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发祥于上海,是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越剧在中国戏曲大家庭中,发展不过百余年,还属于年轻剧种,但是越剧中不仅有明清传奇式的曲折故事,而且有性格鲜明、装扮美丽的人物,更有动听动情的婉转唱腔,极富中国古典艺术蕴藉典雅之美,因而赢得了不仅是江南,还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越剧简介
1.莫不是步摇得宝簪玲珑(《西厢记》崔莺莺唱段)
2.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西厢记》崔莺莺唱段)
3.千悔恨,万悔恨(《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4.听他一番心醉话(《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5.雪满地风满天(《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6.曾记得当年京口初相逢(《双烈记》梁红玉唱段)
7.我家有个小九妹(《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唱段)
8.记得草桥两结拜(《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唱段)
9.海神爷降下了勾魂的令(《情探》敫桂英唱段)
10.仲卿不要性命捐(《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唱段)
11.不幸我自幼死爹妈(《杜十娘》杜十娘唱段)
12.为妻是千年白蛇峨眉修(《白蛇传》白素贞唱段)
13.春季里,穿春衣(《龙凤花烛》徐梅红唱段)
14.红太阳当空照(开篇《婚姻曲》)
15.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红楼梦》林黛玉唱段)
16.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红楼梦》林黛玉唱段)
17.阵阵细雨阵阵风(《春香传》春香唱段)
18.听少华话语急切情意真(《孟丽君》孟丽君唱段)
19.记得当年清水塘(《忠魂曲》杨开慧唱段)
20.-炷清香炉内焚(《貂蝉》貂蝉唱段)
21.并非貂蝉来多言(《貂蝉》貂蝉唱段)
22.观容颜照菱花(《孟丽君》孟丽君唱段)
23.家住扬州江都城(《李翠英》李翠英唱段)
24.石榴结籽芯连芯(《相思曲》林思蜀唱段)
25.头戴珠冠压鬃齐(《打金枝》公主唱段)
26.常言道“主雅客来勤”(《红楼梦》薛宝钗唱段)
27.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唱段)
28.见凤鸣气得我五内俱焚(《花中君子》陈三两唱段)
29.夜坐时停了针绣(《西厢记》红娘唱段)
30.官人好比天上月(《盘夫索夫》严兰贞唱段)
31.见冤家半句阴来半句阳(《盘夫》严兰贞唱段)
32.谯楼打罢二更鼓(《碧玉簪》李秀英唱段)
33.新房之中冷清清(《碧玉簪》李秀英唱段)
34.-阵阵又如刀绞又如锥(《汉文皇后》窦姬唱段)
35.西湖山水还依旧(《白蛇传》白素贞唱段)
36.与姑娘情如手足长厮守(《红楼梦》紫鹃唱段)
37.故地重游(《家》梅芬唱段)
38.你叹连连一声离开我(《啼笑因缘》沈凤喜唱段)
39.萍聚萍散已看透(《蝴蝶梦》田秀唱段)
40.去时作痴妇(《断指记》颜秀唱段)
41.李凤姐怀抱婴儿下楼来(《梅龙镇》李凤姐唱段)
42.面对菱花猛一惊(《双玉蝉》曹芳儿唱段)
43.如坠深渊惊离魂(《陆游与唐琬》唐琬唱段)
44.残荷又现(《琵琶记》牛小姐唱段)
45.一年在外苦追寻(《一鸟九命》春娘唱段)
46.文龙慢举手中剑(《陆文龙》乳娘唱段)
47.棒无情人有情(《狸猫换太子》寇珠唱段)
48.佐助他心泣一声声(《春琴传》春琴唱段)
49.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楼梦》林黛玉唱段)
50.十六年三尺磨房可作证(《白兔记》李三娘唱段)
51.洞房悄悄静幽幽(《盘妻索妻》梁玉书唱段)
52.路遇大姐得音讯(《何文秀》何文秀唱段)
53.耳听得一点钟(《浪荡子》金育青唱段)
54.手抚琴儿心悲惨(《沙漠王子》罗兰唱段)
55.金玉良缘将我骗(《红楼梦》贾宝玉唱段)
56.英台说出心头话(《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唱段)
57.祝家庄上访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唱段)
58.人去楼空空寂寂(《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唱段)
59.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祥林嫂》贺老六唱段)
60.卑田院的下司(《李娃传》郑元和唱段)
……
后记
前言/序言
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 图书名称:《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 作者: 著名音乐理论家、声乐教育家 汪振华 教授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图书简介: 《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并非一部简单的曲目汇编,而是一部立足于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对中国古典声乐艺术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与前瞻性展望的学术力作。本书旨在填补当前声乐理论研究领域中,对中国传统音乐体裁(尤其是非戏曲类,如民歌、宗教音乐、文人雅乐等)的声乐表现形式与美学特征缺乏宏观整合研究的空白。 全书共计八章,近四十万字,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风格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幅恢弘的中国古典声乐图景。它超越了对特定剧种或流派的聚焦,转而探讨贯穿数千年的“人声表达”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路径。 