细阐述助剂如何改变物质的界面性质,包括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润湿角、吸附行为等。重点介绍助剂在乳液、悬浮液、泡沫、胶束形成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如何调控宏观体系的稳定性与分散状态。 助剂的反应机理与作用方式: 探讨助剂参与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的微观机理,例如催化、阻聚、增塑、稳定化、增稠等。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分析助剂的吸附、渗透、络合、链转移、交联等作用方式。 第二部分:主要助剂类别及其应用 本书对当前工业界广泛应用的各类助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介绍,涵盖了: 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脂肪酸皂、烷基苯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等,阐述其在洗涤、乳化、分散、起泡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不同结构的影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季铵盐类,重点介绍其在柔软、抗静电、杀菌、缓蚀等方面的独特性质与应用。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山梨坦脂肪酸酯等,分析其优异的润湿、乳化、分散、增溶性能,以及在农药、纺织、化妆品等领域的广泛用途。 两性表面活性剂: 如甜菜碱类,讲解其pH敏感性及其在洗发香波、化妆品等产品中的双重作用。 特种表面活性剂: 如氟碳表面活性剂、硅酮类表面活性剂等,介绍其在特殊环境下的高性能表现。 高分子助剂: 增稠剂与流变助剂: 如聚丙烯酸酯、纤维素醚、黄原胶、缔合型增稠剂等,详述它们如何调控溶液的粘度和流变行为,在涂料、油墨、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的应用。 分散剂与稳定剂: 如聚羧酸盐、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阐述其在颜料分散、陶瓷浆料稳定、乳液聚合中的作用。 絮凝剂与助滤剂: 如聚丙烯酰胺、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等,介绍其在水处理、矿物浮选、纸浆助留等领域的应用。 粘合剂与成膜助剂: 如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分析其在胶黏剂、涂料、纺织整理中的应用。 增塑剂: 重点介绍其在聚合物加工中的作用,如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等,分析其对聚合物柔韧性、加工性的影响。 无机助剂: 填料与颜料: 如碳酸钙、滑石粉、二氧化钛、氧化铁等,阐述其在提高材料强度、刚度、遮盖力、色彩等方面的作用。 阻燃剂: 如氢氧化铝、阻燃剂、含磷阻燃剂等,介绍其阻燃机理与应用。 防锈剂与缓蚀剂: 如磷酸盐、钼酸盐、有机胺等,分析其在金属防护中的作用。 有机小分子助剂: 抗氧化剂与光稳定剂: 如酚类抗氧化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等,介绍其延缓聚合物老化、提高制品耐久性的机理。 发泡剂与消泡剂: 阐述其在聚合物发泡及消除体系中泡沫的作用。 催化剂与引发剂: 简述其在聚合反应及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助剂的生产工艺与技术 合成方法与反应工程: 详细介绍各类助剂的典型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控制、催化剂选择、后处理工艺等。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讲解单元操作如酯化、磺化、烷基化、聚合、酰胺化等在助剂生产中的应用。 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 讲解如何根据助剂的性质和市场需求,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反应、分离、精制、配制等环节。强调工艺参数优化以提高收率、降低能耗、减少副产物。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 重点关注助剂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工艺安全评估、“三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绿色化学理念在助剂生产中的应用。 助剂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介绍助剂的理化性质表征方法,如光谱分析(IR, NMR, MS)、色谱分析(GC, HPLC)、热分析(DSC, TGA)、粘度计、粒度仪等,以及如何制定和执行质量标准。 第四部分:助剂的应用技术与发展趋势 跨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石油、纺织、造纸、涂料、塑料、橡胶、皮革、农药、医药、化妆品、食品、水处理等多个工业部门,深入剖析助剂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突出助剂如何解决行业痛点、提升产品性能。 助剂的复配与协同效应: 探讨如何通过合理复配多种助剂,实现单一助剂无法达到的协同效果,优化体系性能,降低成本。 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发展: 关注生物可降解助剂、低毒低害助剂、可再生资源来源助剂的研发进展,以及其在绿色化工中的重要地位。 功能化与智能化助剂: 探讨响应性助剂、纳米助剂、智能可控助剂等前沿技术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拓展应用领域方面的潜力。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精炼,图文并茂,配有丰富的实例和参考文献,是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等专业的必备教材,也是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宝贵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助剂的科学原理,掌握助剂的生产与应用技术,为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翻阅这本书的内文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详尽的插图和表格。很多关键的化学结构式都被绘制得非常精细,清晰地标注了各种基团和原子,这对于理解助剂分子的构效关系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工艺流程图,将抽象的合成和应用过程具象化,让我能够直观地把握整个工艺流程的关键步骤和设备。例如,在介绍某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反应方程式,还配有一张详细的反应釜示意图,标注了进料口、搅拌器、加热/冷却系统等,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实验数据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直观明了,很多时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说明问题,例如不同助剂在特定条件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曲线,或者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收率的反馈。这种可视化处理,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希望书中后续的章节能够保持这样的风格,用更多高质量的图表来支撑理论的阐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合理的。它以一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方式展开。首先从助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类助剂的具体结构、性能、合成方法,最后再将其置于广阔的工业应用背景下进行阐述。这种逻辑脉络非常清晰,使得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对助剂化学的全面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和“习题”,这些题目往往不是简单的概念记忆,而是需要读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巩固学习效果,加深理解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编排充分考虑了教学的规律和学习者的需求。

