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套装1-4册)

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套装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群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文化
  • 语言文字
  • 国学
  • 科普
  • 王立群
  • 趣味学习
  • 知识
  • 教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11752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2645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立群智解成语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6
套装数量:4
字数:7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图书,不仅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的史料性和收藏价值,其读者对象年龄跨度大,适合各个社会层次及不等文化水平的读者朋友阅读。相信不管你是谁,读了这本书以后,都会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人性的升华。
  王立群先生的这套著述,语言幽默,学理严谨,深入浅出,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汉语成语的范本。

2017年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2014年广电总局、全国老龄办向全国老年人推荐图书

2017年1月百道网好书榜“中国好书”

2017年6月《中华读书报》好书榜推荐

《读书》杂志推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推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推荐

《中外书摘》推荐

《中国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面对成语,zui困难的地方在于你认识它中间的每一个字,却不知道它在说什么(王立群)。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内蕴的传统文化对现实极具借鉴意义,但当下却存在“成语滥用”和解读不够等弊端,王立群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汉语成语的范本,《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无味,拒人千里的狰狞面目,也不是攒书者凑合的东鳞西爪,浅尝辄止的应景之作,他是当前zui受欢迎的一线学者积一生的饱学以zui通俗的文化讲评,通过一则则成语娓娓道来人生的哲学,相夫教子的技巧,为人处世的学问等,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王立群,字鹤亭,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王立群先生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zui学术主讲人”,是连续7年来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知名学者。

目录

一、反腐反腐:一盘很大的棋

每逢年底,按照惯例,媒体及文化部门总要对一年内高频使用的汉字、词语盘点一番,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因为使用的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聚焦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的焦点,能够反映政府、社会及民众关心的热点。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汉字进入前三的有“法”字,词语进入前三的有“反腐”。这说明反腐倡廉成为2014年最受瞩目的大事件。确实,2014年的反腐规模、反腐力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强态势,“打虎上无禁区,拍蝇下无死角”,因此广大民众为之振奋,极大提升了百姓对政府与体制的信心,极大提升了百姓对未来与发展的期许,这给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反腐”荣膺年度词实在是当之无愧。即使仅凭此点,201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对于这大张旗鼓反腐的不寻常一年,很有必要回首作一下总结。

壮士断腕:反腐的勇气与决心

莫之与京:反腐的规模、力度、范围、时限前所未有



二、大道既隐贪腐萌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哪一个时代,无论哪一个社会,执政者无不标榜打击腐败,为官者无不以廉洁自律为荣,老百姓无不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然而,贪污腐败总是如影随形,屡禁不绝,成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不仅中国存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贪腐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不禁纳闷,为什么贪腐屡禁不绝,难道是与生俱来的?是什么因素导致贪污发生的呢?

先从“贪”的意义说起

贪夫徇财:为身外之物断送了卿卿性命

得陇望蜀:人性恶的一面

欲壑难填:史料中的第一宗完整贪墨案例


三、任性的权力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贪”和“官”联系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官者对“所欲之物”拥有支配权。从原始时期的部落首领,到封建时代王侯将相,乃至当今社会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村干部,都有可能依靠手中的权力满足一己私利,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为官不廉”的确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贪生于欲,对物质的不尽追求是人的本性,这是没有办法彻底灭绝的。社会财富、名誉、地位等,这些东西对人又有无尽的诱惑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允许、提倡追求的。个人私欲膨胀,一旦拥有某种权力,且这种权力自由无度,不受监控,不受羁束,就像笼子之外的老虎,贪腐就必然产生了。权力在笼子之外,这是很危险的。当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小官大贪”,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权力跑出了监管的笼子,太任性了。缺乏监督,即使尺寸之柄,也会被充分利用,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反思。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没有权力,任任性、耍耍酷都不

打紧

指鹿为马:有权任性颠倒黑白

专横跋扈:有权任性恶贯满盈


四、当干部就是为了捞两个吗

说到腐败,很多人自然地将其与贪污受贿联系起来,认为腐败就是贪贿,总之,不离“钱财”二字,这很符合贪的本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没错。但是,腐败的意义绝不止此,只要是利用公权力不正当地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统统属于腐败的范畴。贪污受贿之外,如买官卖官、挥霍公款、任人唯亲、假公济私、作风浮夸、好大喜功、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道德败坏,甚至不作为、懒作为等等,诸如此类,无一不是。而且,各种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纵横交错,从各方面不断侵蚀社会的政治生态,成为政治生态中的“雾霾”“毒瘤”。不过,人们将贪腐与贪污受贿等同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几乎所有的腐败都离不开这点。古时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如今的“当干部不就为了捞两个吗”,说来说去就是为一个“钱”字。有钱任性不算啥,任性有钱才是最可怕的。

