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希特勒(套装上下卷)》没有奇怪的解释,没有心理分析。用新挖掘的史实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第三帝国的认识!此书被誉为“对希特勒现象的解释”,“所有已问世的关于这位德国大独裁者的传记中令人信服的一本”。此书刚一问世就被《纽约时报》作为编辑推荐书强力推荐!这一恢弘巨著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个史实:希特勒是怎样赢得德国“人心”,怎样获取并行使其绝对权力的。为什么世界上强大的国家竟会听命于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统治,而这种统治竟赢得数百万计的人们的欢呼。人们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不能自拔,而此人正带领他们沿着毁灭的道路准确无误地走下去。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如何变成种族灭绝的同谋者,并导致前所未有的、举国上下发动的大规模屠杀。整个大陆遭受破败,他们的国家也终为颠覆。作者指出,德国人民造就了希特勒狂妄的个性。德国人民进行了历史命运中的一次赌博,而赌博的目的——对欧洲大陆的完全支配,是驱使他们铤而走险的诱因,他们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站在今天,重读历史,此次赌博本身就意味着自我的毁灭。
内容简介
希特勒获取绝对权力,行使高度个人化的统治,赢得数百万计的人们的欢呼。但也是由此人带领,沿着毁灭的道路准确无误地走下去。这是一个关于国家和个人自我毁灭的故事。
《希特勒(套装上下卷)》是一部希特勒的传记,是一个关于国家和个人自我毁灭的故事,也是一个民族以及它的代言人自我设计灾难的过程,它的后果使得整个欧洲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本书把构成这一极端重要历史阶段的个人和非个人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从而找出希特勒如何将他的权力扩大到能够决定千百万人命运的程度的原因;找出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给德国、给世界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
作者简介
伊恩·克肖,生于1943年,曾就读于利特浦大学和牛津大学。1968至1989年之间,他先后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自1989年起,成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现代史教授。
伊恩·克肖,当今世界上在纳粹主义研究处于领导地位的慕尼黑当代历史所的研究纳粹德国的著名专家,也是享有盛誉的“BBC纳粹分子系列报道”的历史顾问。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是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家之一。
他的一本书《纳粹:历史的警告》获得了1998年BAFTA大奖。他以英德两种语言出版的关于第三帝国的许多观点被广为流传。《希特勒》一书堪称第二代希特勒传的杰出代表作。
精彩书评
★伊恩·克肖所著的《希特勒》必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有关希特勒生平传记中的经典……他意义非凡地改变了以往传记作家们对希特勒及其思想行为观察的视角。
—— 《纽约书评杂志》戈尔顿·A. 克雷格
★汲取了德国人的创作成就后,该书作出了对希特勒敏锐的评价。
——《华尔街日报》
★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就……伊恩·克肖的《希特勒》凌驾于先前诸位传记作家的独到优势在于,自1945年以来,随着时光的流逝,使得我们可以这样考察希特勒:与其把他视为德国与历史的产物,不如将他看做一个隐约在当今以及今后可以预见历史时代的人物。
——《新政治》 理查德·果特
★一部急需的、趣味盎然的,迄今为止新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
★鸿篇巨著……它甚至具备了高等级的学术水平,成就了一篇名副其实的绝妙散文。它确定了伊恩·克肖在相关题材方面佳英语作家的声誉。
——(伦敦)《标准晚报》 尼奥尔·费尔古森
★文学领域一个罕见的成就……它的阅读节奏使人着迷。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完全理解希特勒,伊恩·克肖却给每一位试图解释希特勒的作家提供了如此众多的重要线索。
——《晨星电报》Ft.沃斯
★伊恩·克肖为21世纪写下了这部希特勒传记。它冷静、有见地、确凿可信,论证卓尔不群……它将永驻传记体著作史上辉煌的位置。它奠定了自己作为标准性著作的地位,使未来的其他作家不能不依靠、引用它。
——理查德·伊万 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
