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奎松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建国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学
  • 历史
  • 中共历史
  • 新中国成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41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4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是一部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术著作,是著名学者杨奎松的又一力作。全书选取建国前后土改运动及其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地主富农问题、“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新中国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变动、中共干部任用制度以及干部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形成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构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逐一进行了个案式的研究。像杨奎松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眼光独到,但平实冷静。作者的史料发掘和历史解读,相比既往的国史研究,明显地有所突破,可成一家之言。

作者简介

  杨奎松(Yang Kuisong),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国共关系史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著有《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开卷有疑》《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忍不住的“关怀”》等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建国前夕中共土改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
引言
1.《五四指示》的形成与背景
2.中共中央推动土改的关心所在
3.土地赎买政策的提出及其原因
4.陕甘宁边区和平赎买土地的试行
5.康生在陕甘的调查与结果
6.刘少奇态度转趋激进的原因
7.土改政策的"左"倾与纠偏
8.土地会议与反右倾
9.土地会议后的"左"倾狂潮
10.中共高层对"左"倾的警觉
11.毛泽东纠"左"的尝试
12.毛、刘的分歧与化解
13.毛泽东"不泼冷水"的考虑
14.刘少奇的跟进与坚持
15.毛泽东的纠"左"余音
16.结语

第二章 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富农问题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2.小地主的中国
3.富农问题的由来
4.成分问题的困扰
5."斗争土改"的冲击
6."一刀切"政策的利弊
7.结语

第三章 新中国镇反运动始末
引言
1.运动缘起
2."双十"决定
3."大张旗鼓"
4.紧急收缩
5.结语

第四章 上海镇反运动的历史考察
引言
1.镇反前上海社会治安状况
2.反动党团登记与协调镇反步调
3.上海镇反运动的全面展开
4.结语

第五章 毛泽东与"三反"运动
引言
1."三反"运动之发动
2.毛泽东力排众议
3."打虎"战役的推动
4.运动的结束
5.结语

第六章 1952年上海"五反"运动之经过
引言
1.上海从"三反"、"四反"到"五反"
2.薄一波受命指导上海斗争
3.第一阶段战役之进行
4.第二阶段战役之跟进
5.第三阶段战役之展开
6.对上海资本家的打与拉
7.结语

第七章 建国初期中共干部任用政策之考察
引言
1.关于大区负责人的任用问题
2.关于各省市负责人的任用问题
3.关于地县级干部的任用司题
4.关于对地下党干部的任用问题
5.结语

第八章 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建国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引言
1.供给制的形成及其分配标准
2.从供给制向薪金制的过渡
3.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全面施行
4.结语