瞠目结舌:一份天文数字的贪污清单

雁过拔毛,倒行逆施,刮地皮:“四尽太守”的可鄙

人生

多藏厚亡:人没了,钱没花完


五、那顶帽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乌纱帽”是一顶极具诱惑的帽子,多少人为了它搜肠刮肚、殚精竭虑。有人皓首穷经,熬白了头发,累瞎了眼睛;有人朝思暮想,多年圆梦,喜极而疯;有人则是不按常理出牌,走了一条“终南捷径”,这条“终南捷径”靠的不是隐居的美名,而是沉甸甸的金钱。金钱可以让人疯狂,也可以让人癫狂,也可以让人带上那顶金光灿灿的帽子。这便是赤裸裸的乌纱帽交易。一顶帽子为什么能让人如此疯狂呢?

飞蛾扑火:乌纱帽的诱惑

卖官鬻爵:乌纱帽的交易

明码标价,大张旗鼓,铜臭满身:汉灵帝的卖官事业

每况愈下:卖官的结局


六、总有那“一抹的温柔”

自古有言“英雄难过美人关”,许多贪腐官员在美人的石榴裙下丧失了底线,有些人贪财又贪色,有些人不贪财却贪色,即便在金钱诱惑面前不犯错误,也抵抗不住美人的投怀送抱。只不过,美人的投怀送抱看中的不是官员的相貌与魅力,而是他们手中握着的权力,当官员将手中的权力与美色做了交易之后,隐藏在权色交易背后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便光明正大地走到台前,演绎着无所不能的贿赂戏码。于是,情人、小三、通奸等词,纷纷出现在落马贪腐官员的通报文件中,根据调查,目前落马的贪腐官员95%都有着权色交易的问题。那么,我们从成语世界中可以找到哪些与权色交易相关的成语?它们又是如何揭示古代贪腐官员的心理的呢?

登徒子,恣意妄为:任性的好色

来者不拒,半推半就:好色亦不同

授人以柄:好色需谨慎


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近期国家公布与处置的贪腐案件中,家族腐败日益凸显,成为当前腐败较为突出的特点。贪腐官员在他们的人生大戏中,或者出演夫妻档,或者父子兄弟齐上阵,或者演绎全家总动员,他们将国家的公权力进行了私有化处理,转变成了家族权力,在某一个范围领域内实施了家族控制,或者权权联合,或者官商联合,使权力获得最大收益,既扩大了权力的控制范围,又实现了家族的经济“腾飞”。家族式腐败在处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相互充当保护伞,或者利用家属曲线腐败,加剧了权力的腐化程度。

无后为大,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根深蒂固的宗法制

影响

修身齐家,舐犊情深:子女的影响力

狼狈为奸:“贤内助”的推波助澜�オグ恕⑸酵酚肴ψ�

2015年央视春晚有一个相声节目,名叫《圈子》,获得了诸多观众的好评,相声批评了拉关系、搞圈子、视规矩为儿戏、秉承“有圈好办事”理念的圈子文化。“圈子”本指的是人们的生活范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这样便有了“朋友圈”“歌友圈”“读书圈”,这些圈子联系了人们的情感,发展了彼此的兴趣,但是,许多圈子后来都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组成的,例如官场中的“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 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在家长式的“大老虎”身边百依百顺,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贪婪地分食权力与金钱,却不料到最后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圈子没了,人也没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组圈、交圈的前提

位高权重,一丘之貉,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唯命是

从:圈子的成员们

朋比为奸,党同伐异,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做点坏事

看看

树倒猢狲散:无言的结局


九、在重要的位置上睡大觉

一个观众,获得了电影院一个绝佳的位置,如果他不去欣赏电影,而是坐在那里打瞌睡,一个学生,占据了教室的绝佳位子,如果他不去听课思考、读书学习,而是酣然入梦,这就是对公共资源的糟蹋与浪费。不过,作为看电影的观众、上课的学生,还不会造成多么广泛的不良影响,毕竟他这样做私人化的性质更多些。但是,如果是一个政府的工作人员,在他的位子上不谋其政、呼呼大睡的话,这影响就大了,因为他掌握的是公权力,服务的是大众。作为国家的公务员,占据着国家赋予的公共权力,如果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异于在重要的位置上睡大觉。这种情形在很长的时期内是司空见惯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腐败,是一种能够传染的腐败。百姓对类似的情形有一种虽不文雅却一针见血的评价——占着茅坑不拉屎。这种现象会极大危害政府的公信力,严重消解百姓的凝聚力,是应当引起警醒、引以为戒的。

