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没有告诉你的有趣科学故事

课本没有告诉你的有趣科学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识猷 等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普及
  • 科普读物
  • 趣味科学
  • 科学故事
  • 青少年科学
  • 知识拓展
  • 课外阅读
  • STEM教育
  • 科学史
  • 实验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157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114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84
字数:13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读者,喜爱科普的读者
  既然昆虫有趋光性,为什么昆虫不齐刷刷地奔向太阳?人眼相当于什么样的相机?你的密码安全吗?数学里的e为什么叫做自然底数?氰化物中毒究竟是什么?  你能想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你又能否用我们从中学就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问题幼稚、无聊,而且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用处。但那些对我们生活相当有用的科学知识就藏在这些故事里。以日本福岛事件后,我国内地的抢盐风波为例,倘若将这改成一道数学题,相信就算只受过初中教育的人也能明白以加碘盐来防辐射简直是杯水车薪,没有什么作用。  也许知识人人都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应用。不能应用的知识,就像课本上万年不变的公式,老师口中枯燥又唬人的习题,叫人学起来提不起兴趣。  那么,该如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呢?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课本上的知识,都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一个结论得出新的推论。而事实上,大部分的知识在被人类发现总结的过程中,都是基于对某些现象的观察和推测进而不断实践得出的。这其中往往经历了各式各样曲折甚至波澜壮阔的故事。就像伽利略观察太空得出地球绕着太阳转,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这个过程,与课本上对知识的陈列和推论大相径庭,却与课本上的小字内容有些相似——那些记述了科学家轶事的小字内容和老师们在课堂上颇为简略却生动形象的介绍往往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了解这些科学故事,就如同经历知识总结的过程,能让我们同先人一样,从现象中观察、假设、实践、总结出客观规律;同时能让我们在洞悉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一种练习,对科学思维的练习。  基于这些,我们为读者们精选了来自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知乎以及微博的知名科普作家笔下*丰富生动,也*能让人对产生科学兴趣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科学话题的故事,尽管涉及的知识背景五花八门,就像它们的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本质:以一个我们熟悉的现象带我们领略并享受洞悉客观世界的过程。  希望这些科学故事能够为读者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带来一丝丝新奇和趣味。

内容简介

  本书汇聚了来自“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知乎等一流的科普作家,精选了作家笔下丰富生动,能让人对产生科学兴趣的科学故事。既然昆虫有趋光性,为什么昆虫不齐刷刷地奔向太阳?人眼相当于什么样的相机?你的密码安全吗?数学里的e为什么叫做自然底数?氰化物中毒究竟是什么?这些故事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藏在其中,同读者一道领略洞悉世界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兴趣。

作者简介

  游识猷,科学松鼠会成员,果壳网主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一滴水中有多少微生物? 1
病毒的另一面 4
大病毒 7
小病毒?大能耐 12
细菌掷骰子吗? 27
中国人学化学以及疯狂的造字 34
玻璃小传 43
一氧化碳中毒的罗马士兵 52
氰化物中毒究竟是什么? 57
无所不在的酶 65
拯救美国板栗 78
人的眼睛相当于什么样的相机? 82
既然昆虫有趋光性,为什么昆虫不齐刷刷地奔向太阳? 96
数学里的e为什么叫作自然底数? 111
你的密码安全吗?小心那些隐藏的陷阱 144
人口失控,环境逆袭 149
达尔文之前的那些事儿 158

