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革”期間,青年時代的楊忠明嚮年齡相近的陸康、陸大同昆仲學書法繪畫,還經常去陸澹安、鄭逸梅、錢君匋、陳左高、硃大可、葉露淵、魏紹昌、蘇局仙等老前輩府上請教藝事,關起門來聽他們暢談舊上海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儒雅與睿智。日積月纍,楊忠明也裝瞭一肚皮舊上海軼聞趣事,80年代以來經常在《新民晚報》等報刊撰寫饒有情趣的文飯小品,上海的前塵往事與風雲際會,前輩文人的風範與市民階層的智慧,如涓涓細流滋潤著讀者心田。
作者簡介
楊忠明,1951年生,彆署霽光、寸陰樓主、明壺堂,祖籍江蘇昆山。20世紀70年代師從篆刻大傢陸康、陳茗屋先生學習書法篆刻。後又隨鄭逸梅先生學習“舊聞”寫作,80年代開始發錶文章,為《新民晚報》、《檢察風雲》、《食品與生活》、中國電信《翼時代》等報刊寫古玩、收藏、美食、旅遊等專欄文章。著有《玩物:老上海文玩》、《逸趣:老上海瑣記》、《外婆買條魚來燒》等。現為上海作傢協會會員,澳門《印緣》雜誌編輯,澳門美術齣版社副社長,澳門印社理事。浙江方山印社理事。
目錄
序 沒有範兒的藝術傢馬尚龍
舊事舊物
蛾眉豈讓人先——舊上海女校
老上海公園那些事兒
為聞雅音頻入座——上海老書場
從來佳茗似佳人——老上海的茶館
澡垢雪滓真快意——老上海渾堂
老上海的水井
老上海的風災
上海藝苑真賞社舊聞
上海西泠印社舊聞
煙紙店老虎竈
滬上煤球爐憶舊
隨風飄去的年味
申城過年憶舊
兒時暑假憶舊
祖父白相老上海
四明村老弄堂
新城隍廟憶舊
真如訪古
滬上江陰路憶舊
申城街頭憶舊
老上海人傢的舊物
記憶中的舊物
臭蟲憶舊
食在上海
食尚往來說舊事
文人與美食
吃食堂記舊
上海泡飯憶舊
西林禪寺的天廚妙供
聞臭識香味美鮮
老上海人吃豆腐
聽老廣東說臘味
老上海烤鴨舊聞
滬上甲魚舊事
上海人與黃婆魚
老上海的幾種餅
上海水果憶舊
食桃憶舊事
橘子舊聞
我的綠茶地圖
糖炒栗子舊聞
海派收藏
老上海田黃石軼事
海上文人玩石舊事
老上海的硨磲故事
滬上景泰藍舊事二則
滬城剔紅雕漆舊聞
露香園“顧綉”舊聞
老上海文人與紫砂壺
上海紫砂壺舊聞
“斯的剋”舊聞幾則
老上海的微刻微雕
名人雜記
張偉生字裏蘊乾坤
陳誌宏畫登上“雪龍號”
徐本健筆下蟋蟀圖
俞林虎悠然見南山
宋肇年筆底現彩霞
萬芾彩墨優雅寜靜
林墨破筆書“老藤”
耿忠平山水呈風骨
張之發金碧山與水
孫君輝印含安持韻
李唯茶印兩清心
陳英丹青齣新意
彭鳴亮製壺新創意
王安宇微雕齣絕活
劉國斌心有閑情藏厚德
聽“蟹王”說蟹的故事
韋小寶墨竹醉天下
吳元浩地攤淘瓷樂
李偉慶秘藏圓瑛印
後記 一路清歡何菲
興餘閑話
精彩書摘
《上海什錦》:
蛾眉豈讓人先——舊上海女校外國教會辦女校若問:老上海最早的女校是哪一所?據史料記載,應該是185()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在南市道教白雲觀隔壁開辦的裨文女塾(裨文女中),在這之前,上海婦女目不識丁者十占八九,封建社會崇尚“女子無纔便是德”之理念,婦女纏足禁錮在傢無緣上學。女校開張,使上海婦女有機會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當然,外國教會辦女校,其目的是在婦女中傳播宗教信仰,培養西方文明的“淑女”。現在江蘇路上的市三女中前身,是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創建於1892年的中西女塾(中西女中)。最早建於今西藏中路沐恩堂東側,宋慶齡三姐妹曾就讀該校。1916年教會將校捨齣售給揚子公司建造揚子飯店(即今申江飯店),得款後在滬西憶定盤路(今江蘇路155號)購地另造分校,1930年改為中西女中。1952年6月,聖瑪利亞女中並入後,改名為上海第三女子中學。早期滬城此類女校還有清心女中、惠中女校、文紀女塾、徐匯女中、啓明女中等18所,大多創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以前。舊時的聖瑪利亞女校,已經成為一所貴族女子學校,學校完全按照美國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課外,還有宗教活動,傢政訓練和音樂舞蹈錶演等選修課,傳授西方上層社會的禮儀、社交知識。
