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漫话

昆虫漫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秉珍 著
图书标签:
  • 昆虫
  • 科普
  • 自然
  • 动物
  • 儿童
  • 少儿
  • 图鉴
  • 趣味
  • 知识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8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42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10幅手绘插图
  一部中国人写的《昆虫记》
  一个妙趣横生的昆虫世界
  我国现代著名生物学家陶秉珍教授精心创作

内容简介

  《昆虫漫话》优美地讲述了蜜蜂、蝴蝶、萤火虫、蚊蝇、蟋蟀、蝗虫、螳螂等14种昆虫的习性与生活,以及关于它们的寓言、传说、诗歌和历史。

作者简介

  陶秉珍(1896—1952),浙江萧山人。早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实科。曾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著有《植物漫话》《昆虫漫话》《植物的生活》《五谷》等书。

精彩书评

  ★中国本土版本的《昆虫记》的出现,则当前出版界的这种“昆虫总动员”善莫大焉!
  ——中华读书报

目录


一.可怕的蚊78
二.常蚊和疟蚊79
三.种类81
四.生活史84
五.哼哼调86
六.口器87
七.疟蚊和疟疾89

一.吸血蝇93
二.马蝇生活史94
三牛蝇和蚕蝇97
四.寄生植物的蝇类99
五.秽物蝇的种类100
六.家蝇生活史103
七.舞蝇的结婚105
八.琐谈两则106
蜻蛉
一.种类108
二.适于飞翔的构造113
三.打箍和咬尾巴115
四.点水蜻蛉款款飞116
五.太古时代的大蜻蜓117
六.薄翅描花118
蟋蟀
一.异种类和异名120
二.形态122
三.翅和歌声123
四.巢穴126
五.产卵和孵化127
六.交尾和争斗129
七.促织经131
蝗虫
一.种类133
二.鸣声137
三.产卵139
四.从蝻到蝗140
五.蝗群143
六.治蝗145
七.几则蝗虫食谱146
螳螂
一.异名和种类147
二.幼虫和成虫149
三.狩猎150
四.同类相残的惨剧152
五.轧拉轧拉吃丈夫153
六.头被咬下还继续交尾154
七.桑螵蛸156八.产卵158
天牛
一.种类160
二.散发芳香163
三.幼虫164
四.精美的化蛹房167
五.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170

一.种类171
二.发育和寿命173
三.口器175
四.蚤和百斯笃176
五.驱除法179

一.蚁的社会组织180
二.蚁巢182
三.蚁的感觉183
四.空中结婚185
五.育儿187
六.搬家188
七.武器189
八.同种间的战斗192
九.异种间的战斗195
一○.犯罪197
一一.畜牧198
一二.农业199
一三.奴隶201
一四.贮蜜203

