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上下百億年:太陽的故事》是“吳大猷科普奬”金簽奬和“2014中國好書”奬獲得者盧昌海的科普力作,典型的“盧氏”風格之作。篇幅短小而內容豐富,包括太陽的外部形態到內部結構,時間跨度從遠古時代到科學前沿,甚至幾十億年後的未來;敘述嚴謹而布局新奇,盡管從虛擬的古希臘“穿越”始,但文中論點都有論據,邏輯推理嚴密;文字活潑生動而又有張力,文中大量使用口語、俗語及網絡語言,穿插著的作者的評論卻直指人心。書中還有一個特點,引導讀者運用邏輯推理、初等幾何知識和簡單的物理學原理,推算某些物理參數,親身體驗科學探索的感覺。
內容簡介
《上下百億年:太陽的故事》將從一次虛擬的古希臘之旅開始,逐步深入地嚮讀者介紹太陽這顆帶給我們光和熱,並且能讓我們觀察細節的既普通又獨一的恒星。本書既介紹瞭我們對太陽的當前瞭解,也迴溯瞭科學傢們探索太陽奧秘的過程,並且還穿插瞭一些讓讀者可以自己參與的模擬探索。本書的內容涵蓋瞭與太陽有關的從外部形態到內部結構,再到物理機製的各個方麵。本書融語言的生動風趣與內容的嚴謹翔實於一體,可以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愉悅的同時體會科學的嚴謹與激動人心,並學到豐富的知識。
作者簡介
盧昌海,齣生於杭州,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物理係,畢業後赴美留學,於200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旅居紐約。著有《那顆星星不在星圖上:尋找太陽係的疆界》、《太陽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原創類金簽奬)、《從奇點到蟲洞:廣義相對論專題選講》、《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入選“2014中國好書”),並曾在《南方周末》、《科學畫報》、《現代物理知識》、《數學文化》(任特約撰稿人)等報紙、雜誌上發錶一百多篇科普及專業科普作品。
精彩書評
★作者的語言和文筆太生動瞭,好像是在與讀者麵對麵座談,又好像牽著讀者的手,在科學和曆史的領域內為讀者導遊,娓娓道來,用的是口語,大白話,調皮的網絡語言。
——北京大學秦剋誠教授 目錄
一. 重返古希臘
二. 天文自助遊:推算太陽的大小和遠近
三. 地心說 vs 日心說
四. 日食——既尋常又稀有的奇觀
五. 插麯:愛丁頓在 1919
六. 陽光裏的奧秘
七. 物理自助遊:推算太陽的質量、光度和錶麵溫度
八. 光明的源泉 恐怖的核心
九. 細小的粒子 巨大的謎團
十. 標準太陽模型 vs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十一. 光子大逃亡
十二. 太陽的脈搏
十三. 謎團錦簇的太陽大氣層
十四. 太陽的過去和未來
附錄:太陽檔案
人名索引
術語索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十四。太陽的過去和未來
按我們目前對物理學定律的瞭解,在四維的物理時空中,我們可以在三個空間維度中自由運動,卻隻能在時間中“隨波逐流”,既不能迴到過去,也無法隨意前往未來。可人類的好奇心卻偏偏對許多事物的過去和未來頗懷有濃厚興趣,大至宏偉的宇宙,小至普通的生命,人類都想知道它的過去和未來。就連懵懵懂懂的小孩有時也會問:我是從哪裏來的?我們太陽之旅的最後一站就要來迴應這種好奇心,去探索太陽的過去(起源)是怎樣的?它的未來(歸宿)又將如何?這些問題不僅是我們的好奇心所係,而且與人類的命運不無關係——假如人類能在地球上存在得足夠久的話。
但過去和未來既然是去不瞭的地方,我們又如何能探索呢?這個看似嚴重的問題並沒有難倒科學傢。事實上,我們這整個太陽故事,都是在探索去不瞭的地方:從太陽的核心到它的大氣層,哪兒都不是我們能去的,但通過科學方法,我們依然得到瞭許多能與觀測相印證,從而有很高可信度的結果。探索太陽的過去和未來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它甚至比前麵幾章的探索還略微容易些,因為有大量的參照物可供藉鑒。那參照物就是其它天體,它們各有各的年齡,有的尚處於“繈褓”階段,有的是“小夥子”,有的已“人到中年”,有的則已步入“古稀”。通過對它們的觀測,我們就能知道太陽的過去和未來大緻會是什麼樣子的,並印證有關太陽演化的理論或假說。這就好比對不同年齡的人進行觀察,我們就能知道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大緻會是什麼樣子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低估這種探索的難度。畢竟,判斷天體的年齡是需要知識的,那種知識的獲取則是有一定難度的。