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 [Noncognitivism in Ethics]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 [Noncognitivism in Eth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施罗德(Mark Schroeder) 著,张婉 译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非认知主义
  • 道德哲学
  • 元伦理学
  • 情感主义
  • 主观主义
  • 道德语言
  • 价值理论
  • 分析哲学
  • 道德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9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0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哲学新课题丛书
外文名称:Noncognitivism in Ethic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非认知主义是当代元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族理论。之所以说它是“一族理论”而不是“一种理论”,是因为划归到它名下的观点多多少少各有不同,就像同一个家族中的不同成员一样。学界对它的定义也并不统一,有从“道德判断不能为真或为假”出发来定义的,也有从“道德思想不是信念”出发来定义的,不过大致可以确定的是,典型的非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包括艾耶尔、布莱克本和吉伯德等,他们都认为道德语词和普通非道德语词有着不同种类的意义。

精彩书评

  ★对于非认知主义自身和它所引发的复杂哲学问题,《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提供了就我所知好的导论。作者是怀着教学关切写作此书的。这里的讨论固然深入得足以维持哪怕是专业读者的兴趣,却}巴门槛放得很低。对任何一个哲学上的技术难点,施罗德总是悉心解释,以免让初学者吃闭门羹。
  ——马克·范·鲁金,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结合了才智耀眼的清晰表述、中肯均衡的批判性评析,以及极富思想性、精雕细琢的各章练习题。对于初入严肃元伦理学研究的本科生,这是一本理想教材;同时,更高阶的练习和作者对非认知主义观点所迎挑战的有力概览,还让此书成为研究生讨论班的完美文本。
  ——马克·提蒙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目录

致谢
序言
教师须知

第一章 元伦理学的问题
1.1 元伦理学是什么?
1.2 核心问题之一:形而上学与认识论
1.3 核心问题之二:心灵与语言
1.4 动机问题
1.5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
本章概要
拓展阅读
练习
教益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非认知主义转向
2.1 小引
2.2 情感主义究竟是什么?
2.3 史蒂文森
2.4 真值条件语义学
2.5 黑尔的规定主义
2.6 对非认知主义的再刻画
本章概要
拓展阅读
练习
答题参考
教益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弗雷格-吉奇问题:1939-1970
3.1 基本问题
3.2 吉奇
3.3 黑尔与组合语义学
3.4 与真值函项的对比
3.5 为乐观态度提供凭据的黑尔-斯马特论证
本章概要
拓展阅读
练习
答题参考
教益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表达主义
4.1 说话者主观主义
4.2 说话者主观主义面临的两个问题
4.3 表达主义的基本策略
4.4 表达主义和它之前诸观点的对比
本章概要
拓展阅读
练习
……
第五章 道德思想
第六章 弗雷格-吉奇问题:1973-1988
第七章 弗雷格-吉奇问题:1988-2006
第八章 “真”与客观性
第九章 认识论:愿望式思维
第十章 混合型计策
第十一章 前景与应用
术语表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
  3.5为乐观态度提供凭据的黑尔-斯马特论证
  我们已经看到,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止非认知主义理论给出这么一套办法,让我们知道如何从复杂句组成部分的意义出发,来确定复杂句的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直到1970年黑尔对吉奇和塞尔做出回应之时,还没有任何非认知主义者认真尝试过给出这样的办法,相反,我们从艾耶尔那里看到的是,很难设想这套办法可能的样子是什么。因为不能实际提供这样一套办法,非认知主义理论和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依照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为确定复杂句意义而提供的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对这些复杂句语义属性的预测,并且这些预测富有成效、准确合适:比如,它们可以准确预测哪些句子和相关复杂句不一致,以及相关复杂句会出现在何种有效论证中。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有这么一种可能性,即非认知主义者能够提出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相抗衡的办法,获得和后者一样的工作成果,那么我们该对这种可能性持多强的乐观态度?
