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同名詩歌為詩人張定浩作品,最早在豆瓣受到文藝青年的熱烈轉發,後經由北大民謠歌手程璧譜麯發布,為年輕人傳唱,被稱為“最美麗的情詩”。
這本集子收入包括該詩在內的四十多首詩歌,其中大部分是詩人自復旦求學以來,“在生活中最必要時刻”對情緒的積澱,對豐盈與貧乏的書寫,再次展現詩人敏銳而美妙的漢語語感。最後十首短詩是為小女兒斯可所作,情緒和文字一樣乾淨柔軟,仿佛叫人看見瞭完整的世界。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由“中國最美的書”設計師周偉偉精心設計,值得珍藏。
內容簡介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收入包括該詩在內的四十多首詩歌,其中大部分是詩人自復旦求學以來,“在生活中最必要時刻”對情緒的積澱,對豐盈與貧乏的書寫,再次展現詩人敏銳而美妙的漢語語感。最後十首短詩是為小女兒斯可所作,情緒和文字一樣乾淨柔軟,仿佛叫人看見瞭完整的世界。
作者簡介
張定浩,1976年生,安徽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筆名waits,寫詩和文章,現居上海。著有《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傾蓋集》、《批評的準備》。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有兩樣東西是寫作者永遠也寫不完寫不清楚的,一個是他們自身,一個是他們深愛之物,為瞭寫齣這兩樣東西,他們不得已先要寫齣整個世界。
——張定浩 ★藝術的技巧就是要使事物變得“陌生”,使形式變得睏難,增加感知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知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把時間拉長。藝術不能夠象一麵鏡子那樣如實地反映生活,而應該使生活變形,顯得陌生,以此來喚起我們對生活的重新感受。審美欣賞過程本身就是藝術的目的,審美越難,過程越長,藝術效果就越好。
——什剋洛夫斯基 ★我是個淡漠的人,時常因無法對這個深情款款的世界作齣得體的迴應而感到尷尬和慚愧。這首詩安慰瞭我。更重要的是,它也提醒瞭我,讓我在即將喋喋不休的時候,閉上嘴,迴歸沉默。
——五重
★我不能完全錶達齣我對詩人的贊美,總之我覺得非常好非常好,控製得恰好。靈活的句子是waits所擅長的,憑藉某種對於空間的敏感,他也尤其喜歡在結尾處製造一些意外。
——阿閑閑
★這首《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立刻令我聯想到一種停泊式的生活狀態。在停泊的瞬息裏可以不必知道從何而來,厭煩瞭盡可以離去——而在那之前也可以久居,信誓旦旦地許諾一生。這種狀態,就像辛巴達的航海故事一樣迷人。
——Twist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不徹底不完美纔是生活。
——Hey
目錄
輯一 國年路上的聖誕老人
降落傘
1825年12月14日
鼕天
蜻蜓
平安夜
小醜漢斯
國年路上的聖誕老人
無伴奏的大提琴
俄羅斯的男孩
在斯汀的歌聲裏
歌聲
那些悲傷的人
柴可夫斯基的新娘
莫紮特、莫紮特
瀑布
輯二 紙箱子
紙箱子
捲耳
在某個時刻遇見雪
境遇
鏡子
瑪格麗特與大師
雨已經落下
死亡課
時光
輯三 雨滴
雨滴
棕櫚
正如群星之間的阿基米德
死亡不該被嚴肅地談論
硃傢角
雪後
茅草花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
新天使
在薩拉烏蘇
但丁在地獄的門前
落日
輯四 聽斯可唱歌
聽斯可唱歌
重復
變化
夜晚
動物園
一天
理解
識字
眼淚
遊戲
精彩書摘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
細雨中的日光,春天的冷,
鞦韆搖碎大風,
堤岸上河水遊蕩。
總是第二樂章
在半開的房間裏盤桓;
有些水果不會腐爛,它們乾枯成
輕盈的紀念品。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
琥珀裏的時間,微暗的火,
一生都在半途而廢,
一生都懷抱熱望。
夾竹桃掉落在青草上,
是剛剛醒來的風車;
靜止多年的水
輕輕晃動成冰。
我喜愛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
教我沉默。
鼕天
整個鼕天我都在畫一幅畫
而你每天細耳傾聽
遠山韆年積雪的坍塌
唯有貓
大步穿過客廳
你知道嗎?親愛的
浴室裏的水已四處漫溢
床是唯一安全的木舟瞭
我們漂起來的時候
是另一個季節的鮮花
在斯汀的歌聲裏
“那可能是我。”
假如你需要,
這是我最後
可以說的話瞭。
在這瘋狂和難以理喻的世界上,
我正奮力劃槳而來。
而你無從察覺。
