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集:诗词自话

邓云乡集:诗词自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云乡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邓云乡
  • 清代诗词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自述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8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89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邓云乡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史大家邓云乡一生诗词作品的汇集。作者以诗为史、以诗为传,记录了他的社会交游和那个时代的风物人情,可以说是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的所思所想。

内容简介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一生诗词作品的汇集。分为诗、词、曲三部分,内容具有史料价值,是研究邓云乡先生唱和交游的重要资料,也是其心灵吉光片羽的留痕。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目录

我与诗词(代序)
诗 钞
闻救济民间艺人有感
赋得“万里长江第一桥”
雨后中山公园看芍药
江湾杂事诗
长兴岛围垦杂咏
陶然曲
后陶然曲
屋漏口占
潭柘寺银杏树
里仁街家居早秋
秋日小诗
秋日过法源寺
秋日吴门访西野翁归后又寄诗
题赠《北方论丛》五周年
壬戌除夕抒怀
奉蘧常夫子命为拟书法四绝句
春日与从周教授访龙华寺和喻蘅兄诗
吴门挂单竹枝词
吴门之春吟草
八三年南京红会杂诗
乙丑元旦书红二律
恭贺俞平伯师
寄重梅仁丈
梓翁修豫园东园成为一放歌
水仙花开
移居杂诗
延吉新居杂诗
豫园雅集周年诗话
国庆四十周年感赋
扬州纪事诗
痛悼平伯老师
秋园观画诗
京华行纪
一九九一年杨浦公园菊展
看《皇城根儿》有感
红楼宴新咏
海天诗柬
奉和《梦迢迢》新剧上演佳什呈杜宣学长
题《水流云在杂稿》
并州吟
访台诗选抄
看中央电视台《三国》连续剧试放
海盐纪行
第七届豫园雅集感赋
悼亡诗话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帅百岁诞辰纪念诗
雪诗四十四韵
春柳词
寄二弟
丙辰岁末则夫兄银川归来诗以慰之
诲余兄书来抄寄都门诸老新作因呈四律
读重丈题雪涛老人画牡丹诗感赋长句寄呈二老并乞
小幅牵牛
奉和重梅老人丁巳中元后一日游颐和园原韵
再用重梅老人原韵柬暑中湖漘消夏诸老用记快游
丁巳秋以旧存朵云轩小笺数札分寄都门诸老并系五
绝句
渊若诗翁惠寄和章六绝句再依韵呈正
再寄京华诸老
亡书
呈雪涛老师
奉和柏森兄丁巳重九登江亭云绘惠寄之作
夏日坐云绘楼,闻园中人谈慈悲庵辽代经幢及园中二
牌坊均于乱中毁弃失去
丁巳冬祝重丈八三寿辰,用自寿诗原韵
谢重丈
奉答柏森兄
一冬晴光喜暖再寄柏森兄
丁巳除夜辞岁
长句寄振杰兄
戊午上元夜奉怀都门潘老