精彩书摘

  八.同种间的战斗
  蚁类的战斗性,常因种类、人口离巢距离而有强弱。像爱夫爱圣司蚁(又称武士蚁),即在千百成群的敌阵中,也毫不畏惧,又像福尔米各克水奴斯蚁(Formicoxenus)、米尔美克那蚁(Myrmecina),连保护自身,防御巢穴的战斗能力都没有。蚁巢中人口越增加,蚁类的冒险心、攻击心越炽盛。小蚁刚才造巢时,胆很小,即使塞住了巢,也多躲着不敢争斗,蚁离巢渐远,勇气也渐丧失,若在自己巢口,又遇到同伴,立刻胆壮起来。
  战斗中也有防御和攻击两种:像拖着坚牢身躯,迅速地逃走,缩着脚装假死,将巢移到远处,用土块等堵塞巢口等,都是弱蚁在防御战争时应用的兵法。至于,巢口设置守卫,用大腮防御,像赤蚁的在傍晚用木片闭塞巢口,早晨移开,那更是防患未然的了。
  勇敢而嗜斗的蚁,多采用攻击战略。它们巢穴广大,人口众多,战斗的目的是要由破坏的行动,来扩张领土,有时是为了争夺有蚜虫栖息的牧场。
  它们的战斗,也和人类社会一样,不能照着预期而成功。有时双雄相遇,旗鼓相当,大家杀得人困马乏时,虽胜负未定,也会突然停战。它的讲和条件,好像是说定将来双方不得再侵略领土。但记忆常要跟着时间的经过而淡下去,于是,第二年再来一次大厮杀。
  同种间也好战斗的,是赤蚁类,它们双方的战法,也一模一样,而且常发生在两巢相近的时候。现在把福来尔博士所观察得的,大略记述在下面:
  这里有同属于山中赤蚁的甲、乙、丙三巢。甲巢的住民,比乙、丙两巢少。乙巢在甲巢的左方,相离一米,丙巢在甲巢的右方,相离三米。它们都还没有孩子和蛹。早晨八点钟左右,乙蚁向阳取暖,并无何等异状。甲蚁也开了巢口,到乙蚁这儿来。可是,误走入甲蚁群中的乙蚁,立刻被捕,受毒液的注射,最后被杀死。还不到半点钟,像有什么警钟似的,乙蚁逐渐兴奋起来,有些工蚁,向甲巢门口窥探一下,立刻回来,大概是警戒同伴。一方面,甲巢的蚁,本在和平地负曝,也立刻开始准备,在附近草原上,布起战阵。
  起初虽是前锋小接触,但的确像激怒了乙蚁,都有奋身赴战的态度。它们造成密接纵队,开拔到巢的左侧,帮助同伴,捉住敌人拉到阵后去屠杀。这时,甲蚁的战阵也完全布好。从八点半到九点半,阵地不变。甲巢逐渐增添援兵,战斗越发起劲。甲巢蚁虽少,取防御战法,决不退却。
  单行的前卫,由三只至七只蚁组成。它们都贴地伏着,努力将敌人向自己阵地拉去。同时,工蚁也弯曲着尾尖,发射毒汁,来拦住敌人的攻击。当战事方酣时,竟有咬住了自己的同伴,误认作敌人,后来由触角认清是同伴时,方才不发射毒汁而释放。一入混战状况,有种种事故发生,这些都是由认识不足而起。这时,无非双方被拉到敌阵,被屠杀罢了。小小的工蚁,若碰到兵蚁,吃它大腮一击,立刻头破胸穿。它们逐渐把连锁状的阵,向前移进,为征服乙蚁而奋斗。甲蚁这时,捕获的俘虏虽不多,但留在巢里的蚁群,倒很平静,好像不知道外面已起了变故。一过九点半,乙蚁勇敢地反攻,冲破甲蚁的前卫,逼它们退到离巢只半分米光景的地方。这里有枯叶、小枝,可作为堡垒,守住最后的阵线,这时,甲巢中起一种悲哀的动摇,因为敌军已临城下。巢边的工蚁,张着大腮,把触角摇几摇,左右前后乱窜,好像它们要弃巢而逃似的。可是,正当这危急万分的当儿,它们的兵蚁,像听到什么警钟似的,从各房涌出来,有决不使祖国领土寸尺让人的气概。它们延长前阵的两翼,对乙蚁作侧面攻击。乙蚁虽已捉得几百俘虏,但总不能冲开甲蚁的后阵。战事愈酣,领土的一部,已被蚁的连锁队掩住,成混战状态。
  到十点半左右,在枯叶小枝前面的乙蚁看去已经支持不住。它们不得已抛弃以前占领的场面,缩短防线,而退却了。甲蚁不管乙蚁的反抗,乘胜追击。到十二点左右,甲蚁终究冲到乙蚁的大本营。这时乙蚁起纷乱状态,向周围牧场间,东奔西窜地乱逃。换一句话说,甲蚁已征服了乙蚁,战斗已告结束。甲蚁中止追击,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丙蚁也在草荫下布好战阵了。