前言/序言

  科学与知识是两码事  许多人相信我们的祖先曾经洞悉过生命的奥秘,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只留下了只言片语或者一些“经典古籍”。当现代科学苦苦攀登到半山腰,我们的祖先早已等在山顶——只是祖先留下的信息太过神秘,总是要等到现代科学有所进展,不肖子孙们才能“恍然大悟”,对祖先留下的“禅语”做出“正确”的解读。  我一贯对这种祖先崇拜不以为然。经常有人问:你怎么就肯定远古的祖先掌握不了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知识呢?  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总结。这种总结的过程是连续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杰出的人物,只是把这种认识的过程大大向前推进,但他们也并不能跳过连续的认识发展过程而前进。比如说,没有人体解剖和血型的知识,就无法有成功输血;没有细菌和感染的知识,就不会有无菌操作的概念;如果没有人体解剖、输血和无菌操作技术,就无法进行内科手术……所以,在远古的先人们对人体的物理结构都缺乏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指望他们洞悉生命的奥秘,完全就是成人的童话。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并把这种探索总结为知识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只是更为合理的方式——它有意识地进行“总结观察——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总结数据——归纳结论——验证结论——应用结论——再进一步观察……”的过程。在这样无休止的轮回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修正,获取的“正确知识”也就越来越多。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中,所接收的基本上是成型的“知识”。也就是说,它们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被灌输到我们的头脑中——我们拿着它们去解决问题,或者考完试之后把它们忘掉。对我们来说,这些“知识”,几乎就是“科学”和“正确”的同义词。我们也就很容易相信,既然我们有着这样一套“科学教科书”,那么远古的先人们自然也可以有一套更先进的、失传的教科书。  然而科学实在并非如此。实际上,科学是过程和方式,知识是结果和总结。任何一项具体的知识,都只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点,都有着一个“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系列故事。教科书中的“科学”是精炼的、简要的,去掉了旁枝末节的,因而也就是冷冰冰的、甚至枯燥无味的。  这一本《课本没有告诉你的科学故事》,固然是要讲解许多“知识”。但在我看来,与这些知识相比,它所叙述的“故事”更加重要。这些故事涉及的科学领域相距甚远,不同作者的语言叙事风格也千姿百态,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质:用鲜活的语言,告诉你一个科学话题的来龙去脉。读完这些故事,你记住的,可能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甚至或许,那些知识你本来就已经完全知晓——更重要的是,你将知道,这一知识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形成的。它的成型,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差别只在于什么时候、由什么人、通过什么样的契机来推动它的完成。  2015年9月
课本的背面:那些令你惊叹的科学真相 你是否曾对着教科书上枯燥的公式和定理感到一丝困惑?你是否好奇,那些在实验室里闪烁的奇妙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从小被教导的科学知识,仿佛是冰冷而精确的真理,但你可曾想过,每一项伟大的发现,都曾是一段充满未知、质疑、甚至戏剧性的探索旅程? 《课本没有告诉你的有趣科学故事》正是为你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的钥匙。它并非一套冰冷的科学工具书,而是邀请你跟随一群伟大灵魂,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冒险。在这里,你将听到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细节,那些教科书上轻描淡写却至关重要的转折,以及那些足以让你拍案叫绝的科学“花絮”。 想象一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抛下铁球的经典场景,我们都知道他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但你是否知道,在他进行这项实验之前,有多少关于重力的错误观念如影随形?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学说,曾让人们坚信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直到这位勇敢的天文学家以近乎“叛逆”的方式挑战,才开始松动。而他之所以敢于挑战,背后又有怎样的思想斗争和坚持?本书将为你展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质疑与突破的勇气。 再比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我们熟知那颗砸中牛顿脑袋的苹果,但这个故事是否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即便苹果真的砸到了牛顿,是什么样的思维火花,让一个简单的坠落现象,升华为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宏大理论?我们将深入牛顿那个充满沉思的书房,去体会他如何从观察到思考,再到数学推导,最终将一颗苹果的重量,与月球绕地球的轨道紧密相连。你将了解到,科学的灵感,往往藏在最寻常的日常之中,但将灵感转化为严谨的科学,则需要非凡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毅力。 化学的领域同样充满了传奇。元素周期表,这个我们中学化学的基石,你可知道它的缔造者,门捷列夫,在构思它时,经历了怎样的“黎明前的黑暗”?他不仅要面对当时已知的数十种元素,还要预见到未知元素的特性,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是如何炼成的?本书将带你走进门捷列夫充满混乱却又井然有序的实验室,感受他如何通过对元素性质的细致观察和排列,绘制出化学世界的美丽蓝图。你还将了解到,他大胆预测未知元素的行为,并最终被事实一一印证的激动人心的过程。 生物学的奥秘,更是充满了奇思妙想。达尔文的进化论,无疑是人类理解生命史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但你是否知道,促使达尔文踏上那艘“小猎犬号”进行环球航行,并最终孕育出进化论的,并非仅仅是对自然的好奇?还有来自他对当时流行的“神创论”的挑战,以及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那些奇特的生物如何“低语”着进化的秘密。我们将跟随达尔文,穿越惊涛骇浪,登陆充满异域风情的海岛,感受他对每一个物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他如何从这些微小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揭示生命演化的宏大叙事。 电磁学的发现,更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法拉第,这位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如何凭借着惊人的天赋和勤奋,一步步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神秘的联系?从最初的电磁感应实验,到他所提出的“力线”概念,他的每一个发现,都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了现代科技的道路。你将看到,他如何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一次次地进行大胆的尝试,如何面对挫折,却又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那句“我从不将我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我害怕它们会被别人窃取”的背后,是怎样的忐忑与期待? 我们甚至会来到宇宙的深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曾让无数人感到遥不可及。但你可曾想过,这位“怪才”般的物理学家,他的思想火花,是从何而来?他那著名的“思想实验”,是如何帮助他一步步构建起颠覆性的时空观?本书将带你进入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专利局职员,成长为改变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巨人。你将了解到,相对论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对经典物理的深刻反思和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持续追问之上。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伟人,本书还将为你挖掘那些默默无闻却贡献卓著的科学“配角”。比如,那些为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铺平道路的女性科学家,她们的贡献曾一度被掩盖。又比如,那些在早期医学研究中,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实验的先驱者,他们的勇气与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课本没有告诉你的有趣科学故事》不仅仅是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更是在讲述“科学”本身的故事。