尸位素餐,伴食宰相,三旨相公:不作为

一推六二五,问诸水滨:懒作为

迁延过时,蜗行牛步,有要没紧:慢作为


十、面子工程的“面子”

一边是华丽高大胜过美国白宫的办公大楼,一边是城市尘土飞扬的土路;一边是华丽四射的音乐喷泉,一边是时不时停水的居民区;一边是富丽堂皇、气派十足的不夜城,一边是经常停电、乌黑一片的农村;一边是整齐有序、鳞次栉比的盆景花卉,一边是百姓深恶痛绝、嗤之以鼻的怒骂声;一边是花费数亿建起的高楼,一边却是空无一人的惆怅……这些不和谐的画面,在中国的大地上真真实实地上演着,其导演是各地“不差钱”的父母官,脑袋一热,大笔一挥,为的是往自己脸上贴贴金,让自己的面子好看点,让自己的仕途更顺点,但是,许多无用的豪华建筑、烂尾楼便出现了。面对表里不一、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我们不禁要问:官员的面子到底是啥?如此多的面子工程能拯救他们的面子吗?

首如飞蓬,东施效颦,嗟来之食,无颜见江东父老:

面子的层次

表里不一,有名无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

实:表面的繁华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面子工程的里子


十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有学者对中国古代的官僚系统进行研究后连连发出感叹,一叹贪官污吏何其多也,再叹清官何其少也。这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社会的贪官多了,清官自然就少了。翻检历史,估计会令很多人失望,因为有名有姓、货真价实的清官实在是不多。虽然历史的记录可能会遗漏一部分,但是真正的清官,史学家一般都会大书特书的。所以,古代的小说戏文中,常常会有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青天大老爷。颇有意味的是,这些关于清官的戏文,情节故事往往很老套,但家喻户晓,一再上演,“收视率”很高。这说明,人们真正感兴趣的其实并不是多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正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见真正为他们做主的清官,而在戏文世界里寻求一种补偿,以满足他们现实缺失的心理愿望。所以,百姓心中的清官形象实则是一种复合体,是百姓对官老爷的一种期盼。那么,清官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

爱民如子,奉公守法:司马迁笔下的清官标准

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为民请命,除暴安良,洁清

自矢: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期待


十二、做清官还是当公仆

从古至今,那些清正廉洁、疾恶如仇、不畏强权、刚正不阿、为民做主的官员,经过历史的记载、文艺作品的反复渲染,逐渐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的清官典范。普通百姓,尤其是深受强权欺压、孤立无援、遭遇不公的百姓,在逆境之中特别期望能够出现这样的清官给他们做主。人们经常把这种信仰与渴望称为“清官情结”。然而,也有不少人对清官及清官情结持否定态度。有的人说清官不是吉祥物,清官的出现是世道黑暗、法律不彰的产物,一个时代出现清官,离灭亡就不远了。还有的人说,清官情结是法治的腐蚀剂,与现代法治社会是不相融合的。更有人说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公仆,而不是清官。诸种观点,令人困惑,清官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现代社会不需要清官了吗?到底是做清官,还是当人民的公仆?

欺世盗名,刚愎自用,粥粥无能:古代清官的另

一面

爱屋及乌,换汤不换药:清官与公仆,本质不变,

改个名字又有啥用


十三、利剑高悬:不敢贪



十四、把权力放在阳光下:不能贪



十五、敬畏·坚守·信念:不想贪


后记


精彩书摘

壮士断腕:反腐的勇气与决心

如果从1978 年开始算起,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了。孔子说过,人的成长三十而立,而中国这三十多年的时间,也确实“立”起来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经历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耳闻目睹的,巨变的根本原因当归于改革。不过,经过三十余年,中国社会“浅水区”的改革———容易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顾名思义,深水区水就深,牵一发就动全身,不改则已,一改就会触及许多艰难的问题,因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但是,话说回来,只有深水区才会有大鱼,所以再深的水也必须去蹚。这样的情况下,左右犹豫,止步不前,不仅抓不到大鱼,更不能到达彼岸,这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进行其他的选择。“深水区”改革中重要的一项是必须疗治体制上积累的各种顽疾,“打铁先需自身硬”,必须剔除各种痼瘤。一年来的鼙鼓阵阵的反腐,就是清除毒瘤的大手笔。这无疑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更强的韧性,首要的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

