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篇》《费多篇》译注

《米诺篇》《费多篇》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希腊] 柏拉图 著,徐学庸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柏拉图
  • 对话录
  • 伦理学
  • 形而上学
  • 灵魂不朽
  • 死亡观
  • 西方哲学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8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5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米诺篇><费多篇>译注》:本真呈现西方哲学名著魅力。《<米诺篇><费多篇>译注》为柏拉图中期对话《米诺篇》和《费多篇》的合译。译者对柏拉图哲学研究已久,其译文立足原文,力图体现古希腊文的特色与柏拉图哲学的精髓。本版采古希腊文-中文对照形式,以利学人研读。

内容简介

  学界咸认《米诺篇》和《费多篇》为柏拉图早期至中期的重要对话。《米诺篇》正处于此一过渡时期,形式上仍具早期求定义、重伦理、人物刻画生动的特色,而触及的问题如学习即回忆、灵魂不朽,皆具有中期对话的强烈特征。《费多篇》则因记录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经过而闻名遐迩,其中体现的形而上学思想与中期著名对话《飨宴篇》《理想国篇》联系紧密。徐学庸先生治柏拉图哲学有年,其译文对原文亦步亦趋,颇得古希腊语变化多端的韵味。此次出版其译文的简体版本,仍加入古希腊文原文,采双页对照方式,以求便于希腊语和柏拉图哲学的初学者。

作者简介

  柏拉图,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年轻时与苏格拉底熟识,苏格拉底被雅典当局判处死刑,对柏拉图冲击甚深。他曾远赴西西里,希望将当时的统治者教化成哲学家,但无功而返。后于雅典成立学院进行哲学著述及教育工作;学院吸引来自希腊各地的学生,其中最著名者为另一位伟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著作甚丰,以戏剧手法、优美辞藻呈现哲学议题,极具智性与原创性。
  代表作品:《理想国篇》《飨宴篇》《费多篇》《巴门尼德斯篇》。

目录

前言
柏拉图简介
导论
柏拉图年表暨时代大事
关于译文
《米诺篇》结构分析
《米诺篇》译注
《费多篇》结构分析
《费多篇》译注
延伸阅读
索引

精彩书摘

  导论
  柏拉图选择以对话录表现其哲学思想,且他的写作时间长达五十年,因此对话录的编年与理解柏拉图思想有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柏拉图对话录的编年传统,其对话录可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三组。此一分期标示着柏拉图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从早期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到中期提出个人的哲学体系,并于晚期检视批判自己的中期论点。柏拉图的研究者一般将《米诺篇》(The Meno)视为介于早期与中期对话录间的过渡期对话录 。亦即,《米诺篇》里虽保有早期对话录的特色,如寻求定义、重伦理议题及人物刻画生动等,但触及的问题,如学习即回忆、灵魂不朽、几何学的运用及知识与真实看法的区别等,皆在之后的中期对话录中,如《费多篇》(The Phaedo)及《理想国篇》(The Republic),得到进一步的阐述说明。不同于《米诺篇》,《费多篇》被归类于中期对话录,主要因为其中形上学思想与同被视为中期对话录的《飨宴篇》(The Symposium)、《理想国篇》联系紧密 。此外《费多篇》回忆说呼应《米诺篇》回忆说,似乎指出这两部对话录之成书顺序。然而就对话录的故事情节,《费多篇》与其他三部早期对话录《尤希弗若篇》(The Euthyphro)、《辩护篇》(The Apology)及《克里同篇》(The Crito)形成一四部曲,叙述苏格拉底临终前的岁月 。

