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团购100册以上可拨打团购电话010-89113903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根据大量中苏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涉及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历次重大事件及毛泽东性格和处事特点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文中所涉及中共历史上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景都是鲜为人知的。当这些触目惊心又“似曾相识”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一生都与莫斯科有着不解之缘。
30岁的毛泽东入选中央局,得益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赏识;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政治局领导人之一张闻天到苏区一年竟然从没想到要了解一下毛泽东有什么本领;俄国人把毛泽东视为“亚洲的铁托”,斯大林、莫洛托夫竟然当面批评毛泽东,毛泽东气愤地回忆说:“我在鼻子里笑他们,一声不吭……”;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披露惊人内幕,斯大林一夜之间威信扫地,毛泽东表示中国不能摘斯大林的像;赫鲁晓夫传过话来:“如果你们要斯大林,我们可以把他的尸体搬到你们北京去”;毛泽东决定转入反攻,不怕分裂,来一个“大闹天宫”;边界冲突忍无可忍,大战来临,林彪差点下令炸掉密云水库……
作者简介
杨奎松(Yang Kuisong),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国共关系史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著有《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开卷有疑》《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忍不住的“关怀”》等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若干。
精彩书评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国家、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活直接间接受到这种“恩怨”的影响,搞清这种“恩怨”的来龙去脉,不仅会使国家、社会对过去与未来“更明白”,也会使我们个人活得“更明白”。
——《南方周末》
★特别吸引我的则是对毛泽东性格及由性格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描述。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对这段历史获得了一种实而不“虚”的感觉。
——《中华读书报》
★毛泽东与莫斯科有过长达四十年的密切关系,这些关系过去长期属于机密,人们只能从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以及毛泽东自己的一些说法中了解这些关系。但这些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回忆、说法,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历史事实本身变得更加面目不清。近些年来,国内大量涉及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历史档案先后公开,作者从这些新披露的资料和大量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入手,对过去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读者能从这些研究中了解到当年究竟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事情发生的时间、经过及其结果,从而解开一桩桩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澄清一件件面目不清的种种传说。
——香港《大公报》
目录
序
修订版前言
第一章 共产国际始终压制毛泽东吗?
1.毛泽东因为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赏识”,“三大”即入选中央局
2.毛泽东回忆说:那时年轻,“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
3.毛泽东欢呼农运“好得很”,共产国际称赞毛的报告出色
4.共产国际注意到毛泽东“史诗般的英雄行动”,开始对其另眼相看
5.临时中央夺去毛泽东的各项权力,共产国际却要他加入政治局
6.遵义会议推举张闻天为党的领袖,共产国际宣传毛泽东
第二章 毛泽东扳倒“左”倾中央
1.博古,一个只有24岁的学生党员,竟一跃成了“总书记”
2.毛泽东不满地说:“我那个时候被扔到茅坑里去了,搞得很臭”
3.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这种东西,是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的”
4.毛泽东讲:遵义会议成功,最重要是张闻天、王稼祥能分化出来
5.毛泽东升为常委,但分工只是“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第三章 如果季米特洛夫不支持毛泽东……
1.季米特洛夫在统战政策和援助红军的问题上,功不可没
2.中共放弃苏维埃政策,共产国际担心:这是不是太急了
3.季米特洛夫并非不满毛泽东,安排王明回国没有夺权阴谋
4.王明推举毛泽东做“主席”,自己做“书记”,很有点一山二虎的架势
5.毛泽东表示:“同意王明意见,国共共同负责共同领导”,“和为贵”
6.王明否认中央权威,毛泽东说“十二月会议后中央已名存实亡”
7.季米特洛夫表态:中共中央还是应该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
第四章 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
1.蒋介石扬言,把共产党合并到国民党中来乃其生死问题
2.共产国际一纸电报,毛泽东开始断言“资产阶级叛变的必然性”
3.毛泽东称:蒋介石当政之时,国共关系不可能有根本好转
4.毛泽东警告:“蒋介石正在与日本讲妥协并可能在两三个月内成功”
5.毛泽东致电季米特洛夫,寻求莫斯科支持他的先发制人
6.毛泽东接受莫斯科的意见,估计蒋不过是大吹小打而已
7.皖南事变爆发,毛泽东与莫斯科政策分歧,双方关系起变化
第五章 延安整风的台前幕后
1.毛泽东尖锐批评“言必称希腊”,主张对俄国人的话“不可尽听”
2.毛泽东成功“打通”博古、张闻天的“思想病”,路线错误基本确定
3.王明一时兴起,揭穿一个“秘密”,毛泽东转而决定澄清党史问题
4.王明断言,他和季米特洛夫有同样看法,毛泽东的政策太“左”
5.任弼时、王稼祥转达季米特洛夫的批评,王明从此一蹶不振
6.先纵后收,斗争矛头发生变化,思想问题意外变成敌我问题
7.共产国际宣告解散,俄国联络员报告说,毛泽东大大松了一口气
8.毛泽东说,谁对谁错已经很清楚,再不认错,就有走向敌人的危险
9.中央决议:王明的投降主义,是国民党在共产党内的代表
10.毛泽东向季米特洛夫保证:斯大林在延安受到普遍爱戴
第六章 毛泽东想做亚洲的铁托?