  虽然黑尔自己并未就提供这种办法做出任何严肃工作(他所做的只是告诉我们,为了解决弗雷格一吉奇问题,提供一套这样的办法就是一个非认知主义者所需做到的全部),但是他就我们为何该对这点保持乐观给出了自己的论证,这个论证是就此问题给出的最清晰的论证之一。实际上,黑尔早在1952年就这样做了,远在吉奇或塞尔提出他们各自版本的弗雷格一吉奇问题之前。(斯马特J.J.C.Smart[1984]也提出了一个与黑尔非常相似的论证,所以,我把这个论证称为“黑尔一斯马特”论证。)正如黑尔观点的其他方面一样,他这种为乐观态度提供凭据(license for optimism)的论证也建立在与祈使句的比较上。黑尔的主要发现是,正如陈述句包括简单句和复杂句,祈使句也有简单句和复杂句之分;这两种祈使句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且它们之间发生逻辑关系的方式和相应的简单与复杂陈述句之间发生逻辑关系的方式非常相似。用黑尔最爱举的例子来说,“把门关上”这个命令和“不要把门关上”这个命令互相矛盾。所以,正如在一个陈述句中添加“不/并非”一词会使得新的句子与原句不一致一样,在一个祈使句中添加“不/并非”一词似乎也能得到一个与原句不一致的祈使句。
  黑尔的意思还不止于此。可以用来构造复杂祈使句的语词不只“不/并非”一个。例如,“把门关上,把窗打开”也是个复杂祈使句。正如“马克斯关上了门,莱拉打开了窗”和“马克斯没有关上门”“莱拉没有打开窗”这两个句子不一致一样,祈使句“把门关上,把窗打开”也和“不要把门关上”“不要把窗打开”这两个句子不一致。基于此类考虑,黑尔相信,既然祈使句显然确实以这种方式工作,而且祈使句之间也确实存在这种逻辑关系,那么就肯定有某种意义理论可以对此作出说明——而这个理论也将同样适用于道德语句。即,一方面,这个理论不仅能给出一种办法,可以让我们从复杂祈使句组成部分的意义出发,确定这些复杂祈使句的意义,而且也能给出一种办法,可以让我们从复杂道德语句组成部分的意义出发,确定这些复杂道德语句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不仅能预测和解释祈使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也能解释道德语句之间的相似逻辑关系。
  从黑尔这种为乐观态度提供凭据的论证出发,我们可以期待总会有非认知主义者能提供某套办法,使得我们可以解释有关复杂道德语句意义的很多事实——即便我们尚不能确知那些办法到底是什么。然而,这种乐观态度“许可证”的效力范围究竟有多大?这一点还很不清楚。之所以这么说,首要的原因是,陈述句和祈使句的结合方式与道德语句和非道德语句的结合方式似乎不全一样。
  ……

前言/序言

  1968年,厄姆森(J.Q.Urmson)的《伦理学的情感理论》(The E-motive Theory of Ethics)出版。他自称在书中对情感理论抱以“向往而不信随”的态度。彼时,非认知主义传统在英语哲学界已兴四十年之久,而对于厄姆森眼中非认知主义理论化的最初浪潮——情感主义(emotivist)观点——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本书却是唯一一本以全书篇幅对其进行批判性而又富于同情的讨论的著作;而且,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今天。然而,厄姆森的书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和处境的产物。尽管书中一些最重要的论见——譬如,对情感主义观点之间的差异、非认知主义观点背后动机的大致种类的讨论,以及对最早的情感主义在最终意义上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的探讨——依然成立,但是其讨论的其他部分如今就显得有些脱节了,而且,他对于近四十年来学界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这些话题包括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表达主义(expressivism)的发展、围绕真之紧缩论(deflationism about truth)而生的问题以及在处理弗雷格一吉奇问题中的各种进展。
  然而,尽管近八十年来非认知主义在关于道德的哲学思考中居于中心地位,却无有取厄氏之作而代之者。把各种非认知主义理论所引发的诸多话题、疑难汇集起来的现有论著,都是出自某种特定理论的拥护者之手。而这可能带来如下两点不良后果:一是,这些论著会主要关心各个作者分别提出的特定版本的非认知主义:二是,有时候这些作者可能倾向于根据自己的表述需要来组织非认知主义所面临的问题,从而阻碍我们清楚了解这些问题的全貌。
  在我看来,当我们要将这些论著拿做教学之用时,以上两种后果就会展现出各自的重大缺陷。不单如此,当我们作为元伦理学研究者的共同体,需要就我们现今所处之境和所成之事达成和整合一个共享的理解时,同样的缺陷也会清晰地暴露出来。这里,“共享的理解”在起码的意义上是指对不同观点之相对成本、相对优势的评估,在理想意义上则指对尚待完成的工作的更清楚认识。
  我在写这本书时抱着一个显然太过雄心勃勃的希望:希望这本书可以同时服务于教学和整合这两个目的。它会是一个有主见的、批判性的对该领域研究的导引,但大体上会对各种非认知主义理论抱以同情态度。我希望它对每个人——从未窥门径者,到专业研究者——都有用处。若它未能在人尽赞同的意义上整合该领域的研究,我愿它至少能为这种整合的可能样态提供一幅清楚而连贯的图景。这样,它或可提供一种背景性工作,以益于别的工作以相媲美的,甚或更好的方式描画出这个研究领域的状貌。本书的主旨在于,使读者充分参与其中,一起尝试弄明白如何使非认知主义取得成效。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对道德语言意义的深刻探索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一书,并非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地理区域的道德规范进行详尽描绘,也非对具体伦理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其核心在于深入剖析伦理学领域中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非认知主义。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严谨的哲学思辨之旅,探究道德判断的本质、道德语言的功用,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好”、“坏”、“对”、“错”等基本道德概念。 本书的写作宗旨,是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非认知主义如何在伦理学的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它对我们理解道德的本质提出了何种挑战。它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规范,而是侧重于对这些规范背后语言和意义的哲学反思。 一、 何为非认知主义?—— 概念的界定与核心论点 本书将首先清晰界定“非认知主义”这一概念,并将其与其他主要的伦理学立场,如认知主义(道德真理客观存在且可被认识)、直觉主义(道德真理通过直觉被认识)以及相对主义(道德真理依赖于个人或文化)进行辨析。 