  一、《米诺篇》
  《米诺篇》的故事约设定在公元前402年,开篇未经铺陈,即进入对话者间的对话。米诺问苏格拉底“德性(aretē)可以教吗?”苏格拉底答道,若他连德性是什么都不知,他如何回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71a)。他不仅宣称自己对德性无知,更进一步表示他不曾见过任何一个人知道德性是什么;因此苏格拉底请米诺叙述,他从高尔奇亚斯(Gorgias)那儿学得的德性是什么。米诺欣然接受此一建议,并在随后的谈话中接续三次尝试提出关于德性的定义。首先,他将德性定义为男人管理城邦事务、女人掌管家务与相夫教子,不同的人有其特有的不同的德性。苏格拉底除了玩笑地回应道,他要一个德性,米诺却给了他许多德性,并批评米诺的第一个尝试未说出德性就其自身为何。接着,米诺修正上述的定义回答,德性是统治他人的能力。这个尝试亦遭苏格拉底以两点反驳:第一,小孩及奴隶的德性亦可使他们具有统治他人的能力吗?第二,若统治他人有以正义或不正义的方式,且正义是一德性,不正义是一恶(kakia),那德性究竟是什么,米诺仍未澄清。在第三个尝试中,米诺引述诗人的观点,德性是对精美事物感到愉悦而且有获得它的能力。这个定义遇到的困难与上一个相仿,获得精美之事亦可以正义或不正义的方式,所以论证回到原点。
  值得一提的是,米诺的三个关于德性定义的尝试,皆以外在行为来理解德性。这个理解与传统上对德性的理解若合符节,例如荷马(Homer)史诗里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勇气这个德性,即以他的外在行为来判定。阿奇里斯(Achilles)是位英雄,因为他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若一位英雄在战场上被俘,他的德性立即减损。因此英雄的德性表现在以生理力量为基础的有勇气的行为。此外赫希俄德(Hesiod)《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亦表达,一个人的勇气表现在耕作时与大地及酷阳奋斗。然而苏格拉底对这三个尝试提出异议,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无法对德性有一本质及普遍的说明(72c,74a),即一个关于德性的定义适用于各个不同德性,还有一更重要的理由:德性既不是外在行为,也不是出于约定俗成。
  公元前5至4世纪的古希腊,政治上是城邦政治的高峰期,文化则流行相对主义,这些现象使得当时的诡辩学派(The Sophists)主张,德性或道德是由不同的城邦依其特有的文化及风俗习惯(nomos)形成,因此不同的城邦有不同的道德观。他们宣称能在不同的城邦教导年轻人成为有德之人,行为符合城邦的道德规范,且因此使得从学者在其所属城邦里出类拔萃,功成名就 。根据71d1的说法,米诺的德性观反映诡辩学派哲学家高尔奇亚斯的立场,因此苏格拉底对米诺的驳斥,正是对诡辩学派的伦理观点的驳斥。
  苏格拉底对德性的看法,以道德心理学为基础。换言之,德性是指一个人的灵魂的好状态,追求德性即是照顾自己的灵魂。这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中清楚可见,例如《辩护篇》29d-e及30a-b言及,苏格拉底告诫雅典人应注重自身灵魂的照顾,而非金钱与荣誉的累积。他也警醒同胞公民们,不正义的行为会败坏灵魂,但正义的行为会使它更加优秀 (47a-48b)。此外《高尔奇亚斯篇》有言:拖着病体的生命是悲惨的,若有人有着败坏的灵魂,由于灵魂比身体更有价值,他的生命不值得活(512a-b)。苏格拉底主张,若一个人活得不好,他就没有一有序健康的灵魂;若一个人没有一有序健康的灵魂,他的生命不值得活;《辩护篇》曾言:未经检证的生活不值得活 (38a5-6)。因此活得好是尽可能让灵魂处于好状态,追求及实践德性,不让自己有不正义的言行 。从此可见,为什么米诺所言关于德性的定义皆不得苏格拉底赞同,因为后者对德性的认知及理解,乃建立于人性(phusis)。
  说不出德性是什么的米诺,困惑、沮丧及不满,语带抱怨说:苏格拉底你如何能探究你所不知的事?就算你所探究之事现身眼前,你如何知道它是你所探究之事?这段论述一般被称为“米诺的悖论”,亦即,对我们无知之事,我们无从借由探究知道它是什么。苏格拉底对此悖论的回应聚焦在第二个问题 ,由此本对话录另一重要的议题浮现:学习即回忆。苏格拉底以问米诺的一个懂希腊文的家奴几何问题,来展现家奴对相关几何问题能有正确的回答,不是因为他的教导,而是由于他借由问问题引导家奴回忆起原先就具有的几何学知识。无论苏格拉底是教导,抑或是引导,家奴回答几何问题,是个极有争议的议题,但整个试验的过程有几点值得评论:第一,回忆说奠基于灵肉二元论,它预设了灵魂在进入人的身体之前已存在(86a),类似的观点在《费多篇》亦可见。灵魂先于身体的存在使得苏格拉底主张,灵魂统治身体 及灵魂不朽(86b2)。第二,灵魂不仅不朽,而且一直处于知的状态。此一说法意谓,灵魂所拥有的知识都是它进入身体前就存在,但在灵魂与身体结合后遗忘了原先拥有的知识。灵魂所拥有的知识是何物,在《米诺篇》未得说明,我们唯一可知的是,这些知识是先验的(a priori)。然而《费多篇》的回忆说及相似性论证皆明白指出,灵魂具有的知识的对象是理型。这或许凸显出柏拉图知识论思想在《米诺篇》出现转折,早期对话录中关于定义的追寻,与理型无关,但过渡期对话录已可见知识需建立在一形上基础之论,中期对话录则继续阐释此一议题。