第九章 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
引言
1.对资产阶级的戒备
2.让步政策的由来
3."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反扑"
4."团结、利用、改造"
5.资产阶级命运的终结
6.结语
参考文献及资料要目
图片来源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最新修订版)》:
  1月17日,毛泽东读到中南局转来的湘西廿七军的镇反报告,发现湘西21个县仅军队就处决了匪首、恶霸、特务4600余人,并且还准备在今年由地方再杀一批。区区一个湘西,不仅远离沿海前哨地带,人口密度也远小于河南与华东地区,就杀了4600人,而且还有许多反革命要杀,而河南一个省杀了3000就不敢再杀了,华东几个人口大省总共才不过杀了2911人,相比之下,毛泽东立刻就发现了问题所在。他毫不犹豫地作出批示,强调:湘西准备继续再杀反革命“这个处置是很必要的”。由此联系到华北以及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所有新区,他开始断言:新区多数都是用比较和平的方法分配土地的,匪首恶霸特务杀得太少,至今这些地方的地主威风还有很多没有打下来,一贯道等会门甚为猖獗。“如果我们优柔寡断,姑息养奸,则将遗祸人民,脱离群众”。他进而坚决地提出:在这些地区,“特别是那些土匪猖獗,恶霸甚多,特务集中的地方要大杀几批”。杀得太多,会不会引起资产阶级的不满呢?毛泽东明确回答:“只要我们不杀错,资产阶级虽有叫唤,也就不怕他们叫唤。”因为,“现当反美土改两个高潮的时机”,只要“善为处理”,就不会有问题。时机迫促,稍纵即逝,各地务必要抓紧照此办理。
  毛泽东的“大杀几批”,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比较毛泽东的这个新的计划,各地领导人的思想明显地跟不上趟了。为了使各地主要负责人切实了解他的想法,同时进一步督促和鼓动各地抓紧这千载一时之机,他不得不开始分别给各地具体下达杀人的指标了。
  1月21日,他在给上海市委的电报当中,明确告诉他们:“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今年一年内,恐怕需要处决一二千人,才能解决问题。在春季处决三五百人,压低敌焰,伸张民气,是很必要的。南京方面,请华东局指导该市市委好好布置侦捕审讯,争取在春季处决一二百个最重要的反动分子。”
  ……
《文明的交响:中古时期欧亚大陆的变迁与互动》 一、引言:历史的深呼吸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文明相互碰撞、融合与重塑的时代,传统帝国走向衰落或转型,新的政治实体和文化思潮在广袤的疆域上萌芽、成长,并最终奠定了近现代世界格局的雏形。我们不着眼于单一国家的叙事,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而精细的“文明网络图”,探讨不同区域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冲突与共生关系。 二、帝国之弧:权力与秩序的重构 中古时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权力真空与再分配时期。 1. 拜占庭的坚韧与东罗马的遗产: 详细考察东罗马帝国如何在地理和文化上占据欧亚交汇点的关键地位。重点分析查士丁尼大帝的“再征服”尝试及其局限性,以及帝国在法律(《国法汇纂》)、军事组织(“军区制”)和宗教神学(东正教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持续创新。分析帝国如何通过对波斯、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的防御与外交,维持了地中海东岸千余年的文化灯塔地位。 2. 伊斯兰世界的崛起与扩张: 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出发,系统梳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早期扩张及其对欧亚大陆板块的重塑。我们着重探讨巴格达作为世界性学术中心的黄金时代,对希腊、波斯、印度知识遗产的继承、发展与传播(如代数学、医学和天文观测)。同时,分析伊斯兰文明在伊比利亚半岛、北非以及中亚的文化渗透和商业网络的构建,阐释伊斯兰教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强大精神纽带。 3. 欧陆的碎片化与封建秩序的萌芽: 审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在政治上经历的长期碎片化过程。重点分析法兰克王国的兴衰,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文化意义,以及在此背景下,封建采邑制度和庄园经济的缓慢形成。考察教皇权力的上升如何填补了世俗权力的缺失,以及教权与王权之间长期、复杂的博弈过程。 三、丝路的回响:商业、技术与思想的流动 中古时代是跨区域贸易网络高度发达的时期,商业活动成为推动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动力。 1. 陆地动脉的复苏与转型: 详细描绘丝绸之路(包括草原丝路与绿洲丝路)在唐宋、阿拔斯王朝和后来的蒙古帝国时期的运作模式。研究长途贸易中的金融工具(如宋代的飞钱、伊斯兰世界的兑换票据)的演变,以及特定商品(丝绸、香料、茶叶、马匹)的供需链条。重点分析粟特商人、犹太商人以及后来的维吾尔族社群在维护东西方贸易接续中的关键作用。 2. 海上贸易的兴盛: 关注印度洋贸易体系的成熟。从东非的斯瓦希里海岸到南中国的泉州、广州,考察季风洋流如何被有效利用。分析阿拉伯海峡的商帮、古印度南部的港口城市,以及东南亚诸王国(如三佛齐)在香料、瓷器和贵金属贸易中的角色。探讨造船技术(如中国引入的指南针和水密隔舱技术)对远洋航行的革命性影响。 3. 技术的西渐与东传: 追踪关键技术的传播路径。例如,中国领先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如何经由中亚和伊斯兰世界传入欧洲,对欧洲后来的知识普及产生了何种潜在影响;同时,欧洲的玻璃制造和水力磨坊技术如何通过贸易路线向东部扩散。 四、信仰的疆界:宗教的传播与地方化 中古时期是世界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深度影响和改造不同社会形态的关键阶段。 1. 佛教的东传与本土化: 深入考察佛教从印度向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传播的复杂过程。分析玄奘、义净等取经僧侣的贡献,以及佛教在中国(唐代)吸收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禅宗等本土宗派的过程。探讨佛教在西藏地区的最终确立,以及其对蒙古帝国精神生活的影响。 2. 基督教世界的多元面貌: 区分东正教(拜占庭主导)、天主教(罗马教廷主导)和景教(聂斯脱里派)在欧亚大陆的分布与差异。分析教会在西欧的政治干预能力,以及其在斯拉夫世界(如基辅罗斯)的传教活动,探讨斯拉夫文字的创制与宗教文本的翻译如何塑造了东欧文明的特性。 3. 萨满教与多神信仰的消融与共存: 在中亚草原和东北亚地区,考察本土信仰(如萨满教、腾格里信仰)在面对伊斯兰教和佛教冲击时的抵抗、妥协与融合,揭示宗教力量在不同文化层面的适应性。 五、文明的碰撞:蒙古冲击与欧亚整合 蒙古帝国的兴起是中古时代最剧烈的地缘政治事件,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欧亚大陆重新连接起来。 1. 游牧帝国的成功要素: 分析蒙古军队的军事组织、后勤体系及其对既有农耕文明的冲击逻辑。考察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如何利用既有的贸易网络,而非破坏它们,来巩固其统治。 2. 帝国的遗产与间接影响: 重点研究元朝在中国、伊尔汗国在波斯、金帐汗国在东欧的统治模式及其对当地行政、税收体系的改造。探讨“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在促进东西方人员(如马可·波罗)、物种(如瘟疫的传播)和思想交流方面所起到的双重作用。 六、结论:中古时代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古时代对后世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一个更紧密互联、知识共享程度更高的欧亚大陆,一个孕育了近代民族国家雏形的多元政治实验区,以及三种主要一神教和一种主要多神教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基本布局的关键时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民族史观的、动态的、互动性的中古史研究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但绝对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它提供了一个极为详尽且多侧面的历史切片,尤其对于想深入理解特定历史节点背后复杂动因的读者而言,价值非凡。我尝试着去对照其他一些侧重于人物传记或外交史的著作来阅读,发现这本书在基础框架上的稳固性是其他书所不能比拟的。它更像是一张精确绘制的战争地图,标明了所有的地形、补给线和战略要地,虽然没有过多渲染前线的英勇厮杀,但正是这份对基础架构的精准描摹,才使得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后来的所有戏剧性事件是如何水到渠成的。这本书更像是提供给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的一把精密的量尺,用来衡量和校准我们对那个伟大时代的认知基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年代感,那种朴素的红蓝配色,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装帧和纸张的质感也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似乎随便翻开一页,就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我特别喜欢它排版上那种严谨中带着一丝朴实的风格,字体选择上并没有过分追求花哨,而是以清晰易读为主,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形式分散了注意力。整体来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严肃、扎实、值得信赖的历史著作。它不像一些流行的通俗读物那样试图用戏剧化的手法来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近乎档案文献的严谨态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从书籍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上,就能感受到编者在对待这段光辉历史时的那种敬畏之心,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历史研究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调设定。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跳跃性,初看起来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它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线的线性发展来铺陈,而是时不时地会插入一些针对特定事件的深度剖析,然后在章节之间进行巧妙的回溯和衔接。这种“非线性叙事”处理,对于把握宏观脉络来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感。比如,在讨论某一经济政策的推行时,它会突然调转视角,去深入挖掘引发该政策的几次关键会议的幕后博弈,然后再回到政策实施后的具体影响。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有效地避免了枯燥的流水账叙述,让历史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每一次章节的转换,都像是在迷宫中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需要读者不断地在“事件A”和“原因B”之间建立联系,这种层层深入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平铺直叙的历史书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微有些晦涩,因为它大量引用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政治术语和官方表述,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适应一下。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语言的精确性和无可辩驳的力量。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陈述事实”和“分析逻辑链条”。作者似乎极力避免使用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形容词,而是用大量的史料和文件细节来支撑论点,这种“去个人化”的写作手法,反而让历史的重量感更加凸显。我个人认为,这种风格非常适合对历史研究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冷静、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关键决策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英雄主义的颂扬或批判。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去理解当时的语境,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本身也是阅读史学著作的乐趣之一。

