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對近現代史保持瞭幾十年濃厚興趣,正史野史大量涉獵,而本書是我迄今為止的閱讀經曆中極興味盎然的。真正資料弘富,闡析透闢,文字生動。作者深厚的學養與冷靜的態度使本書稱得上“信史”。
內容簡介
《從井岡山到延安:毛澤東的奮鬥史》由“上(井岡)山”入手,通過豐富史料證實:在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中,毛澤東確實較其他同誌更加高瞻遠矚,更具領袖風範。然後詳述瞭毛澤東在井岡山和江西蘇區的艱苦鬥爭,長徵中的力挽狂瀾,以及到達延安後通過整風等運動徹底清除王明等人的乾擾,使黨更具凝聚力,更富戰鬥性,並從而也讓毛澤東本人走上高級領導崗位的詳細過程。
作者簡介
黃少群,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從事中共黨史教學研究近60年,是國內著名的資深黨史專傢。主要著作有《中央革命根據地史》(國內第一部)、《毛澤東與紅軍》(三捲本)、《新民主主義革命簡史》(中央審稿部門評價為同類著作中的上乘之作)、《周恩來在1927年至1935年》等。曾受聘為中國井岡山乾部學院特聘教授,為司局級、省部級及院士班授課,獲廣泛好評。
目錄
前言
第一篇毛澤東在井岡山
第一章毛澤東為什麼要上井岡山?
——毛澤東引兵井岡的曆史背景
一、大革命失敗後的險惡形勢和中國共産黨人的堅定決策
二、最早提齣“上山”設想的是瞿鞦白、硃德和張太雷
三、毛澤東提齣“上山”主張的心路曆程和他七次提齣的
“上山”主張
1�泵�澤東提齣“上山”主張的心路曆程
2�泵�澤東七次提齣的“上山”主張
第二章雄纔大略上井岡
一、鞦收起義——“槍杆子裏麵齣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二、文傢市退兵——一個戰略性的退卻
三、蘆溪摺將——“還我盧德銘!”
四、蓮花“轉嚮”——決定上井岡山
五、“三灣改編”——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六、古城定策——與“綠林朋友”袁文纔、王佐“結交
七、會見袁文纔——“鴻門宴”變“同心宴”
八、茅坪安傢——要在這裏“發傢”
九、邊界遊擊——踏遍井岡五百裏
十、餘灑度離隊——嚮湖南省委狀告毛澤東“與土匪為伍”
十一、水口建黨——毛澤東親領6名小戰士舉行入黨宣誓
十二、大汾遇襲——“列隊嚮排頭”的毛澤東看齊
十三、“三項紀律”——人民軍隊的第一個軍事條令
十四、進駐茨坪——開創中國革命第一塊農村根據地
第三章毛澤東在井岡山
——開創性的偉大鬥爭
一、成功改造袁、王部隊
二、提齣“思想建黨”的第一重要性
三、建設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
四、建設政權的初步嘗試
五、第一次提齣“中國紅色政權”理論
六、智慧的閃光——頂著“左”傾領導者的乾擾前進
【附錄】關於井岡山時期錯殺袁文纔、王佐的原因、經過和教訓
從井岡山到延安:毛澤東的奮鬥史
目錄
第二篇毛澤東在中央蘇區
第四章中央革命根據地(上篇)
——毛澤東的偉大創造
一、1929年毛澤東在“艱難睏苦”中前進
1�敝烀�紅軍為什麼要下井岡山?
2�本�曆瞭“最睏苦”的一個月
3�薄白鈑腥儆�之戰爭”——大柏地戰鬥
4�薄耙槐滄油�不瞭”的東固山
5�憊椿�開闢中央蘇區的宏偉藍圖
6�泵�澤東對黨中央“二月來信”的抗爭
7�薄爸烀�矛盾”——紅四軍黨內的一場大爭論
8�泵�澤東病重閩西和紅四軍黨的八大
9�薄熬旁呂蔥擰背曬�剋服“硃毛矛盾”
10�憊盤鍩嵋榫鮃欏�—建黨、建軍原則及其偉大意義
二、1930年的“驚濤駭浪”和“乘風破浪”
1�薄緞切侵�火,可以燎原》——“農村中心”思想的産生
2�薄骯餐�前委”的新決策
3�薄鬥炊員頸局饕濉貳�—提齣“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
4�薄傲⑷�路綫”的危害
三、1931年的偉大建樹:“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開創
1�鋇諞恢戀諶�次反“圍剿”的勝利
2�敝醒腖漲�的鞏固和紅軍的擴大,毛澤東軍事路綫
基本形成
3�敝謝�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開創“中國特色革命
道路”
4�薄耙凰沾蠡帷焙土偈敝醒胝�府成立
第五章中央革命根據地(下篇)
——毛澤東“坐瞭三年冷闆凳”
一、王明、博古是怎樣上颱的?
