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战地照片和亲历者证词的基础上,《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对1943年底至1944年6月,有12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意大利战役进行了全面剖析,籍此来向读者展现意大利山地作战中*其残酷、漫长的血腥争夺战之全貌。每一场战斗都配有作战序列表、战地照片、作战地图和战区地貌分析图,详细铺陈了四次卡西诺之战,一气呵成却又不显沉闷。另外,《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一书还对整个意大利战役的伤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总结经验教训,更在结尾处精心准备了二战战地彩照、彩绘,重现了这场惨烈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血腥争夺战。
潘学基,1980年生,上海人。对二战及地面兵器装备、战术运用、编制体系有较深的认知,目前主攻方向是二战西线战史。曾在多本战史类杂志发表过文章,并出版过多部二战专著。
前 言
第一章 第四次卡西诺之战
1-1 盟军最后的攻势
1-2 美军第2军的南部海岸攻势(1944年5月11日-17日)
1-3 法国远征军突破奥伦奇山脉(1944年5月11日-17日)
1-4 英军第13军在利里河谷的突破(1944年5月11日-17日)
1-5 波兰第2军强攻卡西诺山(1944年5月12日)
1-6 解放卡西诺(1944年5月17日-18日)
第二章 突破希特勒防线及进军罗马
2-1 希特勒防线攻防战(1944年5月18日-25日)
2-2 盟军进击罗马(1944年5月25日-6月4日)
第三章 卡西诺之战的回顾与总结
3-1 交战双方的伤亡情况
3-2 卡西诺之战的经验和教训
附 录 与卡西诺之战相关的彩色照片及绘画
参考文献
5月12日清晨,位于第5克里索瓦步兵师南方的第3喀尔巴阡步兵师在离阿尔巴尼塔修道院约400米远的地方遭遇德军的强烈抵抗。右翼波列斯瓦夫·拉奇科夫斯基少校(Boleslaw Raczkowski)的第1营在炮兵支援下翻越鬼怪岭南侧的山坡,被天亮时发现情况的德军炮兵观察哨击退。由于第4装甲团第2中队的坦克无法通过鬼怪岭的崎岖山地,第1营在傍晚折回马德拉斯圆形凹地暂作休整。
上午12点,波军为攻击593、569高地,命令蛇头岭上杰西·提图斯·布若斯科上校(Jerzy Tytus Brzosko)的第2营朝东北方向移动了数百米,让炮兵部队能放开手脚轰击阿尔巴尼塔修道院四周的德军防线。
12点50分,第2营待炮击40分钟后开始轮番冲击593高地的南坡和569高地的北坡,却始终没能突破德军严密的防御体系。593高地上到处都是铁丝网和雷场,波兰人就算能够登上山顶,也会受到卡西诺修道院和奥诺弗里奥山两地德军交叉火力的压制。
德国伞兵们当然不会干坐着挨揍而不还手。从黎明起到中午11点30分,569高地背后的德军第3伞兵团第1和第2营在修道院内守军的机枪掩护下,先后对波军的第2营和第15波兹南斯基枪骑兵团发动过六次凶猛的反扑。波兰人尽管依靠炮兵粉碎了这些袭击,不过自己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
为了消除来自575高地、圣安吉洛山和卡西诺修道院等地德军的威胁,第2营营长布若斯科上校把所有的预备力量和第3营的一个连全部投入593高地的攻坚战。可他的这些努力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到了下午,从569高地北坡传来坏消息说那里的波军已经放弃了进攻。晚上7点,德军第3伞兵团团长海尔曼上校搜罗了第14装甲歼击连的14人及另一批伞兵,向593高地南坡的第2营残部展开夜袭,把他们赶下了山头。
经战后统计,波兰第2军在5月12日当天的损失高达1800余人,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里斯中将对此表示十分遗憾。他要安德斯等利里河谷内的英军第4步兵师推进到6号公路附近,再去对付593和569高地。亚历山大本人则持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德军在“王冠”行动初期的举动可以证明他们尚未确认盟军的主攻目标,所以只能全线应战。盟军空军的“扼杀”行动已经有效打击了德军的指挥系统,从第10集团军司令部到第15装甲掷弹兵师、第44掷弹兵师和第1伞兵师的师部,一个都没能幸免。
依照第14装甲军军部大部分参谋的看法,盟军这回似乎是想全面牵制住德军,并无突破古斯塔夫防线的意图。第51山地军军长福伊施泰因倒是嗅到了危险,他曾多次请求凯塞林为利里河谷增派援兵,同时下令收缩防线以组织新的预备队,把第44掷弹兵师的部分防区交付给第1伞兵师来管辖。然而海德里希一心只想靠自己的伞兵部队打赢这场仗,对其他友军部队的调动显得有些漠不关心。至于凯塞林本人,他明知盟军的“王冠”行动很可能是真正的主攻方向,却又因为担心盟军从安齐奥突围或从海上来袭,只得把三支机动预备队留在罗马地区。结果只有第90装甲掷弹兵师分批投入了利里河谷的防御战,但仅仅凭借这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挡住盟军的进军步伐,第1伞兵师已注定会在卡西诺之战的决战中败北。
