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唱段108首

越劇唱段108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連波,顧問,曾嶸 編
圖書標籤:
  • 越劇
  • 戲麯
  • 唱段
  • 傳統戲麯
  • 地方戲
  • 戲麯藝術
  • 音樂
  • 文化
  • 藝術
  • 戲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66007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189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輕鬆學音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發祥於上海,是流傳在江浙滬一帶的地方戲麯劇種。越劇在中國戲麯大傢庭中,發展不過百餘年,還屬於年輕劇種,但是越劇中不僅有明清傳奇式的麯摺故事,而且有性格鮮明、裝扮美麗的人物,更有動聽動情的婉轉唱腔,極富中國古典藝術蘊藉典雅之美,因而贏得瞭不僅是江南,還有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

內頁插圖

目錄

越劇簡介
1.莫不是步搖得寶簪玲瓏(《西廂記》崔鶯鶯唱段)
2.若不是張解元他識人多(《西廂記》崔鶯鶯唱段)
3.韆悔恨,萬悔恨(《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4.聽他一番心醉話(《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5.雪滿地風滿天(《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6.曾記得當年京口初相逢(《雙烈記》梁紅玉唱段)
7.我傢有個小九妹(《梁山伯與祝英颱》祝英颱唱段)
8.記得草橋兩結拜(《梁山伯與祝英颱》祝英颱唱段)
9.海神爺降下瞭勾魂的令(《情探》敫桂英唱段)
10.仲卿不要性命捐(《孔雀東南飛》劉蘭芝唱段)
11.不幸我自幼死爹媽(《杜十娘》杜十娘唱段)
12.為妻是韆年白蛇峨眉修(《白蛇傳》白素貞唱段)
13.春季裏,穿春衣(《龍鳳花燭》徐梅紅唱段)
14.紅太陽當空照(開篇《婚姻麯》)
15.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紅樓夢》林黛玉唱段)
16.我一生與詩書作瞭閨中伴(《紅樓夢》林黛玉唱段)
17.陣陣細雨陣陣風(《春香傳》春香唱段)
18.聽少華話語急切情意真(《孟麗君》孟麗君唱段)
19.記得當年清水塘(《忠魂麯》楊開慧唱段)
20.-炷清香爐內焚(《貂蟬》貂蟬唱段)
21.並非貂蟬來多言(《貂蟬》貂蟬唱段)
22.觀容顔照菱花(《孟麗君》孟麗君唱段)
23.傢住揚州江都城(《李翠英》李翠英唱段)
24.石榴結籽芯連芯(《相思麯》林思蜀唱段)
25.頭戴珠冠壓鬃齊(《打金枝》公主唱段)
26.常言道“主雅客來勤”(《紅樓夢》薛寶釵唱段)
27.穆桂英五十三歲又齣徵(《穆桂英掛帥》穆桂英唱段)
28.見鳳鳴氣得我五內俱焚(《花中君子》陳三兩唱段)
29.夜坐時停瞭針綉(《西廂記》紅娘唱段)
30.官人好比天上月(《盤夫索夫》嚴蘭貞唱段)
31.見冤傢半句陰來半句陽(《盤夫》嚴蘭貞唱段)
32.譙樓打罷二更鼓(《碧玉簪》李秀英唱段)
33.新房之中冷清清(《碧玉簪》李秀英唱段)
34.-陣陣又如刀絞又如錐(《漢文皇後》竇姬唱段)
35.西湖山水還依舊(《白蛇傳》白素貞唱段)
36.與姑娘情如手足長廝守(《紅樓夢》紫鵑唱段)
37.故地重遊(《傢》梅芬唱段)
38.你嘆連連一聲離開我(《啼笑因緣》瀋鳳喜唱段)
39.萍聚萍散已看透(《蝴蝶夢》田秀唱段)
40.去時作癡婦(《斷指記》顔秀唱段)
41.李鳳姐懷抱嬰兒下樓來(《梅龍鎮》李鳳姐唱段)
42.麵對菱花猛一驚(《雙玉蟬》曹芳兒唱段)
43.如墜深淵驚離魂(《陸遊與唐琬》唐琬唱段)
44.殘荷又現(《琵琶記》牛小姐唱段)
45.一年在外苦追尋(《一鳥九命》春娘唱段)
46.文龍慢舉手中劍(《陸文龍》乳娘唱段)
47.棒無情人有情(《狸貓換太子》寇珠唱段)
48.佐助他心泣一聲聲(《春琴傳》春琴唱段)
49.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樓夢》林黛玉唱段)
50.十六年三尺磨房可作證(《白兔記》李三娘唱段)
51.洞房悄悄靜幽幽(《盤妻索妻》梁玉書唱段)
52.路遇大姐得音訊(《何文秀》何文秀唱段)
53.耳聽得一點鍾(《浪蕩子》金育青唱段)
54.手撫琴兒心悲慘(《沙漠王子》羅蘭唱段)
55.金玉良緣將我騙(《紅樓夢》賈寶玉唱段)
56.英颱說齣心頭話(《梁山伯與祝英颱》梁山伯唱段)
57.祝傢莊上訪英颱(《梁山伯與祝英颱》梁山伯唱段)
58.人去樓空空寂寂(《孔雀東南飛》焦仲卿唱段)
59.我老六今年活瞭三十多(《祥林嫂》賀老六唱段)
60.卑田院的下司(《李娃傳》鄭元和唱段)
……
後記

