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湯之上隆 著,林曌 等 译
图书标签:
  • 制造业
  • 日本经济
  • 产业衰退
  • 经济史
  • 国际竞争
  • 产业政策
  • 全球化
  • 经济转型
  • 日本研究
  • 企业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4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70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部硅与血铸就的教训,揭露日本IT制造业如何错失互联网时代!

  从硬盘存储器到智能硬件,从晶体管到冲水马桶

  日本的制造业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这对追赶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企业又有何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造因模仿创新与匠人精神称雄于世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制造却与强势兴起的互联网与个人电脑硬件擦肩而过。

  21世纪,日本制造面对蓬勃兴起的智能硬件市场却只能望洋兴叹。

  日立、东芝、索尼、夏普,这些品牌巨头在以往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一路溃败。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家居与工业互联网时代,日本是否又将错失机会?

  作者站在一个资深IT从业人员的角度,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

内容简介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揭示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

  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

  过于苛求对市场需求无益的性能与指标,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

  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影响了产品量产化。

  对先进技术缺乏以往专长的模仿创新精神,反应迟钝,因此落后于同行业。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还呼吁日本企业重新重视模仿创业元素,以及发扬自身的技术整合优势,以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实现制造业的反击。

作者简介

  汤之上隆 ,

  1961年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为原子核工学专业),后就职于日立制作所。此后16年中,先后在中央研究所、半导体事业部、设备研发中心、尔必达(因工作调动)、半导体前沿技术公司研发协会(即Selete,因工作调动)从事精密加工技术研发工作。2000年,被京都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目前,担任半导体产业和电力机械产业顾问及撰稿人,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原子核工学专业及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的特邀讲师。