國人自立辦女校清末,梁啓超、鞦瑾等人鑒於外國教會女校不斷擴展,在上海發錶文章痛陳女子無文化之害,以及女子教育對爭取女權和強國強民之重要性。康有為等人提齣必須大力發展女子教育的主張。於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維新人士經元善創辦的經正女學在上海城南桂墅裏(今江南造船廠附近)成立,學生數十人,該校提倡女子放足,課程設置中文、西文、醫學、女紅4門。戊戌變法失敗,經元善遭通緝,學校被勒令停辦。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蔡元培等人創辦愛國女學、吳懷久創立務本女中之後,啓秀女中和民立女中相繼開辦招生,這是國人在滬上早期創辦並在當時影響很大的5所女校。曩時,孫中山先生十分重視女子師範教育,曾稱:“四萬萬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女子師範。”1912年,民族資本傢淩銘之創辦南洋女子師範學校。清末民初,國人在滬開設的女校還有成東、崇德、養性、坤範等。五四運動時期,要求大學開放女禁之呼聲日益高漲,在當時一般大學仍拒收女子情況下,上海十幾所女子高校如上海女子美專、兩江女子體專、上海女子商科學校等應運而生。
文化名人與女校老上海的女校造就瞭許多文化名人。阮玲玉,中國早期影星,1910年齣生於上海。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母親節衣縮食,讓她就讀於上海崇德女子中學。1926年,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張愛玲,筆名梁京,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傢,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31年鞦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1932年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其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其第一篇散文《遲暮》。丁玲,生於湖南省臨澧縣。幼喪父,隨寡母艱苦度日。
1922年到上海,入陳獨秀、李達創辦的平民女學讀書。王人美,民國十五年隨二哥王人路到上海,民國十六年人黎錦暉主辦的美美女校學習歌舞。民國十七年,美美女校改為中華歌舞團,王人美成為該團的主要歌舞演員。民國二十年人聯華影業公司,開始走上影壇。
女校師生愛國心中西女中校方重視英語、數理化教育,學生畢業後赴美留學較多,一些富傢弟子以娶中西女中畢業的西方式“淑女”做妻子為榮。然而在蔡元培主持下的愛國女中,頗注意國學、體育,培養女子強健的體魄,還設置國畫、手工、樂歌、傢政等適閤中國國情的課程。南洋女子師範是以振興女子教育和培養女教師為宗旨,其校歌中有“同是圓顱方趾,知識完全,道德完全,蛾眉豈讓人先”等詞句。為紀念鞦瑾而創辦的競雄(鞦瑾號)女校,辦校宗旨是“使國民得應有之智技能,俾得自謀生計”。由愛國人士黃紹蘭創辦的博文女校平時注意灌輸愛國思想教育,許多學生積極投入五四運動。上海平民女學,當年由中共早期領導人主持,旨在培養婦運人纔。抗戰時,泉漳、中華女子初級職業補習學校、華東、啓秀、新本、南洋女中、女工夜校等校開展抗日救亡愛國活動。《孽海花》作者曾樸的小妹曾季肅是名門閨秀,曾就學於愛國女校,接受瞭學校裏新文化、新思潮等愛國主義教育,辛亥革命中,她與同學們積極組織“女子軍事團”支援革命軍,被推為團長,在上海光復的戰鬥中,她們協助革命軍戰鬥、募餉,工作齣色。
齣身官宦之傢的崇明文化名人施淑懿自幼好吟誦,常懷憂國之心。民國九年,她任縣立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五四運動期間,她常和學生們一起上街遊行,被稱為瀛洲女傑。袁希潔,齣身書香門第,1912年她變賣首飾籌措錢款,在上海西倉橋自辦愛群女校,自任校長,自編教材授課,親定“勤、慎、莊、儉”四字校訓,該校成為老上海知名女校之一。
舊事若夢迴頭說小說《長恨歌》開頭,描寫王琦瑤和蔣莉莉之間那種傢境不同而趣味相投的女學生的青澀友情,以及平凡庸常的吳佩珍最終當上瞭富商傢的少奶奶,應該是那時女校學生的平常故事。舊時,在外國教會辦的女校中,學生必須讀《聖經》、做禮拜;外語被列為主課,一些學校的中國曆史、地理課本都用外文編寫;有的學校規定宗教課不及格者開除齣校;校內不許升中國國旗,隻能升創辦人所屬國國旗;還規定學生畢業後隻準嫁給基督教徒。聖瑪利亞女中學生,必須早晚行祈禱禮,學生請假外齣必須由傢屬或保證人報告校長,紀律頗嚴,往來信件校長有檢查權,學生穿衣不能露肉在外,學費昂貴,每學期大洋80元。可見洋人辦女校,明顯帶有殖民主義色彩。
……
前言/序言
上海什錦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上海什錦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