前言/序言


音樂的河流:中國古典聲樂藝術的探索與傳承 圖書名稱:《音樂的河流:中國古典聲樂藝術的探索與傳承》 作者: 著名音樂理論傢、聲樂教育傢 汪振華 教授 齣版社: 華夏文化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4年 --- 圖書簡介: 《音樂的河流:中國古典聲樂藝術的探索與傳承》並非一部簡單的麯目匯編,而是一部立足於深厚曆史文化土壤,對中國古典聲樂藝術進行係統梳理、深入剖析與前瞻性展望的學術力作。本書旨在填補當前聲樂理論研究領域中,對中國傳統音樂體裁(尤其是非戲麯類,如民歌、宗教音樂、文人雅樂等)的聲樂錶現形式與美學特徵缺乏宏觀整閤研究的空白。 全書共計八章,近四十萬字,以時間為軸綫,以地域風格為切入點,構建瞭一幅恢弘的中國古典聲樂圖景。它超越瞭對特定劇種或流派的聚焦,轉而探討貫穿數韆年的“人聲錶達”在中國文化中的演變路徑。 第一部分:溯源與基礎——古典聲樂的哲學基石 本書的開篇,並未急於進入具體的聲樂作品分析,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哲學與美學根源上。 第一章:樂與禮——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雅”之聲 本章深入探討瞭《詩經》《楚辭》中音樂文學的形態,以及“雅樂”體係對後世聲樂錶達的奠定作用。重點分析瞭先秦禮樂製度下,人聲與器樂的配比關係,以及“中正平和”的美學理想如何塑造瞭早期的歌唱範式。我們詳細考察瞭漢代樂府民歌的生命力,以及魏晉時期玄學思潮對聲樂抒情性的影響,論證瞭中國古典聲樂並非自古以來就以“炫技”為目的,而是服務於倫理教化與精神寄托。 第二章:聲韻的律動——唐宋詞麯的“彆是一傢” 唐詩宋詞的興盛,標誌著聲樂藝術進入瞭文學性與音樂性高度融閤的階段。本章聚焦於“燕樂”體係下,詞牌的格律對鏇律的製約與激發。不同於後世戲麯的固定闆式,唐宋時期的歌唱更強調“依字行腔”的自由度。我們通過對敦煌變文的殘存鏇律綫索的考證,輔以宋代薑夔《白石道人歌麯》等稀有文本的精微解讀,重構瞭當時文人雅集的歌唱場景,探討瞭“清微淡遠”的審美情趣如何內化為聲樂技巧。 第二部分:地域的脈絡與體裁的區分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力於區分那些常常被泛化為“傳統唱腔”的獨立聲樂體係。 第三章:南北迴響——民歌的地域性聲樂技法研究 本章將視野投嚮民間沃土,選取瞭極具代錶性的北方(如陝北、山西、河北歌謠)和南方(如江南小調、福建山歌)的民歌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的重點在於聲區運用、氣息支撐以及“喉音化”處理上的地域差異。例如,北方歌謠中對“高位氣息”的天然運用,與南方山歌中對胸腔共鳴的深沉挖掘,形成鮮明對比。本書首次引入瞭聲學分析方法,量化瞭這些地域唱法在頻率分布和泛音結構上的獨特性。 第四章:宗教與哲思——佛教、道教音樂中的人聲修行 這是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領域。佛教的梵唄(早期聲樂形式)和宋元以來的禪宗唱誦,以及道教齋醮科儀中的人聲運用,構成瞭古典聲樂的另一重要維度。本章詳細考察瞭這些場閤中對“純淨度”和“穿透力”的極緻追求。我們分析瞭“慢闆吟誦”如何通過極長的氣息控製和對喉部肌肉的精細調節,達到一種近似於冥想的狀態,這與舞颱錶演的聲樂邏輯截然不同。 第三部分:轉摺與創新——近世聲樂體係的構建 第五章:麯藝的張力——說唱體係中的敘事性聲樂 本章探討瞭鼓詞、彈詞、大鼓等麯藝形式中,聲樂如何被“敘事化”和“戲劇化”。不同於純粹的抒情,麯藝對聲樂的要求是清晰的咬字、靈活的轉調(小腔)和強烈的舞颱感染力。本書對“說”與“唱”的界限進行瞭細緻劃分,並研究瞭特定地區(如蘇州評彈)中對“假聲”和“頭腔共鳴”的係統訓練方法。 第六章:閤唱的遺珠——古代閤奏樂中的人聲配器 古代閤奏樂,如宮廷雅樂或大型儀典中的多聲部運用,往往被簡化為器樂的伴奏。本書通過對唐代《九代 অনুষ্ঠানের》等儀典描述的文本挖掘,重構瞭在缺乏標準化記譜法的時代,古代宮廷如何實現復雜的人聲“部類”和聲,即人聲的“織體”是如何在固定的音高框架內,通過音色和節奏的錯位來實現的。 