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伟大: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

苦难与伟大: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春晓 著
图书标签:
  • 修昔底德
  • 历史
  • 战争
  • 政治
  • 悲剧
  • 人性
  • 权力
  • 希腊
  • 古典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1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3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古典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
字数: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苦难与伟大: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聚焦于修昔底德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本本身,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解读,例如还原修昔底德落笔时的历史情境与思想潮流,籍此一窥修昔底德真实的视野与关怀——他所谓的“最伟大的战争”的评价,究竟有着怎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帮助我们真正地认识修昔底德的独特价值和经典之处。

内容简介

  《苦难与伟大: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本的分析,揭示出这位古希腊史家判断伟大的主要标准是苦难(希腊文Pathos);并进一步解读了修昔底德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文本片段,探讨“苦难与伟大”这一基本观念如何影响到修昔底德对人类历史处境的看法和他的写作。

作者简介

  白春晓,复旦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浙江大学历史系。曾先后在哈佛大学驻希腊暑期学校、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古典学系、希腊国家研究基金会和哈佛大学驻纳夫普里昂希腊研究中心进修或访学。

目录

目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
序言黄洋
引言
第一章后冷战时代我们为何阅读修昔底德?
一、 冷战时代:被利用的修昔底德
二、 阅读修昔底德:有用还是无用?
三、 何谓“最伟大的战争”?
第二章苦难与真相:“雅典瘟疫叙事”的修辞技艺
一、 医学与“雅典瘟疫叙事”
二、 诗歌与“雅典瘟疫叙事”
三、 言说苦难的真相
第三章运气、希望、恐惧与爱欲:修昔底德
历史叙事中的人性思考
一、 “密提林反叛”:战争叙事中的运气、希望与恐惧
二、 “密提林辩论”“米洛斯对话”和“西西里远征前的
辩论”:演说辞和对话录中的运气、希望与爱欲
1. “密提林辩论”
2. “米洛斯对话”
3. “西西里远征前的辩论”
三、 修昔底德的人性思考
第四章雅典城邦的“爱人”形象与修昔底德的政治观念
一、 从僭政到民主:雅典城邦的“爱人”形象
二、 训导爱欲:“伯里克利的国葬演说”和“伯里克利
最后的演说”
三、 修昔底德的政治观念
结语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插图一览表
后记