振杰兄书来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因以奉答
寄人
戊午上元夜喜晴
戊午正月奉和柏森兄丁巳岁杪寄怀之作
戊午春日偶成
戊午春游杂诗
寿浦东黄兄六十
归途口占
奉寄西野兄
蝴蝶会分韵
奉题篷舟先生洪度集笺注乙编
奉答京师友好问讯
寿田遨兄六十整寿并步自寿原韵
戊午残腊国桢西野二老虞山访书因呈俚句致意
答西野兄
送别国桢夫子
戊午除夜己未元日送旧迎新得诗
奉和咏曹雪芹原韵并柬端木曹公
骙若丈书来偶感
济南红会寄诗二绝句
游瘦西湖
奉和邓尉探梅诗
正定道中
题甪直斗鸭池
病中得诗
初游甪直小诗
甪直纪游诗
贺诗
赠豫园主人
书赠豫园绿波饼家
甪直拍红楼赠人小诗
扬州三绝句
赠诗
风雨瓜洲口占
题赠扬州富春茶社补壁
赠陈丽女士
赠振国先生
晨起口占
重梅老伯九秩晋一志庆
题俞丈平伯师《重圆花烛歌》卷子
都江堰纪游
成都客馆小诗
乙丑重阳因病旅居成都游王建墓
看菊偶感
壬申七月苏州园林博物馆成立
苏州园林题句
茶艺会题句
感事二律
苏州郊区所见
小诗
赠北大袁行霈教授
山西杨栋先生端阳寄书小诗答之
寄西野兄八秩华诞
江南冬雨初霁
自况
为人题句
赠日本书家永保秋光教授
无题三首
题戴春帆先生印谱
答费在山兄
忆大同
谢瓜小诗
南游杂诗
答谢巨锁先生
吟北京旧宅
一九九一年六月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会期间留题小诗
忆山镇二首
题赠台北“中研院”友人
一九九三年访台杂诗
一九九六年夏与为峰同去苏州
怀壶因老人
读书杂吟
香山曹雪芹纪念馆
寄陈巨锁先生
病中
无题二绝句
新加坡吟坛前辈潘公受虚之学长赐寄红楼杂诗依韵奉和
并乞郢正
无题
以诗代贺年片
贺满子尊兄仲华大姐八秩双庆
寄柳存仁教授
一九九六秋稷园雅集来今雨轩
丙子岁暮七律
游湖州小诗
一九九七年北京国际红学会题诗
和友人
欢聚有感
萍萍女士来访
题赠红楼学术会兼贺玉言先生八秩华诞
戊寅中秋前偕湜华过吴门寓草桥宾馆游大公园口占
贺婚诗
滴翠亭诗
纪事诗一首
沁芳拾趣
冀中之行
沪成列车所见
应富春经理之嘱,为店中题诗一首
宣南四合院内咏秋
忆藤萝饼
京华竹枝词
甪直诗话奉答叶老
古城拾诗自话
搬家诗话
蜀中旧游诗话
杭州茶事竹枝诗话
丙子归京竹枝词话
祝明旸法师为大熙和尚传法
祝贺张中行先生米寿
楼外楼秋吟纪事
词 钞
清平乐·欢迎伏老来沪
凤凰台上忆吹箫·祝福周璇病愈
永遇乐
永遇乐
永遇乐
双红豆
思佳客·元旦书怀
金缕曲·豫园雅集新词并序
宴山亭
双红豆·题台湾版《红楼风俗谭》
浣溪沙·春词
浣溪沙·杂咏
摸鱼儿
满江红
贺新凉
永遇乐
念奴娇
贺新凉
水调歌头
永遇乐
扬州慢(用白石韵)
永遇乐
水调歌头
金缕曲
水龙吟
金缕曲
金缕曲
金缕曲
鹧鸪天
金缕曲
水调歌头·重过瀛台
汉宫秋·庚申初秋苏州耦园感赋
满庭芳·题梓翁画竹
金缕曲
鹧鸪天·怀人
渔家傲
扬州慢
鹧鸪天·有寄
鹧鸪天
金缕曲
满庭芳
念奴娇·京都七月半
踏莎行
鹧鸪天·吊大郎诗翁
浣溪沙
木兰花
浣溪沙
玉楼春
玉楼春
满江红
浣溪沙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蝶恋花
临江仙
月华清
水调歌头
永遇乐
风入松
玉楼春
浣溪沙·京华别海上友人
金缕曲
永遇乐
鹧鸪天·为周退密先生题画
千秋岁引
鹧鸪天
水调歌头
满庭芳·题赠王扶林导演
摸鱼儿
如梦令
菩萨蛮
念奴娇
蝶恋花
浣溪沙
扬州红楼宴词话
苏园花事词
百年梨园沧桑词话
散 曲
消暑感事散曲
后记一
后记二