它告诉你,科学并非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生命体。它是由无数个问题、猜想、实验、争论、甚至失败所组成的。每一次的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每一次的理论建立,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检验和修正。 你将了解到,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顺风顺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那些伟大的科学理论,也曾经遭受过质疑、嘲笑,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正是那些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科学家们,才推动了科学的车轮滚滚向前。 这本书将让你明白,学习科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记住那些公式和定义,更应该去理解科学背后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科学家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与智慧。你将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进行逻辑思考,以及如何拥抱不确定性。 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望而生畏的科学概念,如今变得生动有趣;那些曾经让你感到遥远的科学巨匠,如今仿佛就在你身边,与你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你可能会重新燃起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课本没有告诉你的有趣科学故事》,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科学之旅,一次激发思维的智慧碰撞,一次让你重新认识科学、认识世界的奇妙体验。它将告诉你,真正的科学,比任何故事都更加精彩,更加激动人心。准备好,翻开这扇门,进入一个你从未想象过的科学世界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略带复古的插画风格,搭配上厚实的纸张质感,立刻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科学“艺术品”。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家小小的独立书店里翻到它的。它静静地躺在“冷门学科”的书架一角,但那种低调的质感却吸引了我。我当时随手翻开其中一页,看到一个关于古希腊哲学家如何构想原子结构的段落,文字描述得极其生动,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漂浮的微小粒子在空气中碰撞。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科学的严谨性。特别是他对一些经典实验失败案例的描述,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科学必然成功”的刻板印象,展现了科学研究过程中那种充满偶然性和人性的挣扎。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大段的留白让复杂的概念得以呼吸,阅读体验极其舒适,完全没有传统教科书那种压迫感。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的高中物理老师能用这种方式讲课,我可能早就成为天体物理学家了,而不是现在对着电脑屏幕叹气。它的那种氛围感,真的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真的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些伟大的思想诞生之前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教材”。我通常对科普读物中的幽默感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为了逗乐读者,会牺牲掉知识的精确性。但这本则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幽默是内敛的、知识驱动的,常常在你理解了一个深奥的概念后,突然冒出一个作者精妙的比喻,让你会心一笑,然后发现自己对那个概念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作者竟然把它比作整理一个永远不会变整洁的阁楼,那种无力和宿命感,既科学又哲学,让人读完后对待生活中的混乱似乎都多了几分释然。更让我惊讶的是,书中对那些“失败”科学家的描写,充满了同情与尊重。他们不像教科书里被一笔带过的小插曲,反而被塑造成了勇敢探索未知领域的殉道者,他们的错误和偏执,最终都为后来的成功铺平了道路。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温暖,它在教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你的人格。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有趣”这个词在科学著作里常常是一个陷阱。但这本书的“有趣”是建立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它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而且“教”的部分丝毫不含糊。它并没有为了追求阅读的流畅性而牺牲掉那些关键的科学细节。相反,作者非常擅长用清晰的逻辑链条来解释那些极其复杂的概念,就像在给一个聪明但对该领域一无所知的朋友解释一样,耐心且精确。比如,对于那些涉及复杂数学推导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会先用最直观的语言描述原理的意义,然后才引入必要的符号,并且对每一个符号的引入都给出了详尽的“背景故事”,让你知道这个符号为什么需要存在。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又保证了学术上的深度。这本书让我感觉,科学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些光怪陆离的结论,而在于那套严密、优雅、且不断自我修正的思维体系本身。这套体系,才是这本书真正想传递给读者的宝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世界观像是被重新刷了一遍漆,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它不像那些炫耀最新研究成果的畅销书那样急于告诉你“未来已来”,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遗忘的、看似“无用”却至关重要的历史脉络。比如,书中对早期光学实验中那些关于“视觉错觉”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以前一直以为颜色和光线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如何被我们自身生理结构和当时的认知框架所塑造和限制的。作者在描述这些概念时,总能巧妙地引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作为类比,比如用某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来解释“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意味,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原本冰冷的公式活了起来,充满了诗意和温度。我尤其欣赏它敢于承认“我们不知道”的态度。在很多地方,作者都坦诚地指出,当前的科学理论仍然存在巨大的认知盲区,与其生硬地填补空白,不如优雅地展示出这些空白本身的美感。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科学观,它教会我们敬畏未知,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已知。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没有按照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宏大的、跨越时空的概念主题来展开叙事。比如,有一部分聚焦于“测量与不确定性”的主题,将尺度的想象从宇宙的尺度拉到量子纠缠的层面,再压缩到古代人如何定义“一米”的起源,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非常有引导性。它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思维的“考古挖掘”,每挖掘一层,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视野。我最喜欢的是它如何处理时间感。作者在描述某个世纪的理论时,会时不时地跳跃到几百年后的技术对该理论的修正,这种“现在看过去”和“过去看现在”的交织,让历史的厚度和科学的进步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不像是在读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世纪的智力对话。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常识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持续地提供这种“重新审视”的机会。

评分

很好,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速度肯定没的说,但是书拿到后感觉比图上的小很多而且薄

评分

棒。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听说还可以的,买来慢慢看看

评分

很好

评分

课本里没讲过的知识,果然有趣,有趣啊。

评分

买了好多书,价格实在便宜,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