1�鋇車牧�屆三中全會的曆史功績
2�蓖趺鰲⒉┕盼�什麼會上颱
二、中共臨時中央博古等是怎樣排擠打擊毛澤東、剝奪毛澤東的
黨權和軍權的?
1�薄案幽匣嵋欏�
2�薄澳�都會議”
3�狽礎奧廾髀廢摺�
4�狽礎暗耍ㄐ∑劍�、毛(澤覃)、謝(唯俊)、古(柏)”
第三篇毛澤東在長徵中
第六章關於帶不帶毛澤東參加長徵的兩種“版本”
一、第一種“版本”即“主流觀點”的來源是很“權威”的
二、第二種完全相反的“版本”好像更閤乎史實
1�泵�澤東和博古麵對麵的談話——第一次錶示“不走”
2�泵�澤東在雩都寫給博古的信——第二次錶示“不走”
3�敝芏骼此搗�瞭毛澤東參加長徵
三、兩種“版本”孰對孰錯
1�畢人檔諞恢幀鞍姹盡�
2�痹偎檔詼�種“版本”
3�憊賾諉�澤東去雩都搞調查研究的事
四、第二種“版本”的依據是否可靠
第七章遵義會議
——毛澤東第一次進入黨和軍隊的領導核心
一、成功爭取張聞天和王稼祥,為遵義會議的勝利“放下瞭
物質基礎”
二、遵義會議前夕,毛澤東關於進軍方嚮嚮博古、李德的
四次抗爭
1�鋇諞淮慰拐�:湘南建議
2�鋇詼�次抗爭:通道會議
3�鋇諶�次抗爭:黎平會議
4�鋇謁拇慰拐�:猴場會議
三、遵義會議——毛澤東第一次進入瞭黨和軍隊的領導核心
四、遵義會議成功的原因及其偉大意義
第八章毛澤東走上中國紅軍最高領導崗位的“四部麯”
一、第一部麯:任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
二、第二部麯:任“三人軍事小組”成員
三、第三部麯:成為“三人軍事小組”的負責人——中央紅軍的
最高領導人
四、第四部麯: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紅軍的
最高領導人
1�本�心動魄:和張國燾分裂主義作鬥爭
2�泵�澤東走上中國紅軍最高領導人崗位的關鍵幾步
第四篇毛澤東在延安
第九章初到陝北時的新建樹:奠定黨的思想理論路綫的
堅實基礎
第十章王明迴國和“十二月會議”
——毛澤東說他又一次被“孤立”瞭
第十一章“三月政治局會議”雙方鬥成“平局”
第十二章任弼時赴共産國際匯報
——與王明鬥爭的重大轉機
第十三章1938年的“九月會議”
——王明“落花流水春去也”
第十四章六屆六中全會剋服王明的右傾錯誤,基本確立瞭毛澤東
的領導地位
第十五章1941年“九月會議”的艱難鬥爭
——全黨思想基本統一
一、王明再版《兩條路綫》——公開嚮黨中央和毛澤東發起
新的挑釁
二、“皖南事變”的發生,使毛澤東特彆痛心
三、1940年的“十二月會議”——黨內思想認識未達到
統一
四、毛澤東抓緊做瞭三件事,卻受到王明的挑戰
五、毛澤東親自編“黨書”
六、“九月會議”是統一黨內思想、批判教條主義的關鍵
會議
第十六章延安整風運動和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
一、延安整風運動的基本曆程
二、西北局高乾會議——統一黨內高層的思想認識
三、推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主席
——毛澤東領袖地位的確立
四、共産國際的解散——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個獨立領導
中國革命的偉大政黨
五、1943年的“九月會議”,徹底厘清黨的路綫問題
六、延安整風運動中至今遭人詬病的幾件事
七、延安整風運動的偉大意義
第十七章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和《關於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
的通過
第十八章中共黨的七大
——毛澤東最高領袖地位的確立、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
全黨指導思想
一、共産國際七大——主要是季米特洛夫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
的積極作用
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和延安理論工作者對馬剋思主義
中國化的貢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井岡山到延安:毛澤東的奮鬥史》:
這個文件,對上述三方麵(國民黨、工運、農運)工作都提齣瞭積極的鬥爭策略,不僅提齣瞭團結國民黨“真正左派中央委員及各省左派領袖閤組革命同盟,發錶共同政綱”,積極嚮右派作鬥爭;組織領導工人實行請願、罷工和總罷工,以抗議“軍隊、流氓搗毀或占據工會”;在“對於湖北農運之要點”中,更提齣11點積極鬥爭的策略和應采取的措施。文件特彆提齣瞭對於農民運動的正確認識,駁斥瞭對農運的種種攻擊、汙衊:“無農運無國民革命”;“‘幼稚’、‘過火’並非事實”;“間接直接反對農運不是總理主義不是國民黨”;“所有革命分子應積極贊助農運”等;在鬥爭策略上提齣:“①分十一區,以陽夏、棗陽、黃岡、蒲圻等區為主。②實行鞦季抗租、減租運動。③鄂北武裝農民上山。④鄂東南積極招兵,募夫,接濟,運輸,幫助革命軍。”
文件明確而堅定地提齣瞭“鄂北武裝農民上山”,甚至提齣要開展“土匪運動”的大膽設想,這與毛澤東在八七會議後提齣的“上山結交綠林朋友”,實有異麯同工之妙。應該指齣,張太雷雖然是在黨的文件上最早提齣瞭“上山”,但隻是作為多種“鬥爭策略”中的一種,而接著他則提齣瞭以武漢為中心的武裝起義的計劃。6月6日,張太雷在《嚮導》發錶《武漢革命基礎之緊迫的問題》一文,明確而堅決地指齣:麵對反革命分子的猖狂進攻,我們的態度“不應是撤退或解散我們的隊伍,而應是整頓與強固我們的隊伍”,有組織地進行抵抗。在形勢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張太雷領導中共湖北省委在武昌舉行緊急會議,提齣瞭以武漢為中心,發動工農兵武裝起義,推翻國民黨右派反動政權的堅決而徹底的建議。所以,張太雷提齣的“上山”,也隻能是一種設想。
7月12日,張太雷被指定為“五人臨時中央常委會”委員,在隨後召開的黨的八七緊急會議上,被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八七會議決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屠殺政策”的總方針,五人常委會特彆是張太雷是做齣瞭貢獻的,八七會議關於發動農民舉行鞦收暴動的決定,在張太雷領導製定的上述文件中就可見端倪,他提齣的“實行鞦季抗租、減租運動”,就含有鞦收行動的意思。
……
前言/序言
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産黨的一麵旗幟,是時代的一麵旗幟,是中華民族的一麵旗幟。研究和宣傳毛澤東思想和他的生平業績、品德風範,有針對性地迴答和澄清一些令人們睏惑的理論問題和事實真相,明確地迴答境內外對毛澤東進行的一些非善意的臆測甚至是彆有用心的攻擊,自覺抵製形形色色的虛無主義的影響,是一切正直的黨史工作者和毛澤東思想研究者的良心、史德的體現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毛澤東的最高領袖地位是怎樣被確立的?對以前這個人們諱莫如深的問題,境內外就有多種多樣的說法。已被人們熟知的一些人的觀點,認為就是中共黨內“權力爭鬥”的結果,認為是毛澤東使用種種“陰謀手段”或“權術”,拉攏、聯閤一些人,從而奪取瞭最高權力。國外一位著名新聞記者寫長徵中的遵義會議,認為就是一種“擔架上的陰謀”([美]索爾茲伯裏:《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過傢鼎等譯,解放軍齣版社1986年版)。所取得的成功。當然,索氏的書是歌頌長徵的。但在這個敏感的問題上,他堅持瞭西方曆來的觀點。由此可見境外觀點之一斑。
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是堅持曆史唯物主義觀點,運用現在所能看到的曆史資料,披露曆史的真相,充分而細緻地闡明毛澤東之所以能走上黨的最高領袖崗位,那是曆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是全黨、全軍的共同選擇,是我們黨經曆瞭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實踐鬥爭的檢驗,纔找到瞭毛澤東這樣一位具有軍事、政治文武雙全並能和蔣介石國民黨匹敵的英明而正確的領袖!正是他帶領全黨、全軍和全國革命人民,走上瞭“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避免瞭使中國革命“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鄧小平語),使中國革命主要在他的領導下,能夠較快地在1949年就打敗瞭強大的、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蔣介石國民黨的統治,取得全國性的勝利。——這個曆史的事實,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承認和充分肯定,是任何人想否定也否定不瞭的!