前言/序言

  我与诗词(代序)
  诗,是什么?我说不清楚。什么是诗?我也说不明白。这都是老实话,自然,让我东拉西扯瞎吹,我也能吹出不少。但那只是瞎吹,穷聊,乱侃,那不是老老实实的真话,实话……但是我虽然说不清楚,说不明白,却似乎有时偶然有那么一点感觉,居然也会写出一些似诗非诗的东西,有时还刊登在报纸上,而且现在居然编成一本《诗词自话》准备出版,是自己过去很少想到的,却成为现实,自己也感到有些奇怪。因而编完了,先想在前面作个说明。说说我与“诗”——这个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的“它”的关系。
  前年我偶然接到远在山西雁北、大同古城的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朋友韩府的来信,信中附了一个书目,问我与所附书目中的作者是否有宗亲关系,因为他从读我的一些书中,了解到我原籍是山西灵丘县,就寄来灵丘邓氏一些古人的书目,内开:
  邓克劭,字如许,清灵丘人,著有《自适集》。
  邓克昭,字晋德,克劭弟,岁贡生,著有《月令拾遗》、《灯余草》。
  邓赞清,字少参,号梅亭,克劭子,恩贡生,著有《梅亭诗草》。
  邓永清,字晓村,克劭子,乾隆丁酉拔贡,著有《南阜山房集》。
  我得着这封信十分珍贵,因为我知道邓永清这个名字,小时在老家东河南镇北街戏台正面大匾,黑地金字:“霓裳羽衣”,上下场门小匾,白地黑字“今演古”、“假作真”,署款就是邓永清。我记得十分真确,而且直到五六十年代回北京,父亲说起家族旧事,还常常说“永清爷长……永清爷短……”等等,而且也知道他是“拔贡”。清代“拔贡”是没有考中举人的秀才,每隔十二年才考一次,一县只取一名,再到京中朝考,一等也可外放知县,也是很不容易的。是举人、进士而外,仕途中的一种特殊功名。一看这位老祖宗父子兄弟居然都有著述诗集流传下书名来,也是极为可喜的。而且我长期因听父亲说起,便误记这位老祖宗是我高祖父,但一看科甲年份是“乾隆丁酉拔贡”。乾隆丁酉是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而我曾祖父邓飞熊,是同、光时代的人,往前数二三十年,离开一七七七年还差半个世纪以上呢。我甚至怀疑乾隆丁酉是道光丁酉,即一八三七年,但又想材料虽是抄的,且十分清楚,如抄自古书不大会错,为此一直怀疑着。去年河南有家《寻根》杂志,让我写文章,我很感慨,又因老家祖居全部被地方拆光了,只剩一口井了,祖坟也被铲平改建车站了,小小老百姓生逢乱世,流浪在外,能保住一条命就很不错了,什么“根”?如何“寻”?早被连根拔了,还谈什么“寻根”呢?又一想,居然又有不相识的朋友,辗转寄来祖宗的书目,而且十分清楚,是诗集,这是多么可珍的“祖德”呢?但是“高祖”永清爷和曾祖飞熊公年代相差太远,接不上代,如何办?过去家中有《亡疏折》,由远祖直到近三代,记得清清楚楚,逢年过节,即使在异地他乡,也可以按折上所记,书写“亡疏”,祭祀各代祖宗,但这个《亡疏折》,“文革”时,早被抄家的“革命家”们当反动罪证抄走,不知哪里去了。这样我的高祖是谁?名讳是“某某”,就成永远的“?”了。但又有峰回路转之趣,最近山西文化厅厅长好友成葆德兄寄来一本《灵丘县志》,我才弄清了曾祖父邓飞熊的父亲、亦即我的高祖父名邓绍宗,曾祖的祖父名邓景元,亦即我的五世祖了。由曾祖往上数,再接两代,一般以六七十年计,才能接上十八世纪的乾嘉盛世,接上乾隆丁酉拔贡的永清公,那就是六世祖了。因而地面上的根,祖坟虽然掘了,祖宅虽然铲平改建粮仓,似乎“连根拔”,无处可寻了。而各种文献还在,从文献记载上寻根,居然找到六世祖、七世祖,不但各代清清楚楚,而且还有各种著述,所以“根”尚是可寻的。“连根拔”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我写给《寻根》杂志那篇短文,迄未登出,大概是编辑或者错会我意,感到我的话说的不中听,所以冷处理了。其实这是历史,我一个小小的老百姓,在任何时代,既无力抗拒历史,也无心改变历史,“寻根”也者,也只是一句话,说说而已……“逝者如斯夫”,又真能寻到什么?不过遗憾的是,永清公以上那么些远祖辈著述了什么《自适集》、《月令拾遗》、《灯余草》、《梅亭诗草》、《南阜山房集》等等,我却一部也没有见过,多么引人思念呢!