  著有《日本“半导体”的战败》《“电器、半导体”产业大崩溃的教训》。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1章 我的半导体技术人生 / 1
首相真的理解“制造业”吗 / 1
奥巴马总统突然造访AMAT / 2
奥巴马真心寄望美国回归制造业 / 4
停留于考察、分析层面的“制造业白皮书” / 6
我于日本半导体产业高峰期入职日立 / 8
借调尔必达,见证惊人现实 / 10
国家项目“Asuka计划”的失败 / 11
“咎由自取”后仅拿到100万日元退休金 / 12
我为何对技术实力抱有疑问 / 13
第2章 何谓半导体 / 15
对半导体制造的误解 / 15
半导体到底是何方神圣 / 15
摩尔法则与精密化 / 18
如何制造半导体 / 20
仅凭一个按钮无法制造半导体 / 25
第3章 DRAM溃败与技术文化 / 26
追求极限性能的技术文化的确立 / 26
电脑界的更新换代 / 27
陷入“创新窘境”的日本 / 28
处于劣势的低成本制造技术 / 30
尔必达的成立与经营破产 / 32
2年内市场占有率锐减的原因 / 34
统一性的NEC与一点突破的日立 / 36
将工作细分化的NEC技术文化 / 37
NEC技术人员洁癖症似的工作状态 / 39
对“技术开发”一词的不同理解 / 40
日立的“万岁”,NEC的“失望” / 41
日立和NEC,技术实力孰优孰劣 / 42
尔必达与三菱技术实力的差异 / 43
身兼多职的三菱职员 / 45
三菱、尔必达、晶圆代工厂的DRAM比较 / 46
三菱的DRAM文化和技术实力 / 48
为何三菱职员能够受到好评 / 48
尔必达应有的姿态 / 49
第4章 尔必达和三星电子的差异 / 51
尔必达为何破产 / 51
30年丝毫未变的DRAM制造技术 / 52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是为时已晚 / 54
三星电子技术力量的特征 / 55
研发与批量生产并无明显分界线的组织体系 / 56
设备不变,流程不变 / 58
不以100%的成品率为目标 / 59
230人规模的市场调研专员 / 61
当机立断、出类拔萃的专务董事们 / 63
NEC再次陷入困境 / 64
【专栏】NEC退出智能手机市场“DoCoMo手机家族”
告终 / 65
旧NEC电子工厂的将来 / 67
为何NEC生产不出自主品牌的智能机 / 69
NEC曾领跑世界的辉煌历史 / 71
半导体业务全部外迁,NEC开始萎靡不振 / 72
洋葱剥完皮后还剩下什么 / 76
【专栏】三星电子惊人的信息收集能力/ 77
前田和夫的入门系列/ 78
第5章 一成不变的日本技术文化 / 87
DRAM衰败,日本半导体产业崩溃 / 87
红瑞萨、蓝瑞萨 / 89
瑞萨领导放话“不要写、不要说” / 90
日本半导体的“读杂志经营模式” / 93
转战SOC是否为明智之举 / 94
SOC是利基的集合 / 96
强势启动国家级项目 / 97
参与Selete和Asuka计划 / 98
部长和社长都是温水里的青蛙 / 100
Selete成立15周年和Asuka计划结束 / 101
NHK节目:反攻的剧本Ⅱ / 103
官员们应自问:是否有点太自大 / 105
为何不提Asuka计划 / 106
ASPLA的悲惨结局 / 107
东日本大地震凸显了瑞萨的存在感 / 108
瑞萨那珂工厂的三点疑问 / 109
丰田失算,不知不觉陷入单极集中 / 110
为何不能找工厂进行替代生产 / 112
世界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的企业为何会出现赤字 / 113
价格控制权掌握在汽车制造商手里 / 115
不良率为零 / 116
不良率为零的思想如同核电的安全神话 / 118
对瑞萨新社长的期待 / 119
前社长的话彰显瑞萨自主决策能力的欠缺 / 121
瑞萨的社员们走在荆棘路上 / 123
根源在于30多年前形成的技术文化 / 124
第6章 日本电视产业崩溃的原因 / 127
“索尼派”丈夫和“瑞萨派”妻子之间的对话 / 127
追求高画质、超薄是技术人员的自我安慰行为 / 128
对创新的错误认识 / 129
索尼技术人员的创新观 / 130
创新一词越流行,创新越难实现 / 132
电视和手机:一对加拉帕戈斯化的难兄难弟 / 134
“卖掉生产出的东西”是错误观念 / 135
对市场调研也存在错误认识 / 137
市场营销的本质 / 139
用模块方式生产电视成为可能 / 140
第7章 英特尔危机与晶圆代工业霸权之争 / 143
半导体行业企业排名变迁启示 / 143
产品更新换代导致技术陷入无用之地 / 145
英特尔CEO突然宣布辞职 / 147
英特尔陷入“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困境” / 148
潜伏于英特尔发展历史中的困境 / 150
英特尔史无前例的误判 / 157
英特尔放跑大鱼,三星捡了便宜 / 158
如若英特尔把握良机,历史是否因此改变 / 159
半导体企业三巨头转战晶圆代工业 / 160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能否获得成功 / 161
肥水不流外人田,新CEO依旧来自公司内部 / 163
三星来势汹涌,矛头直指中国台湾企业 / 164
第8章 日本过人的技术实力究竟在何处 / 167
面对更新换代,技术力量显得苍白无力 / 167
日本人究竟擅长什么 / 169
两个现象:共同进化和共同退化 / 171
主要设备及其生产制造龙头企业 / 172
日本强势产业的共同点和弱势产业的共同点 / 175
衰弱的日本制造设备的代表:曝光设备 / 176
ASML为什么能跃居第一 / 177
ASML提高吞吐量的秘诀:减少机器误差 / 178
日本半导体业的另一特点:从设备引进到投入生产周期
过长 / 180
日本制造设备绝对强项的代表:清洗设备 / 182
聚焦日本最强技术能力 / 183
第9章 成为创新的弄潮儿 / 185
为何日本能成为世界第一 / 185
新概念:创新型模仿者 / 186
模仿使人类进化,模仿使文明发展 / 188
模仿者坐享其成 / 189
半导体产业是典型的模仿产业 / 191
DRAM产业的发展就是一种彻底的模仿 / 193
“模仿就能成功”不是绝对真理 / 195
模仿的能力和步骤 / 196
日本半导体及电器产业应重拾模仿优势 / 198
新市场究竟身在何处 / 200
开辟新市场不需要任何的技术研发 / 201
“发明大王”爱迪生手中的“漏网之鱼” / 203
你想怎样改变世界 / 205
经营者和技术者都要亲力亲为、奔向海外 / 208
后  记 / 211
主要参考文献 / 214