★伊恩·克肖将希特勒置于政治结构和社会力量之中,从而解释他由攫取权力以及1933年以后如何掌权的过程,终奇迹般成功地描绘出一个令人全然可信的希特勒。
——《伦敦书评杂志》
★更多的深层探索,更多的远见卓识,在这部令人惊叹的叙事体著作中贯穿着深邃的指导思想。
——《芝加哥论坛》 米尔顿·J. 罗森贝格
★伊 恩·克肖所著的《希特勒》(下卷)所涵盖的时期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直到1945年。伊恩·克肖描绘出一个政局如此混乱失序的纳粹国家。作为一个极其可怖 的领导者,在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中,即1938年前后,希特勒的言论已具备了与法律相同的效力,德国的官僚机构实被粉碎。从1936年开始,希 特勒开始笃信自己的造势成就。认定自己确属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军事和政治天才。在没有理性的约束下,他无情地将德国引向毁灭。其中令人感兴趣的是,1939 年之前,在德国民众对纳粹党的认可程度已开始下跌时,希特勒却依旧维持着很高的声望。伊恩·克肖的两卷本远比阿兰·巴罗克所著《希特勒》这样的大路货高 超,它很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有关希特勒的标准信息录。
——《图书馆日报》
★这是一部经典性著作。如果世间存在这样一部著作,它既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希特勒的诸多成就及如何顺理成章地掌权,又能合乎逻辑地阐明它必然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这本书便做到了。
——《泰晤士报》霍华德
★……出类拔萃的传记……伊恩·克肖才华横溢的叙述造就了这本深沉压抑的著作,这不仅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希特勒的内心世界,也在于它告诉了我们那些追随希特勒的德国民众。
——《纽约时报书评》 扬·布鲁马
前言/序言
仅仅在几年之前我都未曾想过我会动笔写一部希特勒的传 记,原因之一是一些极有价值的有关这个独裁者的传记已经问世。早在学生时代我就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过艾伦·布洛克早年的杰作。1973年,约阿西姆·费希特的新作刚一面世我即贪婪地将其通读一遍,并像众人一样对书中显现的文采赞叹不已。我在1989年同意承担这项写作任务时心情极为忐忑不安,其原因正在于对布洛克和费希特所获成就有一种敬畏的感觉。
致使我不敢轻易接受这项任务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部传记从未像我意欲写作的其他作品一样列入我的研究计划。恰恰相反,我对传记这种体裁在一定程度上持反对态度。我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中世纪史开始的,此后我关注的一直是社会史而不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不要说关注某些具体的人物了。20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史学研究中盛行的反传记潮流更加强了我的这种倾向。当我改变方向,转而研究第三帝国史时,我关心的是那个特殊年代德国普通百姓的行为和心态,而不是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的所作所为。我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巴伐利亚计划”,在这方面,我的导师马丁·布罗斯扎特的鼓励和鞭策使我受益颇多。当时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研究兴趣:探究纳粹统治时期的舆论和不同政见,考察希特勒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后一项研究势必将我卷入20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进行的有关希特勒的激烈辩论之中。但作为一名非德国人,我感兴趣的主要不是希特勒本人以及他的行为和作用,而是当时民众为何认可了希特勒这个人物,为什么他会赢得民心,因此我基本上仍能置身于这场辩论之外。
1979年,作为第三帝国史研究领域的一 名新手,我有幸参加了在伦敦近郊坎伯兰·洛奇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从此之后,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了。德国研究第三帝国史的众多权威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些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对希特勒在纳粹统治体制中所起作用的看法有着极大的差异。参加这次会议促使我进一步深入研究德国史学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并就此发表了一篇概述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超越或摒弃在有关希特勒这个纳粹独裁者的传记中已形成的某些看法。显而易见,我对“结构主义者”对纳粹统治的见解持赞同态度。