  过去有句古谚:“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直到今天,“积德”仍旧是一句普通话,也常常听人们在争吵时说:“积点德吧……”德是什么?自然科学上没有办法解释,但遗传学上的遗传基因,现在成了世界尖端科学。
  先父汉英公一生也欢喜作诗,曾有两句诗道:
  五百年来宅滱阴,绵绵累世尽儒林。
  这是一首律诗的起句,可惜原诗我背不出来了。滱水是唐河的古名,中国古地名习惯,山北谓之阴,水南谓之阴,如淮阴,在淮水南岸,江阴,在长江南岸,故乡东河南镇在唐河南岸,故称“滱阴”。我祖父邓邦彦,字选青,是举人出身。考中举人的人,都会作试帖诗,所谓五言八韵,形同连在一起的两首五言律诗,且限韵。但祖父去世过早,且又有大烟瘾,不照相,不知什么样子,也未见过他写的诗文,更不要说诗集了。年轻时听父亲说,老家有祖父两箱日记,其中或记有诗文,不过从未见过。而父亲却很喜欢读诗作诗,而且都写近体诗,一部《十八家诗钞》,老年时,一直放在桌子边,反复咏诵。晚年六十年代前期,还和北京几位老先生时相唱和。写过一本系统的《京华纪事诗》,一百二十首,有诗有注,我曾替他小楷抄过一个复本,用的是朵云轩的竖格纸,他十分高兴。前面有序,后署“序于不食马肝之庐”。用《汉书?辕固传》“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典,以寄托其感慨。原稿留在北京,所抄复本装订好放在上海我家中,“文革”抄家抄走了,北京原稿扫“四旧”时烧了。自然都没有了。至于他平日的诗,都未留稿(自然留稿也留不住),我全首一首也记不住,只记得一些断句。如:
  来时烽火地,归路藕花天。
  一九三六年晋南打仗后,我姑丈贾理宣被任为某县县长,只数月至夏日即被撤换,他写了三首五言律诗去安慰他。他曾讲给我听,我只记住这两句。另有“撮土补创痍”句,另一句也忘了。
  乱世犹闻弦诵声,与君重见不胜情。
  劫历红羊伤国脉,变同苍狗亦天心。
  一望家山见忽明……
  这是沦陷时期一九四三年冬,他冒险回故乡探望时写的三首七律的断句。第一联是在县城见一亲戚教私塾时赠诗的起联。第二联是另一首感事七律的颈联。第三是近灵丘县境见某山七律的起句。
  偶过正阳桥下望,惊心不是旧腰围。
  这是五十年代他送一同乡回老家时二首绝句一首的结尾二句。
  窗前正读高士传,门外忽停长者车。
  一九六二年间,他北京老年诗友中,有位洪老先生,做过天文台长,早期留日,年已八十余。坐三轮车到里仁街家中去找他,他写一首七律答谢,这是中间一联。但可能我记错,因平仄失粘,“士”、“者”二字都是仄声字,对不上。记得“文革”前我也曾替老人家抄了一本,虽然不多,也有几十首,也是用朵云轩那种素雅格纸抄的,只可惜当时没有复印机,能复印几份保存多好……真是历史的遗憾,现在无处寻觅了。靠我脑子记忆储存毕竟有限。我真佩服二千多年前的伏生,能够背出《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等许多书,连用孔子家庙鲁壁中拆出来的竹片《论语》核对都不错,可见伏生背诵的功夫,所以《论语》又叫《鲁论》。但是中国两三千年的背诵的读书方法,自从五四运动以后,都为洋鬼子教育方法所代替,老的“背功”,没有人讲求了,所以我这一代就差多了。连老爷子的诗,只记得一些断句,整首的一首也背不出了,真是不肖子孙。有什么话说呢?
  北大老教授罗膺中先生《鸭池十讲》中有一篇《诗人》中曾说道:
  近二十年来,新诗发生,由外国诗的影响,诗人一名,才又在新文坛上出现。于是,凡有一两本诗集出版者,大家便群以诗人呼之。诗人一名,几乎代替了当日的骚人墨客。
  我不知道在外国是否应当如此,若在中国,诗人一名,是不应该如此滥用的。
  所以,诗人这个题目,有重讲一次之必要。
  罗文前面还引了《楚辞?九辩》:“窃慕诗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其实这位罗老先生太认真,当年那些男女学子,能哼两句“妹妹我爱你……”或“热血沸腾了……”的新诗,以及哼两句“薛蟠体”的平平仄仄的打油句,谁不想戴一顶诗人的桂冠呢?我作中学生时也曾上过这个瘾,也写过新诗,也学过平仄。自然多少也受点老太爷的影响,也受点学校老师的影响。在我读高中二年级时,国文老师名陈斐然,鲁迅先生住砖塔胡同时,他常去看望,《鲁迅日记》中多次记到。也是苦雨斋座上客,而且还请知堂等名教授。《周作人日记》一九二九年一月十四日记云:
  又往忠信堂应斐然招宴,到者玄同、劭西、幼渔、子鹤、检斋、凤举、淑孙、祥×女士及陈君夫妇共十一人,九时回家。
  钱玄同、黎锦熙、马幼渔、黎子鹤、吴检斋、张凤举等当时师大、北大经常来往苦雨斋的名教授都到了,可见陈斐然先生当时的身份,也可能新婚不久请老师,总之不同于一般老师,可是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沦陷八年的中期,一九四一年,陈先生教我们国文,讲唐代时期,讲唐诗,一次作文,就以贫富生活的反差对比,让我们拟一联七言律诗对句,简单说就是七言对子。而且让回家先想,我回家在父亲的帮助下拟了三副,现在只记得其中联是:“一派弦歌舞狐步;几家风雪泣牛衣。”学生初学,用字较为粗俗。第一句前四字,我原是“一阵弦歌”。陈先生说这一联对仗不错,只是“阵”字不好,改为“派”字。回到家中,父亲也说改得好。这样我对旧诗有了一些体会。但平时读了些古今人的诗,平仄懂了些,自己却不会作整首的诗,也没有想作过。
  一九四三年春,在和平门外师范大学旁听夏枝巢先生讲诗词,时清明节近,忽有所感,写了四首绝句,现在只记得一首:
  陶家庵畔草初生,一路春禽送好声。
  只是有家归未得,年年客里过清明。
  当时这四首绝句自然十分幼稚,只是陶家庵是故乡祖坟,童年在家乡时,年年清明,必伴随父亲去上坟祭祖,自到北京后,过了两年,就“七七事变”,再不能回老家去上坟了,所以感慨,写了四首小诗。因感情真挚,送给枝巢老人修改,老人改得十分细微。记得第三首结尾两句原来是“弱弟不知愁况味,声声频唤叠金钱”。枝巢老人把这两句都改了,前一句如何改,忘了,后一句改为“纸灰白袷晓风单”,回家父亲看了说,不如原来句子真切。抗战胜利后,我在北大上学,和陆语冰先生在《新民报》“北海”版上唱和七律,叠韵至七八次之多。首唱是我的,用“微”、“灰”韵《游陶然亭》二律。语冰先生和章用《江亭》题,用“微”、“灰”韵。后来三叠四叠,越和越多,题目就记不清了。
  由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六年这十年间,忙于找门路混饭吃,忙于交女朋友找对象,忙于交待历史、改造思想,忙于写交待、写检查、写检讨,忙于听报告、开会……空下来也读读古人诗词,至于自己写,那就再无此闲情逸致了。一九五六年正式调到上海,安顿了家,已经三十来岁,教书生涯,看书就多起来了,思想也细了,静了,有时偶有真情实感,便触动了诗的思致。有一次看报,见到一则救济民间艺人的新闻。我认识一些民间艺人,知道他们的一些身世,看了新闻,的确感慨系之,感到社会安定的好处。当时正是一九五七年初,形势很好,便写了两首七律,投寄当时《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很快就登出来了。