1.毛泽东与斯诺一见如故,却很少对利害相同的俄国人表现热情
2.毛泽东很清楚,美国必定帮助国民党,中国不能走中间道路
3.苏德战争爆发,美英大力施援手,毛泽东主张:要与英美好好合作
4.毛泽东相信,应学铁托那样,拿英美的钱,干自己的事业
5.毛泽东断定是赫尔利在捣鬼,他希望去华盛顿与罗斯福交涉
第七章 斯大林“不许革命”?!
1.曾经四次“整我们”的斯大林也曾经对中国共产党慷慨解囊
2.斯大林曾经计划向中国红军提供上千吨军事物资的援助
3.“武器给了资产阶级,书籍给了无产阶级”的说法,太过简单化
4.毛泽东说:“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人,都是斯大林的学生”
5.毛泽东用手比画着,说:“国际援助一定要来,如果不来,杀我脑袋!”
6.毛泽东因斯大林来电大发雷霆后,讲了四个字:“无可奈何”
第八章 和战关头的考验
1.毛泽东说:计算精确,不难实现华北以我为主东北由我控制
2.苏军态度不明,中央主张慎行,毛泽东坚持至少应派30个团
3.苏方鼓动争夺热察,刘少奇积极响应,毛泽东信心十足
4.苏军宣布提供全部日军装备,要中共以主人自居,放手干
5.俄国人弄15成拙,陷入被动,毛泽东劳累过度,住进医院
6.毛泽东阻断“和平民主新阶段”,认为走“法国道路”过于危险
7.苏军要中共放手大打,毛泽东力争以长春为自己的首都
8.毛泽东极机密地要求苏军援助,苏建议在关内另辟战场
第九章 米高扬密访西柏坡
1.毛泽东弄不明白:究竟是中国革命胜利重要,还是苏联收麦子重要
2.毛泽东急于向斯大林“请教”,斯大林提议派米高扬秘密来华
3.斯大林劝毛泽东接过和平旗帜,毛泽东疑心苏有意搞“南北朝”
4.莫斯科主张速占宁沪成立政府,毛泽东强调4月过江,拖半年再说
5.毛泽东否认中共泄密的可能性,斯大林表示愿意及早撤出旅顺
6.毛泽东高度评价苏联援助,米高扬肯定中国革命经验
第十章 莫斯科祝寿风波
1.斯大林在订立新约问题上出尔反尔,毛泽东顿时有了挫折感
2.毛泽东真的曾经大发脾气,宣布他决定“在别墅里睡大觉”
3.毛泽东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道:是否以新条约代替旧的
4.不论毛、周当时如何努力,还是没争取到中苏之间完全平等
5.希望与苏联合股的毛泽东,回国后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第十一章 夺取台湾计划搁浅之谜
1.毛泽东保证,一旦中国实现统一,就援助朝鲜解放事业
2.毛泽东提出:“我们的将领一直建议请苏联帮助夺取台湾”
3.斯大林赞同金日成统一朝鲜,但他强调必须得到中国同意
4.毛泽东说:“如果帝国主义进行干涉,我们一定会打过去”
5.战争爆发,美国介入,毛泽东认为这是个“极大的错误”
第十二章 中国出兵朝鲜幕后
1.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未雨绸缪加强边防,斯大林许诺空中掩护
2.毛泽东表示,中国能够成为朝鲜强大后盾,不怕与美军作战
3.美军仁川登陆,斯大林赞成向中国求援,但“不要提莫斯科”
4.斯大林出面请援,毛泽东复电:许多同志认为对此事应当谨慎
5.毛泽东说服中共中央出兵援朝,斯大林从此改变对中共的看法
第十三章 迟到的合作
1.斯大林通知:苏联代表准备重返联合国,以便讨论朝鲜问题
2.斯大林认为志愿军应趁热打铁,毛泽东下令志愿军越过三八线
3.联合国通过停火提议,毛泽东决心再打一仗,根本解决问题
4.美军全线反击,志愿军被迫后撤,毛泽东估计战争已长期化
5.毛泽东赞同停战,斯大林断言,害怕打下去的应当是美国人
6.停战谈判受阻,斯大林老谋深算,反对示弱,坚持强硬路线
7.斯大林突然去世,毛泽东痛失有力支持,停战结果不尽如人意
第十四章 马、恩、列、斯-毛?