毛澤東是黨的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的13個代錶之一,參與締造瞭中國共産黨。但是,從黨的一大到五大,毛澤東以及他的正確主張在黨中央並不占主導地位,如關於農民是革命主力軍的思想和大力開展農民運動的主張,建立黨的革命武裝以及堅持和國民黨右派進行堅決鬥爭的主張,注意在統一戰綫中爭奪領導權的主張,等等。而且這些主張還受到掌控中共領導權的共産國際駐華代錶以及黨中央主要領導人的批評和排斥。——這也是第一次大革命遭受慘痛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大革命失敗的緊急關頭,黨的八七會議製訂瞭“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的正確總方針,翻開瞭中國共産黨鬥爭曆史的新的一頁,使中國革命進入土地革命的新階段。是毛澤東率先將八七會議製定的兩大總方針落到實處,代錶瞭黨的政治路綫和革命道路的最正確的方嚮。他受共産國際代錶和臨時中央政治局的委派,任中央特派員,組織和領導發動瞭湘贛邊界農民鞦收起義,率領工農革命軍攻打中心城市長沙。遭到失敗後,他毅然放棄瞭攻打長沙的計劃,冒著被扣上“臨陣脫逃”的罪名,率領起義軍餘部輾轉開上瞭井岡山,開創瞭中國革命第一塊農村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1927年11月召開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操控會議的共産國際代錶羅米那茲親自起草的《政治紀律決議案》,果然指控毛澤東不打長沙而開上井岡山是“臨陣脫逃”,給以開除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八七會議時剛剛選上的——本書作者注)和撤銷湖南省委委員職務的嚴厲處分。傳到井岡山並誤傳成是“開除黨籍”,使他在井岡山“當瞭幾個月的民主人士”(毛澤東語)。
但是,毛澤東信念堅定,始終不悔,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瞭獨立領導井岡山的鬥爭,並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瞭許多偉大的創造。井岡山鬥爭時期,他樹起瞭共産黨獨立領導革命鬥爭的第一麵紅旗:他掀開瞭土地革命鬥爭的新的一頁,他提齣瞭“紅色政權理論”和“工農武裝割據”(即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閤)的理論,他和硃德共同創造瞭紅軍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即“十六字訣”,以及和國民黨軍隊進行瞭殊死鬥爭,不但在黨內而且在國內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在黨內,得到瞭六大前後黨中央實際領導核心周恩來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周恩來將井岡山鬥爭這個在當時最完整、最正確的經驗,除嚮共産國際作瞭肯定性的匯報外,還在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政治通訊》等刊物上經常登載有井岡山鬥爭內容的文章,嚮各個根據地和紅軍進行宣傳介紹,從而擴大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經驗的影響,幫助許多紅軍和根據地領導人開闊瞭眼界,加快瞭全國農村根據地創建的進程,推動瞭各地革命形勢的發展,一時在黨內掀起瞭學習井岡山和毛澤東的一股潮流,隨後硃德、彭德懷的部隊都上瞭井岡山;在國內,則引起瞭國民黨蔣介石的高度重視,他將對付共産黨的目標瞄準瞭井岡山,以緻在一年多時間內,就調動湘、贛兩省軍隊,對井岡山進行瞭我們名之為四次“進剿”和三次“會剿”的共7次進攻,這無疑也掩護瞭其他紅軍和農村根據地的生存和發展。毛澤東準確地看到瞭這一點。所以,在他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以高亢的聲音明確而肯定地指齣:“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錶示瞭共産黨的力量,而且錶示瞭統治階級的破産,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始終認為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創造和擴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確的。”
有人這樣說,黃埔軍校是蔣介石起傢的地方。那麼,也可以說,井岡山是毛澤東起傢的地方——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的種種正確主張不能實現,在井岡山他開始放開手腳、大展宏圖瞭。
本書贊成這樣的論述:中國共産黨的偉大曆史功績之一是實現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構築瞭指導自己思想的理論基礎;而井岡山鬥爭則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這個“開篇”的作者正是毛澤東!
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中這樣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信如是也!毛澤東正是從“州部”——基層起來而走上最高領袖崗位的。
1929年1月,為打破國民黨3萬多重兵對井岡山的第三次“會剿”,毛澤東和硃德、陳毅率領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3600餘人下井岡山齣擊贛南,以求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吸引開相當數量的進攻井岡山的國民黨軍隊,以解井岡山之圍,然後重迴井岡山。當時大傢把這種做法稱作“圍魏救趙”。但是,在紅四軍艱難地實現和江西紅軍獨立第二、第四團的“東固會師”後,得知井岡山已經失守,“圍魏救趙”的計劃已不能實現,於是,從東固齣發,開始嚮贛南、閩西進軍,正式邁開瞭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步伐。從1929年初到1931年11月的三年間,毛澤東、硃德等領導創建瞭紅軍第一方麵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在土地革命戰爭中起瞭最重要的作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毛澤東關於以“農村為中心”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各方麵的具體路綫都已大體形成,從而把中央“八七會議”確定的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具體化。從紅軍的建軍思想和作戰原則,土地改革的政策,根據地建設的方針,到實事求是、群眾路綫、獨立自主的思想路綫,毛澤東都已提齣明確而係統的、切閤中國實際的主張。這是他以馬剋思列寜主義為指導,在中國社會的復雜環境中,嚴格遵循從實際齣發的原則,堅持在實踐中頑強探索的成果。他終於領導開闢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中國革命的成功之路,譜寫瞭他革命生涯中第一個輝煌的樂章!同時也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形成。
然而,在共産國際的直接操控和錯誤指導下,從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起,黨中央又犯瞭更加嚴重的“左”傾錯誤,並統治全黨長達四年之久。由於毛澤東的“農村中心”思想與共産國際規定的“城市中心”指導路綫完全相悖,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的三年,堅決執行共産國際路綫的“左”傾黨中央,主要在總負責的博古的主持下,對毛澤東采取瞭排擠和打擊的措施,通過贛南會議、寜都會議反“羅明路綫”和反“鄧(小平)、毛(澤覃)、謝(維俊)、古(柏)”的黨內鬥爭,完全剝奪瞭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對黨和軍隊的領導權,將毛澤東排除在中央蘇區的黨和軍隊的領導之外。正是因為排除瞭毛澤東(也排除瞭周恩來和硃德——本書作者注)的正確領導,在博古和共産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軍事教條主義的瞎指揮下,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瞭慘痛的失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不得不退齣中央蘇區,實行突圍西徵,使毛澤東、硃德等經營瞭六年之久的、興旺發達的“一個好好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一下子被他們搞掉瞭”(鄧小平語),完全陷落於國民黨軍隊之手。這是繼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的又一次大失敗,使中國革命幾乎瀕於絕境!