……
“我们躲避诺曼底登陆,来到意大利。
酣畅饮酒,寻欢作乐。
偷懒的美军与第8集团军,
住在罗马,嘲笑坦克。
因为我们在躲避诺曼底登陆,
躲在阳光灿烂的意大利。”
1944年夏,驻意大利的英军被指控逃避战争。下议院议员阿思特声称他们在“免费度假”,而真正的战场是在诺曼底。意大利的英军理应对此强烈抗议,但多数人没力气也没心思在乎这种诬蔑。他们刚以四个月的时间对抗了德军一座异常坚固的防御阵地,而这场胜利令人质疑。他们在高耸的山腰挣扎前进,承受日光曝晒与风雪严寒,他们穿越冰冷的河水,在无止尽的泥泞沼泽中行进。意大利战场根本不是英国议员口中的度假胜地,实际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斗一直是富有争议的多国联合作战行动。
北非战役胜利后,盟军对从哪里攻打德国的欧洲壁垒意见分歧。英国首相丘吉尔终是说服美国在意大利对德国施加压力,盟军经由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本土,士气低落的意军在军队登陆后不久后投降,这次行动看来将迅速结束。但意大利战场对于军队而言是条件极为严苛的地方,它有崇山峻岭作为后盾,有大量河川阻挡进军的路线。对于在此作战的年青人来说,这将会是次无比严峻的挑战,大大消磨他们的信心与耐力。
“情况令人难以置信,不断下雨或下雪。由于没有足够御寒衣物和帐篷,大家从未干爽过。”英军士兵如是说。
“德军对我们全面开火,大炮机枪全部出动,感觉就像置身闪电当中。”波兰士兵如是说。
“机枪子弹从头上扫过,有时当然不见得总从头上飞过。我们因此折损了大量兵力”新西兰士兵如是说。
德军在意大利的坚固防线使得盟军举步维艰。战线在卡西诺山脚下停止前进。1944年1月15日,美军第5集团军疲惫不堪的士兵刚将德军从特罗奇奥山击退。早在两个月前,他们从此山东面不断进攻剩下的7英里路,光是这一程的伤亡人数就高达1。6万人。当美军好不容易登上山顶,却因利里河谷对面的景像而大惊失色。古斯塔夫防线上的德军隐蔽在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阵地后面,使他们得以完全控制通往罗马的6号公路。盟军如果想要北进,势必得快速穿越利里河谷,或是直接突击防御阵地的核心,坐落在卡西诺山上的一座巨大修道院。它居高临下,俯瞰山脚下的一切。“云雾突然散去,你在5英里之外就能看到修道院。它矗立在悬崖绝壁的顶端,给人一种时时受到监视的怪诞之感。”对广大的参战盟军士兵来说,意大利战役的苦难还在后头,这座巨型建筑物即将成为他们眼里恐惧和难忘的象征。
第三次卡西诺之战结束后,第14装甲军军长赞格尔中将曾通过德国的广播电台作过一次公开讲话,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德方对这次战役的看法:“国内的公众宣传总把卡西诺之战说成是以伞兵部队为主导的春季大胜仗,但实际上这是从去年秋冬季节起就延续至今的漫长战役。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在意大利绵延的群山中,曾爆发过多次和卡西诺之战情况相似的战斗。盟军的攻击从未停止过,我手下的师经常得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或是抽出为数众多的下属单位支援其他方向上的防御战。很多时候,他们往往要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正是经过这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战斗,我军消除了盟军登陆内图诺安齐奥地区对古斯塔夫防线后方形成的威胁。国内曾有不少新闻报道把意大利战线称为‘充满阳光的南方战区’,这是不正确的。意大利绝不是啥好地方,你只要站在2000英尺高山上,或是看看冬季海岸边被冰雹砸得稀烂的橘树林,就会理解我的意思了。当地的糟糕地形和自然条件恐怕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那里的平原在初春季节里沼泽遍地,泥泞不堪。高山上的土地又硬得让人无法挖掘战壕,还不断遭受暴风雪的侵袭。我军士兵一直在过着一种如同一战堑壕战般的生活,英美盟军却拥有为数众多的重炮和战机。我可以再次重申,意大利绝对不止卡西诺一个地方经历过盟军空前猛烈的炮火摧残,我们只是依靠指挥官和士兵们的坚韧毅力才获得了胜利。如果没有各位营长、连长、士官和普通士兵的优秀表现,我们说不定会被盟军赶出卡西诺地区。”
本书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大量作战双方的战地照片和亲历者的证词,配以详尽的作战地图和战区地貌分析图,来对这场从1943年底一直延续到1944年6月,有十二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战事进行全面剖析,籍此来向读者展现意大利山地作战中极为残酷、漫长的血腥争夺战之全貌。全文将分为8个章节,依次介绍意大利战役的开端,对古斯塔夫防线的初期攻势,四次卡西诺之战,从“王冠行动”到突破希特勒防线,以及伤亡报告、战术运用总结等等内容。其中吸引读者兴趣的那些激烈的装甲部队对抗,我将使用类似维莱博卡日之战的描述手法来重现卡西诺之战中的每一场坦克战和反坦克战,并对绝大部分的战损车辆的照片作点评。除此之外,各主要参战国的重要将领和受勋者们的简历,本书也会在书中一一作出介绍。