壮士断腕,也作“壮士解腕”。“解”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用刀分解牛,《庄子》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用的就是这个意义。由“分解牛”的意义引申出“剖开、分割、截去”,这就与“断”的意思大致相当。“壮士解腕”这个成语出现应该不算太晚,因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已经有人在引用这个词语来说事儿了。

翻阅现存的文献,“壮士解腕”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陈泰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将领,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他的父亲叫陈群,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司空(总理的级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的创始人就是陈群。陈群的祖父陈寔也很著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官员、学

者,以德行清高闻名于世。汉语中有个成语“梁上君子”就与陈寔

有关。

陈寔在家乡很有名望,百姓发生争执时,都找陈寔判决裁断。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是非曲直,他们回去后没有埋怨的,都心悦诚服。大家因此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置,也不愿被陈寔批评。”这是说陈寔话语的影响力。当时年成很不好,百姓没有收成,有个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想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偷点东西。陈寔暗中发现了,没有吱声,不动声色,起来整理衣服,召集全部子孙,给他们“上课”。陈寔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自己不努力。不善良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往往是由不注重品性修养造成的,这样就会逐渐误入歧途。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吃了一惊,敢情人家早知道自己在这里了,还躲什么呢。赶紧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是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做个好人。话说回来,你的这种行为也可谅解,这都是由贫困造成的啊。”最后陈寔赠送小偷二匹绢,让他走了。据说从此全县再没有发生盗窃,这都是因为陈寔品德力量的感召(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卷九十二《陈寔传》)。后人经常以“陈寔遗盗”(或陈寔退盗)的典故表达用仁德感化他人,教人从善,而“梁上君子”则固化为汉语成语,成为小偷的雅号或代称。今天我们见到“梁上君子”这个成语,不仅要看到小偷,看到小偷弃恶从善,而且还要知道小偷背后有一个叫陈寔的人,知道陈寔的善行义举。

陈氏家族名人辈出,历史上的陈泰也是一个品行廉洁的典范。陈泰曾在并州这个地方做过“一把手”,并州的范围大致是今天山西的太原及其周边的地方,这个区域靠近北方,民族众多。他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很注意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治理,对他们施以恩惠,声望极高。当时京城的很多达官显贵,纷纷给陈泰寄送金银珠宝,为什么呢? 他们托陈泰在边地给他们购买奴婢,当然金银珠宝也少不了陈泰的一份。这显然是一桩很好的买卖,仅仅因为占据边地之利,不仅能够与京城的达官富贵建立密切的关系网,还可以赚得金钵满满。然而,陈泰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达官显贵寄送的金银珠宝统统挂在墙上,连封缄也不开启。后来他被召回京师的时候,又把这些财宝一一归还(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陈泰在并州刺史的任上,职责是守边、治边,不是来边地购买人口的,不能借助自己地方长官“一把手”的身份购买奴婢,更不能借此结交权贵,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在这一方面,陈泰以实际行动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成语“壮士解腕”虽然出自陈泰的传记中,然而引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是陈泰本人,而是另外一个也很有名的将领邓艾,邓艾说话结巴,汉语中有个成语“期期艾艾”,后一半当归功于邓艾。当时是三国并存的时候,陈泰作为魏国的征西大将军,率军进攻蜀国,蜀国因此派大将姜维率军还击。

当时姜维等已将几万人马赶赴狄道(今甘肃临洮)。陈泰急令王经进兵屯驻狄道,等蜀军赶到,再据情况讨论破敌之策。谁想王经没有完全按照部署屯兵,贸然与蜀军作战失利后,又轻率地渡过洮水,被姜维打得大败,只剩下一万余人逃回来死守狄道,其余的都已四散奔逃。姜维则乘胜包围狄道,连连发起进攻。陈泰与邓艾等会合后,推进到陇西。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几万精兵在洮水以西被姜维大败,蜀军士气大振,这样的乘胜之兵势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众,继败军之后,士气低落,军威不振,陇山以西已经面临被攻破的危险了。古人常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兵法》里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的说法,讲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陇西之害超过蝮蛇,狄道之地难以固守,而姜维的兵马锋芒锐利,正该有所回避,不如割险自保,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然后再图进兵,救援狄道,这才是可行之计啊。”邓艾分析当时魏蜀两军对阵的局势时引用了古人的“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由此可见,在三国之前,这句话已经很流行了。

