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唱段108首

越剧唱段108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连波,顾问,曾嵘 编
图书标签:
  • 越剧
  • 戏曲
  • 唱段
  • 传统戏曲
  • 地方戏
  • 戏曲艺术
  • 音乐
  • 文化
  • 艺术
  • 戏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600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18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轻松学音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发祥于上海,是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越剧在中国戏曲大家庭中,发展不过百余年,还属于年轻剧种,但是越剧中不仅有明清传奇式的曲折故事,而且有性格鲜明、装扮美丽的人物,更有动听动情的婉转唱腔,极富中国古典艺术蕴藉典雅之美,因而赢得了不仅是江南,还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越剧简介
1.莫不是步摇得宝簪玲珑(《西厢记》崔莺莺唱段)
2.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西厢记》崔莺莺唱段)
3.千悔恨,万悔恨(《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4.听他一番心醉话(《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5.雪满地风满天(《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6.曾记得当年京口初相逢(《双烈记》梁红玉唱段)
7.我家有个小九妹(《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唱段)
8.记得草桥两结拜(《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唱段)
9.海神爷降下了勾魂的令(《情探》敫桂英唱段)
10.仲卿不要性命捐(《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唱段)
11.不幸我自幼死爹妈(《杜十娘》杜十娘唱段)
12.为妻是千年白蛇峨眉修(《白蛇传》白素贞唱段)
13.春季里,穿春衣(《龙凤花烛》徐梅红唱段)
14.红太阳当空照(开篇《婚姻曲》)
15.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红楼梦》林黛玉唱段)
16.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红楼梦》林黛玉唱段)
17.阵阵细雨阵阵风(《春香传》春香唱段)
18.听少华话语急切情意真(《孟丽君》孟丽君唱段)
19.记得当年清水塘(《忠魂曲》杨开慧唱段)
20.-炷清香炉内焚(《貂蝉》貂蝉唱段)
21.并非貂蝉来多言(《貂蝉》貂蝉唱段)
22.观容颜照菱花(《孟丽君》孟丽君唱段)
23.家住扬州江都城(《李翠英》李翠英唱段)
24.石榴结籽芯连芯(《相思曲》林思蜀唱段)
25.头戴珠冠压鬃齐(《打金枝》公主唱段)
26.常言道“主雅客来勤”(《红楼梦》薛宝钗唱段)
27.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唱段)
28.见凤鸣气得我五内俱焚(《花中君子》陈三两唱段)
29.夜坐时停了针绣(《西厢记》红娘唱段)
30.官人好比天上月(《盘夫索夫》严兰贞唱段)
31.见冤家半句阴来半句阳(《盘夫》严兰贞唱段)
32.谯楼打罢二更鼓(《碧玉簪》李秀英唱段)
33.新房之中冷清清(《碧玉簪》李秀英唱段)
34.-阵阵又如刀绞又如锥(《汉文皇后》窦姬唱段)
35.西湖山水还依旧(《白蛇传》白素贞唱段)
36.与姑娘情如手足长厮守(《红楼梦》紫鹃唱段)
37.故地重游(《家》梅芬唱段)
38.你叹连连一声离开我(《啼笑因缘》沈凤喜唱段)
39.萍聚萍散已看透(《蝴蝶梦》田秀唱段)
40.去时作痴妇(《断指记》颜秀唱段)
41.李凤姐怀抱婴儿下楼来(《梅龙镇》李凤姐唱段)
42.面对菱花猛一惊(《双玉蝉》曹芳儿唱段)
43.如坠深渊惊离魂(《陆游与唐琬》唐琬唱段)
44.残荷又现(《琵琶记》牛小姐唱段)
45.一年在外苦追寻(《一鸟九命》春娘唱段)
46.文龙慢举手中剑(《陆文龙》乳娘唱段)
47.棒无情人有情(《狸猫换太子》寇珠唱段)
48.佐助他心泣一声声(《春琴传》春琴唱段)
49.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楼梦》林黛玉唱段)
50.十六年三尺磨房可作证(《白兔记》李三娘唱段)
51.洞房悄悄静幽幽(《盘妻索妻》梁玉书唱段)
52.路遇大姐得音讯(《何文秀》何文秀唱段)
53.耳听得一点钟(《浪荡子》金育青唱段)
54.手抚琴儿心悲惨(《沙漠王子》罗兰唱段)
55.金玉良缘将我骗(《红楼梦》贾宝玉唱段)
56.英台说出心头话(《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唱段)
57.祝家庄上访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唱段)
58.人去楼空空寂寂(《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唱段)
59.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祥林嫂》贺老六唱段)
60.卑田院的下司(《李娃传》郑元和唱段)
……
后记