出于上述原因,我最终从“错误”的方向入手写作这部希特勒的传记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 由于对纳粹统治结构以及对希特勒本人在纳粹体制(如果可以称其为“体制”)内部所起作用的不同看法引起我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因此我不得不对希特勒这个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这种关注还迫使我考虑,一名“结构主义”历史学家写成的希特勒传能否克服或融和巨大的意见分歧。写作这部传记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或许首先应低估而不是夸大某个人——不管这个人多么有权势——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接下来的工作反映了这样一种尝试,即通过写作一部希特勒的传记,将构成人类历史上这一极端重要的历史阶段的个人和非个人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使我感兴趣的不仅是这个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将德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的怪异性格,我更感兴趣的是希特勒怎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这个最初根本不可能爬上高位的狂妄之徒怎么能够获得权力。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权力扩大到无限,以至众多陆军元帅对他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执行一个前下士的命令,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毫无保留地顺从一个自修者的意旨,而这个人得到人们一致认可的唯一才能只是善于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如果我们在一开始不能断定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希特勒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去寻找,那么我们就必须主要从德国社会——从形成希特勒这个历史人物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中寻找答案。通过考察发现这些政治和社会因素并将其与希特勒个人的作用结合起来,从而找出希特勒如何将他的权力扩大到能够决定千百万人命运的程度的原因,这 就是我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
写作这部传记及社会史,除了帮助我找到一种能够将相互矛盾的见解糅合起来的理论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马克斯·韦伯的“领袖的性格魅力”说。这一学说将造成这种奇特政治统治形式的原因首先归结于“性格魅力”的感知者,也就是说首先归结于社会而不是阿谀奉承者所崇拜的那个人。
自从费希特所写的传记出版以来已有大量从各个角度研究第三帝国历史的一流学术成果面世,这对我尝试写作一部新的希特勒传是极大的鼓励(必须承认,这同时也让我感到沮丧和灰心)。例如,现在回过头看,在早期出版的传记中几乎没有描述反犹政策及“最后解决”方案的产生等问题,这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当然,难以确切说明希特勒本人——往往是极隐蔽地——如何走上“曲折的奥斯威辛之路”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不过,目前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能够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状况——马利斯·斯坦尔特刚刚出版的重要传记已经着手这样做了。
除了二手资料的增加之外,大量有关希特勒的原始材料的发现也为写作一部新的传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希特勒从1925年纳粹党重建到1933年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总理期间发表的演说和文稿已被编成多卷本文集,它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这部文集和他在1924年以前所发表的演说和文稿集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清晰地描述出希特勒在上台之前的思想发展脉络。现在可以利用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资料是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日记。