这次入手《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下册)》,我抱着学习和理解历史的态度。我知道卡西诺战役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战役,它考验着参战双方的意志和毅力。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呈现战役中那些关键的战术部署和军事行动。 例如,在攻克那些险峻的山地时,盟军是如何克服地形的劣势,实施有效的进攻的?那些被反复争夺的高地,究竟是如何被一步步夺取的?我希望作者能够还原当时的战场态势,用精准的语言描述部队的动向和兵力的对比,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场的紧张与残酷。此外,我也对战役中出现的各种技术装备及其应用感兴趣,了解它们在当时是如何影响战局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庄重和肃穆,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敬意。我对卡西诺战役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宏观的描述,例如盟军的几次大规模攻势,以及付出的惨痛代价。但这次,我希望能够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比如,盟军内部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是如何展开的?不同国家的士兵,他们在战壕里有着怎样的交流和情感?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被战争磨砺得坚韧不拔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战前期望和战后心态又是如何变化的。 尤其是在面对“冬季防线”这样坚固的防御工事时,盟军的指挥官们是如何制定策略的?每一次的进攻受挫,又意味着什么?是战术的失败,还是部队的疲惫?我希望作者能够剖析这些战术层面的细节,甚至可能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军事博弈。同时,我也期待能看到关于意大利战场上一些不为人知的侧面,比如当地平民的生活,以及他们与战争的关系,这能让整个战役的描绘更加立体和丰富。
评分购买这本《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下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对历史细节的追求。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战役不只是将军们的棋局,更是无数普通士兵用生命书写的史诗。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这些“小人物”的更多印记。他们是如何在炮火纷飞中保持信仰的?他们在艰苦的行军中,是否有过关于家人的温暖回忆? 我也对战役的转折点特别感兴趣。是什么样的关键决策,让盟军最终突破了那令人绝望的冬季防线?是某位指挥官的临危受命,还是某个部队的英勇突破?我期待作者能够详细梳理这些历史的关键节点,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我也想了解,当战斗的硝烟逐渐散去,那些幸存下来的士兵,他们带着怎样的伤痛和回忆,走向战后的生活。我对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战后社会如何重建,也抱有极大的关注。
评分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读完这套《卡西诺战役1944》了!之前已经把上册读了个大概,但总觉得意犹未尽,特别是了解到下册才是战役最惨烈、最关键的部分,我更是迫不及待。翻开这本厚重的下册,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从书名“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就能看出,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记录,更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一段血与火的征程。 我一直对二战中的战役细节充满好奇,特别是像卡西诺这样被誉为“地狱之门”的绞肉机。那些被反复争夺的山头,那些在炮火中化为废墟的修道院,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下册开篇,我期待看到更深入的战场描写,不只是简单的战线推进,而是士兵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面对饥饿、严寒、伤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战略地图转化为鲜活的个体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同时也体会到人性的光辉。