1.苏共“二十大”风波骤起,毛泽东拒绝摘掉斯大林的像
2.毛泽东认定斯大林是好心犯错误,是认识上的问题
3.毛泽东说:“对波匈,苏军可以撤出,让它们独立自主嘛”
4.毛泽东引用列宁的话说:“与其让你独裁,不如我独裁好”
第十五章 “东风压倒西风”?
1.毛泽东告诉周恩来:“这些人利令智昏,最好是臭骂一顿”
2.赫鲁晓夫左右开弓巩固权力,毛泽东力排众议,表示支持
3.毛泽东说:“我们半个卫星都没有抛上去,要为首就很难”
4.毛泽东不拿讲稿引起误解,米高扬示威性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第十六章 “共同舰队”事件
1.毛泽东大发脾气:“要么给我,要么拉倒,搞‘合作社’不行”
2.毛泽东声称:“为了最后的胜利,我们愿承担第一个打击”
3.赫鲁晓夫摆出智者的架势,毛泽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4.两党会谈发生激烈争吵,毛泽东断定赫必将破产
第十七章 背水之战
1.赫鲁晓夫口无遮拦,毛泽东忍无可忍,称之为半修正主义
2.赫鲁晓夫扬言:“如果你们要斯大林,就把尸体搬到北京去”
3.毛泽东部署莫斯科会议方针,强调“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十八章 “九评”赫鲁晓夫
1.毛泽东认定:赫鲁晓夫代表高薪阶层,与资产阶级差不多
2.“大跃进”动摇了毛泽东的威信,毛泽东断言中国也有修正主义
3.毛泽东宣布:“我们现在转入了反攻”,要来一个“大闹天宫”
第十九章 战争即将爆发?
1.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毛泽东发出警告:“要准备打仗”
2.毛泽东主张破除迷信,强调没有优势装备,照样可以打胜仗
3.毛泽东并不想扩大冲突,主张:到此为止,不要再打了
4.毛泽东估计到苏联可能报复,但没有想到中苏有开战危险
5.毛泽东担心爆发核战争,认为领导人集中在北京太危险
6.毛泽东不相信苏方有意缓和,决定全面备战,实行大疏散
7.战争形势促使毛泽东缓和对美关系,不再热心世界革命
代跋 毛泽东苏联观变化原因剖析
附录 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1949-1973)
参考书目及资料
精彩书摘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中共中央态度上有此变化并非偶然。这时中共中央在内部讨论中一直弄不清苏联将来会否出兵中国;即使出兵,他们也很清楚,苏联关心的地区只会是东北地区,因此,战后美国在中国的倾向性将会对国共斗争的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既然如此,长期不满莫斯科重视国民党甚于重视共产党的毛泽东,这时在美国人面前强调中共“需要美国的援助”,而“不指望俄国人的帮助”,也是很自然的。
不过,看重美国的作用,未必可以从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情绪方面来获得合理的解释。任何相信美国曾经有机会争取毛泽东在战后转向西方的说法,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毛泽东始终坚信他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而非民族主义者。具体到改变党的名称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他对共产党所代表的阶级斗争的目标是很在意的。在9月1日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到了改名问题,并表示了怀疑的态度。他说,大概每一国资产阶级都恨死本国共产党了,但真的要改党名却值得考虑。很显然,毛泽东的目的其实只是想像铁托那样,拿英美的援助,打共产党的天下。他在随后召开的中共七大上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时又说:随便你起一个什么名字,只要它所做的还是那样,那是不会改变实际的。“你叫保守党也好,什么党也好,他们还是叫你红党。”
5.毛泽东断定是赫尔利在捣鬼,他希望去华盛顿与罗斯福交涉
铁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领导人。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他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英国的援助,发展了自己的力量——人民解放军。这个时候南人民解放军刚好胜利地实现了与苏联红军的会师,南共并在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基础上,组织了一个具有全国政权性质的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铁托的胜利明显地影响了毛泽东。中共中央开会时多次提到过南斯拉夫和铁托的胜利。毛泽东甚至仿照铁托的办法,提出了在中国组建解放委员会乃至解放军的设想。
……
《烽火燎原:毛泽东与苏联的复杂情缘》 导言 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毛泽东与苏联的关系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富争议的一笔。这段关系,从早期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建立“一边倒”的联盟,再到最终走向分裂和对抗,其间的曲折跌宕、恩怨情仇,深刻地塑造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也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书《烽火燎原:毛泽东与苏联的复杂情缘》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这段关系背后的意识形态较量、战略利益博弈、民族情感纠葛以及个人性格因素的交织。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那些决定性的时刻,探寻导致伟大友谊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展现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 第一部分:共产国际的光辉与阴影 1. 延安窑洞里的“老大哥”光环:在早期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里,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共产党人唯一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的物质援助来源。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在莫斯科的理论指导和组织框架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组建中国共产党。这段时期,苏联的先进经验被视为宝贵的财富,而共产国际的领导更是被赋予了神圣的光辉。然而,这种依赖性也埋下了日后冲突的伏笔。 2. “王明路线”的教训:在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国际代表的“王明路线”曾一度主导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将党的重心置于国民党领导之下,忽视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左倾”教条主义,他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这段经历,让毛泽东深刻体会到“本本主义”的危害,也奠定了他日后坚持独立自主思想的基石。 3. 苏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日前线的关键时刻,苏联的战略调整,以及共产国际的指令,让中国共产党人面临艰难的抉择。