这部日记的全文最近才被发现,此前它一直被存放在一般人不可接近的莫斯科国家档案馆的玻璃盒子里。戈培尔显然打算日后发表他的日记,因此他在评述希特勒的言论时极为小心谨慎。由于戈培尔的评论非常直接而且颇多,因此它是洞察希特勒的思想和行为的一部至关重要的资料。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被视为研究希特勒的思想和计划的一部权威资料——布洛克和费希特依据的主要是这部资料——已被放弃了。我在书中一处也没有引用过赫尔曼·罗西宁编辑的《希特勒演讲集》,这本书现在已毫无权威性可言,最好彻底将其放弃不用。其他一些资料,特别是回忆录,甚至是希特勒在自杀前几个月的“桌边独白”——有关这些谈话的德文原始文本从未被人看到过——也应谨慎对待。将希特勒自我封闭的个性、人际关系的匮乏、不讲规矩的作风、人们对他的极度奉承及他自己煽动起来的人们对他的仇恨等因素与他的亲信随从战后所写的回忆录、所谈的趣闻轶事结合起来考察就可发现,第三帝国政府机构遗留下来的堆成小山一样的文件在许多方面都无助于重现希特勒的生活,在这一点上他根本比不上他的老对手丘吉尔甚至是斯大林。
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给德国社会,当然也给纳粹政权统治下的千百万人造成了持久的伤害,这丝毫不令人感到惊讶。但是,希特勒对我们大家都产生了影响。我们有责任彻底弄清楚希特勒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恶魔。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道未来。从这个角度看,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如阿道夫·希特勒统治的那个时代重要。
谢菲尔德/曼彻斯特
1998年4月
前?言(下卷)
本书的上卷试图向人们说明,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经济进 步的现代化国家怎会允许一个政治上的局外人执掌政权,并将民族的命运托付给他,而且除了毋庸置疑的煽动和宣传天才外,此人几乎一无所长。
通过兴登堡总统周围有影响力的人物玩弄诡计,希特勒最终攫取了德国总理的宝座。在此之前,他已经能在自由选举中获得德国选民将近三分之一的选票。左派那三分之一则坚决地站在其对立面,尽管它的内部是四分五裂的。其余的人通常是持怀疑态度,处在观望、犹豫之中。在上卷的结尾,我们追溯到了希特勒的权力变成近乎绝对权威的阶段。内部的对立已经遭到了粉碎。通过对内规模巨大的重建以及对外重新主张强权,希特勒恢复了失去的民族尊严,极大地消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耻辱感,大多数怀疑者因此被其征服。很多人将独裁视为福音,认为对持不同政见者、不受欢迎的少数民族或者公认的社会不和谐者的压迫,只是民族复兴的微小代价。希特勒此刻在人民中声望空前提高,对立派已被粉碎且无足轻重,军队的实力派、占有土地的贵族、企业家以及高层官员都争先支持他的政权。无论存在什么不利因素,各派力量都把纳粹政权看作是发展其自身利益所必
需的。
上卷结尾谈到了1936年莱茵河畔再次军事化,希特勒此刻正享有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支持,其中包括他当选总理前没投票支持他的人中的大多数。从民族蜕变的深层分析,多数德国人对能够分 享重新找回的民族自尊,感到非常心满意足。人们广为议论,德国正走上成为欧洲主宰的发展道路。在维也纳的日子里,希特勒曾有一种沉沦的强烈感受,现在这种感受早已为愈益积聚的政治使命感所替代。德国将从混乱中重生,并与挑战其国家生存的黑暗的危险势力抗争。到1936年,希特勒的追随者们对其近乎神化的吹捧,导致其自恋式的自我美化无限膨胀。此时,他认为自己是永远正确的,他的自我认识达到了彻底狂妄自大的地步。
德国人民造就了这个人狂妄的个性。对此最完全的诠释就是,德国人正在进行着历史上最大的赌博,以期取得对欧洲大陆的完全支配地位。他们将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此次赌博本身就意味着走向自我毁灭的盲从,只有少数人看到,由于如此的狂妄自大,报应将随之而来。
在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执行诸神对人类过度傲慢的愚蠢行为的惩罚。英国谚语“骄傲使人失败”说明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历史不乏强人失败的例证,尽管报应更多地是指政治上的,而不是道德判断方面的。统治者、政客或位高权重的宫廷宠臣流星般飞黄腾达之后,常因权力而生傲慢,以致同样迅速地失去天恩。通常,傲慢导致明星人物最终的痛苦。他闪亮登场又迅即消失,苍天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历史上,个人的狂妄自大通常代表了社会中更强大的势力并将导致更深远的报应。拿破仑出生卑贱,却在革命的动荡中攫取了法国政权,黄袍加身,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大陆,但最终以失败和流放告终。帝国被取代、被肢解、遭侮辱,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但拿破仑并未毁灭法国,他的重要影响完好地保存下来。国家行政体系、教育制度和法律条文构成了他的三项重要遗产。不仅如此,拿破仑没有被绑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他能够使现代法国人感到自豪。