黄炎培老先生在北京见了写了一篇为《有感》的杂文,文章一开头就写“因他有感,使我有感”如何如何,这样等于捧了我的场,从此我又向报纸投稿,写短文,也写旧诗词,当时稿费高,物价低,足以补贴生活了。一直拖延到六十年代前期。这一期间,旧诗词写了不少,但发表的很少,大多是没有发表的,有的是自己有感随意写的,如自然灾害饥饿时期,想起旧时什么吃的东西都发馋,什么烤白薯、芝麻酱烧饼、一和汤面、豆腐脑等等,都仿知堂老人回忆诗写法,写了不少首散文式的五言古诗:现在只记得《烤白薯》起句为“长夏种山蓣,牵藤日壮足”两句,其他都忘光了。三年自然灾害后,一九六三、六四两年,稍得丰足安定,也和友人写了不少唱和词,这些当时都有杂稿,后来抄家都散失光了。
  在上海安家后,北京旧时师友,只有知堂老人偶然通通信。关于诗词,老人曾用我寄赠的绿色毛边稿纸小楷抄了两首《往昔诗》送我,一首是《东郭门》,一首是《炙糕担》,这都是老人在南京老虎桥监狱里写的,共三十首,现收在《知堂杂诗钞》中,而四十多年前知者甚少,我收到十分珍贵,给几位好朋友看过,并未裱褙,与老人的信放在一起,被抄家者抄走,早已没有了。我写的《闻救济民间艺人有感》七律等诗,也抄给老夫子看,并说长江大桥一首有一个平仄失粘的字,不改文字顺,改了用字稍差,但平仄叶调了。老夫子回信说应该改,初学作律诗,格律要严格遵守。并要我平时多读《十八家诗钞》。这是曾国藩编选的。父亲两函放在案头,成年翻阅,与知堂老人信中教导,正好相合,而我一直不大重视。深信老一辈的踏实功夫,是一脉相承的。
  一九六四年暑假期间我回北京,常到陶然亭游览,其时正读《吴梅村集》,于歌行稍有体会,就是把平仄互换韵的七言绝句有组织地串联起来,便写了一篇《陶然曲》,发表在《光明日报?东风》,十分成功。父亲看了十分高兴。逐句写了一篇长评,说明诗中内容及音韵在起承转合上如何工整严密,如何显现功力,我自己写时凭感情,意会不到的地方,父亲都一一指出了,对我教育启发很大。可惜这篇长评的手泽,也在抄家时失散了,在此只凭记忆,略作说明,以为纪念吧!
  “文化大革命”,一晃又是十年,不过在此十年中,思维并未停止,诗思并未消失,偶然在一个人劳动中,比如扫院子,我曾较长时期一个人扫学校大院子,由校门口一路扫到后面校园及学生宿舍等处,一边扫,一边思考一些感触,便与诗思连起来了,我在一些小文中,曾经谈到过,在此就不多说了。在“文革”后期,白日劳动之余,晚间又可以看看借来的书,新买来的书,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三年之后,福州路旧书店又能买到一些破书了……这样晚间读读书,其诗词情思便不绝如缕了。
  后来又有了暑假,可以回北京,便因老朋友、老同学之介,到天坛茶座上与京华各位诗老见面,回到上海,又与“文革”前几位诗友见面,唱和投赠又多,本来积习难除嘛,这样便写的多起来了。十年灾难之后,改革开放,不少报刊约稿,也时登旧体诗词,这样写的便又多了起来。不过存稿不及时,不少写了都丢了,甚至报纸上发表过的也忘了,也找不到了,这次将这些丛残零星旧作,汇编在一起。因有不少是纪事诗,有诗有解说,所以名之为《诗词自话》,盖不敢自称什么诗集、词集也。这正如前引罗膺中先生的文章所说,也不敢自称“诗人”,只是像过去中国读书人一样,懂得一点平仄,读过一些古人的诗词,偶有感触,随口遣兴。或用这些小诗小词的形式表达,较为便当。只不过是这些形式,表达一点个人的思致感情而已,哪里敢言诗、称诗人呢?前面略述祖上诗集书目及父亲在苦难的生活中也恋恋于吟诵的情况,倒不敢自表是家学源渊,也只不过说明一点吾家的文化传统而已。现在讲科学,或也有一点遗传基因乎?倒也是十分有趣的问题……编辑既了,略记前言于卷首。时在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晨,亦即戊寅八月初四,水流云在之室南窗下秋光正好,迁于此室匆匆近十年,亦即吾妻蔡时言去世四周年忌日之前二日也。云乡志。

