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

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悅,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海軍史
  • 軍艦
  • 清末
  • 近代史
  • 軍事史
  • 圖錄
  • 船舶
  • 海軍
  • 曆史
  • 19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115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70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 》由中國海軍史領軍學者陳悅編寫,對中國晚清時期的海軍裝備作齣有係統的梳理。圖書數據全麵,幾乎收錄當時所有艦船的數據,包括大型鐵甲艦、巡洋艦和小型炮艦、魚雷艇、蚊子船等。書中對艦隻的描敘非常深入,除建造和服役史,大部分艦隻均附有馬力、火力、排水量等性能數據。而且此書配圖接近400幅,尤以艦船綫圖、戰爭時的曆史照片、近代海軍人物肖像等最為珍貴,還補充瞭武備、旗幟、塗裝等相關軍艦知識,大大提升其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長期緻力於中國海軍史、甲午戰爭史的研究與普及。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顧問、山東史學會甲午戰爭專業委員會委員。著有《北洋海軍艦船誌》《近代國造艦船誌》《清末海軍艦船誌》《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沉沒的甲午》《甲午海戰》等。曾任電視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船政學堂》《甲午》等顧問。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第一章 近代海防初創時期
早期蒸汽軍艦
阿思本艦隊
亨利·華爾代購艦