评分拿到这本《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下册)》,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内容会非常扎实。我一直对卡西诺战役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尤其想知道在“冬季防线”被突破后,战局是如何演变的,最终又是如何一步步迈向罗马城的。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战役的关键转折点,分析盟军在哪个阶段、通过什么手段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同时,我也想了解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各方指挥官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权衡是什么。我对战役的后勤保障、情报工作以及外交斡旋等一些相对“幕后”的因素也很感兴趣,因为我知道这些往往是决定战役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让我对这场战役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节奏紧凑 《冰与火之歌》的每个章节张弛有度,节奏感非常强烈,能吸引人连续地阅读。作者马丁在写作《冰与火之歌》之前,已获得多次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并在好莱坞担任编剧长达十年之久,丰富的经历,使本书成为了他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总括和升华之作。在本书每个章节,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其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本书的每一卷,也形成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乃至在由整个七卷组成的《冰与火之歌》,也呈现出这样完整的结构。不仅互相串联,其中更包含了无数的情节兴奋点。作者曾经说,担任编剧最痛苦的是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四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对自身抱负的一种实现。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冰与火之歌的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看过本卷《权力的游戏》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下列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如琼恩·艾林死亡的真相,行刺布兰的真相,乃至琼恩的父母等等,相信作者最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构架完整 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适可而止,而不是突出超自然的力量。读者或许记得,《魔戒》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但对魔法的描述却很简略,也很少有壮观的魔法画面,就连巫师甘道夫也不怎么使用魔法,而更多的是使用像常人一样的肉搏战斗。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评分在面对困难的地形、潮湿的天气和经验丰富的德国守军下,第5军团进展缓慢。德国人的战斗,在一系列的准备好的防御位置上进行,旨在造成最大的破坏,然后撤走,以换取时间在罗马以南建设冬季防线的防御阵地。原来的估计,罗马将在1943年10月陷落被证明是过于乐观。
评分卡西诺修道院轰然倒地,那不勒斯成为断壁残垣,战火洗劫了意大利遗迹,却锻造了各国军队,法国远征军用山地战证明自己的实力,摧毁了古斯塔夫的铜墙铁壁;波兰军队把代表胜利的红白旗帜插在了卡西诺山上;德国伞兵重新赢回荣誉,被盟军称为“卡西诺的绿色魔鬼”、“卡西诺的响尾蛇”……
评分不错,价格实惠,发货快,满分好评。
评分详细的介绍了到卡西诺战役的经过,并且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评分指文图书均不错。
评分不错.......!nnn
评分卡西诺修道院轰然倒地,那不勒斯成为断壁残垣,战火洗劫了意大利遗迹,却锻造了各国军队,法国远征军用山地战证明自己的实力,摧毁了古斯塔夫的铜墙铁壁;波兰军队把代表胜利的红白旗帜插在了卡西诺山上;德国伞兵重新赢回荣誉,被盟军称为“卡西诺的绿色魔鬼”、“卡西诺的响尾蛇”……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优惠力度大,书好,次日到迅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