  第三,这两部对话录对借学习回忆起先验知识的论述都显示,回忆的过程需依赖感官经验的协助,要么借由在地上画几何图形,要么借由观看经验中的事物 ,要么借由问题的询答 。因此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并非一味地认为,感官经验无助于知识的获得。第四,奴隶回答几何学的问题的试验,可区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消极的阶段(82b-84c),奴隶一开始正确地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但随着问题渐趋复杂,他逐渐感到困惑而且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个阶段是积极的阶段(84c-85c),借由问问题的方式,苏格拉底逐步带领奴隶看到或了解正确的答案为何,且他强调答案的获得不是他的教导,而是奴隶个人的回忆,“重新拥有知识”(85d)。这两个阶段或许揭示,苏格拉底及柏拉图对对话与问答在理解哲学问题上的效能,有不同的态度与看法 。前者对哲学对话的使用似乎较接近消极的阶段,即参与对话之人在对话初始皆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对谈话的主题有深刻正确的理解,但在经历苏格拉底一系列的问题后,反而对原先所知的议题感到不解。更重要的是,总是宣称自己无知的苏格拉底亦经常让对话以困惑(aporia)或无解(impassé)方式结束。然而柏拉图对问与答的对话方式的态度,似乎较接近奴隶试验的积极阶段,亦即,以对话形式进行哲学问题讨论,若妥适执行,不会使参与对话之人最终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不解,而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重获知识之感。这或许是为什么《费多篇》89a-91c 柏拉图让苏格拉底提醒友人,勿成为厌恶论证及对话之人,以及《理想国篇》卷七将哲学家的教育以辩证法作结。这显示柏拉图相信对话,特别是哲学对话,有助于厘清观念、去除错误及达致真理的功能。我们因此再一次看到,《米诺篇》在柏拉图思想诠释中具有的过渡转折角色。
  结束学习即回忆的证明后,米诺重申他的问题:“德性是否可教?”苏格拉底建议,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可以一类似几何学假设的方式进行 (86e)。他提议先假设德性是知识(87c),再假设德性是善(87d)。首先对话的两人快速达成共识,德性是知识(87c8),接着他们着手进行从德性是知识可导出德性是善(87d-89a)。若德性是善,任何是善的事物皆有益于拥有它们的人;此外有益之事皆须有智慧或知识相伴,才能避免成为有害之事。因此德性是善的概念是出于德性是知识的说法,且由于后者是一假设,前者亦然。若德性是一知识,那德性是一可教知识便是出于此假设前提的暂时性的结论。此一结论与《费多篇》69a-c的论述呼应 ,任何被世俗认为善的事物,如财富、健康、美貌及社经地位等,一定要有智慧或知识的伴随才有价值。若德性是善的,任何事物为善皆有智慧伴随,德性是智慧,即知识;若德性是知识,那它就是可教授之事。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一个建立在假设前提的假设性结论;此外《米诺篇》(89a3-4)提出的问题:关于德性的知识是知识的全部,抑或是其部分?未在此对话录中有任何讨论 。
  虽然确立了一假设性的结论,德性是可教授之事,但苏格拉底依然期待有人是天生的有德之人。若真有此人,应好生待他,以使他有用于城邦(89b)。这个议题旋即被搁置,两人接着讨论若德性可教授,那应该有教授德性的老师存在。在这个问题探究上,苏格拉底出人意表地邀请阿尼投斯(Anytos)——日后成为苏格拉底的三位指控者之一——参与讨论。谁是德性的老师?这个问题延续了《普罗大哥拉斯篇》的讨论(320c-328d),普罗大哥拉斯自诩是教授德性的老师,且能使学生成为有成就的公民。《米诺篇》言及,各种技艺的学习皆可找到相关的老师学习,如制鞋找鞋匠,医术找医生及吹笛子找吹笛人等,但学习德性之事既无法找诡辩学派哲学家,也不能找政治人物或运动员,因为前者败坏年轻人,后者甚至连自己的小孩都教不好。这整段的论述虽凸显出,城邦中不存在教授德性的老师,但也隐含一潜台词,苏格拉底是唯一能教授德性之人。