毛泽东审时度势,坚持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首要任务,展现了其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 第二部分: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联盟 1. “一边倒”的战略抉择: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全国胜利。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果断地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选择,既是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精神的继承,也是对新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现实考量。 2. “兄弟情谊”与援助的基石:在建国初期,苏联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援助,包括工业建设、技术支持、军事装备等,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无数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段时期,中国人民对苏联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 3. 斯大林模式的引进与消化: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确实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忽视市场规律、以及官僚主义等弊端。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照搬照抄的局限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三部分:裂痕的显现与意识形态的论战 1.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与“解冻”: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一些政策进行了批判,这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赫鲁晓夫发起的“解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某些做法持保留态度,认为其批判过于片面,并且对中国产生了警惕。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反右运动:在中国国内,毛泽东发起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促进科学和文化的繁荣。然而,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却将一些批评意见定性为“资产阶级右派”的攻击,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压制。这一事件,也让苏联方面对中国的政治动向产生了疑虑。 3. 中苏边界问题与国家主权的敏感:随着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长期以来界定不清的中苏边界问题逐渐凸显。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主权,任何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侵犯,都触动了他的神经。他对苏联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远东地区的战略部署,表现出高度的警惕。 4. “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发起了“大跃进”运动,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飞跃。然而,由于违背经济规律,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即“三年困难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对中国的粮食援助和经济支持,也因为政治上的不信任和分歧而受到影响,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情况,这无疑加剧了中国在困难时期的压力。 第四部分:走向分裂:从争论到对抗 1. “关于斯大林问题的通信”: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斯大林问题、和平共处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爆发了激烈的论战。著名的“关于斯大林问题的通信”和一系列公开的声明、文章,将两国之间的分歧公开化,标志着中苏两党关系从争论走向公开决裂。 2. “全民皆兵”与“人民战争”:在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战争”理论,以及中国在军事上的自主发展,与苏联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产生了分歧。苏联认为中国过于激进,而中国则认为苏联的“修正主义”放弃了革命的立场。 3. 古巴导弹危机与中国态度: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巅峰。中国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以及对赫鲁晓夫处理方式的看法,也反映了其在处理国际重大危机时的独立判断和战略思考。 4. 炮击金门与苏联的立场:中国在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例如炮击金门,在一定程度上也牵动了苏联的神经。苏联不愿因此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这使得中苏在军事战略上的协调更加困难。 5. 珍宝岛事件与武装冲突: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是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两国军队在该地区发生了武装冲突,这使得曾经的“兄弟国家”彻底走向了军事对抗的边缘。这一事件,彻底击碎了曾经的“一边倒”联盟,也让毛泽东更加坚定了独立自主的决心。 结论:独立自主的道路 《烽火燎原:毛泽东与苏联的复杂情缘》将深入探讨毛泽东在与苏联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来自“老大哥”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将看到,毛泽东并非一个简单的“反苏”者,而是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坚定的中国革命领导人,他既曾寄希望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警惕苏联的霸权主义,最终,他选择了为中国找到一条独立自主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本书旨在还原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呈现毛泽东在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的思考、决策和博弈,以及他最终如何为中国赢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这段恩怨情仇,至今仍是我们理解中国革命史、冷战史以及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