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东大熊一起,探寻小津安二郎之路,三岛由纪夫之路。
本书是作者2013年秋冬在日本旅行时的日记。这次旅行,主要是按照三条线路对日本进行实地考察:1、武士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武士制度的鼎盛与衰败、继之而起的幕末开国;2、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在关东地区的外景地参访;3、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著作涉及地点参访。在前后十八天的时间里,作者走访了东京、日光、镰仓、伊豆半岛、静冈等日本关东地区,结合着三条线路上一个个具体的“点”,把各个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埋在文中,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在游览景点、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体悟到日本文化的特征。本书除了文字,还附有全彩照片与手绘地图,旨在为读者理解日本历史文化提供一个全息、立体的视角,使该书兼具游记、文化随笔、旅游攻略的多重功能。
王瑞智,编辑人、旅行爱好者。一九六七年生于青岛,一九八五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后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创办经营IT公司等工作。一九九九年,创立“花生文库”品牌,迄今已经策划编辑出版二百余种图书;主编过《王云五文集》、《齐如山文集》、《传记文学丛书》、《走近爱因斯坦》(与许良英合编)、《梁陈方案与北京》等图书。还曾经担任过八年的《万象》杂志运营总监(出版人),期间负责该杂志的编辑与运营。自二〇〇三年起,开始“修学之旅”,游走亚欧非,去实地感知不同的文化时空,并与书本知识相印证。为什么去旅行?兴趣,求知。
目前暂住北京,做些媒体(书刊)策划编辑的事情,写点东西;还经营着一家花生咖啡馆。
《东国十八日记》中写的正是这样,始终限于一己经历,一己感受,不人云亦云,不夸饰渲染,也不以介绍那些实际上唾手可得的信息为己任,我喜欢读这样的游记。
——止庵
山东大熊以修学旅行般认真的态度逛逛日本,看到许多当地人忽视的细节,使这本小书充满着别人还没来得及写下的最新日本实况。既然如此,我都好期待以后看到一整套大熊逛世界写下的旅游文学。
—— 新井一二三
东照权现,林子祥咖啡
早上七点五十分的达美航空,北京首都机场T2 航站楼飞往东京成田机场。
五点起床,五点四十分上出租车。北四环路出了点小事故,到T2 已经是六点二十分。柜台登机牌发没了,让我到登机口再取。拿到经济舱第一排,靠过道,最好的位子。晚上睡了不到三个小时,困得很,机上吃过饭就睡觉了。这条线路,两年前曾经飞过,当时座位靠窗,一路看得很清楚, 北京—山东半岛—首尔—能登半岛—枥木,到千叶上空转一个九十度的弯,降落下去,就是成田机场。
调到东京时间。
十二点十分出关,人少,很顺利,不像首都机场总是熙熙攘攘。成田到浅草的车票,价1240 日元。
浅草地铁站是有年头的旧车站,扶梯直梯不是很齐备, 提着箱子上下比较累。从地下钻出来,由南向北横穿雷门通的五叉路口,眼睛自然地先是向左,然后向右扫了两下。左边路南一座别致的错层新建筑,右边是著名的朝日啤酒泡泡,泡泡后面是东京新地标天空树。有点莫名兴奋,竟忘了刚才提箱子的累。
在东武浅草站乘车去日光,先买了普通票,1320 日元,时间不合适,只好又加了1000 日元,改坐快车。东京的城市发展,最有话语权的就是各个铁路公司,每家公司掌控着一条线路或者几条线路,线路两侧的某些地块开发也归他们。铁路公司在重要的线路节点兴建大的SHOPPING MALL,汇集人流,形成商圈。东京长成什么模样,几乎就是由轨道线路往何处延伸来决定的。东京现在最高的建筑——天空树,就是东武公司的项目。他们还参与推介开发沿线的旅游,开往日光的列车座位后面的口袋塞满了东京日光一线的旅游资料,任由自取。
十五点开车,一路向北,穿过隅田川和荒川。一色平野,后来渐渐有了一些丘陵;再往北,看见大山的轮廓,日光到了。德川家康的墓所就在男体山的山根,位置由政治和尚天海大僧正选定,家康的“权现”神号也是天海的作品。家康去世后,神号究竟选择“明神”还是“权现”,谋士们争来议去。天海一句“明神是丰臣秀吉用过的名号,大不吉”,就干倒了对手,另一个政治和尚——“黑衣宰相”崇传,德川家康就成了“东照大权现”。
十七点到日光,天已经黑下来。日光不大,东西主干道一长溜,东头是东武日光车站,西头是东照宫神桥。路两边有一些小店,羊羹、杂货、咖啡、土特产,都是面对游客的。一路上坡,走了半小时,到上州旅馆。
客房在二层,八叠和式,宽敞。不过窗外是主路,时有汽车经过,有一点吵。
第一天预订的一泊二食,价7500 日元。晚饭八九种碗碟,里面盛着金枪鱼刺身、煎烤三文鱼、虾、冬菇、汤波(一种豆皮,日光的特产豆制品)、蔬菜天妇罗、渍物等,分量小巧雅致,最大份的是牛肉乌冬锅;喝了一小瓶清酒。吃过饭,去旅馆东边一家咖啡馆喝了咖啡,老板酷似林子祥, 兼营古董店,还特意打开边门,让我去看他的宝贝。除了日本的旧东西,还有一些欧洲淘来的玩意。林子祥咖啡不便宜, 一杯600 日元。
回到旅馆,泡汤。汤水有淡淡硫磺味道,身上滑腻腻的,解乏。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和意义。它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指向,也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自我确认。例如,他对“传统”与“进步”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的探讨,极其深刻而又充满矛盾性。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过去,也没有盲目地拥抱未来,而是展示了两者纠缠不清的现状。这种开放性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潜能,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总想找个人来聊聊书里的那些片段。这本书与其说是读完了一次,不如说是开始了一段持续的对话。