  从96d之后的论述,苏格拉底开启了一个新的议题:知识与真实看法的区别。他首先提醒之前的共识,有德之人一定是有益之人(87e),且有德之人若不具德性知识,但以正确的方式,即以关于德性的真实看法,教导他人,可产生一样的效果。苏格拉底以引导他人通往拉里沙(Larisa)的路为例,知识及真实看法皆具有相同的引导结果。换言之,“真实的看法在助益上不比知识差”(97c4-5)。尽管如此,知识不同于真实看法,这是个重要的知识论课题,柏拉图在《理想国篇》卷五及《塞鄂提投斯篇》200e-210b皆有所论述。《米诺篇》对此议题以一比喻的方式说明,真实看法不同于知识,因为它就像达伊达娄斯(Daidalos)创作的雕像,若没将它们拴住,夜晚时它们会逃跑(97d)。知识是被拴住的真实看法,故稳定,停驻,且不会逃走;真实看法则不然,短暂停留在灵魂里便离开。真实看法要如何变为知识,亦即,要如何将它给拴住及上枷锁?苏格拉底认为,“思考出理由”(aitias logismō)可使真实看法成为知识(98a3)。然而这似乎并未实质回应上述的问题,因为我们还是可以问:如何能思考出理由,使真实看法驻足停留?苏格拉底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回忆 。虽然借由回忆能思考出理由的说法,并非一容易理解的概念,但“知识是思考出理由的真实看法”这个观念,对后世的知识论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真实看法证成(justification)的议题。
  《米诺篇》尾声,苏格拉底将知识与真实看法的议题,带到政治人物是以哪一个来管理公共事务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政治人物不是借由知识,而是借由真实看法统治城邦。然而既然德性非与生俱来,也无法借由教授获得,因为无人是德性的老师,那它有可能从真实看法而来,可是拥有真实看法者,如预言家及占卜师,是倚赖神圣的启示获得真实看法 。好的政治人物受神祇委托,在城邦中完成重要的事情,但他们对自己作为无知。然而苏格拉底似乎依然认为,有具有德性知识的政治人物存在,他或他们可使他人成为具有德性知识的政治人物(100a2)。
  最后,他希望米诺能让阿尼投斯相信这些说法,“所以他或许会较温和些”(100b9-c1)。苏格拉底犹如预见阿尼投斯被他的说法给激怒,并于日后上法庭控告他。不幸的是,苏格拉底的死宣告米诺无法说服阿尼投斯,米诺没能对雅典有所助益。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徐学庸先生治柏拉图哲学有年,其对于柏拉图对话的翻译,有《理想国篇》和《米诺篇》《费多篇》三种,均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其翻译从希腊文原文出发,对原文亦步亦趋,甚至分行亦遵循Burnet的处理。其行文不惜牺牲中文表达的流利晓畅;初读虽颇觉佶屈聱牙,然颇得希腊文变化多端的韵味。特别是初知希腊语的读者参照原文来读,更有助于直入门径,不似经过中文习惯修饰过的译本虽则通畅,毕竟已隔一层。同时,徐先生在书里加入长篇解读和大量译注,也能帮助读者迅速领会柏拉图哲学的义旨,故可称后来居上的好译本。
  有鉴于徐先生译本的独特性,中国内地引进出版其译文的简体版本时,即加入柏拉图著作的希腊文原文,采取左右两页逐行对照的方式,力求便于希腊语和柏拉图哲学的初学者。此前出版徐译《〈理想国篇〉译注与诠释》的简体版,即依此方式处理;我们引进《米诺篇》《费多篇》出版中国内地简体版,也照此改成希腊文—中文对照形式。
  《〈米诺篇〉〈费多篇〉译注》简体版的编辑原则如下:
  (1)我们使用的希腊文原文,系采用Burnet编辑的Platonis Opera,1899年版,唯删去该版本的简单校勘脚注。分行与校勘符号亦采用此版,以便查阅。徐注对此后各校勘本异文多有讨论,已足见百年来柏拉图文本的校勘成果。
  (2)此版采用徐学庸的译文,分行一仍台湾商务繁体版。唯繁体版个别地方无法与Burnet本逐行对应;且有两处或因手民疏漏,缺失一两句子。在处理文稿时,我们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太庆译本,对缺失做了补充。至于分行的问题,我们不便依照原文进行调整,只能保持原貌,以空行补足行数。