  甲蚁乘胜再向丙蚁挑战。丙蚁没有援兵,甲蚁已战得十分疲劳,所以甲蚁只取守势,并不进攻,而丙蚁已开始退却。到下午三点钟左右,它们已有逃避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次战斗,终因战士缺乏而草草终结。
  两天之后,福来尔博士将一群甲蚁,放在丙蚁临时巢的近旁,使它们去包围。甲蚁就把丙蚁从巢中拖出,杀死大半。这剩下的小群丙蚁,也同乙蚁这样逃避,到某处再筑小巢,在内住居。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山中赤蚁,常要乘胜追击,对半死半生的敌人都不肯放松。
  九.异种间的战斗
  东非的风云,一天紧似一天。若一朝开战,慓悍的蛮军,和应用科学利器的军队相周旋,各个表现他们的特殊战法,倒是一场好看的大厮杀咧!也许有这样想的人。蚁类中的战法,也因种类而各异,所以若战斗发生在异种间时,也是五花百门,好看得很。
  前节讲过的那种幅儿米加(Formica)属的山中赤蚁,和塞苦尼亚蚁的战斗状态,要算最好看。塞苦尼亚蚁,没有什么前卫等,是采用急激突进攻击法的。当山中赤蚁,集成一团,作前进攻击时,塞苦尼亚蚁迟却,回敬一个拿破仑式的侧面攻击。有时以可惊的勇气,冲过后卫,直捣中军,将在左右前后的,一齐推倒。可是,这种行动,并不是无规律的,而且对于在混乱中窜逃的敌人,毫不伤害。所以塞苦尼亚蚁的作战法,无非要搅乱山中赤蚁的密集团体。当塞苦尼亚蚁以不及半数的兵力,顽强攻击时,山中赤蚁,已浪费许多精力和时间,疲惫不堪了。机敏的塞苦尼亚蚁,一看到敌人的弱点和狼狈征相,就乘虚作勇敢的袭击。它们能单身冲入敌阵中,以加倍的速度和勇武,左冲右突,将敌人推倒。山中赤蚁因援兵不到,张皇失措,露出无法保护孩子的狼狈相时,塞苦尼亚蚁猛然飞奔过去,抢夺孩子。即使敌人是小小的工蚁,或是单身,山中赤蚁已没有去夺回来的勇气。塞苦尼亚蚁自觉得胜,排齐队伍,带了俘获品,悠然凯旋了。
  福来尔博士曾把家蚁的巢,放在离人头蚁巢一分米处。这时,恰像巢中敲过警钟般,几百只大头蚁,涌到敌人面前来。可是,家蚁方面也不示弱,身躯也强健,以压倒之势,杀戮大头蚁,更进逼敌巢。看到大头蚁毫不抵抗地被咬杀,受毒刺。多数大头蚁的兵蚁来了,张着大腮,把头左摇右摆,一面示威,一面进行。家蚁终于退却。这些兵蚁提防着大腮不要被家蚁攀住,同时努力想咬它们的背部。若项颈被它的大腮一轧,家蚁的头一定滚落。但是若大头蚁的兵蚁和家蚁,个对个相打,胜利倒在家蚁,尤其是家蚁咬住大头蚁的大腮时,它因为眼睛看不到,无法抵抗。即使家蚁退到巢里,大头蚁的兵蚁占据了这巢,但结果还是由许多工蚁,将它们尸体拉回巢去。
  据福来尔博士的研究,蚁的战斗本能,不是先天的,因为青年蚁毫无战斗能力。蚁的能够分辨敌人和同伴,也是颇后的事。这种辨认的根据,大概以体上固有的臭气为主,而青年蚁是没有臭气的。战斗性的强弱,和集团的大小直接有关系,因为敌己两只蚁在路上相遇时,也不争斗,互相避开,各向一方走去;在战斗中,双方各取出一只,放入同箱中,也不争斗,反之,若双方各取几只。放入同箱中,便起争斗;但不激烈,而且不延长,不久,就结同盟了。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曾发表一篇题名“到蚁那边去”的著作。里面有这样一段,就引来做本节的结尾:
  本能这种东西,不是进化的出发点,是中途产生的;换一句话说,本能也随时进化的;战斗的本能,不是根深的原始的东西,蚁类里面,尤其有战斗蚁的种类,常将本能训练和改进。不想,人们本以为自己君临一切,但比人类社会更进步的蚁类社会中,有许多可学的地方。只教人们肯把尘埃满布的窗子推开就好了。
  ……