希特勒留给人类社会的遗产 却完全相反,是彻底毁灭性的。他在现代社会是独特的,也许只有历史上的匈奴人和成吉思汗与其略微相似。无论是建筑遗迹、艺术创作、政治体制还是经济模式,希特勒的帝国都没有任何可留给后世的,更别说道德水准了。机动车、航空等技术从总体上讲确实进步了,部分是因为战争而强迫实现的,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取得了类似的进步,最明显的就是美国。如果德国没有希特勒,肯定也能取得同样的进步。与拿破仑最为不同的是,希特勒留下了严重的道德创伤,以至于他死后数十年,仍然不可能用赞同或是羡慕来看待这个德国独裁者和他的政权。除了憎恶和谴责,甚至不可能带有任何其他感情。
即使是列宁、斯大林、墨索里尼或者佛朗哥,人们对其在道德方面谴责的程度都不可能如此一致。当希特勒意识到战争失败已不可避免时,他仍然认为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应处于德国伟人祠的最高处。然而,事实上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可憎恶的人。他在历史上的确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并不像他所期望的那样,而是作为现代政治罪恶的化身。罪恶是神学或是哲学的概念,而不是历史学上的术语。称希特勒为罪恶,既完全符合事实,从道德的评判角度又能令人满意。但这不能解释所发生的一切。对他一致的谴责甚至潜在地严重妨碍了人们理解和解释这一切。我希望,在以下的章节里我清楚地表明,无论希特勒的政权代表了什么,我发现他本人是一个可憎的人。但我对他的憎恶丝毫不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成千上万普通的德国人会认为希特勒鼓吹的东西如此具有吸引力?难道他们已做好准备,要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联盟进行一场残酷的战争,直至痛苦的结局?他们跟其他任何地方的普通人一样,基本都关注他们自己和家人的福利和日常生活,决不会被宣传完全洗脑或迷惑,也不会被残酷的压迫屈服。因此,正如上卷那样,我在本卷不打算就历史人物的善恶进行道德上的专题讨论。我只想探讨,希特勒是怎样控制社会的,而社会最终为支持他付出了多么惨重的
代价。
因为,希特勒前所未有的傲慢最终 得到了报应,这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报应,而是对产生他的国家的报应。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德国被夷为废墟,遭到分裂。原来的中部德国,“中部德意志”,因此经历了苏联战胜者强加的价值观念长达40年的统治,而其西部最终在“美国女神”的影响下得以复兴和繁荣。一个新的奥地利,重新独立后失去了成为德国一部分的野心。帝国的东部省份可能将永远失去,同时失去的还有向东扩张的梦想。德国少数民族从东部地区被驱逐,如果所付出的代价还可以预测的话,将消除困扰战争年代的领土收复主义。这些省份里曾经是容克贵族统治基础的大面积地产也将被清除。曾经作为德国军事力量的最终象征的德国国防军,也将丧失声誉并被解散。随之而去的还有普鲁士政府,它从俾斯麦时代就是帝国经济和政治力量的骨干。当然,大型工业将很大程度上保存完好,尽管它们现在已日益融入了西欧和美国的经济框架。
所有这些都是本书下卷希望找到的答案。希特勒是怎样取得并行使其绝对权力的;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竟会听命于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统治,而这种统治竟然赢得了数以百万计群众的欢呼,这在一个现代国家实属特例,人们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不能自拔,而此人正带领大家沿着毁灭的道路准确无误地走去;这个现代国家的公民是如何变成种族灭绝的同谋者的,结果导致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动的大规模屠杀,整个大陆遭到破坏,他们自己的国家也最终毁灭。
这是关于国家和个人自我毁灭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以及它的代表自我设计灾难的故事,而欧洲文明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尽管我们知道了结果,但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仍值得我们再次思考。如果本书能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我也就非常满足了。
伊恩·克肖
2000年4月,曼彻斯特/谢菲尔德
希特勒(套装上下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希特勒(套装上下卷)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