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到1934年10月長徵開始,整整三年,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坐瞭三年冷闆凳”(毛澤東語),他的處境是十分艱難的。盡管他齣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實際上卻一直身處逆境,遭受著接連不斷的批判和不公正對待。他的許多行之有效的正確主張和思想理論,被嚴厲地指責為“狹隘經驗論”、“富農路綫”、“保守退卻”、“右傾機會主義”;在不短的時間內,甚至被剝奪瞭工作的權利。這種“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又來自黨內。這是嚴峻的考驗。如果沒有堅強的信念、寬闊的胸懷、鋼鐵般的意誌,一個人是很難經受得住這種考驗的。毛澤東在這些日子裏,一直錶現得十分從容沉著。他堅持原則,決不放棄自己正確的符閤實際的主張;同時又顧全大局,遵守紀律,盡可能地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做齣自己的貢獻。無論在前期的作戰指揮上(包括漳州戰役和宜樂戰役),中期對中央蘇區經濟建設、政權建設、土地改革的領導,還是後期在會昌和於都的短期工作中,他都竭盡全力地做齣自己的貢獻。他還利用這段時間,讀瞭許多馬列主義的書籍,作瞭許多調查研究,使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和領導纔乾得到進一步的增長。正是如此,他在到達陝北不久,就寫齣瞭《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和《矛盾論》等重要著作,分彆從政治路綫、軍事路綫、思想路綫上總結瞭土地革命時期的曆史經驗教訓,剖析瞭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左”傾錯誤指導思想的危害,及時地迴答瞭黨所麵對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並把這些現實問題提到哲學的高度來分析,對馬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發展作齣創造性的貢獻,奠定瞭黨的思想理論基礎。
親眼看到這一切的李維漢曾描述道:“他堅持三條:一是少數服從多數;二是不消極;三是爭取在黨許可的條件下做些工作。那時王明路綫的主要負責人整人整得很厲害,不是把你拉下領導職務就算瞭,還批得很厲害。毛澤東在受打擊的情況下,仍能維護黨的統一,堅持正確的路綫和主張。”
中央紅軍突圍長徵,是“敗走麥城”,是處於絕境中的求生之舉。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和中央蘇區的興盛,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中央蘇區的喪失,特彆是兩條軍事路綫誰對誰錯,在廣大乾部、戰士特彆是黨和軍隊的高級領導人思想中已經是判然若揭、形成鮮明的對照。他們並由此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以毛澤東為代錶的正確領導,貫徹執行錯誤的軍事指導方針的結果。
還在中央根據地時,許多乾部就對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逐漸産生懷疑和不滿,一些軍團指揮員多次在作戰的電報、報告中提齣批評意見,有的同誌甚至同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並受到中央總負責博古“縱容”的共産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發生激烈的爭論,毛澤東等也多次提齣自己的正確主張,但都沒有被接受。隨著長徵中紅軍作戰的不斷失利,這種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到湘江戰役之後達到頂點。在乾部特彆是黨和軍隊的高級乾部中,已經開始醞釀著要求糾正錯誤、改變領導的意見。許多人深感焦慮,認為不解決這個關鍵問題,黨和紅軍就難以擺脫極為被動的睏境。毛澤東齣於對黨和紅軍的前途和革命大局考慮,在行軍途中對王稼祥、張聞天及一些紅軍乾部反復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嚮他們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開始以來中央在軍事指導上的錯誤。他的正確意見得到王稼祥、張聞天等的支持。周恩來、硃德等也是支持毛澤東的意見的。他們同博古、李德等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從老山界到黎平,從黎平到猴場,一路開展爭論。這時,中央大部分領導人對於軍事指揮的錯誤問題,基本上取得一緻意見。在這種形勢下,召開一次政治局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糾正領導上的錯誤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瞭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
在緊急狀態下召開的遵義會議,經過三天熱烈討論,作齣如下決定:(一)毛澤東選為常委。(二)指定洛浦同誌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討論。(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硃、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誌是黨內委托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按照決定,會後在常委中重新進行瞭分工: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從黨內講,周恩來是軍事第一把手,毛澤東是周恩來在軍事上的助手。從而形成瞭黨和軍隊的三人領導架構: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最危急的關頭,依據民主集中製的原則,獨立自主地解決瞭黨中央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結束瞭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的統治,開始“走自己的路”,從而挽救瞭黨,挽救瞭紅軍。遵義會議使毛澤東第一次進入黨和軍隊的領導核心。
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召開常委會議,研究常委分工等問題。因周恩來病重,高燒40度,昏迷不醒,不能視事,會議經過討論,決定由毛澤東負責軍事工作。同時決定張聞天負責組織部工作,秦邦憲負責宣傳部工作,周恩來因病暫未分工。這是常委間的臨時分工,毛澤東暫時代替病重的周恩來負責黨內的最高軍事領導。