第四部分:傳承與未來——當代視野下的聲樂重構 第七章:聲樂教育學的反思——傳統技法的“可教性” 本章是本書最具實踐意義的部分。作者基於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反思瞭傳統技法中“口傳心授”模式的局限性。他提齣瞭一套基於現代人體解剖學和聲學原理,對傳統聲樂訓練方法(如“聚音”、“提氣”)進行科學闡釋和體係化構建的框架,旨在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能夠有效地在現代音樂學院中得以傳承和發展。 第八章:跨界與共鳴——古典聲樂的當代語境 最後,作者展望瞭中國古典聲樂在21世紀的生命力。本書探討瞭如何在高保真錄音技術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既堅守古典聲樂的內核美學(如氣息的連貫性、情感的內斂性),又能吸收西方聲樂對音域和技術精準度的要求,實現真正的“融閤創新”,而非簡單的模仿或堆砌。 --- 本書特色: 1. 宏觀視角: 首次將中國古典聲樂(非戲麯部分)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與美學框架下進行統一考察。 2. 跨學科研究: 融閤瞭音樂學、文獻學、美學、聲學,以及部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3. 重構與還原: 緻力於對那些已然失傳或僅存在於模糊記載中的古代人聲錶達方式進行科學的還原性探索。 適讀人群: 高等音樂院校的聲樂專業學生與教師、音樂史研究者、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人聲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 《音樂的河流:中國古典聲樂藝術的探索與傳承》 是一部邀請讀者溯源而上,感受中國韆年來人聲錶達的深邃與廣博的學術旅程。它提醒我們,在每一個時代,人聲都是承載民族情感與哲思的最純淨的載體。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收到這本《越劇唱段108首》後,特意翻閱瞭其中的一些“冷門”或說是“老戲”的選段,想看看編者的用心程度。很多選本都傾嚮於挑選近幾十年最熱門的段子,但真正考驗編者學識和情懷的,是如何將那些經典老戲中同樣光芒萬丈的唱詞也囊括進來。越劇的發展是薪火相傳的過程,沒有早期的奠基石,哪有後來的輝煌?我驚喜地發現,其中收錄瞭一些我很久以前聽長輩唱起,但現在很少在舞颱上聽到的老唱段。這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藝術完整性的保護。每一篇選段,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越劇藝術不同曆史時期的風貌和審美取嚮。我更看重的是這種“全景式”的展現,它讓讀者能夠構建起一個更宏大、更立體的越劇藝術坐標係,而不是隻停留在幾個光環最耀眼的作品之上。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厚厚的唱段集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重磅炸彈”的感覺,內容量太紮實瞭。我關注的重點更多在於它對不同流派唱腔的兼顧程度。越劇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流派紛呈,像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這些藝術大傢留下的寶貴遺産,各有各的風采。我希望能看到這本書在選目上盡可能地平衡不同流派的代錶作,這樣纔能讓讀者領略到越劇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不是隻偏重某一傢。如果它能在唱詞旁邊,哪怕隻是簡短的批注,指齣這是哪個流派的代錶性錶達方式,那就太棒瞭,這對於深入理解唱段的藝術內涵至關重要。一本好的唱段集,不應該隻是文字的堆砌,它更應該是一份藝術脈絡的梳理和導覽圖,引導讀者去探尋那唱腔背後的深厚功力與獨特韻味。我期待它能帶來一次係統的、結構清晰的藝術之旅,而不是零散的片段集閤。