前言/序言


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 图书名称:《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 作者: 著名音乐理论家、声乐教育家 汪振华 教授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图书简介: 《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并非一部简单的曲目汇编,而是一部立足于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对中国古典声乐艺术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与前瞻性展望的学术力作。本书旨在填补当前声乐理论研究领域中,对中国传统音乐体裁(尤其是非戏曲类,如民歌、宗教音乐、文人雅乐等)的声乐表现形式与美学特征缺乏宏观整合研究的空白。 全书共计八章,近四十万字,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风格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幅恢弘的中国古典声乐图景。它超越了对特定剧种或流派的聚焦,转而探讨贯穿数千年的“人声表达”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路径。 第一部分:溯源与基础——古典声乐的哲学基石 本书的开篇,并未急于进入具体的声乐作品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哲学与美学根源上。 第一章:乐与礼——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雅”之声 本章深入探讨了《诗经》《楚辞》中音乐文学的形态,以及“雅乐”体系对后世声乐表达的奠定作用。重点分析了先秦礼乐制度下,人声与器乐的配比关系,以及“中正平和”的美学理想如何塑造了早期的歌唱范式。我们详细考察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生命力,以及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对声乐抒情性的影响,论证了中国古典声乐并非自古以来就以“炫技”为目的,而是服务于伦理教化与精神寄托。 第二章:声韵的律动——唐宋词曲的“别是一家” 唐诗宋词的兴盛,标志着声乐艺术进入了文学性与音乐性高度融合的阶段。本章聚焦于“燕乐”体系下,词牌的格律对旋律的制约与激发。不同于后世戏曲的固定板式,唐宋时期的歌唱更强调“依字行腔”的自由度。我们通过对敦煌变文的残存旋律线索的考证,辅以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等稀有文本的精微解读,重构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歌唱场景,探讨了“清微淡远”的审美情趣如何内化为声乐技巧。 第二部分:地域的脉络与体裁的区分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力于区分那些常常被泛化为“传统唱腔”的独立声乐体系。 第三章:南北回响——民歌的地域性声乐技法研究 本章将视野投向民间沃土,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北方(如陕北、山西、河北歌谣)和南方(如江南小调、福建山歌)的民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重点在于声区运用、气息支撑以及“喉音化”处理上的地域差异。例如,北方歌谣中对“高位气息”的天然运用,与南方山歌中对胸腔共鸣的深沉挖掘,形成鲜明对比。本书首次引入了声学分析方法,量化了这些地域唱法在频率分布和泛音结构上的独特性。 第四章:宗教与哲思——佛教、道教音乐中的人声修行 这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领域。佛教的梵呗(早期声乐形式)和宋元以来的禅宗唱诵,以及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人声运用,构成了古典声乐的另一重要维度。本章详细考察了这些场合中对“纯净度”和“穿透力”的极致追求。我们分析了“慢板吟诵”如何通过极长的气息控制和对喉部肌肉的精细调节,达到一种近似于冥想的状态,这与舞台表演的声乐逻辑截然不同。 第三部分:转折与创新——近世声乐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曲艺的张力——说唱体系中的叙事性声乐 本章探讨了鼓词、弹词、大鼓等曲艺形式中,声乐如何被“叙事化”和“戏剧化”。不同于纯粹的抒情,曲艺对声乐的要求是清晰的咬字、灵活的转调(小腔)和强烈的舞台感染力。本书对“说”与“唱”的界限进行了细致划分,并研究了特定地区(如苏州评弹)中对“假声”和“头腔共鸣”的系统训练方法。 第六章:合唱的遗珠——古代合奏乐中的人声配器 古代合奏乐,如宫廷雅乐或大型仪典中的多声部运用,往往被简化为器乐的伴奏。本书通过对唐代《九代 অনুষ্ঠানের》等仪典描述的文本挖掘,重构了在缺乏标准化记谱法的时代,古代宫廷如何实现复杂的人声“部类”和声,即人声的“织体”是如何在固定的音高框架内,通过音色和节奏的错位来实现的。 第四部分:传承与未来——当代视野下的声乐重构 第七章:声乐教育学的反思——传统技法的“可教性” 本章是本书最具实践意义的部分。作者基于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反思了传统技法中“口传心授”模式的局限性。他提出了一套基于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声学原理,对传统声乐训练方法(如“聚音”、“提气”)进行科学阐释和体系化构建的框架,旨在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效地在现代音乐学院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八章:跨界与共鸣——古典声乐的当代语境 最后,作者展望了中国古典声乐在21世纪的生命力。本书探讨了如何在高保真录音技术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既坚守古典声乐的内核美学(如气息的连贯性、情感的内敛性),又能吸收西方声乐对音域和技术精准度的要求,实现真正的“融合创新”,而非简单的模仿或堆砌。 --- 本书特色: 1. 宏观视角: 首次将中国古典声乐(非戏曲部分)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与美学框架下进行统一考察。 2.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音乐学、文献学、美学、声学,以及部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3. 重构与还原: 致力于对那些已然失传或仅存在于模糊记载中的古代人声表达方式进行科学的还原性探索。 适读人群: 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与教师、音乐史研究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声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 是一部邀请读者溯源而上,感受中国千年来人声表达的深邃与广博的学术旅程。它提醒我们,在每一个时代,人声都是承载民族情感与哲思的最纯净的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收到这本《越剧唱段108首》后,特意翻阅了其中的一些“冷门”或说是“老戏”的选段,想看看编者的用心程度。很多选本都倾向于挑选近几十年最热门的段子,但真正考验编者学识和情怀的,是如何将那些经典老戏中同样光芒万丈的唱词也囊括进来。越剧的发展是薪火相传的过程,没有早期的奠基石,哪有后来的辉煌?我惊喜地发现,其中收录了一些我很久以前听长辈唱起,但现在很少在舞台上听到的老唱段。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艺术完整性的保护。每一篇选段,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越剧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审美取向。我更看重的是这种“全景式”的展现,它让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立体的越剧艺术坐标系,而不是只停留在几个光环最耀眼的作品之上。