蝮蛇,俗称五步蛇、七寸蛇、草上飞等,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所以,《史记》中说:手被蝮蛇咬了,就要赶紧砍断手,脚被蝮蛇咬了,就要抓紧砍去脚,以免危害生命(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 为害于身也。《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作为勇士,一旦被蝮蛇咬了手,就立即截断手腕,以防毒性扩散蔓延,危及生命。这是“壮士解腕”的字面意义。后人常用这个词来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以免贻患无穷。

最初这个成语作为民间的俗语、谚语可能早就流传了很多年,《史记》中就有类似的说法了。因此,后人也将《史记》中这个典故与《三国志》中的合在一起,构成“螫手解腕”成语,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和“壮士解腕”差不多,不过多用来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利益。

与“壮士解腕”意思接近的还有一个词语———刮骨疗毒,这不是一个成语,但经常与“壮士断腕”放在一起使用,所以顺便也讲讲这个词的来历。

刮骨疗毒,又作“刮骨疗伤”,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故事大意是: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射中一箭。不承想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动弹不得,长久不愈。名医华佗听说之后,前往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窸窸刺耳,周围的人胆战心惊,面容失色,不忍正视,关羽却依然饮酒下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感慨地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啊!”

刮骨疗毒的故事是历史演义,很有文学色彩,既凸显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又彰显了华佗的高超医术,两者相得益彰。不过这个故事也不是完全文学性的凭空虚造。《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曾经被乱箭射中,穿透了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伤口,刮骨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溢出了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谈笑如常(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割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史书中并没有交代给关羽刮骨的这个医生姓甚名谁,《三国演义》中将其指为华佗。华佗的确是一代名医,不过他不可能为关羽刮骨,因为关羽中箭的时候,华佗早已离世。《三国演义》让关羽与华佗走到一起来,是文学的手法,是为了互相衬托,一个是名将,一个是名医,由此“二美并显”。



《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套装1-4册)》是一套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华成语精髓的通识读物。本系列共包含四册,每一册都围绕着特定主题或成语类别展开,通过王立群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领略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历史典故和智慧启示。 第一册:聚焦经典,探寻成语的源头活水 本册主要选取了汉语中最具代表性、使用频率最高的经典成语。王立群教授不拘泥于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从成语的起源、形成过程入手,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读者将了解到,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古人观察自然、总结经验,或是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每一则成语的解读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不仅掌握了成语的含义,更理解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本册的亮点在于其对成语的“溯源”能力,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智慧的闪光。 第二册:品味故事,解锁成语的趣味人生 成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往往承载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第二册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成语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王立群教授选取了大量以人物、事件为载体的成语,如“卧薪尝胆”、“愚公移山”、“精忠报国”等。他将这些成语背后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历史事件叙述得跌宕起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古人一同经历喜怒哀乐。本册的特色在于其“叙事性”,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成语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成为一种享受。读者不仅能记住成语的意义,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第三册:洞察智慧,感悟成语的人生哲理 第三册将视角进一步提升,着重挖掘成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启示。王立群教授从成语的词义、用法延伸到其背后所反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揭示了祸福相依的辩证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则体现了战略思维。本册的解读更加深入,能够引导读者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用成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读者将学会如何从成语中汲取力量,如何用更深刻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本册的价值在于其“启发性”,能够帮助读者提升思维层次,完善人格修养。 第四册:融会贯通,活用成语提升表达 第四册旨在帮助读者将所学成语融会贯通,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王立群教授不仅梳理了不同成语之间的联系,还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如何将成语巧妙地融入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本册提供了大量的例句和应用场景,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成语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例如,学习如何用成语来描绘人物性格,如何用成语来抒发情感,如何用成语来论证观点。本册的重点在于“实用性”,旨在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让读者能够更加自信、精准地运用汉语,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系列总览: 《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套装1-4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讲解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套不可多得的成语学习读物。它不仅适合广大的成语爱好者、学生,也适合所有希望提升汉语水平、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本系列由知名学者王立群教授倾力打造,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收获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成语的字典,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智慧的窗口。通过这套书,读者将能够真正理解成语的“形”,掌握成语的“意”,并领会成语的“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经常与“词穷”作斗争的人,我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套装,就像是我的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时刻在我身边提供帮助。它不仅教会了我成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成语,如何让我的语言更加丰富、精准、生动。 书中,作者经常会列举一些成语在现代语境下的应用实例,甚至会分析不同语境下,同一个成语使用效果的差异。这对于我这样需要频繁写作和口语交流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成语,而是开始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个成语最能表达我的意思,最能引起听者或读者的共鸣。这种“情境化”的学习,让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种既深入浅出又能引人入胜的方式来了解成语的奥秘。平日里,成语在各种场合层出不穷,有时我能理解其字面意思,有时却又感到云里雾里,不知其典故由来。朋友推荐了《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的套装,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没想到,这套书真的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的内容之丰富,讲解之透彻,让我对成语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解读成语时所采用的“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方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成语的解释,而是会深入到每一个成语的字词构成、历史背景、原始语境,甚至是不同时期其含义的演变。举例来说,对于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书中会详细追溯它的最早出处,可能是某位古人的诗歌、散文,抑或是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作者王立群教授以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仿佛一位考古学家,将那些沉寂在故纸堆中的成语一一挖掘出来,并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这种考据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学习成语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次精彩的历史穿越,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宝藏。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成语,总是感到有些模糊。它们像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钥匙,就很难真正打开那扇门。《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套装,恰恰扮演了这把钥匙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从成语的字面意义中跳脱出来,去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例如,书中对某些带有褒贬色彩的成语的解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古人对道德伦理的判断标准。那些褒扬忠诚、勇敢、智慧的成语,往往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紧密相连;而那些警示贪婪、狡诈、愚昧的成语,则用生动的例子告诫后人。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成语,更学会了如何从成语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我发现,学习成语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