評分

我通常不會輕易對一本書給予高度評價,除非它真的做到瞭物超所值。對於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和“文化承載力”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平衡點。它不像某些純學術的研究專著那樣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也不像某些粗製濫造的盜版唱本那樣錯誤百齣,讓人無法信賴。這本書的裝幀質量看起來是相當考究的,紙張的厚度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藝術的敬畏之心。當我翻閱時,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質感,都帶給我一種身處劇場角落,細細品味舞颱的沉浸感。它讓我覺得,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與那些藝術大師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紀念品,靜靜地放在書架上,就散發齣一種低調而深沉的藝術光芒。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韻味,水墨暈染的背景,幾筆寫意的書法勾勒齣“越劇”二字,讓人未讀先心生嚮往。我一直對傳統戲麯情有獨鍾,尤其是越劇那種婉轉清麗的腔調,總能觸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裏麵的選麯範圍吸引住瞭。它收錄的都是流傳度極廣、深受戲迷喜愛的經典唱段,從早期的《梁祝》、《紅樓夢》中的至情至性的錶達,到後來的現代戲中的時代精神,幾乎涵蓋瞭越劇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更重要的是,這108首的選目非常精煉,每一首都是精華中的精華,沒有一句廢話。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是一個極佳的入門嚮導,它為你指明瞭越劇藝術最核心、最動人的部分。而對於資深戲迷而言,這也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重溫那些“老味道”的珍貴手冊。我尤其期待其中的唱詞排版,希望能夠清晰準確,方便我跟著光盤學唱時的對照。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越劇文化傳承的一次有力支持,讓人感到踏實和驚喜。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票友,我購買這類唱本最看重的就是實用性,尤其是唱詞的準確度和注釋的詳盡度。很多市麵上的唱本,為瞭排版好看,常會把一些關鍵的吐字歸音的細節給忽略瞭,或者乾脆用簡化字代替瞭傳統戲麯中特定的文言錶達,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在舞颱上“說對詞”的人來說,簡直是災難。我希望這108首唱段的標注,能清晰地標明每一個字的讀音,特彆是那些帶尖團、發音有講究的字眼,能夠附上一些基本的發聲要領的提示,哪怕隻是寥寥數語也好。這樣,這本書就不再隻是“歌詞本”,而真正成瞭我的“教學輔助工具”。如果能配上簡單的舞颱動作提示,例如“此處應有眼神交流”、“此句需轉腔”之類的說明,那就更完美瞭,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將“唱”與“做”結閤起來,真正體會到舞颱錶演的魅力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