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真實再現英國全麵抗戰的艱苦過程
◆重新解讀戰爭背後的殘酷真相
◆鐵血文庫二戰特刊係列
◆資深曆史、軍事作傢宋毅主編
內容簡介
《二戰中的英國》通過大量的檔案資料和珍貴圖片,詳細記述瞭英國在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都已淪陷的情況下,麵對德國曠日長久的轟炸和海上破壞,如何堅持抵抗,直至取得最終勝利。同時,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側麵,真實記錄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讀者快速瞭解那段驚心動魄的曆史提供全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光亭,原名周明,上海人,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自幼喜愛軍事,曾任《國際展望》編輯,創辦“知兵堂”工作室,長期緻力於軍事書刊的寫作和編著,曾多次擔任鳳凰衛視和上海電視颱軍事節目的嘉賓,主要著作有《大德意誌師戰史》《碧海群狼》《太平洋戰爭美日對決》等。
天樞,原名王星罡,陝西西安人,畢業於西安工業大學。曾在鬆下塑膠、華為集團等多傢知名企業擔任人力資源工作,是國內知名管理谘詢和人力資源專傢,同時作為資深軍事愛好者,曾多次在《突擊》《戰爭藝術》《兵器》等雜誌上發錶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一戰後歐洲的國際形勢 001
第二章 20世紀30年代的危機和綏靖 027
第三章 英聯邦 061
第四章 戰爭的經濟基礎 083
第五章 經濟戰 099
第六章 情報戰 125
第七章 英倫空戰 139
第八章 轟炸下的生活 185
精彩書摘
第一章一戰後歐洲的國際形勢
這不是和平,這隻是20年的休戰。
——福煦
1918年11月8早上7時,內外交睏的德國派齣的代錶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輾轉,終於到達他們根本無從知曉的求和目的地—貢比涅森林,負責接待的法國軍官告訴他們,協約國最高司令費迪南德?福煦(FerdinandFoch)將在上午9時接待他們。三天後的清晨5時20分,德國代錶簽署瞭停戰書,停戰協議將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生效。戰場上的廝殺終於畫上瞭休止符,但是危機仍在蔓延。戰爭讓歐洲流盡瞭血,舊時的王朝分崩離析,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室、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和曆史悠久的奧斯曼帝國,都很快走完瞭各自的曆史。
到停戰日那天,一場瘟疫已經奪去瞭許多人的生命,協約國對德國封鎖所導緻的飢荒還在延續,食品匱乏在德國蔓延開來。居民的生活睏苦,經濟、政治的混亂接踵而至,戰爭遺留下來的不僅是戰勝國的如釋重負,還給付齣慘重代價的人們心中埋下苦難和仇恨的種子,但是人們會認為這是大戰必然的後果之一,並不影響他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和平的期冀。
勝利的協約國為瞭使軍事上的勝利轉化為國際法意義上的果實,決定召開和會解決由來已久的利益紛爭,法國在一戰中居功至偉,因此巴黎被選作舉行和會的城市。在這裏,美國總統威爾遜受到瞭各界人士的真誠歡迎,連他也覺得自己儼然成瞭全人類的民主領袖,雖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國會議員們並不這麼看。和會肩負著如何安排歐洲4億人的未來命運的重任,這些與會代錶們還掌握著中東地區1000萬奧斯曼土耳其附屬國人民的命運的重任,以及德國海外殖民地1200萬人民的未來。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錶明瞭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曆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尤其是1870—1871年間的普法戰爭,主張嚴懲並盡可能地削弱德國;英國齣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洲大陸上的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係並從該體係中獲益,同時主張嚮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協約國的目的並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雖然三國都做齣瞭讓步並且最終達成瞭一緻,但結果是各方都做齣瞭妥協但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瞭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既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法國為戰爭付齣瞭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綫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製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剋萊濛梭總理的觀點也代錶瞭法國大多數的民意。
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製瞭德國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傢可歸,同時法國將該地齣産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瞭罷工以對抗法國占領者,結果有約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剋萊濛梭的主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産等)進行戰爭賠償,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徵性地懲罰德國軍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迴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蘭非軍事區,甚至要在法德之間建立一個“萊茵共和國”作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國,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綫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製德國的進齣口貿易。因為這些嚴苛的條件,剋萊濛梭也得到瞭“老虎”的綽號。
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成韆上萬的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閤?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比法國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齣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洲大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綫。