前言/序言

  序
  全世界七十万种的动物内,昆虫占了六十万种。种类既这样繁多,对于我们的影响更属巨大:试看振翅枝头的蛱蝶,高唱柳梢的新蝉,好像都是和平的舞手、歌人,谁知它们曾有过拦阻火车,大毁森林的成绩。至于像疟蚊的布毒,竟促成罗马衰亡的一个因素,跳蚤的传播鼠疫,竟使欧洲人口减少四分之一,更是大家都知道的。
  而且,当我们未发明木材造纸的方法之前,胡蜂早已应用朽木制造马粪纸似的巢了,混凝土是最近几年才发明的建筑材料,但泥蜂造巢时,早已能调制使用了,蜜蜂又能应用六角形的自然法则,造面积和材料最经济的巢。可见昆虫也颇有奇妙的才能。
  至于像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有懒汉,没有内乱的蜂群列阵阶前,勇于公战的蚁群,更有不少可给人类社会取法的地方。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具有奇妙的才能,而且它们的社会组织,又有高出人类之处,所以研究昆虫,实在是一件需要而又有趣的事。
  我在少年时代,常因接近昆虫而遇到种种奇象。例如:两只蜻蛉,各咬住了别只的尾巴,打了箍在空中飞翔,挂在树干上的蝉壳,肢体俱全,恰恰少了翅膀,教科书上虽说蝇类是卵生的,但拍死一只麻苍蝇,偏偏满肚子是蛆,此外像螳螂无头,还会交尾,蚁类行动,若有号令,这种种现象,都使我发生疑问。我知道你们在游玩时,也常有和昆虫接近的机会,也许同样会遇到这等奇象,发生这等疑问!所以本书除为了引起你们研究昆虫的兴趣起见,把关于昆虫的新鲜记述,作简单的介绍外,对于这些现象,都想给他一种合理的解释。
  昆虫的名字,大部分用我国固有的——包括现代和古昔;一部分是根据了象形或会意而创造的新名,像Coperaannulata取名竹竿豆娘,Loxoblemmushaanii取名为三角蟋蟀等。此外一小部分,仍用音译法。但都把学名附在后面。
  本书的主要参考书是:HenriFabre:SouvenneirEntomoiogiques。Etudessurl’InstinctetlesMoeursdesInsectes。Dixseries。和日本松村松年著的《昆虫物语》和《虫的社会生活》等。本书的体裁方面,好友贾祖璋兄,曾有许多指示。一并书此志谢。
  秉珍
  一九三五年八月于日本东京
 