词海拾遗,笔尖生花:一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索之旅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诗词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千年光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灵魂。它们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壮丽的山河,描绘出细腻的情感,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位特定作家或某部具体作品的详尽内容,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诗词的奇妙世界,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 这是一场关于“诗词自话”的深度探索,与其说它是一本具体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国古典诗词古老殿堂的窗。我们在这里不细致拆解某首诗的字词句,不逐一分析某位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而是更侧重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构成诗词生命力的内核。我们将从诗词的“根”开始,追溯其源头,理解它为何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又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衰。 诗词的“根”:从远古歌谣到文人雅韵 中国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那些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歌谣,如《诗经》中的篇章,是早期诗歌的雏形。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劳动场景、祭祀场景,以及他们朴素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赞美、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社会不公的隐忍与反抗。《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口头传唱走向了文字记录,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写实、质朴的基调,也展现了早期汉语的韵律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楚辞以其奔放的想象、瑰丽的辞藻,展现了另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屈原的《离骚》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与理想主义,至今仍能激荡人心。 汉乐府则以其叙事性和通俗性,描绘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那些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孔雀东南飞》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叙事长诗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诗的兴起,使得诗歌创作的主体从民间转向了士大夫阶层。曹操、曹植父子的建安风骨,以其慷慨悲凉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开辟了新的道路。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的玄言诗,则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生命、对自由的思考。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其淡雅的风格、宁静的意境,为后世士人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精神家园,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诗意栖居。 诗词的“魂”:情感的抒发与精神的寄托 诗词的核心,在于情感的抒发。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愤怒,还是忧愁、孤独、壮志、归隐,诗词都是最直接、最动人的表达载体。唐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诗歌的巅峰,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人类情感的极致挖掘与展现。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写实,王维的山水田园,他们用各自的笔触,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图景,也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寥寥数语,道尽了多少游子在异乡的漫漫长夜里,对故土和亲人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跨越了地域和时间,成为中国诗词中最动人的主题之一。 离别之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别的场景,总是伴随着不舍和伤感。诗词以其凝练的意象,将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愁绪,让人回味无穷。 壮志难酬的愤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胸中自有丘壑,他们渴望施展抱负,但现实往往是曲折的。诗词中那些豪迈的宣言,也往往暗含着不被理解的苦闷和失落。 隐逸闲适的向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在纷扰的尘世中,诗词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一种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除了情感的抒发,诗词也是重要的精神寄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将他们的理想、信念、哲学思考融入诗词之中。他们通过诗词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对道德的追求,对真理的探寻。 诗词的“形”:意境的营造与艺术的技巧 诗词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除了情感的真挚,更在于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意境。诗词的美,不仅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它所能唤起的联想和想象,在于它所营造的氛围。 意象的运用: 诗词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来寄托情感。梅、兰、竹、菊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明月、孤舟、落叶则常常用来烘托孤独、凄凉的意境。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让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厚。 意境的营造: 诗词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营造的意境。它不是直白的叙述,而是通过画面、声音、气味等感官元素的组合,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王维的诗歌,常常将山水景物与禅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 格律与音韵: 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近体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平仄、对仗、押韵等,这些看似拘束的规则,实际上却赋予了诗歌音乐般的韵律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使得诗歌更易于传播和记忆,也增加了其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凝练与精巧: 诗词的语言往往高度凝练,寥寥数语,却能包含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含义。诗人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和组合,力求做到“炼字”,以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诗词的“鉴”: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诗词自话”,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并非要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评判古人的诗歌,而是试图理解古人在创作时的心境,理解诗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它如何穿越时空,依然能够引起我们今天的共鸣。 历史的回声: 每一首诗,都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们记录着时代的风貌,社会的变迁,人心的起伏。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古人的呼吸。 人性的光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情感是相通的。诗词中那些关于爱、恨、情、仇,关于理想、奋斗、失落,都让我们看到,古人与我们一样,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智慧的启迪: 诗词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对社会、对道德的见解,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诗词的“用”:生活中的点缀与精神的滋养 诗词不仅仅是古人的吟咏,它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日常的俗语、谚语,到文学、艺术的创作,诗词的影响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即使不刻意去背诵,许多诗句也早已化为我们思维和表达的一部分。它们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为我们的情感找到恰当的注脚。 精神的慰藉与力量: 在人生的起伏中,一首恰到好处的诗,可以给予我们慰藉,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勇气。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星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审美情趣的培养: 接触和理解诗词,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升我们的艺术感知能力。让我们更能欣赏生活中的美,体味语言的魅力。 本书的“诗词自话”,便是希望通过对诗词的“根”、“魂”、“形”、“鉴”、“用”的梳理与探讨,引导读者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深入的视角,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情感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与古人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诗词的海洋,倾听它们穿越千年的诉说,感受那份永恒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诗词自话》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听”书。邓云乡先生的文笔,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用一种平易近人、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些许“絮叨”的语气,与读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并非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将他的情感、他的思考,融化在对诗词的解读之中。他会分享自己对某句诗的独特体会,或是某个意象的感悟,那种真诚,那种投入,让我觉得,我并非在阅读一个旁观者的评论,而是在聆听一个热爱者内心的独白。他常常会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比如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意象,展开他对整首诗的解读,这种由小见大的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精妙之处。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喜,仿佛作者替我解开了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词背后,那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评分