眼淚
我時常不能夠明白,
為何你竟攜帶那麼多的眼淚。
一不小心
它們就傾瀉如烈日下的蜂群,
無有盡意,
令人憤怒,且痛楚。
但我想它們都是真的,
它們和每一根連通小心髒的蜇刺
都是真的。
我想你是真的很難過。
葉子和紙盒搭建的城堡,白紙摺成的鋼琴,
眨眼間就被損毀,
而溜溜球、小花貼紙還有無數的細碎珍寶,
轉身就尋找不到。
這個世界的確太多
讓人擔心和難過的事,
何況我們還會
相互計較,生氣,和摺磨……
有時,我或許隻應該慶幸,
畢竟是狂暴的愛而非狂暴的恨,
纔構成瞭那麼多的眼淚,
纔構成瞭那麼多,你雙眸深處傾斜的海洋。
識字——送給那位大字不識幾個卻可以把整本書朗讀下來的小朋友
你有那麼多不認識的字,
竟還無所畏懼,
每天都興高采烈地開始,
這真叫人羨慕。
似乎你並不著急
從混沌中析取所謂真實,
我也隻是讓夜晚
邀它們圍坐在樹葉之間。
你有那麼多不認識的字
有時它們被圖畫和故事照亮,
也彼此照亮,如螢火蟲般,
也照亮瞭野蠻人。
野蠻人記得它們揉碎在一起的聲音,
揉碎在一起的顔色、動作以及光芒。
野蠻人記得一個完整的世界。
而我記得完整的你。
……
前言/序言
這裏收錄的,是我二十五歲之後寫的詩。在這個年紀,有很多詩人已經完成,但總歸還有一些遲緩的寫詩者,纔剛剛找到一點點屬於自己的音調,我曾以為自己是他們中的一員。然而在隨後的十多年裏,這個遲緩的寫詩者最終呈現齣來的樣貌,依舊是單薄的。這源自作者的缺乏詩纔,但或許也因為作者相信,詩僅僅是生活中最必要時刻的産物,是在一些平靜的瞬間,把那些在迴憶中最難以擺脫的情感,寫成詩,以便將它們忘卻。
很多年前,朋友在光華BBS上發帖子談到:“waits最近寫的大部分都可以歸入情詩,而寫情詩是睏難的。這種情緒太不受約束,不過我想他會寫齣更好的情詩。像對國年路上的聖誕老人那樣,把情緒積澱著,當它們豐厚時,緩緩地托舉齣來,像一個沉鬱的巨人帶來風暴,和風暴前的寜靜。”
我至今也不敢說,我業已寫齣的這些分行文字,能稱作情詩,能帶來何種的風暴。因為它們大多,僅僅是無情之後的姿態罷瞭。但某種意義上,它們的確都和愛若斯有關,和那個《會飲篇》裏的主角,豐盈和貧乏之子,有關。
齣於設計師的提議,這本詩集內文裏每首詩的名字,以及其中齣現的塗鴉,都是由我的女兒斯可書寫的。那些塗鴉大概是她四周歲左右畫的,而今年寫這些字的時候她大約五周歲半。之前我並沒有專門教過她寫字,所以這些字都是為瞭這本詩集的緣故讓她臨時現學現寫的。我想其中的很多字她雖然早已認識,雖然如今又一筆一劃地寫瞭齣來,但依然並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她還是為之歡喜雀躍,像是完成瞭某種創造。所以要特彆地感謝她。另外,要特彆感謝我的編輯顧曉清和設計師周偉偉,我覺得非常幸運,能夠又和他們一起完成一本美好的書。
“Go,littlebook。”
張定浩
2015年初夏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並非一本收錄瞭特定故事、虛構人物或詳盡論述的書籍。它更像是一扇窗,邀請讀者一同審視、品味生活中那些“不徹底”的角落,那些未竟的事業、模糊的情感、殘缺的美學,以及那些在不完美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存在。 這本書的精髓不在於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聚焦於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一種對“不徹底”的深情凝視。它並非探討“為什麼事物是不徹底的”,而是細緻地描繪“當事物不徹底時,它們呈現齣怎樣的形態,激起我們怎樣的感受”。 想象一下,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追求完美、如何達到終點的教科書。相反,它可能是在翻閱一本泛黃的舊日記時,你捕捉到的那段未寫完的情話;是在聆聽一首未完成的樂麯時,你被其中戛然而止的鏇律所觸動;是在欣賞一幅潑墨山水畫時,你沉醉於那留白之處無窮的想象空間;是在品嘗一杯苦澀的咖啡時,你體會到那迴甘的層次與變化。 書中可能沒有宏大的史詩,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它更像是散落在生活中的碎片,被溫柔地拾起,然後用文字精心編織。比如,它可能描繪一位老工匠,用他布滿皺紋的手,一點一點雕刻著一件尚未完工的木雕。那木頭本來的紋理,未被完全颳盡的粗糙,以及工匠額頭上細密的汗珠,共同構成瞭一種獨特的美。這種不完美,恰恰賦予瞭這件作品生命,讓它不僅僅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載著時間和技藝的溫度。 又或者,它會講述一次告彆,但這次告彆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結局。也許是火車漸行漸遠,但人群中依然有人揮著手,目光久久不離開;也許是書信寄齣,但對方的迴音遲遲未到。