  (第A:2页)
  (3)徐学庸先生多年研究柏拉图哲学,对于很多哲学术语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译法。因此,我们对本书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哲学术语——译法,均保持台版原貌,不予改动,以便读者了解徐译的独特面貌。
  (4)台湾繁体版中完全不出现希腊字母,所引用的希腊词汇均转写为拉丁字母。对此,我们亦保留原貌,未改为希腊字母,以免徒增混乱。







《米诺篇》《费多篇》译注 引言 本书旨在呈现柏拉图学园派两篇重要对话——《米诺篇》与《费多篇》——的汉译与详尽注释。这两篇对话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者以其对“德性是否可教”的探讨,开启了对知识与学习的深度审视;后者则以苏格拉底就义前的哲学辩论,集中展现了灵魂不朽的论证,并深刻触及了理念论的核心。通过严谨的译文和细致的注释,我们力求为中文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研究柏拉图思想的可靠文本。 《米诺篇》:德性的探寻与知识的边界 《米诺篇》是柏拉图早期对话中一篇篇幅适中但思想深刻的作品。对话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德性究竟是可以通过教导获得的,还是凭天生如此,抑或是通过其他途径?” 故事的开端,年轻的米诺因对德性一无所知而前来向苏格拉底请教。苏格拉底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机智的问答,引导米诺自己去思考德性的本质。 对话的进程,如同层层剥茧,苏格拉底首先尝试从“教导”的角度来审视德性。他指出,若德性可教,那么必有教导者与学习者,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然而,当我们环顾雅典城中那些被认为是最有德性的人,如 themistocles(地米斯托克利)或 Cimon(西门),我们发现他们似乎都未能成功地将德性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这似乎暗示,德性并非如技艺或科学那般,可以通过口传心授来习得。 接着,苏格拉底又探讨了“天生”的可能性。然而,若德性纯粹是天生的,那么它便与命运或机遇无异,个体几乎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得。这种观点同样难以令人信服,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德性是可以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培养的。 在排除了“教导”和“天生”的直接可能性后,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更具启发性的观点:德性或许并非直接来源于人类的教导,而是源于某种“神圣的启示”或“命运的安排”,即“神圣的指导”(divine guidance)。这种观点暗示,德性可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一种对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受到神灵的引导,而非纯粹的人为教育。 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引入了“回忆说”(anamnesis)的概念。通过苏格拉底巧妙地引导一个奴隶男孩,苏格拉底展现了即使是对几何图形一无所知的奴隶,也能在提问的引导下,自己“回忆”出几何定理的证明。这个著名的“奴隶男孩论证”,是柏拉图哲学中一个标志性的论证。它表明,学习并非是新知识的获得,而是对灵魂中早已存在的知识的唤醒。这种知识,包括对真理、对美的,以及对德性的理解,是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已经拥有的。 因此,德性的获得,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教导”,而是通过不断的追问、反思,以及对内在知识的回忆。这种回忆的过程,需要一个善于引导的教师(如苏格拉底),通过提问,激发学习者内心的潜能。米诺最后承认,他对于德性的理解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虽然他未能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已经被引导踏上了更深入的哲学探索之路。 《米诺篇》的译注,将重点放在梳理苏格拉底的论证逻辑,解释对话中出现的政治人物和历史背景,并阐释“德性”、“教导”、“回忆说”等核心概念在柏拉图哲学中的意义。我们力求准确传达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艺术,以及他对知识、真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早期思考。 《费多篇》:灵魂不朽与理念的证成 《费多篇》被认为是柏拉图在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一种庄严而充满悲情的方式,展现了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学辩论。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即将饮下毒芹之际。他的好友费多记录了与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场对话,主题是关于灵魂的不朽。 在狱中,面对死亡的临近,苏格拉底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反而对死亡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渴望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其真正的家园。这种观点,自然引起了费多等人的不解和忧虑。 为了回应这些忧虑,苏格拉底提出了几个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 第一个论证,即“生死循环论”。苏格拉底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且总是从一个对立面转化为另一个对立面。例如,生与死,冷与热,大与小。既然有生必有死,那么也必然有死必有生。如果死亡是终结,那么死亡之后便不再有生,整个宇宙的生机便会枯竭。因此,为了维持宇宙的生生不息,必然存在一个从死到生的过程,也就是灵魂的不朽。 