前言/序言







《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宏大叙事》 一部探索宇宙深邃奥秘、追溯生命起源的史诗级科普巨著。 本书并非对古典文献的解读,而是对宇宙的尺度、时间的洪流以及生命在其中出现的概率与机制的深度探寻。我们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横跨亿万光年的思维旅行,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出发,直至地球上第一个细胞的诞生与演化。 第一部分:虚空的开端——宇宙的黎明与结构的形成 第一章:奇点之外的瞬间 宇宙的诞生并非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一个充满极端物理学的过程。本章将深入探讨暴胀理论(Inflationary Theory)如何解释宇宙的均匀性和平坦性。我们将解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所携带的“婴儿期”信息,以及这些微波图谱中蕴含的关于早期物质密度的微小波动。这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叙事,而是对基本物理定律在极高能量密度下运作方式的严谨描述。我们会探讨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在宇宙最初的万亿分之一秒内如何分离和确定其基本常数。 第二章:暗物质的幽灵与暗能量的推力 现代宇宙学最大的谜团并非我们所见的一切,而是我们看不见的绝大部分。本章将聚焦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将详细阐述星系旋转曲线如何推断出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引力透镜效应如何“称量”不可见的质量。随后,我们将转向暗能量,探讨它如何驱动着宇宙加速膨胀的惊人事实。我们将审视里德模型(Lambda-CDM Model)的构建基础,并分析当前实验(如斯隆数字巡天、盖亚计划)如何试图揭示这些主宰宇宙命运的神秘成分的性质。我们讨论的重点是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的吻合度,而非哲学思辨。 第三章:恒星的熔炉与元素的炼金术 宇宙中的所有重元素——碳、氧、铁,乃至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是在恒星的内部锻造出来的。本章将剖析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到主序星的核聚变稳定期,再到红巨星的膨胀,直至壮丽的超新星爆发。我们将详细介绍氦聚变、碳氮氧循环(CNO Cycle)以及三阿尔法过程(Triple-Alpha Process)在恒星核心的能量输出和元素合成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将放在中子捕获过程(s-过程和r-过程)如何解释宇宙中重元素分布的差异,这完全是核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交叉领域。 第二部分:时间的轨迹——银河系与太阳系的诞生 第四章:盘状结构与螺旋臂的形成 我们的银河系并非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巨大系统。本章将探讨星系形成的层次模型,从最初的微小扰动,到原星系团的合并与吸积。我们将详细介绍盘状星系的形成机制,包括角动量守恒如何塑造出旋臂结构,以及动态不稳定性如何驱动恒星的诞生区域。本书会引入数值模拟的结果,展示星系碰撞与合并事件对恒星形成率和星系形态演变的影响。这不是关于人类社会结构的描述,而是关于引力动力学在宏观尺度上的体现。 第五章:星云的坍缩与太阳的黎明 太阳系的形成是一个极其精细的物理过程。本章将聚焦于原恒星的吸积盘(Accretion Disk)。我们将分析气体和尘埃在引力作用下如何向中心聚集,同时受角动量驱动形成扁平的盘状结构。重点将放在“雪线”(Snow Line)的概念,解释水、甲烷、氨等挥发物在盘中不同温度区域的凝结位置如何决定了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的物质构成差异。我们将阐述太阳风的早期爆发如何清除了内部行星轨道附近的残留气体,为地球的最终形态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行星的增生与地质的初始状态 行星的形成是基于微行星(Planetesimals)的相互碰撞与吸积。本章将讨论“大碰撞假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对月球形成的解释,并分析早期地球内部的热力学演变: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引力分异如何导致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层。我们关注的是岩石的熔点、物质的密度差异以及地磁场的起源——一个由液态铁外核对流驱动的动力学现象,它对后来的生命保护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生命的密码——化学演化与生物起源 第七章:地球的初啼与原始大气的构成 早期地球的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本章将分析前寒武纪的地球环境,包括强烈的火山活动、持续的撞击以及原始大气层中富含甲烷、氨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特征。我们将回顾米勒-尤里实验的意义,探讨非生物合成(Abiogenesis)的初始化学反应,即无机分子如何通过外部能量(如紫外线或闪电)转化为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有机单体。这不是关于文明如何建立,而是关于化学键如何随机而有规律地形成。 第八章:从单体到聚合物的飞跃 有机单体(如氨基酸)如何自发地聚合成长链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起源的关键难关。本章将探讨几种主要的聚合理论,包括在矿物表面(如粘土)的催化作用,或在深海热液喷口富集能量的环境中的化学反应。我们还将深入分析“RNA世界假说”,即RNA如何同时扮演遗传信息载体和催化剂(核酶)的角色,并在生命演化中占据了过渡性的核心地位。 第九章:膜的边界与第一个细胞 生命需要一个明确的边界来维持内部化学环境的稳定,即细胞膜。本章将描述脂质分子(Lipids)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双层膜结构(脂质体)的过程。我们将探讨这种“原始细胞”(Protocell)如何能够捕获内部的自复制分子,以及这种微小隔室如何通过简单的渗透和分裂机制实现“原始的演化”。这部分专注于物理化学如何为生物学的出现创造了物理空间。 第十章:遗传的基石与生命的蓝图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遗传物质的最终确立。我们将分析DNA结构相较于RNA的优势(如更高的稳定性),以及复制、转录和翻译机制的出现如何标志着现代生命体系的成熟。我们将讨论“共同祖先”(LUCA)的概念——并非第一个生命,而是地球上现存所有生命形式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对它进行分子生物学推断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生命复杂性如何从简单化学中涌现的终极解答,完全基于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原理。 