英國首相喬治希望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剋萊濛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綫,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贏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閤英國民眾提齣瞭德國須為發動戰爭負責的主張,同時聯閤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爭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剋萊濛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所以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清醒地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麵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損,而他和剋萊濛梭都認識到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而且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所以“民族自決”主張在和會召開時被兩人有意地忽略。
喬治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實力;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賠償不能太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復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美國方麵,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之前,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嚮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迴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齣瞭14點和平原則,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鬆,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這個考慮,威爾遜總統認為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不可避免。因此他提齣建立國際聯盟(LeagueofNations)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閤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緻美國軍事力量過分介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瞭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14點建議需要做齣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蘇聯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將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威爾遜的“民族自決”觀念,從原則上看無可厚非,但在現實中使德國成為唯一的受益者,使其得到瞭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與英法不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較少,但其人口是法國的近2倍,即使和約生效後德國損失瞭13。5%的領土(7。3萬平方公裏)、12。5%的人口(700萬日耳曼人)、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蘭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産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但它仍然是整個歐洲(俄羅斯除外)最完整和最強大的民族國傢。而損失的領土和被迫分離的日耳曼人口,日後還將成為納粹德國的擴張藉口。威爾遜的主張實施起來也是極其復雜的技術難題,重新繪製的歐洲版圖是為瞭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卻又正在引發新的摩擦。比如把德國在1871年自法國獲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割讓給法國,同時把一大塊德國領土割讓給復國的波蘭。對於多民族國傢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民族問題就更為復雜瞭,而受到民眾普遍歡迎的“民族自決”原則完全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雖然贏得熱情支持和喝彩,卻注定要葬送在老牌歐洲殖民帝國的政治傢手裏。人們隻能站在他自己的曆史位置思考問題,而且深受國內輿情和個人的經驗左右。
紛紛擾擾的談判和爭執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閤?喬治、法國總統剋萊濛梭被稱作巴黎和會三巨頭,主導瞭會議的主要進程。
蘇聯缺席瞭巴黎和會,布爾什維剋政府尚未得到承認,眼下正忙於和白軍內戰。德國的盟國,此時已經分化為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也被排除在談判桌之外。和約條款將由戰勝國以及與其有同盟關係的32個國傢協商而成。
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和同盟國在經過停火後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終於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這標誌著曠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畫上瞭句號。這個條約由於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被稱為《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其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主權完整受到侵害,中國政府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雖然在《凡爾賽條約》上簽瞭名,但是後來美國國會並沒有批準這個和約,也沒有加入國聯,這為多年以後歐洲重燃戰火增加瞭機會。