评分

我通常不会轻易对一本书给予高度评价,除非它真的做到了物超所值。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文化承载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纯学术的研究专著那样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也不像某些粗制滥造的盗版唱本那样错误百出,让人无法信赖。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看起来是相当考究的,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当我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都带给我一种身处剧场角落,细细品味舞台的沉浸感。它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那些艺术大师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纪念品,静静地放在书架上,就散发出一种低调而深沉的艺术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韵味,水墨晕染的背景,几笔写意的书法勾勒出“越剧”二字,让人未读先心生向往。我一直对传统戏曲情有独钟,尤其是越剧那种婉转清丽的腔调,总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里面的选曲范围吸引住了。它收录的都是流传度极广、深受戏迷喜爱的经典唱段,从早期的《梁祝》、《红楼梦》中的至情至性的表达,到后来的现代戏中的时代精神,几乎涵盖了越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重要的是,这108首的选目非常精炼,每一首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没有一句废话。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极佳的入门向导,它为你指明了越剧艺术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而对于资深戏迷而言,这也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重温那些“老味道”的珍贵手册。我尤其期待其中的唱词排版,希望能够清晰准确,方便我跟着光盘学唱时的对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越剧文化传承的一次有力支持,让人感到踏实和惊喜。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票友,我购买这类唱本最看重的就是实用性,尤其是唱词的准确度和注释的详尽度。很多市面上的唱本,为了排版好看,常会把一些关键的吐字归音的细节给忽略了,或者干脆用简化字代替了传统戏曲中特定的文言表达,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舞台上“说对词”的人来说,简直是灾难。我希望这108首唱段的标注,能清晰地标明每一个字的读音,特别是那些带尖团、发音有讲究的字眼,能够附上一些基本的发声要领的提示,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好。这样,这本书就不再只是“歌词本”,而真正成了我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果能配上简单的舞台动作提示,例如“此处应有眼神交流”、“此句需转腔”之类的说明,那就更完美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将“唱”与“做”结合起来,真正体会到舞台表演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厚的唱段集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重磅炸弹”的感觉,内容量太扎实了。我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它对不同流派唱腔的兼顾程度。越剧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流派纷呈,像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这些艺术大家留下的宝贵遗产,各有各的风采。我希望能看到这本书在选目上尽可能地平衡不同流派的代表作,这样才能让读者领略到越剧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只偏重某一家。如果它能在唱词旁边,哪怕只是简短的批注,指出这是哪个流派的代表性表达方式,那就太棒了,这对于深入理解唱段的艺术内涵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唱段集,不应该只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应该是一份艺术脉络的梳理和导览图,引导读者去探寻那唱腔背后的深厚功力与独特韵味。我期待它能带来一次系统的、结构清晰的艺术之旅,而不是零散的片段集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