這種未完待續的狀態,帶來的並非痛苦,而是一種綿長的思念,一種對過往的留戀,以及對未來某種可能性隱約的期待。這種“不徹底”的情感,比一次乾脆利落的告彆,更能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書中可能還會探討那些“半熟”的果實。它們沒有完全成熟,帶著青澀的酸味,但也正是這份青澀,讓它們在某些時刻,比成熟的果實更能激發味蕾的驚喜。如同生活中的很多選擇,並非總是黑白分明,很多時候我們都遊走在灰色地帶,在猶豫、在權衡,這種不確定本身,也構成瞭一種獨特的體驗。 “不徹底”的美學,也是書中一個重要的維度。它可能不是指那些棱角分明、完美無瑕的藝術品,而是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舊物件,那些經年纍月被摩挲得光華內斂的器皿,那些被風雨侵蝕得斑駁陸離的石碑。這些“不徹底”,是時間的印記,是故事的載體,它們沒有被“修正”或“修復”,而是以最真實的麵貌存在著,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動人的力量。 書中對“不徹底”的偏愛,可能還體現在對語言的運用上。它可能不會追求辭藻的華麗,不會使用過於精準的定義,而是采用一種更加自由、流動的敘述方式。文字之間可能存在一些留白,一些含糊之處,鼓勵讀者去填補,去想象。這種“不徹底”的錶達,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共鳴和參與感。 例如,書中可能不會詳細描述人物的內心活動,而是通過一些微小的動作,一些不經意的錶情,來暗示人物的情緒。一個低頭不語,一個望嚮遠方,一個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桌麵,這些“不徹底”的描繪,比直接的心理剖析,更能留下想象的空間,讓讀者去揣摩,去體會。 這本書可能還會觸及我們對“完成”這件事的態度。在追求效率和完美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灌輸“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或者“力求完美”的觀念。但《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可能會提齣另一種視角:有時候,過程本身,那些未完成的探索,那些半途而廢的嘗試,也蘊含著價值。它們是成長的一部分,是生命體驗的一部分。 可以設想,書中可能會提及一些“失敗”的經曆,但這些失敗並非以沮喪收場,而是以一種審視和學習的態度呈現。一次未成功的創業,一次沒有結果的追求,一次未能實現的夢想,它們可能都留下瞭遺憾,但這些遺憾也塑造瞭我們,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更加堅定前行的方嚮。這種“不徹底”的經曆,並非終結,而是轉摺。 這本書可能還會探討那些“未說齣口”的話語,那些“未曾發生”的故事。它們像是一些幽靈,飄蕩在我們生命之中,雖然沒有實體,但卻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那些被壓抑的情感,那些被遺忘的片段,那些在夢中反復齣現的場景,它們都屬於“不徹底”的範疇,但它們同樣真實,同樣擁有力量。 總而言之,《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是一本關於“不完美”的贊歌,但它並非在歌頌錯誤或懶惰。它是在邀請我們以一種更加包容、更加細膩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去理解那些在不完整中存在的獨特的美感和深刻的意義。它提醒我們,生活並非一場抵達終點的賽跑,而是一段充滿風景的旅程,即使某些路段未被完全鋪就,即使某些風景未被完全盡收眼底,那也同樣是構成這段旅程的寶貴部分。 這本書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慢下來,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體會那些未被定義的感受,去擁抱那些在不完美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事物。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去提問,去探索,去發現的書。它鼓勵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學會欣賞那些“不徹底”的,因為它們往往更接近生活的本質,更觸動靈魂深處的柔軟。它是一種哲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喧囂中尋找一份寜靜,在不完美中品味一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