第一部分:溯源与基础——古典声乐的哲学基石 本书的开篇,并未急于进入具体的声乐作品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哲学与美学根源上。 第一章:乐与礼——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雅”之声 本章深入探讨了《诗经》《楚辞》中音乐文学的形态,以及“雅乐”体系对后世声乐表达的奠定作用。重点分析了先秦礼乐制度下,人声与器乐的配比关系,以及“中正平和”的美学理想如何塑造了早期的歌唱范式。我们详细考察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生命力,以及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对声乐抒情性的影响,论证了中国古典声乐并非自古以来就以“炫技”为目的,而是服务于伦理教化与精神寄托。 第二章:声韵的律动——唐宋词曲的“别是一家” 唐诗宋词的兴盛,标志着声乐艺术进入了文学性与音乐性高度融合的阶段。本章聚焦于“燕乐”体系下,词牌的格律对旋律的制约与激发。不同于后世戏曲的固定板式,唐宋时期的歌唱更强调“依字行腔”的自由度。我们通过对敦煌变文的残存旋律线索的考证,辅以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等稀有文本的精微解读,重构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歌唱场景,探讨了“清微淡远”的审美情趣如何内化为声乐技巧。 第二部分:地域的脉络与体裁的区分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力于区分那些常常被泛化为“传统唱腔”的独立声乐体系。 第三章:南北回响——民歌的地域性声乐技法研究 本章将视野投向民间沃土,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北方(如陕北、山西、河北歌谣)和南方(如江南小调、福建山歌)的民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重点在于声区运用、气息支撑以及“喉音化”处理上的地域差异。例如,北方歌谣中对“高位气息”的天然运用,与南方山歌中对胸腔共鸣的深沉挖掘,形成鲜明对比。本书首次引入了声学分析方法,量化了这些地域唱法在频率分布和泛音结构上的独特性。 第四章:宗教与哲思——佛教、道教音乐中的人声修行 这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领域。佛教的梵呗(早期声乐形式)和宋元以来的禅宗唱诵,以及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人声运用,构成了古典声乐的另一重要维度。本章详细考察了这些场合中对“纯净度”和“穿透力”的极致追求。我们分析了“慢板吟诵”如何通过极长的气息控制和对喉部肌肉的精细调节,达到一种近似于冥想的状态,这与舞台表演的声乐逻辑截然不同。 第三部分:转折与创新——近世声乐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曲艺的张力——说唱体系中的叙事性声乐 本章探讨了鼓词、弹词、大鼓等曲艺形式中,声乐如何被“叙事化”和“戏剧化”。不同于纯粹的抒情,曲艺对声乐的要求是清晰的咬字、灵活的转调(小腔)和强烈的舞台感染力。本书对“说”与“唱”的界限进行了细致划分,并研究了特定地区(如苏州评弹)中对“假声”和“头腔共鸣”的系统训练方法。 第六章:合唱的遗珠——古代合奏乐中的人声配器 古代合奏乐,如宫廷雅乐或大型仪典中的多声部运用,往往被简化为器乐的伴奏。本书通过对唐代《九代 অনুষ্ঠানের》等仪典描述的文本挖掘,重构了在缺乏标准化记谱法的时代,古代宫廷如何实现复杂的人声“部类”和声,即人声的“织体”是如何在固定的音高框架内,通过音色和节奏的错位来实现的。 第四部分:传承与未来——当代视野下的声乐重构 第七章:声乐教育学的反思——传统技法的“可教性” 本章是本书最具实践意义的部分。作者基于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反思了传统技法中“口传心授”模式的局限性。他提出了一套基于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声学原理,对传统声乐训练方法(如“聚音”、“提气”)进行科学阐释和体系化构建的框架,旨在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效地在现代音乐学院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八章:跨界与共鸣——古典声乐的当代语境 最后,作者展望了中国古典声乐在21世纪的生命力。本书探讨了如何在高保真录音技术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既坚守古典声乐的内核美学(如气息的连贯性、情感的内敛性),又能吸收西方声乐对音域和技术精准度的要求,实现真正的“融合创新”,而非简单的模仿或堆砌。 --- 本书特色: 1. 宏观视角: 首次将中国古典声乐(非戏曲部分)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与美学框架下进行统一考察。 2.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音乐学、文献学、美学、声学,以及部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3. 重构与还原: 致力于对那些已然失传或仅存在于模糊记载中的古代人声表达方式进行科学的还原性探索。 适读人群: 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与教师、音乐史研究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声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音乐的河流: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探索与传承》 是一部邀请读者溯源而上,感受中国千年来人声表达的深邃与广博的学术旅程。它提醒我们,在每一个时代,人声都是承载民族情感与哲思的最纯净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