评分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对地方志和口述史料的交叉运用,这极大地丰富了它本应偏向宏大叙事的框架。它并没有停留在中央决策层面,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基层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国家建设浪潮下,普通民众和地方政府是如何具体落实和适应这些变革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个特定省份在初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困境与突破的章节,那里面记录的细节之详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和集体主义精神并存的微妙张力。这种从“最高决策”到“最小单元”的视角切换,使得整部作品的立体感骤增,避免了纯粹的理论空谈,使得历史鲜活了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公式,而是无数鲜活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

评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

评分

“我记得他们有一次到了半夜里还不见回寺。子爵以为是在我们家里耍着了,叫了几个寺僧来接。他们是并不在我们家里的。我们大家惊惶起来,忙分头去四处寻找,找到海金刚,远见得一群羊儿睡在海岸上。英儿靠着一个岩壁,佩荑小姐靠着英儿的肩头,他们俩早都睡熟了。那天晚上,也是有这样的月光

评分

给单位买的,还没开封,看着质量应该不错,好好学习学习。

评分

放购物车很久了,100-50,还可以吧。

评分

书品如描述,配送快。。。。

评分

杨奎松先生的书基本是见一本买一本,有厚度。

评分

纸张黑黑的很粗糙。有气味,内容还没看,不知道具体怎么样?。

评分

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杨奎松作品,八开软精上下册,书脊锁线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非常满意。

评分

高华的书是买不到了,看看杨奎松的也好。百年来的近现代史,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