前言/序言

  世界巨头接连陨落很多曾屹立于世界之巅、尊享过荣耀的产业和企业也会在顷刻间衰败、陨落、倒闭。
  我自1987年进入日立制作所成为半导体技术人员以来,曾多次目睹世界巨头陨落的悲剧。其间,我本人也曾卷入此类悲剧。
  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半导体技术人员,当时日本的半导体存储器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为80%,以世界最高质量著称,被称为“产业中枢”,然而在2000年,它却不得不黯然退出半导体市场。
  仅存的一家NEC和日立的DRAM合资企业尔必达,虽然其技术实力优于三星,但它还是在2012年2月破产,被美国镁光科技并购。
  日本半导体产业退出DRAM后,开始进军数码家电及汽车用半导体SOC(systemonchip,即片上系统)市场,并上马了大量国家级项目。但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陷入赤字,尤其是日立、三菱和NEC合资成立的瑞萨电子,虽然在汽车用半导体领域,以世界市场占有率超过40%这一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和世界最高品质闻名业界,但最终却陷入倒闭危机,被以官民资金(株)产业革新机构为中心的官民联合收购。
  过去日本的核心产业—电视产业,在数字电视领域以世界最高画质闻名,然而在2013年3月,索尼、夏普、松下的赤字合计达到100.6万亿日元,三巨头纷纷更迭社长,采取大规模裁员措施。
  类似事件不仅发生在日本,自1992年后,世界半导体销售额曾高居榜首,致力于开发世界最先进半导体技术的美国英特尔公司也在一夜间面临经营危机。
  更新换代与创新窘境上述日本的半导体、电器产业以及英特尔等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它们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都曾位居第一,都曾创造出世界的最高品质,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尽管如此,它们最终都失去了市场,从产品制造中退出、破产、覆灭,最终陨落。
  若逐一探索其原因,你会发现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特殊的原因。但是,诸多因素中均有一个共同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个原因就是它们所涉及的各行业和企业都没有与时俱进,没能及时更新换代,陷入了“创新窘境”。
  所谓“创新窘境”,即世界巨头企业过于忠实地倾听现有顾客的要求,因而导致被那些尽管产品性能和质量不高,却具有“便宜、小巧、方便”等特征的颠覆性技术的企业所淘汰。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教授在详细调查了硬盘驱动器发展史后,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TheInnovator‘sDilemma,日译版已由翔永社于2001年出版)中进行了阐述。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世间的普遍真理即是“变”。虽然世人皆知此变,但无论是世人、产业甚至连国家都谈“变”色变。
  那些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世界最高品质、最先进技术的世界巨头企业因为拒绝改变,最终走向衰落。
  更新换代,10年一轮回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1970~2013年间电脑、电话、汽车三大产业的变化(见表0-1)。
  在电脑业界,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大型机到1990年的PC,以及2000年的笔记本电脑,再到2013年的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可以说这已不再是手机,而是具有通话功能的微型电脑。