翻开《诗词自话》,一股扑面而来的,是作者本人独特的人格魅力。邓云乡先生并未将自己仅仅定位为学术的讲解者,而是以一种近乎“情书”的方式,与他热爱的诗词进行倾诉。这种“自话”的视角,消解了许多学术著作的疏离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切而真挚的交流。他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你耳边细语,分享他对于一首诗、一句词的独到见解,那种感觉,不是课堂上的说教,而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却又饱含着深邃的思考。我惊叹于他能够从看似寻常的字句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时代印记。他并非以炫技的方式呈现,而是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诗词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淘洗后的真挚情感。这种“自话”的姿态,让文本充满了温度,让我觉得,我所读到的,不仅仅是关于诗词本身,更是关于一位热爱诗词的灵魂,他的感悟,他的挣扎,他的喜悦。

评分

初次捧读《诗词自话》,眼前浮现的并非作者邓云乡先生如何旁征博引、考据精深,而是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在文字背后,与古今诗词进行的一场场灵魂深处的对话。那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位饱学之士的书房,炭火温暖,炉边茶香袅袅,他并非高高在上地讲解,而是娓娓道来,将那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字,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能看到他眉宇间因一句好诗而闪烁的光芒,或是因一段曲折历史而引发的深深叹息。他笔下的诗词,不再是冰冷的纸面文字,而是跳跃的音符,是流淌的情感,是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他不是简单地“介绍”诗词,而是“激活”它们,让那些古老的意象,在现代读者的心中重新生长。读着读着,我感到自己也参与进这场对话,那些诗句的意境,那些作者的心绪,如同涟漪一般,在我心湖中荡漾开来。我开始思考,我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在某个月夜,是否也曾对孤鸿的哀鸣产生共情?在离别之时,是否也曾感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温暖?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自我探寻的旅程,一次与历史、与文化的深情对话。

评分

《诗词自话》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活”的诗词。邓云乡先生的文章,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繁复考证,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流畅而生动的叙述。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廊,在每一首诗、每一阙词前驻足,为我们讲述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或是某个王朝的兴衰,或是某位文人的坎坷命运,或是某个寻常日子里不寻常的情感。他能够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典故,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诗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触手可及的情感载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象那个场景,去体会作者所描述的心情。例如,当他讲到某位诗人客居他乡,对月思乡时,我仿佛也能闻到异乡的微风,听到远方的乡音。这种代入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让我重新认识到,诗词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他人与自我。

评分

《诗词自话》给我的感觉,就像在一位长者温和的目光注视下,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邓云乡先生并非急于将所有知识一次性倾倒,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诗词的世界。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沉静而悠远的韵味,仿佛他本人就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着诗人们的悲欢离合。他用一种非常内敛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诗词的热爱,那种热爱,不是张扬的,而是深埋于心的,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非常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把握,他能够从一个微小的意象,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从而推演出整个诗篇的意境。这种功力,非一日之寒。读他的书,我常常会放慢速度,细细品味他文字中的每一个字,去感受他所营造的那种氛围。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安宁的力量,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

评分

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的所见,所思,所爱

评分

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

总之,在《红楼梦》时代,“老爷”一词,在北京有五种意义和用法:

评分

喜欢邓先生的文字,深入浅出,见解独特。

评分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评分

邓云乡与梁实秋、唐鲁孙并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老先生用他的生活情趣来写美食,从北京写到江南,从街边面茶写到红楼茄鲞,从大白菜写到鲥鱼,有诗词,有典故、有风俗传统,有逸闻趣事,更有老先生情趣的自然流露,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感官也可以传递。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期待很久了,这次京东有活动终于下手,支持京东,哈哈哈

评分

书是正版的,很好,快递也很给力,双11买的,很划算

评分

趁活动满减用券买的,还不错,中华书局的书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