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常委會議,確定常委分工,同意張聞天“提議方案”:毛澤東負責軍事工作,周恩來負責中央組織局和後方軍事工作,秦邦憲負責蘇維埃政府工作。這是常委間的正式分工,毛澤東成為軍事第一把手,周恩來成為毛澤東的助手。不過,按照組織原則,還得經過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大相寺下寺灣邊區特委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紅軍當前行動方針及中央組織問題。主持會議的張聞天在發言中指齣:當前的緊迫任務,是怎樣去徹底粉碎敵人三次“圍剿”。他提議中央領導人分為兩部分行動,“一部分同誌到前方去,一部分可在後方進行動員工作。”關於中央軍事組織問題,張聞天建議成立新的中央軍委,(名義稱西北軍委),並提議毛澤東擔任軍委主席,他還指齣:“大的戰略問題,軍委嚮中央提齣討論,至於戰鬥指揮問題,由他們全權決定。”會議經過討論同意張聞天提齣的方案,作齣以下決定:(一)中央對外公開用“西北中央局”稱謂,對白區則仍稱“中央(秘密)”;(二)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軍委成員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彭德懷(副主席)、王稼祥、聶洪鈞、林彪、徐海東、程子華、郭洪濤。(三)中央分兩路行動: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領部隊南下與紅十五軍團會閤粉碎敵人“圍剿”;張聞天、博古等人率領中央機關北上進駐瓦窯堡(今屬陝西省子長縣)。
這個決定錶明:賦予軍委主席毛澤東以“戰鬥指揮”的“全權”,除“大的戰略問題”外,中央對“戰鬥指揮”問題不進行乾涉。
這個決定還錶明,中央紅軍長徵結束,毛澤東成為中國紅軍的最高領袖——中央軍委主席。
這就是毛澤東成為中國紅軍最高領袖的曆史過程。曆史錶明,這是在緊要關頭,全黨全軍的共同選擇。
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吳起鎮舉行會議,宣告中央紅軍長徵結束,開始瞭陝北延安的新時期。毛澤東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傑齣領導水平,進一步得到全黨和全軍的承認。
從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是中國共産黨在極端艱難麯摺的鬥爭中發展並達到成熟的重要時期。
在這十年間,黨經曆瞭兩次曆史性的轉變。第一次是由北伐戰爭的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其間,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群眾,頑強戰鬥,終於使革命事業恢復和發展起來。第二次是由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由於遵義會議結束瞭“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瞭以毛澤東為代錶的馬剋思主義路綫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從而完成瞭長徵,並在西安事變、特彆是在全國抗戰爆發後最終促成國共兩黨第二次閤作,掀起瞭抗日民族戰爭的高潮。兩次曆史性的轉變錶明,中國革命麵臨的敵人是非常強大的,同這樣強大的敵人鬥爭不可能一舉成功。中國革命的進程,必然是麯摺而艱難的。同時也錶明,以實現共産主義為最終目的的中國共産黨人,有能力有智慧剋服種種艱難險阻,包括來自黨內的右的和“左”的錯誤的乾擾,找到符閤中國國情的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和道路,將中國革命引嚮勝利。
在此期間,毛澤東的重要作用,也已被全黨全軍所認識,毛澤東思想也在中國共産黨人異常艱苦的革命實踐和理論創造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在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所寫的許多理論著作和黨的許多決議又使毛澤東思想得到進一步展開。這就為實現全民族抗戰和爭取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瞭有力的理論保證。
但是,正在這個時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卻遇到瞭1937年11月29日從莫斯科共産國際迴到延安的王明的挑戰。
王明自1931年鞦赴莫斯科後一直留在共産國際工作,任中共駐共産國際代錶團團長。1935年共産國際第七次代錶大會上他當選為共産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委員和政治書記處候補書記,並任共産國際東方部部長。這一次,他是帶著共産國際的指示迴國的。1937年8月10日,共産國際執委書記處召開專門會議,討論中國的抗戰形勢和中共的任務。共産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在會上說明:中國共産黨麵臨政策和策略上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而黨內的狀況很特殊,中國紅軍是一支農民軍隊,黨內工人的比例很小。他擔心中國共産黨能否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任務。他認為,“必須派一個新生力量,一些熟悉國際形勢的人去幫助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在共産國際和斯大林看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比較弱小,中國的抗戰要依靠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國共産黨應竭力促成在國民政府基礎上的全國的團結統一,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中不要提誰領導誰的問題,而應當運用法國共産黨關於“一切服從統一戰綫”和“一切經過統一戰綫”的經驗,做到共同負責、共同領導。王明被派迴國,正是為瞭貫徹共産國際的上述“新政策”。
12月9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通常被稱為十二月會議),由王明傳達共産國際指示。王明作瞭題為《如何繼續全國抗戰與爭取抗戰勝利呢?》的報告,重點批評洛川會議以來中央采取的方針和政策。他認為過去對國民黨的根本轉變認識不夠,對國民政府開始起到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的作用,以及對國民革命軍開始起到全國統一的國防軍的作用估計不夠;過分強調獨立自主,沒有采用“一切通過統一戰綫”、“一切服從統一戰綫”的工作方法。他不贊成提改造國民黨政府的口號,反對關於國民黨內有左、中、右三種勢力的提法,認為隻有抗日、親日之分;反對提國民黨和共産黨誰吸引誰的問題,主張“共同負責,共同領導”。
由於王明說他的報告傳達的是共産國際和斯大林的指示,這就使得許多與會者産生盲目的信賴,一時不能明辨是非。許多人根據王明提齣的很多錯誤觀點,檢查總結過去統一戰綫工作的得失,承認有“狹隘觀念”和“不策略”的地方。處境睏難的毛澤東對王明的一些不同意見作瞭基本的辯白和正麵的闡述,特彆在“持久戰、遊擊戰、統戰原則下的獨立自主”等,作瞭有針對性的發言。隨後張聞天、劉少奇等也闡明瞭自己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因而,這次會議沒有就王明的主張形成決議,會後,中共中央仍然按照原來的方針進行工作。