事實上,單是破除天體永恒完美的宗教式觀念,從而使天體的年齡概念有意義,就經曆瞭一個漫長的過程(參閱第三章)。對天體年齡的具體判斷則更復雜,在理論和觀測上都是很有難度的。直到今天,科學傢們仍在為觀測及判定某些特定年齡段的天體而努力著。這種難度導緻的一個結果,就是有關太陽演化的早期理論大都帶有較大的猜測性,而且主要局限於關注太陽的起源。至於太陽的歸宿,在連太陽為什麼會發光那樣的問題都尚未得到解決的年代,是很難進行有價值的探索的,因此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後,纔有值得一提的發展。今天,隨著太陽模型的逐步完善以及觀測、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對太陽演化的研究已變得越來越定量,也越來越有可信度瞭。當然,這一切距離“結題”無疑還差得很遠,這麼大的課題幾乎注定是要長期探索的。
現代太陽演化理論的奠基者一般被認為是德國哲學傢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1755年,這位對自然科學懷有濃厚興趣的哲學傢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GeneralHistoryofNatureandTheoryoftheHeavens)一書中提齣瞭太陽係起源的所謂星雲假說(nebulahypothesis)。康德這一假說的靈感由來是比較特彆的,因為在他那個年代,人們對其它天體的年齡還缺乏認識,從而無法以它們為參照物。康德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即太陽係與當時正被陸續發現中的星雲之間的相似性,而得到的靈感。不過,康德畢竟是哲學傢而不是科學傢,他的著作雖然提齣瞭星雲假說的雛形,卻也充斥著純粹的臆想,比如他認為絕大多數行星上都存在居民,而且在這純屬臆想的東西之上,還言辭鑿鑿地提齣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上的居民越優秀那樣的荒唐結論。對此,英國哲學傢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作過一句很幽默的評價:“這種見解作為地球人的謙虛值得贊許,但並無任何科學依據”。
繼康德之後對星雲假說作齣重大貢獻的是法國數學傢拉普拉斯(Pierre-SimonLaplace,1749-1827)。1796年,他在科普著作《宇宙體係論》(TheSystemoftheWorld)的附錄中獨立地提齣瞭星雲假說。拉普拉斯對星雲假說的論述作為一部科普讀物的附錄,明顯不如康德的論述來得詳細,但卻比康德的論述更緊湊、更物理、更注重於為假說尋找觀測依據,並且也更注重於一些後來被證實為重要的因素,比如星雲的自轉。由於拉普拉斯在科學界的聲望要明顯高於康德,他對星雲假說的“插足”在很大程度上促成瞭這一假說在即將到來的十九世紀的流行。為瞭紀念拉普拉斯的貢獻,後人將他的名字與康德並列,將星雲假說稱為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簡稱星雲說。
雖然有拉普拉斯作後盾,星雲說的“星運”依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經曆瞭十九世紀的風光後,星雲說開始麵臨越來越多的細節性睏難,甚至一度走嚮瞭衰落。與這種衰落遙相呼應的,則是一些其它假說——比如災變說(認為行星源於外來天體與太陽的碰撞)、爆發說(認為行星源於太陽的爆發)、俘獲說(認為行星是太陽的“俘虜”)等——的“揭竿而起”。當然,即便在所謂的衰落期,星雲說仍有一定的發展,隻是不再象十九世紀那樣唯我獨尊而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隨著新恒星周圍的行星盤被觀測天文學傢所發現,星雲說的命運迎來瞭新的轉機。時至今日,星雲說雖依然麵臨一些睏難(太陽係作為一個比太陽更復雜的係統,它的起源理論存在睏難是意料中的事),其主流地位卻已基本無可撼動。而且星雲說的睏難大都集中解釋行星和衛星的某些特徵上,對於太陽的起源,則幾乎已達到瞭鐵闆釘釘的確切度。事實上,即便在所謂的衰落期,星雲說的對手們也很少挑戰它對太陽起源的描述,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星和衛星上。
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星雲說奠定瞭研究太陽過去(起源)的理論框架,那麼對太陽未來(歸宿)的研究又如何呢?這方麵的研究曆史要短得多。這是因為決定太陽未來的最重要因素:太陽的能量來源,以及那來源可以支撐多久,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纔得到初步解決(參閱第八章)。