《昆虫漫话》一书,顾名思义,并非一本严肃的科普读物,也非一本收录了林林总总昆虫图鉴的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想象之旅,一段穿越现实与奇幻的低语,一次对生命形态微妙之处的深情凝视。若您翻开此书,期待看到关于某种特定昆虫的精确分类、繁殖习性或是地理分布,那么您可能会略感诧异。因为《昆虫漫话》所聚焦的,并非那些已被科学严密定义的生物实体,而是它们在人类视野之外,在无数个未被察觉的角落里,可能存在的、充满趣味与哲思的“漫话”——那是一种基于共情、想象,以及对微观世界无限好奇的叙述。 这本书的篇幅,并非由枯燥的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条目构成,而是由一系列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篇章”组成。每一个篇章,都如同邀请您走进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舞台上上演的,是那些拥有翅膀、触角、多足的生灵,它们以一种我们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方式,生活、思考、交流、体验着它们的世界。作者并非以昆虫学家自居,而是更像一位诗人,一位哲学家,甚至是一位童话作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这些微小生命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昆虫漫话》中,您可能会遇到一只在黎明时分,为第一缕阳光而歌唱的甲虫。它的歌声并非我们理解的声波,而是一种触角间传递的振动,一种对新生与希望的赞美。它可能在抱怨露珠的寒冷,又或许在憧憬即将到来的盛宴,而这一切,都通过作者巧妙的笔触,转化成一种触动人心的情境。您还会遇见一群在月光下,进行着一场关于“存在”的辩论的蚂蚁。它们讨论的,可能不是如何搬运食物,而是关于群体与个体的意义,关于生存的意义,关于它们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它们的争论,或许充满了逻辑的严谨,也或许充满了孩童般的纯真,而正是这种矛盾,赋予了它们生命独特的色彩。 这本书不会告诉您蝴蝶是如何破茧成生的,但它会描绘一只即将破茧的蝴蝶,它内心深处的挣扎、期待与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那是一种关于蜕变与重生的隐喻,一种关于勇气的赞歌。它可能在感受束缚的破裂,感受新生的翅膀即将展开的力量,感受即将翱翔蓝天的激动。它所经历的,或许是一场关于自由的宏大叙事,一种关于生命无限可能性的启示。 您也可能遇到一群在枯叶下,秘密筹划一场“秋日庆典”的蜘蛛。它们的庆典,并非人类意义上的歌舞升平,而可能是一种关于丰收的感恩,一种关于即将到来的冬日的警示,一种关于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它们的网络,不再仅仅是捕食的工具,而可能是一种沟通的媒介,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家族情感的寄托。它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编织着生命的意义,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昆虫漫话》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赋予了这些微小生命“人性”的光辉,但这种“人性”并非简单的拟人化,而是一种基于对生命共通性的深刻理解。作者并非将昆虫视为人类的缩小版,而是试图去捕捉它们身上那些超越物种界限的、关于情感、关于感知、关于存在的普遍体验。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那些我们习惯于忽略的微小生命,也拥有着复杂的情感世界,也拥有着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书中的语言,也并非是冷冰冰的科学术语,而是充满了画面感、音乐感和情感温度。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微观的场景生动化。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精心的雕琢,每一个段落,都如同在为读者铺设一条通往奇妙世界的路径。您可以感受到风吹过翅膀的微痒,感受到阳光透过叶片的温暖,感受到泥土中生命的脉动。 《昆虫漫话》更像是一本“反向操作”的书。它并非试图将我们已知的信息灌输给读者,而是试图激发读者自身的想象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作者共同创作的体验。作者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起点,而读者则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填补空白,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说的东西。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它并非一本关于“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可能是什么”的书。它不承诺提供确切的答案,而是提出更多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让我们思考:如果一只蚂蚁拥有了情感,它会如何理解劳作?如果一只萤火虫能够思考,它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光芒?如果一只蝉的鸣叫,承载着它对短暂生命的感悟,那是一种怎样的悲伤与喜悦? 因此,《昆虫漫话》是一本关于想象力的赞歌,一本关于共情的实践,一本关于生命之美的探索。它适合那些在繁忙的生活中,渴望片刻宁静,渴望与微小生命建立连接,渴望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读者。它并非要教您多少关于昆虫的知识,而是要您重新认识“生命”这个词语的广度和深度,重新发现那些潜藏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微观世界。它像一扇窗,推开后,您会看到一个由无数微小奇迹构成的,令人惊叹的新天地。这本书记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对感知,对存在,充满温柔与好奇的絮语,它邀请您一同走进,一同聆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聚焦于微观粒子物理学的科普读物,以其大胆的类比和生动的图示,成功地将那些最抽象的概念“拉”到了我们身边。坦率地说,量子力学和弦理论对我来说一直是遥不可及的知识高墙,但这本书的作者展现了非凡的“翻译”能力。他没有回避深奥的数学公式,但却巧妙地用日常生活的现象来解释它们背后的物理意义。比如,他解释“不确定性原理”时,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关于试图用皮球去“测量”另一个皮球的位置和速度,那种测量行为本身对被测物体造成的干扰,瞬间就让这个概念变得不再玄乎。书中对粒子加速器内部的运作描述得惊心动魄,读起来像是一部科技冒险小说,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对宇宙终极奥秘的好奇心。