非认知主义者的核心论点在于,道德判断(如“偷窃是错误的”)并非对客观现实的陈述,不具备真值(truth-aptitude)。也就是说,一个道德判断不像“巴黎是法国的首都”这样的陈述那样,可以被判断为真或假。那么,当人们做出道德判断时,他们到底在做什么?非认知主义者对此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情感主义(Emotivism):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判断表达的是说话者的情感状态,类似于感叹词,例如“偷窃是错误的”仅仅表达了说话者对偷窃的厌恶之情,类似于“嘘!”或“太棒了!”。它是一种情绪的传递或唤起。 指令主义(Prescriptivism): 这种观点则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种普遍化的命令或处方。当一个人说“偷窃是错误的”,他实际上是在命令自己和他人不要偷窃,并且期望这一命令能够被普遍接受。它强调了道德判断的规范性和普遍性要求。 表现主义(Expressivism): 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含了情感主义等,强调道德判断的表达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等,而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描述。 本书将详细阐释这些不同分支的理论逻辑、代表人物(如A.J. Ayer、C.L. Stevenson、R.M. Hare等)的观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我们将深入探究,为何非认知主义者认为传统的认知主义模型无法解释道德判断的独特性。 二、 非认知主义的哲学根基与论证 理解非认知主义,离不开对其背后哲学根基的探讨。本书将追溯这些根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道德语言“非描述性”(non-descriptive)的洞察: 非认知主义者认为,与科学语言和日常描述性语言不同,道德语言在本质上不具备描述客观事实的功能。他们会援引语言哲学中的相关理论,比如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语言的批判,以及对“是什么”(is)与“应该”(ought)之间鸿沟的强调(休谟的“休谟法则”)。 对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之间关系的审视: 非认知主义者常常从我们实际使用道德语言的方式出发,来理解道德语言的意义。他们会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争论道德问题,如何劝说他人,以及在遇到道德困境时如何表达立场。这些实践表明,道德判断似乎更多地与行动、情感和态度相关,而非仅仅关于事实的认知。 对道德理由与动机关系的考察: 非认知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的提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行动动机。一旦一个人认为某事是“好”的,他就会倾向于去做;反之,如果认为某事是“坏”的”,他就会避免。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在非认知主义者看来,更符合情感或指令的性质,而非仅仅是事实的认识。 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论证的逻辑结构,以及它们如何支撑起非认知主义的整体框架。我们将探讨非认知主义者如何回应那些认为道德具有客观真理的挑战。 三、 非认知主义的挑战与回应 任何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论,都会面临来自其他理论的质疑和挑战。非认知主义也不例外。《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将深刻探讨这些挑战,并呈现非认知主义者为应对这些挑战所提出的种种回应。 主要挑战可能包括: 道德分歧的解释: 如果道德判断仅仅是情感的表达或主观的态度,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人们之间如此普遍且激烈的道德分歧?为何我们似乎总是在争论“更正确的”道德立场? 道德进步的可能性: 如果不存在客观的道德真理,那么我们如何谈论道德进步?例如,奴隶制的废除,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真正的道德进步,还是仅仅是社会态度的转变? 道德信念的理性基础: 如果道德信念不涉及对事实的认知,那么它们是否就丧失了理性的基础?我们是否只能通过说服或操纵来影响他人的道德信念,而非通过理性的论证? 道德语言的约束力: 非认知主义者如何解释,为何一些道德判断会产生如此强大的约束力?例如,当我们说“你不应该说谎”,这似乎不仅仅是一种建议,而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挑战的根源,并详细梳理非认知主义者对此的各种回应。例如,情感主义者可能会强调,道德分歧源于情感的不同,但可以通过诉诸共同情感或理性说服来解决。指令主义者则会强调普遍化原则,认为一个命令能否被接受,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被普遍遵循。 四、 非认知主义的当代意义与局限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不会止步于理论的梳理和辩论,它还将探讨非认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 对多元化社会的启示: 在一个文化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非认知主义的观点或许能提供一种理解和处理不同道德立场的新思路。它提示我们,与其寻求一个普适的、客观的道德真理,不如关注不同群体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表达与理解。 对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非认知主义的视角,促使伦理学研究者反思其方法论。它鼓励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入伦理学研究,更全面地理解道德现象。 实践中的应用: 虽然非认知主义本身不提供具体的道德规范,但其对道德语言功用的洞察,可能对沟通、协商、冲突解决等领域产生一定启发。例如,在处理棘手的社会问题时,理解各方情感和态度的表达,可能比单纯争论事实更为重要。 同时,本书也将坦诚地指出非认知主义可能存在的局限。例如,它是否会导向道德虚无主义?它是否会削弱我们对某些极端不道德行为进行强烈谴责的道德立场?