评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的套装,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沉浸在古人的智慧和故事中,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 书中对于一些成语的解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关于“坚持”、“毅力”、“顺应自然”等主题的成语,作者的讲解让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滋养。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在取得成绩时保持谦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宽容。这本书,真的让我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了一片心灵的绿洲。

评分

我想,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做到了这一点。 书中,我不仅学会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从成语中体会人生百态,感悟生活哲理。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成语,并且发现,用成语来表达,往往能够让我的话语更加精炼、生动,也更富有文化底蕴。例如,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时,我会想起“迎难而上”;在与朋友分享喜悦时,我会脱口而出“皆大欢喜”。这种“生活化”的学习,让成语不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视觉化”的学习者,传统的文字堆砌的书籍有时会让我感到枯燥。但《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它是一本讲解成语的书,但其中穿插的许多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以及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作者在讲述成语典故时,仿佛在为我们放映一部部生动的微电影,将那些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记得在读到关于某个成语时,书中详细描绘了当时的人物对话、场景布置,甚至连人物的表情神态都仿佛跃然纸上。这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成语的产生背景,以及它在特定情境下的准确含义。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解释,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让成语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这种“叙事性”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成语的兴趣,也让我更容易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的兴趣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但《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却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并且是以一种非常自然、有趣的方式。每一则成语的背后,都像是一个小型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缩影。 作者在讲解成语时,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非常严谨,但又不会让枯燥的历史事实占据过多的篇幅。他能够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的性格特点、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成语的含义融会贯通,让每一个成语都变得鲜活生动。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历史的进程而感慨。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故事的生动画卷。

评分

作为一名语言爱好者,我深知词汇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对于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性。《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套装,无疑是我词汇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不仅让我认识了大量的成语,更让我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家族关系”。比如,对于意思相近或相反的成语,作者会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区分,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细微差别,从而在表达时做出更恰当的选择。这种“辨析式”的学习,让我的词汇运用更加精准,也让我的语言表达更加 nuanced。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点,更是要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在解读成语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成语的来龙去脉,去分析其字面含义与引申意义之间的联系。有时,他还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寻找证据,如何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大有裨益。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语言,尤其是像汉语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语言,最有趣的部分在于探寻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作者在讲解成语时,会不自觉地将我们带入到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哲学、伦理等方方面面。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历史,一种思想,一种价值取向。我通过学习成语,了解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处世哲学。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有用

评分

正版书值得购买阅读

评分

非常好!速度很快,五星好评!京东的服务是一流的!

评分

这个知识面很广啊,看看挺有意思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省力的购物方式,如约而至!

评分

很满意,不过送来的时候塑封散了,以后书多能用箱子送吗?

评分

?有用

评分

很喜欢王老师他的书基本都买了一遍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