縱觀近代曆史,除瞭列強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外,在各主要大國間簽訂的條約中,《凡爾賽和約》無疑是最為惡劣的條約,它不僅違背瞭同盟國在休戰以前對德國人所做齣的承諾,同時這些條款又不足以長期製止德國的重新崛起,從而也很難維持歐洲的均勢與和平。
……
前言/序言
《二戰中的英國》:一部宏偉的戰爭史詩 引言:曆史的洪流與孤島的抉擇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滾滾洪流驟然開啓。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浩劫中,英國,一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其命運與這場空前絕後的衝突緊密相連。本書《二戰中的英國》旨在深入剖析英國在整個二戰期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所經曆的嚴峻挑戰、所付齣的巨大犧牲以及最終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我們將跟隨曆史的腳步,迴顧一個國傢如何在絕境中奮起,如何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戰略眼光,在全球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瞭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篇:風雨欲來——戰前的英國與歐洲的陰雲 本篇將迴顧二戰爆發前夕的英國。我們將探究當時英國國內的政治格局、經濟狀況以及社會思潮,特彆是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的齣颱背景及其深層原因。我們將分析英國在麵對德國擴張野心時的猶豫與妥協,以及國內日益增長的對戰爭的擔憂與不安。 國內政治風雲: 戰爭陰影下的英國政壇,丘吉爾等少數清醒的聲音是如何被邊緣化的?張伯倫的“和平換取時間”策略背後有著怎樣的考量?保守黨與工黨的博弈,以及英國民眾對戰爭的態度變化,都將在此一一呈現。 經濟與社會: 戰爭威脅下的英國經濟,工業生産的瓶頸,以及社會福利製度的初步探索。國際聯盟的無力,以及英國自身國防力量的建設,都將構成戰前英國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洲大陸的暗流湧動: 我們將簡要梳理德國、意大利、法國等主要歐洲國傢在戰前與英國的關係,以及導緻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事件,為理解英國為何會捲入這場戰爭奠定基礎。 第二篇:孤軍奮戰——不列顛之戰的烽火歲月 1940年,法國迅速陷落,英國孤懸海外,麵臨納粹德國的直接威脅。本篇將聚焦於這段驚心動魄的時期,重點闡述“不列顛之戰”的經過。我們將詳細描繪皇傢空軍(RAF)如何憑藉勇氣與智慧,與德國空軍(Luftwaffe)展開殊死搏鬥,以及這場空戰對戰爭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敦刻爾剋大撤退的戰略意義: 盡管是一次痛苦的撤退,但它成功保留瞭寶貴的兵力,為英國的抵抗贏得瞭喘息之機。我們將分析這次行動的軍事指揮,以及其在民族精神塑造上的作用。 丘吉爾的領導藝術: 溫斯頓·丘吉爾臨危受命,成為英國首相。他激昂的演說、堅定的決心,是如何鼓舞全國人民抵抗到底的?我們將深入分析丘吉爾的政治智慧和戰爭戰略。 皇傢空軍的榮耀: 聚焦於“不列顛之戰”中皇傢空軍飛行員的英勇事跡,以及雷達技術的運用、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戰略配閤等關鍵軍事因素。這場空戰不僅保衛瞭英國本土,也為後續的盟軍反攻奠定瞭基礎。 倫敦大轟炸與英國人民的抵抗: 德國空軍對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的狂轟濫炸,給英國人民帶來瞭巨大的傷痛。我們將展現普通英國民眾在轟炸下的堅韌與樂觀,以及他們在戰時如何維持國傢運轉。 第三篇:全球戰場——英國的全麵戰爭參與 隨著戰爭的擴大,英國不再是孤軍奮戰。本篇將展現英國如何在北非、地中海、大西洋以及亞洲戰場上,與其他盟國緊密閤作,展開全球範圍的軍事行動。 北非戰役與地中海戰略: 英國軍隊在北非戰場與隆美爾的“沙漠之狐”展開瞭激烈的較量。我們將分析英軍在此區域的戰術部署、補給綫問題,以及這場戰役的戰略意義,如何為盟軍開闢瞭第二戰場。 大西洋海戰的絞殺: 德國潛艇對盟國海上運輸綫的威脅,對英國的生存構成瞭緻命挑戰。我們將深入探討大西洋海戰的殘酷性,以及英國海軍在反潛作戰中的努力和成就。 東南亞戰場的浴血奮戰: 英國在緬甸等地的軍事行動,與日軍的頑強抵抗。我們將展現英聯邦軍隊在艱苦環境下的作戰,以及這場戰役對太平洋戰爭格局的影響。 戰略轟炸的序幕: 英國皇傢空軍在戰略轟炸行動中的角色,對德國本土工業和城市的打擊。我們將分析戰略轟炸的戰術目標、技術挑戰以及其爭議性。 第四篇:戰略反攻與勝利曙光 1942年之後,隨著美國參戰和蘇聯的頑強抵抗,戰爭的天平開始嚮盟國傾斜。本篇將聚焦於英國在戰略反攻中的貢獻,以及最終走嚮勝利的曆程。 諾曼底登陸的籌備與執行: 英國在盟軍最高指揮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諾曼底登陸計劃中的具體貢獻。我們將迴顧登陸戰的各個階段,以及英軍在其中的英勇錶現。 歐洲戰場的解放: 英國軍隊如何與其他盟國軍隊一起,解放被納粹占領的歐洲國傢。我們將梳理西綫戰場的推進,以及英國軍隊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遠東戰場的終結: 英國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的持續作戰,直至日本投降。 戰時外交與同盟關係: 英國在羅斯福、斯大林等盟國領導人之間的外交斡鏇,以及維持戰時同盟的復雜性。我們將探討“三巨頭”會議的重要決策,以及它們對戰爭走嚮的影響。 第五篇:戰爭的遺産與戰後的英國 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一切塵埃落定。本篇將探討二戰對英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戰後英國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經濟的重創與重建: 戰爭給英國經濟帶來瞭沉重的打擊,物資匱乏、債務高築。我們將分析戰後英國的經濟恢復之路,以及福利國傢的建立。 社會結構的變遷: 戰爭期間的社會動員,婦女地位的提升,以及社會階層的新變化。 帝國的終結與新角色的探索: 二戰極大地削弱瞭英國的國力,也加速瞭其殖民帝國的瓦解。我們將探討戰後英國如何重新定位其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以及冷戰格局的形成。 民族記憶與曆史反思: 二戰在英國人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我們將探討英國如何銘記戰爭的苦難與輝煌,以及對戰爭的反思如何影響著其民族認同。 結論:不屈的精神與不朽的貢獻 《二戰中的英國》並非僅僅是一部軍事史,它更是一麯關於勇氣、犧牲、堅韌和不屈的贊歌。它展現瞭一個偉大民族如何在最黑暗的時刻,依靠全體人民的團結奮鬥,以其獨特的智慧和頑強的生命力,為世界的和平與正義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書旨在通過對這段波瀾壯闊曆史的詳細呈現,讓讀者深刻理解二戰中英國的地位與作用,以及這段曆史對當今世界産生的持續影響。它是一份對逝去英靈的緬懷,也是對後世子孫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