1938年的“三月政治局會議”上,王明完全脫離實際地提齣“七個統一”即全國抗日部隊“統一指揮”、“統一編製”、“統一武裝”、“統一紀律”、“統一待遇”、“統一作戰計劃”、“和統一作戰行動”的主張,受到毛澤東、張聞天等的抵製。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為顧全中央的團結統一,沒有立即對王明的錯誤提齣批評,而是在會後派任弼時去莫斯科,嚮共産國際匯報中國黨的情況。6月,共産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根據任弼時的報告作齣決議案,明確指齣:共産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在聽瞭關於中國共産黨的活動的報告以後認為中國共産黨的政治路綫是正確的。中國共産黨在復雜和睏難的條件下,靈活地轉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政策之結果,已建立起國共兩黨的新的閤作,團結起民族的力量,去反對日本的侵略。同時,共産國際決定王稼祥迴國。季米特洛夫嚮王稼祥和任弼時明確錶示,在中共中央內部應支持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王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不應爭當領袖。王稼祥迴國後,在中央政治局9月會議上傳達瞭共産國際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見:中共一年來建立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尤其是硃德、毛澤東等領導八路軍,執行瞭黨的新政策,政治路綫是正確的;中共在復雜的環境和睏難的條件下,真正運用瞭馬剋思列寜主義;在中共中央機關領導中,要以毛澤東為核心解決統一領導問題,中央領導機關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氣。
接著,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這是一次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會議。它正確地分析瞭抗日戰爭的形勢,規定瞭黨在抗戰新階段的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進行瞭全麵的戰略規劃。它基本上剋服瞭黨內以王明為代錶的右傾錯誤,進一步確定瞭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統一瞭全黨的步調,推動瞭各項工作的迅速發展。
以後經過延安整風,徹底批判瞭教條主義,使全黨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體係之下。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共中央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減的決定》。決定規定:在兩次中央全會之間,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的工作的重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決定推舉毛澤東為主席。政治局下設書記處,書記處是根據政治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為主席。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整風學習,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組織上也進一步得到鞏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國共産黨第七次代錶大會於4月23日在延安舉行。黨的七大選舉毛澤東、硃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從而産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成熟的領導集體。黨的七大黨章明確規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偏嚮,使全黨在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瞭空前的團結。
隨著曆史的前進,毛澤東就是這樣走上瞭中國共産黨的最高領袖的光榮而偉大的崗位。
從井岡山到延安:毛澤東的奮鬥史 一、 革命的萌芽:青年毛澤東的探索與覺醒 本書追溯毛澤東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從他青年時期在傢鄉韶山衝的成長經曆開始。在傢學淵源和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毛澤東自幼便展現齣與眾不同的思考和抱負。他曾在學堂中接觸進步思想,閱讀瞭大量中外書籍,對中國社會的黑暗現狀和人民的苦難深感憂慮。辛亥革命的爆發,更是點燃瞭他改造中國的熱情。 在長沙求學期間,毛澤東積極參與學生運動,接觸瞭各種政治思潮,包括激進的革命思想和早期的馬剋思主義。他開始思考中國革命的齣路,如何纔能推翻封建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段時期,他結識瞭蔡和森、嚮警予等一批誌同道閤的青年,共同組織進步團體,探討救國救民的道路。五四運動的爆發,讓毛澤東的革命意識進一步高漲,他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深入工廠、農村,瞭解工農群眾的生活狀況,為日後將革命的重心轉嚮農村奠定瞭基礎。 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毛澤東作為湖南代錶齣席瞭中共一大。然而,早期的中國共産黨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充滿瞭麯摺和睏難。在國共閤作破裂後,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照搬蘇聯的城市暴動模式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他開始深入湘贛邊界的農村,考察農民運動,並將革命的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二、 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與農村包圍城市 本書將重點詳述毛澤東在井岡山開創革命根據地的艱辛曆程。1927年,鞦收起義遭受挫摺後,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嚮井岡山進軍。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他運用瞭非凡的軍事纔能和政治智慧,成功創建瞭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在井岡山,毛澤東深入實踐“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提齣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他結閤中國國情,創造性地運用遊擊戰術,靈活地進行軍事鬥爭,一次次粉碎瞭國民黨軍隊的“會剿”。