作者对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和那些富有争议性的理论也进行了客观的梳理,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有知识的增量,又有对科学精神的体悟。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现代物理学那令人敬畏的前沿阵地,它既普及了知识,又点燃了对科学的浪漫情怀。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历史题材小说,着实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作者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风貌描摹得入木三分,从市井小民的鸡毛蒜皮到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几位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腻入微,他们的挣扎、抉择与命运的无常,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眼前。那位出身寒门的才子,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保持本心,他的隐忍与爆发,读来令人唏嘘。而那位身居高位的将领,其铁血手腕背后隐藏的孤独与无奈,也让人感受到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凉。书中的文笔流畅又不失韵味,大量运用了富有时代感的词汇和场景描写,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可信且引人入胜的古代世界。唯一的遗憾是,有些支线情节的处理略显仓促,结尾处的收束感略有不足,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描绘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全景画卷,让人在阅读之余,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艺术思潮变迁的理论专著,我的脑海中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和知识体系。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得如同精密的钟表,从印象派的余晖谈起,一步步深入到立体主义的解构、达达主义的叛逆,直到抽象表现主义的爆发。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的流派交替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梳理能力。她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场艺术革命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哲学思辨。例如,她对“运动中的静止”这一概念在不同流派中的演变分析得鞭辟入里,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都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艺术史景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严谨,但又不失学者的温度,它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激情的学术探索。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艺术的认知边界,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那个黄金时代艺术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我最近接触了一本非常前卫的科幻作品,它探讨的主题是关于意识上传与数字永生的伦理困境。这本书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构建的未来世界逻辑自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科技细节。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的方式,当肉体消亡,自我仅仅是一串代码时,其延续性是否还具有“生命”的意义?书中的辩论和实验场景描写得极其真实和紧张,仿佛我就是那个置身于虚拟空间中的测试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炫耀,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异化与坚守上。例如,那些选择上传的先驱者,他们的“新生活”究竟是解脱还是更深层次的囚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既有紧张的动作场面来推动情节,也有大段的沉思独白来深化主题。对于硬核科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它不仅提供了娱乐性,更引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绝对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的佳作,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一次纯粹的感官盛宴!这是一本侧重于食材本味和烹饪哲学的散文集,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热爱。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精心准备的私房菜,从食材的产地、季节的更替,到火候的拿捏、刀工的讲究,都写得极富画面感和代入感。我读到描写春笋破土而出时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鲜嫩,就仿佛能闻到那股清香;读到慢炖老母鸡汤时那咕嘟咕嘟的声响和浓郁的蒸汽,我的肚子都咕咕叫了起来。作者的叙事非常生活化,她将烹饪上升到了一种与土地和时间对话的仪式感。她认为,真正的美食,是食材与制作者灵魂的共鸣,而非复杂调料的堆砌。书中记录的一些家传菜谱,虽然步骤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世代积累的智慧和对“真味”的不懈追求。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对日常饮食中被忽略的美好的感知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厨房里的每一次劳作,体会到“慢食”的哲学魅力。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市场买最新鲜的食材,亲手复刻书中的某些场景。

评分

好,买给同事的,说不错

评分

一看就是正版书,满意。

评分

昆虫漫话 已看中 内容丰富 印刷精美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待看!

评分

好,买给同事的,说不错

评分

昆虫漫话 已看中 内容丰富 印刷精美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很好很及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