……
前言/序言
《太陽的故事》初版於2011年,是我的第二本書,也是我迄今所有書中最受冷遇的一本。如今,清華大學齣版社以不怕虧損的絕大勇氣為此書齣修訂版,本該“避親”的我也不便袖手旁觀,就厚顔為此書“吆喝”幾句吧。
《太陽的故事》雖然書名超土,題材也不稀有,但在我眼裏,卻是比其姊妹篇《尋找太陽係的疆界》寫得更用心力並且也更好的。(《尋找太陽係的疆界》由清華大學齣版社初版於2009年,修訂版更名為《那顆星星不在星圖上:尋找太陽係的疆界》,於2013年齣版。)為什麼呢?因為後者是單純的“曆史題材”,而且是“尋找太陽係的疆界”這單一領域內的曆史,受到慣常的全局性時間順序的限製。昔日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被誣為抄襲時,魯迅在迴應時說過這樣一句話:“自然,大緻是不能不同的,例如他說漢後有唐,唐後有宋,我也這樣說,因為都以中國史實為‘藍本’。我無法‘捏造得新奇’”。像《尋找太陽係的疆界》那樣的題材也有類似的尷尬:彆人依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順序寫,我也隻能這樣寫。不僅如此,由於“尋找太陽係的疆界”是比“中國小說史”還單一得多的領域,就連每個行星的發現者、發現過程等等也都沒得挑揀,更遑論“捏造得新奇”。因此對作者來說,雖可作——並且也作瞭——文筆上的發揮、細節上的考辨、以及局部結構上的規劃等,總體的寫作自由度是比較小的,相應地,獨特性也就比較低。
《太陽的故事》則不同,它側重於曆史但不是單純的“曆史題材”,而是科普與科學史的融閤;而且它的曆史部分也並非單一領域內的曆史,而是涉及到天文和物理的多個分支。這種復雜性給瞭作者很大的寫作自由度。作為結果,《太陽的故事》的整個結構——以“穿越”而始,由幾何至物理,從核心到外圍,最後以太陽“通史”為終——都是我自己規劃,並且自認為比較獨特的。這其中以《重返古希臘》為開篇的“穿越”式寫法更是我很久以前就萌生的一個寫作思路的貫徹,在我自己是頗為珍視的。另外,從內容上講,《太陽的故事》涉及的知識點比《尋找太陽係的疆界》多得多,對科學方法和科學探索過程的介紹也深入得多;在寫作過程中,則參閱和甄選瞭多得多的資料。這些對作者來說都是更用心力並且也更好的地方。
因此,《太陽的故事》齣修訂版是我非常樂意見到的。
不過另一方麵,我也必須坦白,這修訂版所“修訂”的基本上也就隻是“版”,以內容而論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已有初版的讀者不必再次破費)。這一點其實是我所有作品的修訂版共有的特點。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如我在《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由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於2014年)一書的自序中所述——由於我寫作速度較慢,“使得寫作過程往往長到瞭對題材的興趣將盡而書稿遠未完成的程度”。由此造成的後果,則是書稿的完成之日,往往也就是興趣的透支極限,從而在很長的時間之內都不會再對同一題材感興趣,更不會去修訂。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本書齣版後,在我眼裏它本身也就成為瞭曆史,除訂正筆誤外,在文字上我一般是讓它維持原貌的。對這種有懶惰之嫌的做法,容我略作辯白:我作為一個喜歡買書的人,屢次吃過大幅變更內容的“修訂版”的虧。比如有一年我買瞭一套有關民國大師的三捲本的“大書”,還沒高興太久,就聽說該書齣瞭修訂版,“新增10萬字全新內容”,讓“故事真正完整”。那一刻的心情,固然有一分是嘆服作者的勤奮,卻有九分是為自己的版本缺瞭“10萬字全新內容”,及故事的並非“真正完整”而沮喪。我希望,喜歡我作品的讀者無需在短短幾年間就嘗到同樣的沮喪——當然,前提是作品本身不會在那樣的時間內過時,而這,我寄望於寫作時付齣過的心力,以及科學史這個我所側重的領域本身的相對穩定。
最後,讓我以對修訂之處的羅列,來結束自己的“吆喝”吧:
1. 增添瞭一篇“自序”(即本文)。
2. 訂正瞭幾處筆誤(大都為措辭、標點、譯名的微調)。
3. 變更瞭書名——“太陽的故事”這個超土的書名作為本書受冷遇的替罪羊,遭到瞭編輯的撤換。我效仿昔日的曆史暢銷書《上下五韆年》,提議瞭“上下百億年”作為新書名。
4. 增添瞭手繪插圖。
5. 增添瞭人名和術語索引。
以上就是對這本修訂版的說明,但願有更多的讀者注意到並喜歡上本書。
理解科學叢書·上下百億年:太陽的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理解科學叢書·上下百億年:太陽的故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