第二章 同光新政時期
鐵甲艦
巡洋艦
炮艦
魚雷艦艇
雜項軍艦

第三章 清末新建海軍時代
巡洋艦
炮艦
魚雷艦艇
雜項軍艦

附錄 晚清軍艦的基礎知識
一、艦種
二、艦體
三、裝甲
四、動力
五、武備
六、軍旗
七、外觀裝飾

前言/序言


《中國軍艦圖誌(1855-1911)》 序言 1855年至1911年,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也是中國海軍從無到有、蹣跚起步、直至迎來短暫輝煌與最終落寞的半個多世紀。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裏,古老帝國的海軍建設,既是中國奮起直追、挽救危亡的縮影,也深刻反映瞭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滲透,以及中國內部改革與頑固勢力的博弈。本書《中國軍艦圖誌(1855-1911)》正是緻力於梳理和呈現這一時期中國海軍的艦船麵貌,通過詳實的圖文資料,力圖還原那些曾經在黃海、長江、東南海疆乃至更遠海域巡弋的中國戰艦,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故事。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敘事史,而是以“艦”為載體,串聯起那段特殊的曆史。它是一本麵嚮海事史愛好者、軍事史研究者、以及對近代中國轉型史感興趣的讀者的圖誌,旨在提供一個直觀、生動的視角,去觀察、理解和感受那個時代的中國海軍。 背景:海風初起,巨浪淘沙 (1855-1860年代) 1855年,距離鴉片戰爭失敗已過去十餘年,中國對海防的認識依然模糊,海疆的防禦能力薄弱,如同案闆上的魚肉,任人宰割。雖然官府已有所警醒,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海軍建設尚未啓動。此時,一些零散的、帶有技術改良性質的海防措施開始齣現,例如引進西方火炮,但成體係的近代化海軍幾乎是一片空白。 進入1860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痛教訓,特彆是西方海軍的強大火力與靈活戰術,終於迫使清政府正視海軍建設的緊迫性。以洋務運動為開端,一批有識之士如曾國藩、李鴻章等,開始倡導“師夷長技以製夷”,其中“長技”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是建立強大的海軍。雖然此時的中國海軍,依舊處於“船堅炮利”的學習和模仿階段,所購置的艦船也多為西方舊式或小型軍艦,但它標誌著中國近代海軍的曙光初現。 萌芽與擴張:自強之艦,駛嚮遠洋 (1870s-1880s) 1870年代至1880年代,是中國海軍建設的關鍵發展期。洋務派在沿海設立瞭多個造船基地,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開始嘗試自主製造軍艦。盡管初期的國産艦船在技術上仍顯稚嫩,但其意義非凡,標誌著中國在海軍裝備製造上邁齣瞭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這一時期,中國海軍的艦船構成逐漸多元化。除瞭數量有限的巡洋艦、炮艦,還大量購置瞭訓練艦、魚雷艇等新型艦種,以適應不同作戰需求和訓練目的。例如,從歐洲引進的“開濟”級巡洋艦,雖然性能不算頂尖,但其噸位、火炮配置已遠超以往的中國艦船,成為海軍骨乾力量。福州船政局也成功建造瞭“揚威”、“超勇”等一批國産艦艇,雖然最終在甲午戰爭中損失殆盡,但它們是中國海軍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這一時期也發揮瞭重要作用,他組織瞭海關的“巡江營”,其艦船雖然不屬於正式海軍序列,但其裝備和訓練已具備一定的近代化特徵,為後來海軍的組建積纍瞭經驗。 鼎盛與挑戰:北洋艦隊的榮辱 (1880s-1894) 1880年代末,隨著以“定遠”、“鎮遠”為代錶的德國製造的鐵甲艦的加入,中國海軍迎來瞭其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北洋海軍。這兩艘巨艦,以其厚重的裝甲、強大的主炮,在當時亞洲堪稱首屈一指,它們的齣現,極大地提升瞭中國的海防力量,也象徵著中國邁入世界海軍強國行列的雄心。 北洋海軍是中國近代海軍的集大成者,其艦船種類齊全,包括鐵甲艦、巡洋艦、炮艦、魚雷艇等,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一度成為東亞地區最強大的海軍力量。這段時期,中國海軍的艦船不僅在中國海域巡弋,甚至遠赴朝鮮、日本,進行軍事展示和外交活動,展現瞭中國維護國傢主權和地區穩定的決心。 然而,好景不長。甲午戰爭的爆發,成為瞭中國海軍命運的轉摺點。書中呈現的1894年之前,北洋海軍的艦船,無論是在數量、質量還是戰術應用上,都曾是中國近代化的驕傲。但戰爭的殘酷現實,暴露瞭中國海軍在戰略思想、軍備管理、以及與陸軍協同作戰等方麵的諸多不足。 衰落與掙紮:甲午之後,破碎的艦隊 (1895-1900) 甲午海戰的慘敗,標誌著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的第一次重大挫摺。曾經的輝煌,瞬間化為烏有,大批精良艦船沉沒或被日軍俘獲,北洋海軍宣告覆滅。戰後,中國海軍的力量受到嚴重削弱,艦船數量銳減,技術水平也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 盡管如此,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海軍建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新政”改革為契機,清政府再次啓動海軍的重建工作。南洋海軍、福建水師等殘存力量,以及新購置的少量艦船,構成瞭戰後中國海軍的基本盤。這一時期,中國海軍開始引進更多小型、快速的艦船,如防護巡洋艦、驅逐艦、布雷艦等,以適應新的海戰模式。 例如,新購置的“海容”、“海籌”、“海琛”等巡洋艦,以及“建安”級驅逐艦,雖然與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差距,但它們代錶著中國海軍在戰後重新起步的努力。然而,內憂外患的局麵,使得海軍的重建之路充滿坎坷,資金匱乏、政治動蕩、列強乾涉等因素,都嚴重製約瞭海軍的發展。 最後的希望:清末海軍的變革與轉型 (1900-1911) 進入20世紀,中國海軍的發展呈現齣一種新的趨勢。隨著海軍部(陸海軍部)的成立,海軍建設的組織和管理得到瞭進一步的加強。同時,庚子事變後,外國勢力在中國沿海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使得中國海軍的生存環境更加嚴峻。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末海軍的建設,開始更加注重專業化和國際化。許多海軍軍官被派往海外留學,學習先進的海軍理論和技術。海軍的編製和訓練也逐漸嚮西方海軍模式靠攏。 書中涉及的1900年至1911年這一時期,是中國海軍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艦船,如“海天”、“海鷹”等巡洋艦,雖然數量不多,但代錶瞭中國海軍在技術引進和性能提升方麵所做的努力。同時,中國也開始關注海軍航空兵的初步探索,一些帶有航空功能的艦船也開始齣現。 然而,曆史的洪流滾滾嚮前。1911年的辛亥革命,徹底改變瞭中國的命運,也宣告瞭清王朝海軍時代的終結。本書所呈現的1911年,是中國海軍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以及一個充滿未知的新時代的開端。 本書的意義:艦影留痕,啓迪後人 《中國軍艦圖誌(1855-1911)》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國海軍艦船的係統性梳理和圖解,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詳實的視覺檔案。本書收錄的每一艘艦船,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編號或模型,它們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夢想、努力、犧牲與悲情。 通過對這些艦船的名稱、排水量、主炮口徑、建造地點、服役時間等細節的呈現,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海軍在技術上的進步與落後,在戰略上的睏惑與探索。它們是中國近代化嘗試的縮影,是民族命運的見證,也是曆史留下的寶貴財富。 本書希望通過這些“艦影”,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代海軍的興衰曆程,認識到國傢強大與海軍建設的緊密聯係。它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也是對未來的啓迪,期望能夠激發更多人對中國海軍史的關注和研究,從中汲取經驗,警示後人。 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對話的是昔日的戰艦,對話的是那個時代的海軍官兵,更是對話的是我們今天的思考。願這些曾經在大洋上留下航跡的艦船,能在書頁之間,再次喚醒那段不應被遺忘的歲月。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喜歡收藏軍事類圖書,尤其是關於海軍艦船的讀者。《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是我近期淘到的得意之作。書的裝幀很精美,紙張質量也很不錯,這對於一本圖誌類書籍來說非常重要。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艘軍艦,除瞭文字描述,生動的圖片是必不可少的。《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收錄瞭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和精美的艦船模型插畫,這些圖像資料的價值不言而喻。我喜歡翻閱書中關於不同時期中國海軍艦艇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購買外國二手船,到後來在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等地的自主建造,這種循序漸進的發展脈絡非常清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魚雷艇和早期巡洋艦的介紹很感興趣,它們代錶瞭當時中國海軍裝備的最新科技。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成為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員,無論是我自己欣賞,還是與同好交流,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評分

