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伟 著,严蓓雯 译
图书标签:
  • 礼学
  • 文化史
  • 儒林外史
  • 清代文学
  • 文化转折
  • 社会生活
  • 思想史
  • 小说研究
  • 世俗文化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275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5
字数:4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在揭示精英政治的破产、文人的生存危机、道德沦丧和价值阙失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1803年刊行之后,这部小说声名日著,历久弥新,为文人读者提供了自我镜照和反省的很好契机。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笔法展现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它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商伟,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两年后获硕士学位,专修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转向元明清小说戏曲。1997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2003年获终身教职。后任狄百瑞东亚人文讲座教授。自2011年起,执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席。
  研究课题以戏曲小说为主,涉猎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阅读史等领域。著作包括: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 for mation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AsianCenter,2003),《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册第四章);正在写作有关《金瓶梅词话》的专著,新著《评点与图像:(红楼梦>现象及其它》即将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论
偶像破坏还是礼仪主义?
文人小说的悖论
自我阐释和文化密码
二元礼与苦行礼:《儒林外史》的儒家想象
在正史之外寻求规范秩序:重释文化转折
在权威叙述之外寻求道德想象:重释文人小说
全书概观

第一部分 礼与儒家世界的危机
导言
第一章 儒家仪注,颜李学派和《儒林外史》
泰伯礼和儒家仪注
颜李学派:礼仪与言述
《儒林外史》与颜李学说
第二章 泰伯祠:苦行礼与二元礼
郭孝子:行动中的苦行圣徒
二元礼的言述性
日寻
二元礼的双重结构
苦行礼
郭孝子的忏悔:幻灭的一刻
第三章 泰伯祠的毁坏:危机中的苦行礼
从节孝祠到泰伯祠:王玉辉的历程
反思苦行礼
礼仪和象征秩序
从坍塌的祠庙到想象的市井:精英文化的救赎?
结语

第二部分 正史之外
导言
第四章 历史与时间:史传之外的《儒林外史》
超越史传
世俗时间,世俗历史
过去、现在与叙述的当下性
第五章 礼仪的构架:开篇与结尾
苦行礼与时间
最终的评判
结语

第三部分 叙述创新与文化转折
导言
第六章 《儒林外史》,白话小说和叙述者
龙三的插曲
共同话语的形成
叙述者与共同话语
第七章 戏仿与历史的终结
旧文本,新世界:一次误导的旅程
谁是权勿用?
作为叙述者的侠客
结语

第四部分 泰伯神话及其困境:重新定义文人小说
导言
第八章 泰伯神话与叙述问题
泰伯崇拜:书写与行动
泰伯神话:至德与至真
泰伯叙述及其悖论
第九章 道德想象与自我反思
退让
湖心岛、戏台与祠庙
结语
跋 《儒林外史》的诗意场域:乡愁与失落的家园
附录 《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及其相关问题
中文版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这并不等于说,《儒林外史》仅仅是那个时代思想潮流的一种回声,或者把小说化约为一个简单的陈述或命题。相反,我认为这部小说的特殊意义,正在于它采用了叙述的方式来处理那些为当时文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理解十八世纪思想倾向的根本变化来说,吴敬梓关于儒家礼仪的叙述显得至关重要:它表明儒家世界的危机发生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超出了当时许多儒家学者(比如颜元和李塨)的理解。更准确地说,这样一种小说叙述既是当时思想讨论的一部分,又是对这一讨论的反省甚至批评。
本书的第一部分因此从两个方面来审视《儒林外史》:一方面,吴敬梓对儒家世界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诊断,并将他所理解的儒家礼仪视为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的选择本身进行了批判性的反省,由此造成了小说叙述内部的张力。与他所追随的颜元和李塨一样,吴敬梓在描述文人生活的道德失范状态时,特别强调了儒家语言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的失败。但是,他并不认为语言或言说本身是问题的所在。他的小说揭示出儒家礼仪系统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既刺激了对言述的需求,也导致了言述的消解。吴敬梓所体现的这种叙述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具体性,也在于它昭示了驱动个人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一言一行的那些隐而未显的社会机制。像颜元和李塨那样,吴敬梓对儒家言说的功能持怀疑态度,这使他倾向于将儒家的礼仪实践视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吴敬梓准确微妙地表述了让他和他的同仁们感到沮丧的问题,他也同时意识到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如何力不从心。的确,吴敬梓不仅描述了泰伯礼,而且还集中叙述了将儒家礼仪延伸进日常实践的努力,不过,这样做的时候,他也经常陷入困境,在儒家礼仪的必要性及其不可能性之间找不到调和的余地。他一方面强调通过行动来承担儒家礼仪的绝对义务,另一方面又将礼仪的实践者置于一个充满矛盾、反讽而且常常是荒诞不经的境地,由此而不得不重估他自己的礼仪实践的设想。这样一条分析线索让我们了解《儒林外史》的叙述如何展开了一个批判性探索和自我质疑的过程。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但是京东给我一本有严重破损的书

评分

很一般 没有预想的好啊

评分

内容推荐

评分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评分

书已经到了,快递很快,不过还没有时间看!读的时候想起李娟和沈从文,笔法都是自然流畅的,情绪也是淡淡的,不过不同的是总觉得寒凉了很多。我觉得萧红对于故乡的记忆很复杂,温馨的有,悲哀的也有。对于故乡的人,眷恋的有,厌憎的也有,但这厌憎里又有同情。看完之后觉得很难过,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啊。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也是一种享受。 在这个村里,有一种自私的精神,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倒塌了。哥哥和弟弟都后悔万分。你想,区区一个洞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可他们后悔也晚了。 当然,故事中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评分

那么,读哪些书比较好呢?读什么书是根据自己的年龄段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来做选择的.幼儿应该读一些启蒙类的书.如<<幼儿经典枕边故事>>,<<唐诗三百首>>等.3~4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漫画类,知识类,文学类的书.如<<儿童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等。5~6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知识类,文学类,传记类的书。如《女生日记》,《调皮的日子》,《百科全书》等。

评分

书已经到了,快递很快,不过还没有时间看!读的时候想起李娟和沈从文,笔法都是自然流畅的,情绪也是淡淡的,不过不同的是总觉得寒凉了很多。我觉得萧红对于故乡的记忆很复杂,温馨的有,悲哀的也有。对于故乡的人,眷恋的有,厌憎的也有,但这厌憎里又有同情。看完之后觉得很难过,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啊。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也是一种享受。 在这个村里,有一种自私的精神,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倒塌了。哥哥和弟弟都后悔万分。你想,区区一个洞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可他们后悔也晚了。 当然,故事中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评分

一直是喜欢的主题

评分

文學研究與歷史學研究的結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