评分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被描述为“严谨而不失生动”。虽然这是一本严谨的科学技术教材,但作者并没有让它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作者会适当地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乳化剂的HLB值时,书中就巧妙地将其比作一把“尺子”,用来衡量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性,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让这个概念变得形象起来。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介绍,比如某些助剂的发现历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核心的技术要点,但却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让读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更深厚的兴趣。我喜欢这种既能学到扎实的技术知识,又能感受到学科魅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一开始让我有些许意外。作为一本教材,我本以为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定义,但实际阅读起来,它的行文却相对流畅,尽管在技术细节的表述上仍然严谨,但整体逻辑清晰,易于理解。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化学原理时,会尝试用更贴近实际应用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讲解增塑剂的作用机理时,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分子链的运动理论上,而是结合了聚合物材料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形变问题,以及不同增塑剂如何改善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读来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喜欢那些“拓展阅读”或者“案例分析”的部分,它们将理论知识与工业实践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助剂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和无限可能。这些穿插的案例,往往能激发我进一步思考,并将书本知识与我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寻找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并没有立刻吸引我。那种经典的教材风格,大块的白色背景,加上略显朴素的字体,如果没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这样的字样,我大概率会把它随手放回书架。然而,正是这份“官方认证”的光环,加上“助剂化学及工艺学”这个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让我鬼使神差地把它带回了家。拿到手里,厚度适中,纸张的触感也还不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光面铜版纸,印刷清晰,这一点我很满意,毕竟对于一本技术类教材来说,清晰的图表和文字是基础。翻开第一页,目录结构清晰明了,章节的划分也显得逻辑严谨,从基础的助剂定义、分类,到各类助剂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再到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循序渐进,似乎为初学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我特别留意了目录中关于“功能性助剂”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部分,这正是我当前工作中最感兴趣的几个方向。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这些前沿内容,不仅仅是罗列概念,更希望看到深入的机理分析和实际案例。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从目录的编排上,我预感这本书的体系性会非常强,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助剂化学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点状认知。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新和时代同步性做得相当不错。尽管是一本“第二版”的教材,但其中涉及的很多前沿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都得到了体现。例如,在关于功能性助剂的部分,书中讨论了诸如智能响应性助剂、纳米助剂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并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很多传统的教材往往更新速度较慢,内容容易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本书能够将如此前沿的知识纳入教材体系,充分说明了编著者在教学和科研前沿的敏锐洞察力。我还注意到书中对“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关注,这反映了当前化工行业绿色化发展的趋势。书中不仅介绍了生物基助剂、可降降解助剂等概念,还讨论了相关的合成技术和应用挑战,这对于我理解和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补充。通常,教材的附录可能只是列出一些基本的物性数据或者公式。但是,这本书的附录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包含了常用的化学品数据,还列出了许多重要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例如与助剂相关的检测方法、安全使用指南等。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因为这些信息在正文部分可能不会得到如此系统的呈现,但它们对于实际工作来说却至关重要。我还发现附录中还有一些关于常用实验仪器的介绍,以及一些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的建议。这些细节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编著者对于读者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没有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过于追求理论的极致,而是将理论知识落脚于实际的工艺和应用。书中对于各类助剂的合成路线,不仅列出了经典的合成方法,还讨论了工业化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反应条件的选择、催化剂的效率、副产物的控制以及后处理工艺等等。这些细节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助剂生产过程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绿色化学”在助剂合成中的应用章节,书中讨论了一些使用更环保的溶剂、开发更高效的催化剂以及减少废弃物产生的工艺改进,这正是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评分

作为一名在化工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于教材的实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大量的工业应用案例融入其中。比如,在介绍防老剂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不同种类防老剂的作用机理,还列举了它们在橡胶、塑料、涂料等不同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并给出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和性能评估标准。这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不同助剂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依据和使用方法。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助剂复配”的章节,这是一个在实际生产中非常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书中对于如何根据目标性能要求,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多种助剂,以及如何评估复配效果,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这对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一些复杂问题非常有启发。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来自于其对细节的关注。很多教材可能在描述宏观概念时做得很好,但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却一带而过。然而,这本书在介绍每一种助剂时,都会对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合成路线、应用特点以及潜在的副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例如,在讲解分散剂时,书中不仅会介绍其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设计原则,还会深入探讨其在不同介质中的吸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分子量和官能团来优化分散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使得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探讨,比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助剂可能会出现的稳定问题、失效机理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容易遇到的,而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对我来说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