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儒林外史研究十八世纪思想史,很有启发!
评分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评分最近对文化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尤其是中国近代以前的文化。
评分世人都晓《红楼梦》好,但究竟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最适合阅读,最贴近曹雪芹的原著,却鲜有人知。
评分新年快乐!新学年成绩更上一层楼。
评分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商伟写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很不错,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在揭示精英政治的破产、文人的生存危机、道德沦丧和价值阙失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1803年刊行之后,这部小说声名日著,历久弥新,为文人读者提供了自我镜照和反省的绝佳契机。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笔法展现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它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这并不等于说,儒林外史仅仅是那个时代思想潮流的一种回声,或者把小说化约为一个简单的陈述或命题。相反,我认为这部小说的特殊意义,正在于它采用了叙述的方式来处理那些为当时文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理解十八世纪思想倾向的根本变化来说,吴敬梓关于儒家礼仪的叙述显得至关重要它表明儒家世界的危机发生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超出了当时许多儒家学者(比如颜元和李塨)的理解。更准确地说,这样一种小说叙述既是当时思想讨论的一部分,又是对这一讨论的反省甚至批评。本书的第一部分因此从两个方面来审视儒林外史一方面,吴敬梓对儒家世界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诊断,并将他所理解的儒家礼仪视为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的选择本身进行了批判性的反省,由此造成了小说叙述内部的张力。与他所追随的颜元和李塨一样,吴敬梓在描述文人生活的道德失范状态时,特别强调了儒家语言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的失败。但是,他并不认为语言或言说本身是问题的所在。他的小说揭示出儒家礼仪系统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既刺激了对言述的需求,也导致了言述的消解。吴敬梓所体现的这种叙述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具体性,也在于它昭示了驱动个人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一言一行的那些隐而未显的社会机制。像颜元和李塨那样,吴敬梓对儒家言说的功能持怀疑态度,这使他倾向于将儒家的礼仪实践视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吴敬梓准确微妙地表述了让他和他的同仁们感到沮丧的问题,他也同时意识到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如何力不从心。的确,吴敬梓不仅描述了泰伯礼,而且还集中叙述了将儒家礼仪延伸进日常实践的努力,不过,这样做的时候,他也经常陷入困境,在儒家礼仪的必要性及其不可能性之间找不到调和的余地。他一方面强调通过行动来承担儒家礼仪的绝对义务,另一方面又将礼仪的实践者置于一个充满矛盾、反讽而且
评分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很不错的,很喜欢,很期待
评分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在揭示精英政治的破产、文人的生存危机、道德沦丧和价值阙失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1803年刊行之后,这部小说声名日著,历久弥新,为文人读者提供了自我镜照和反省的绝佳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