我是一位對軍事裝備特彆是海軍裝備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最近購入的《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著實讓我驚喜。這本書的定位非常精準,聚焦於中國海軍從無到有,從模仿到初步崛起的關鍵時期。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圖冊,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海軍發展史。我被書中詳盡的艦船分類和年代梳理所吸引,從早期引進的蒸汽鐵甲艦,到後來本土製造的巡洋艦和魚雷艇,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清晰的印記。作者對艦船的性能參數、武器裝備、建造背景甚至官兵配置都有所提及,這對於我這樣追求細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藏。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北洋水師和福建船政的篇章,那裏是中國海軍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書中對“定遠”、“鎮遠”等巨艦的描繪,以及對“吉野”、“海龍”等日方艦船的對比,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海洋力量格局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平颱,讓我能夠係統地梳理和認知那些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水麵艦艇。

評分

作為一位對清末曆史和社會變遷有著深度研究的學者,我始終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軍事力量發展是洞察其整體國情的重要切入點。《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這本書,雖然我纔剛剛開始閱讀,但其展現齣的學術嚴謹性和資料翔實性,已經讓我對其價值深感認同。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精力搜集散落在海內外的各種史料,包括當時的艦船設計圖紙、作戰記錄、官方奏摺以及相關的報刊雜誌。書中不僅僅是羅列艦船的名字和圖片,更重要的是,它試圖通過艦船這一載體,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在軍事技術引進、自主研發、人纔培養以及國傢戰略層麵的種種努力和睏境。我尤其期待書中對不同時期中國海軍建設理念的探討,以及對當時中國與西方列強海軍技術差距的客觀分析。這本書的齣現,為研究中國近代海軍史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且權威的參考資料,它將極大地幫助我們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被曆史塵埃淹沒的細節充滿興趣,尤其是那些曾經試圖改變國傢命運卻最終未能如願的嘗試。《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這樣的求知欲。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艦船的圖鑒,更像是一份關於中國近代海軍早期奮鬥曆程的詳實記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的客觀和審慎,並沒有迴避那個時期中國海軍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技術上的落後、管理上的混亂,以及外部環境的惡劣。通過書中對不同類型艦船的介紹,我可以感受到當時中國決策者和工程師們在有限的條件下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巨大挑戰。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不同時期海軍力量建設的戰略考量,以及這些艦船在實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最終的命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理解和審視那個時代中國的國傢力量建設和國防現代化進程。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海軍史愛好者,我一直對近代中國海軍的萌芽時期充滿瞭好奇。搜索瞭很久,終於找到瞭這本《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試讀章節,就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嘔心瀝血。書中提及的那些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麵前顯得渺小卻又充滿勇氣試圖抵抗的早期中國艦船,名字本身就帶著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官船”和“洋務”時期各類巡防艦、炮艇的描述産生瞭濃厚興趣。想象著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這些艦船如何在海疆綫上守護著岌岌可危的國傢,它們的噸位、火炮配置,以及所經曆的幾次重要的海戰,無不牽動著我的心弦。作者似乎著重於以圖證史,我期待看到書中豐富的艦船插圖和照片,能夠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那個時代的造船技術和海軍發展水平。雖然我還沒能深入瞭解每一艘艦的細節,但它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近代海軍早期曆史的窗口,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中的奧秘。

評分

書不錯,就是價錢有點小貴

評分

雙十一買的很劃算

評分

大清的海軍起碼在亞洲並不落後。

評分

物美價廉!很實用!京東活動很實惠!謝謝送貨員!希望多一些書品類的活動!

評分

內容詳實

評分

非常好!是正品!質量非常不錯!物流也給力!

評分

陳悅的書一嚮不錯,以前齣的艦船誌都買瞭。

評分

非常好的資料書,綫圖很多,值得收藏

評分

非常好的資料書,綫圖很多,值得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