它属于那种你会忍不住想在书页边缘做笔记,然后期待着几年后再次重拾,看看那时心境是否会有不同体会的作品。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阅读时,我有些迷失方向。作者的写作风格跳跃性很大,上一段还在描绘某一处古老建筑的斑驳石墙,下一段可能就转入了对某种地方方言细微差别的探讨,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恰恰是作者想要营造的一种真实感——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由无数不连贯的片段组成的。他没有刻意去裁剪和修饰,而是将最原始的观察和思绪抛呈给我们。这种近乎粗粝的坦诚,反而建立起了一种非常强烈的代入感。我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个精心构思的故事,而是偷窥了一本日记,那上面记录的都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最直接的感受和思考。其中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探讨,尤为发人深省,那种敬畏与疏离交织的情感,令人回味良久。它不是教科书,却比许多教材更能让人理解“存在”本身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甚至可以说有些近乎散漫,这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正是在这种近乎冥想的状态中,我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抵达任何终点,他热衷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并将它们定格在文字里。比如他花了好几页篇幅去描写某次日出时天空色彩的微妙变化,那种层层叠叠、难以名状的过渡,简直像是一幅印象派的油画在你眼前缓缓展开。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近乎仪式化的方式记录生活,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它本应有的分量。这让我想起早年读过的那些旅行文学的经典,它们不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与广袤世界的一次温柔的碰撞。说实话,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韵味,但一旦进入那种心流状态,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思远超那些直白的论断。它需要耐心,但回报是丰富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结构极其考究,我甚至怀疑作者在斟酌每一个词汇的选择时,都花费了比常人多出几倍的精力。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精准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光影和声音的捕捉能力。他描写黄昏时分,那种光线被拉长、变得稀薄而略带忧伤的质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又比如,他记录下夜间旅店走廊上木地板被踩踏时发出的那种特定的吱呀声,带着历史的回响,让我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这种感官上的细腻描绘,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对记忆的重塑。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可能已经忽略了数万次的日常场景,并提醒你,每一个微小的感官输入都可能是一个未被发掘的宇宙。读完之后,我出门时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生怕打破了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这种微妙的感官平衡。
评分那本厚厚的、封面泛着陈旧气息的家伙,我刚读完。它给我的感觉就像在灰蒙蒙的冬日里,突然推开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你得做好准备,这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页接一页停不下来的畅销小说。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壁炉旁絮絮叨叨地讲述他漫长而琐碎的旅程。你得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平淡叙述之下的微光。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沿途所见之物,无论是路边的一棵歪脖子树,还是一家小酒馆里那种廉价麦酒的味道,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他观察人的那种洞察力,那种不带批判色彩的、近乎人类学家的冷峻,却又偶尔流露出不易察觉的温情。读到某一页,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微凉的空气拂过脸颊的感觉,仿佛我真的随他一同走过了那段时光。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而是用来沉淀心情的。读完后,我没有那种“故事结束了”的失落感,反而有一种“我的思绪仍在路上延伸”的奇妙体验。
评分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很精美
评分装帧和内容都还不错,可以看看
评分不错的商品,还会继续购买的。
评分很精美
评分不错的商品,还会继续购买的。
评分己通读,有收获。
评分......
评分己通读,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