《星辰的低语》是一次对物理法则、化学必然性与概率的全面考察,它描绘的不是人类的冲突与选择,而是宇宙尺度上物质与能量的宏大舞蹈,以及生命这一奇迹是如何在这些舞蹈的间隙中悄然诞生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为高明,它有着史诗般的开阔视野,但同时又穿插着令人屏息的细节描摹。我常常被那种强烈的现场感所震撼,仿佛亲历了那些关键的辩论和决定命运的军事部署。作者对于环境、地理乃至瘟疫对局势的影响的考量,都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系统性思维。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整部作品远超一般的历史记录。它探讨了在没有外部约束的真空地带,理性与非理性是如何相互角逐的。书中的一些章节,关于说服艺术和民众情绪的操控,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教科书般的指导意义,只是载体从城邦议事厅转移到了现代的媒体空间。这种跨越时空的关联性,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证明了某些关于权力互动的基本规律是恒定不变的,只需要更换舞台和服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艰深但极其有益的智力攀登。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因为作者的论证链条极其复杂且缜密,稍有不慎就会跟不上他逻辑的跳跃。我不得不反复咀嚼那些关于“自然法则”和“国家利益”的论述,它们如同冷硬的哲学基石,支撑起整个宏伟的分析体系。这种阅读过程是辛苦的,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道德裁决。相反,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在极端压力下必然暴露出的弱点和野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雅典的衰落”这一主题时所展现的细腻笔触,那种从极盛到倾覆的内在必然性,被描绘得如此令人信服,让人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最辉煌的文明,也无法逃脱其内在结构所设定的轨道。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肤浅历史解读、渴望触及事物本质的深度思考者准备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完全轻松愉快,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沉重的启示。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脆弱性,以及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对生存和支配的原始冲动。每当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笼罩心头——似乎所有光荣的努力,最终都将导向相似的结局,除非我们能真正学会审视和约束自身。这种对悲剧性结局的预设,虽然令人沮丧,却也催生出一种清醒的自知之明。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面对失败与局限的书。那些关于盟友间的猜忌和自我毁灭的论断,像一剂苦涩的良药,虽然难以下咽,却对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深刻认知,而非简单的娱乐消遣。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智者,不仅带我们回溯了古希腊城邦间的风云变幻,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那些事件背后永恒不变的人性挣扎与政治逻辑。这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叙事,它将宏大的战争场面与个体命运的微小波动交织在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他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塑造成正义的化身,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权力、恐惧与荣耀如何驱使着每一个参与者做出必然的选择。这种洞察力,让书中的人物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背景下,也显得无比鲜活和熟悉。它迫使读者跳出当下的舒适区,去审视我们自身社会结构中那些似曾相识的权力动态,那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喟叹,在合上书页时久久不能散去。这本书的文字本身也极具张力,充满了修辞上的力量,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凝练且充满张力,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哲学的深度。它摒弃了冗余的形容词,以最精确的动词和名词构建起历史的骨架,让读者不得不去填补其中的情感和细节,从而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合作创作。特别是对关键人物内心冲突的描绘,那种介于个人良知与集体压力之间的撕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充满了戏剧张力。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辩论场中,倾听着不同立场、不同诉求的声音相互碰撞,噪音中却蕴含着一种高贵的秩序。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在历史的喧嚣中,提炼出一种近乎数学般精确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适性真理,而这种真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无法被磨灭的。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但一个名校博士观点如此浅薄真可叹啊

评分

这个买来先放着砌墙。。。

评分

物美价廉!活动给力!包装精美!

评分

帮朋友下单300-100-100

评分

西方文史意义上的“古典”,严格来讲指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后来的基督教文明相区别。西方的古典学诞生于近代文艺复兴时代,最富成效的时期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的一百多年间。本编选译的三篇文献汇在一起,大致可以构成一部西方古典学的现代简史。莫米利亚诺是当代西方著名文史家、古史学家,他对十九世纪西方古典学的概观描述脉络清晰,而且生动活泼。戈斯曼的长文以十九世纪巴塞尔的两位古典学家的个案让我们看到,西方古典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极其复杂。莱茵哈特是德国古典学家维拉莫维茨的学生,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都十分敬重的古典学大师。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古典学的现代困境的来龙去脉

评分

不错吧 值得一看 纸质量也不错

评分

京东每年活动都是囤书的大好日子

评分

京东每年活动都是囤书的大好日子

评分

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