他不僅是傑齣的軍事指揮傢,更是卓越的政治傢。他大力推行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土地製度,實行“打土豪,分田地”,贏得瞭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為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提供瞭堅實的群眾基礎。 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還主持製定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強調瞭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以及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係的重要性,這些原則至今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動準則。他創立瞭井岡山紅色政權,開展經濟建設,發展生産,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初步展現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新政權的雛形。 然而,井岡山鬥爭並非一帆風順。在革命的探索過程中,毛澤東也經曆瞭“左”傾錯誤帶來的嚴重挫摺,如1930年代初的“肅反”擴大化等。這些教訓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 三、 戰略轉移:血染的長徵與遵義會議的轉摺 本書將細緻描繪紅軍長徵的宏偉畫捲,以及毛澤東在這一曆史性戰略轉移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在國民黨軍隊的強大軍事壓力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長徵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遠徵,紅軍將士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翻雪山、過草地,經曆瞭無數次血戰。毛澤東在這場生死攸關的鬥爭中,雖然一度被排擠齣領導核心,但他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為紅軍的生存和發展獻計獻策。 遵義會議是長徵途中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曆史事件。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得到瞭多數同誌的肯定,他逐漸恢復瞭在黨內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産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嚮成熟,確立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糾正瞭“左”傾軍事路綫的錯誤,為紅軍的齣路指明瞭方嚮。 在長徵的後期,毛澤東運用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帶領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最終甩掉瞭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成功實現瞭戰略轉移。長徵的勝利,保存瞭中國革命的火種,也極大地鼓舞瞭全國人民的抗日鬥誌,為中國革命積纍瞭寶貴的經驗,為之後創建延安根據地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四、 延安歲月:抗日救亡與新中國的搖籃 本書將深入闡述毛澤東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共産黨發展的光輝曆程。1935年,紅軍到達陝北,並在此地建立瞭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寜革命根據地。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産黨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 在延安,毛澤東係統地發展瞭他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提齣瞭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他領導中國共産黨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團結和依靠全國人民,開展瞭艱苦卓絕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鬥爭。他倡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偉大事業。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深入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撰寫瞭《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一係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為中國革命提供瞭強大的思想武器。他領導開展瞭整風運動,統一瞭全黨的思想認識,提高瞭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全民族抗戰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瞭思想政治基礎。 在延安,毛澤東還高度重視根據地的建設,開展瞭大生産運動,解決瞭根據地人民的溫飽問題,展現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根據地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他以延安為中心,領導瞭全國的抗日戰爭,並在此期間,中國共産黨的力量得到瞭空前的發展壯大,為最終奪取全國政權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書將通過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敘述,展現毛澤東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憑藉其卓越的政治遠見、軍事纔能和理論創新,帶領中國共産黨從星星之火走嚮燎原,從井岡山的艱難探索,到延安的抗日聖地,最終孕育齣新中國。這段奮鬥史,不僅是中國共産黨發展壯大的曆史,更是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偉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