第二个论证,即“回忆论的延伸”。在《费多篇》中,苏格拉底再次强调了回忆说。他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某些事物(例如,相等的事物),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关于“绝对相等”的理念。这种对理念的认识,并非来自感官经验,而是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拥有的。因此,灵魂必然在肉体存在之前就已存在,并且在肉体消亡后依然能够独立存在,从而证明了灵魂的不朽。 第三个论证,即“灵魂的简单性与不可分解性”。苏格拉底将灵魂比作一种复合体,而将肉体比作一种非复合体。他认为,复合体容易被分解,而非复合体则不易被分解。而灵魂,由于其能够思考、理解,并且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它具有一种简单性,不易被外力所分解。更进一步,他将灵魂与永恒、不变的理念相类比,认为灵魂本身也具有某种永恒的性质。当肉体因衰老而分解时,灵魂却依然能够保持其完整性,并走向它应有的归宿。 第四个论证,即“理念论的证成”。苏格拉底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理念(如美、善、正义等),是因为我们的灵魂与理念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他提出,如果灵魂能够认识理念,那么灵魂必然与理念一样,是某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而且,当灵魂脱离肉体后,它将能够完全、纯粹地回归理念的世界,与理念合一。 贯穿这些论证的核心,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苏格拉底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现象世界是变幻无常、不真实的,而真正的实在存在于理念世界。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完美的,是现象世界的原型。灵魂,作为思想的载体,与理念世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性。肉体的死亡,只不过是灵魂摆脱感官的局限,回归其更本真的状态,去追求和认识永恒的理念。 《费多篇》的译注,将致力于解析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各个论证的逻辑结构,深入阐释柏拉图的理念论,包括理念的性质、理念与现象的关系、灵魂与理念的联系等。我们还将探讨对话中表现出的哲学家的生死观,以及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所展现出的平静与尊严。对话中出现的费多、优底姆、克里托等人物,他们的提问与反应,都将在注释中得到相应的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对话的语境和内涵。 译注说明 本套译注的宗旨在于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译本,并附以详尽的注释。译文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兼顾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之流畅易懂。注释方面,我们将严格依据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阐释: 词语解释:对原文中出现的古希腊哲学、政治、文化等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例如“德性”(arete)、“理念”(eidos/idea)、“回忆”(anamnesis)等。 逻辑梳理:详细梳理对话的论证过程,指出每个论证的出发点、推论过程和结论,并分析其潜在的优点与局限。 哲学概念解读:深入阐释柏拉图的核心哲学思想,如知识论、形而上学、灵魂论等,并将《米诺篇》与《费多篇》中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柏拉图哲学体系中进行解读。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对话中涉及的雅典社会、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帮助读者理解对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关研究成果:适时引用和参考重要的柏拉图研究学者的观点,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阅读指引。 我们相信,通过本套译注,读者将能够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这两篇重要对话的思想精髓,并对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星辰的回响》的小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心惊,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微弱的光芒,悄悄地钻进读者的脑海深处。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主角们在那个架空世界中的挣扎与抉择;时而又骤然加速,爆发出惊心动魄的冲突场面,让人屏息凝神,手心微微出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它不是线性的存在,而是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过去、现在、未来交织缠绕,每一次对记忆的回溯都伴随着新的发现,每一次对未来的展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哲学深度。书中的世界观构建得宏大而又真实可信,那些奇特的生物、晦涩的法则、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微妙张力,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来,构建了一个既陌生又引人入胜的宇宙。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刚从一场漫长的、梦境般的旅行中醒来,带着一身的疲惫,却又沉浸在无尽的余韵之中,久久不能平静。这种阅读体验,是近些年来罕有的宝藏。