如何在承认道德判断的非描述性特点的同时,保留道德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五、 结论:持续的哲学探索 《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最终将引导读者认识到,非认知主义并非一个终结性的理论,而是一个开放的、持续的哲学探索领域。它挑战我们对道德本质的传统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用。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对道德的本质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道德语言,形成更深刻、更 nuanced 的理解。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伦理学深层问题感到好奇、渴望理解道德语言背后哲学奥秘的读者的著作。它将帮助读者在错综复杂的伦理学讨论中,把握非认知主义这一重要的理论线索,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道德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酣畅淋漓的书,它成功地将看似严肃的哲学思辨,融入了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作者在梳理理论框架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对当下流行文化、媒体叙事中道德表达的观察和批判,使得全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表达差异的考察,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道德现象的理解边界。书中的引注和参考文献列表也极其详尽,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完美的下一步阅读指引。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高质量的智力激发之旅,它让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对人类复杂的情感与理性建构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当代伦理学领域最前沿的争论焦点。作者的论证结构严谨到了令人赞叹的地步,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上,几乎找不到可供攻击的逻辑漏洞。对于已经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足够多的智力挑战和新的研究方向。我反复阅读了关于“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那几个章节,作者对相关历史学派的批判性回顾,为我理解当下的讨论提供了极佳的历史纵深感。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强迫你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道德预设。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严肃学术著作,其价值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愈发显现。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哲学入门读者的绝佳选择!作者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德哲学的核心议题,让那些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陷入过多的技术细节和晦涩的术语,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不同流派观点时的那种公允与平衡,既没有偏袒某一方,又能精准地指出各家之长与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个问题有了更立体、更具批判性的认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直觉判断。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它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哲学对话,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非常推荐给所有对思辨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这本书的文笔出乎意料地富有感染力。作者似乎天生就擅长讲故事,他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道德困境案例来引入复杂的理论,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比如,他分析“电车难题”变体的部分,简直是精彩绝伦,让我忍不住放下书本,开始与周围的朋友讨论起来。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抽象的伦理学原则不再高悬于空中,而是切实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发生了碰撞。对于那些想了解伦理学如何指导现实选择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再轻易被煽动性的言辞所左右。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避开了传统伦理学中那些已被讨论烂了的“是什么”的问题,转而更关注“我们如何谈论”这些问题。作者的分析充满了方法论的洞察力,他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着力于解构我们思考道德问题时所依赖的底层假设和语言结构。这种元伦理学的探索虽然可能让一些期待明确行为指南的读者感到困惑,但对于追求哲学根基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全书的论证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近乎科学的审视态度,使得即使面对那些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也能保持清晰的头脑。它迫使读者去反思,我们声称的“道德事实”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仅仅是我们情感和语言体系的投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给力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给力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