评分

不得不提一下《遗失的信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却能将复杂的情感和宏大的场景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内心独白的刻画,那种深邃、略带颓废却又充满韧性的内心挣扎,通过大量使用排比和反问句式被凸显出来,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共鸣。例如,当主角面对宿命的十字路口时,作者用了一整段几乎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模拟了意识流的奔涌,那种压迫感和紧迫感,让读者几乎能感受到角色心脏的每一次剧烈跳动。更难得的是,尽管文本的密度很高,但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比如将“希望”比作“深海中最后的光藻”,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

最近接触的《代码之外的守望者》,在主题的探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它并没有拘泥于表层的科幻设定,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在极端技术环境下的异化与坚守”这一核心命题。作者的文字中充满了冷静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提出的那些关于意识上传、数字永生等概念,绝非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紧密地结合了伦理困境和情感撕扯。例如,书中对一个“备份人格”与“原初自我”之间微妙的权利冲突的描写,极其发人深省,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自我”究竟是什么?是生物躯壳,还是不断迭代的记忆和数据流?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读完后,我好几天都在不自觉地反思我日常生活中对“真实”的定义。它不是一本让人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智力兴奋剂,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思维边界,非常推荐给那些喜欢硬核思辨类作品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寒武纪的耳语》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是大师级的。从翻开第一页开始,一股浓郁的、带着泥土和潮湿气息的哥特式阴郁感就扑面而来。作者对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无论是古老城堡里盘旋的灰尘,还是弥漫在低地沼泽上的永恒雾气,都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本身就是拥有生命和意志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作者用来烘托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节处理:例如,某个角色紧张时,窗外总会恰好有一只乌鸦飞过并发出尖锐的叫声;或者在揭示重大秘密时,室内烛火总是摇曳不定,投下扭曲的影子。这种环境与人物命运的紧密耦合,创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宿命感。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潮湿、阴暗、充满秘密的密室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潜伏在暗处的“某种东西”。对于喜爱悬疑和心理压迫感题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评分

我最近啃完的《靛蓝之潮》,给我的冲击感是结构性的。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并非单一的主角视角,而是采用了多线平行的叙事结构,穿插了日记、法庭记录、民间歌谣等多种文本形式,使得整个故事像一个不断扩大的碎片拼图。起初阅读时,我感到有些混乱,人物关系和时间线索像乱麻一样纠缠不清,但正是这种“混乱”塑造了故事本身的氛围——一个信息被刻意掩盖、真相被层层包裹的社会。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不同角色的主观叙述,让读者自己去辨析谁在说谎,谁又被误导。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智力参与度。到最后,当所有线索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汇合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对整个社会图景的清晰认知,是线性叙事难以给予的满足感。这本书挑战了传统小说的界限,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文学实验。

评分

物流没得说,隔天到;快递小哥也没得说,人很好;唯一的遗憾是包装有瑕疵,密封包装拿到手的时候已经撕裂,书页有污点,希望下次能注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封面完整,字迹清楚,内容很好

评分

好书,又恰遇299减100,赞一个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就是价格比较贵啊。

评分

包装精美,值得拥有!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有價值的參考譯本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