书名:失落的辉煌: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衰与现代制造业的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欧洲自18世纪工业革命发端至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其制造业版图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兴衰史。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框架,辅以详实的经济数据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分析,旨在揭示一个核心议题:工业领导地位的转移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深层次的制度设计、劳资关系、教育体系乃至国家战略选择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 第一部分:“蒸汽与钢铁的黎明”——欧洲制造业的诞生与早期霸权的确立。 本部分聚焦于英国如何通过圈地运动、煤铁资源优势、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早期专利保护制度,率先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焰。我们详细考察了纺织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技术突破,以及这些突破如何重塑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城市化加速、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随后,我们将视角拓展至欧洲大陆,分析德国和法国如何借鉴、模仿并最终超越英国的某些领域,特别是德国在19世纪后期,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对化学、电气工程的集中投入,以及其独特的企业与银行紧密合作的模式,迅速崛起为欧洲大陆的工业引擎。 本书摒弃了线性进步史观,着重探讨了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初期的野蛮生长、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环境污染的早期警示,以及国家如何在自由放任与干预主义之间进行艰难的政策权衡。 第二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产业的重塑”——全球冲突对欧洲制造业的冲击与调整。 两次世界大战是理解欧洲制造业变迁的关键断点。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军事工业复合体,并深刻改变了国家对关键产业的控制力度。战后,欧洲制造业面临着独特的重建挑战:一方面,需要吸收最新的美国技术和管理经验(如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欧洲内部基于政治和解的需要,催生了跨国合作的初步形态,尤其在钢铁和煤炭领域。 本章特别关注战后重建中,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为代表的治理模式的独特性。这种模式如何在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纳入了工会参与决策的机制(如共同决定权),从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劳资关系,这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在后续几十年中保持高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三部分:“繁荣的幻象与结构性的疲软”——战后重建、福利国家与全球竞争的酝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经历了“光辉三十年”的经济奇迹。然而,本书认为,这层光鲜外衣之下,欧洲制造业已经开始埋下结构性问题的种子。高昂的社会福利开支、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在某些新兴产业(如早期半导体、信息技术)中对美国技术的过度依赖,成为了后来全球化竞争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们深入分析了欧洲,尤其是英法等国,在面对来自日本和后来的亚洲四小龙的挑战时,反应的迟缓性。欧洲的传统优势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在面对更精益、更灵活的竞争者时,其高成本、高库存的运营模式显得力不从心。同时,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也使得各成员国在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痛苦时,缺乏统一的、有力的国家级干预工具。 第四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收缩与转型”——跨国资本流动与欧洲制造业的战略转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剧变。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供应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组。欧洲制造业开始经历大规模的去工业化过程,但这种“去”并非简单的消失,而是伴随着产业的深度垂直分工和地理位置的转移。 我们详细考察了跨国公司如何利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通,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至南欧或东欧,从而维持了在高端设计、品牌管理和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然而,这种策略也导致了欧洲内部,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社会断裂和“铁锈地带”问题的加剧。 本书强调,欧洲制造业并未完全“失败”,而是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去中心化”与“高端化”的再定位。它从过去那种以大规模、全流程自给自足的“国家冠军”模式,转向了更依赖专业化分工、知识产权保护和高附加值服务的“生态系统”模式。 结论:制度遗产与未来挑战 本书最后总结道,欧洲制造业的“失落”是相对于其在19世纪末的绝对顶峰而言的。它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视角:制度的刚性与社会契约的稳定性是一把双刃剑。 欧洲的福利制度和劳资平衡机制,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是稳定器,但在外部竞争加剧、需要快速适应时,则成为了转型升级的巨大阻力。本书旨在为当今世界思考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稳定,提供一个基于历史的、深刻而复杂的回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经济论坛上偶然看到的推荐,书名《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一直以来,日本的制造业在我印象中都是高质量、精密的代名词,从家电到汽车,再到精密仪器,似乎总能代表着行业的顶尖水平。所以,“败北”这个词,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如此辉煌的制造业帝国,开始走向衰落?是技术创新停滞不前?还是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亦或是国内结构性的问题?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地罗列一些数据,而是会深入地剖析那些隐匿在行业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详细地解读,那些曾经令世界惊叹的日本制造工艺,是如何一步步被超越,甚至是被遗忘的。它是否涉及到了人力成本的上升,还是企业文化的僵化,亦或是国家政策的失误?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关于制造业的“侦探小说”,我迫切地想知道,是哪些“凶手”导致了这场“败北”,以及这场“败北”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国家,包括我们自己,可能需要借鉴的教训。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全球制造业的未来格局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当我拿到《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本充满抱怨和指责的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和理性的视角,抽丝剥茧地分析了日本制造业走向衰落的多重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技术锁定”效应的阐述,即企业过度依赖现有技术和产品,而未能及时投入研发和布局新兴领域,最终被更具创新性的技术所取代。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曾经辉煌的科技公司,它们也曾因为固守旧有模式而黯然失幕。书中对日本企业特有的“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对创新活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与我一直以来对日本企业文化的一些观察不谋而合。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起来非常稳定的企业制度,也可能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关于制造业“兴衰周期”的深刻洞察,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这本书,我读起来总有一种“哀兵必败”的预感,但同时又充满了对真相的渴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为日本制造业这具“病人”进行切片诊断。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失去的二十年”对日本制造业影响的深入剖析,那种经济停滞带来的连锁反应,对企业投资、研发以及人才吸引力的巨大打击,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经济的衰退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下降,而是会对一个国家的产业根基造成长远的侵蚀。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日本企业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过于注重内部优化而忽视外部市场变化的策略失误。这种“闭门造车”式的经营方式,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今天,无疑是危险的。我从中看到了,即使是拥有深厚技术底蕴的国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拥抱变化,也可能面临“被时代抛弃”的风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日本制造业的“复盘”,更是对所有国家,尤其是那些希望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国家,敲响的警钟。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自身工作的行业就与制造业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全球制造业的动向,也时常会将一些领先国家的生产模式作为标杆。日本,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照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逐渐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日本制造理念,似乎正在失去原有的光环。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这些现象背后深层原因探究的空白。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分析那些曾经的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他们是在哪些关键的技术节点上错失了机会?又是在哪些管理理念上变得僵化?书中的案例分析,对我来说可能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在面对类似困境时,如何去规避风险,如何去寻找新的增长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的制造业,更是一部关于产业发展规律的教科书,它可能会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宝贵的经验。

评分

读完《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日本制造”的神话,并非牢不可破。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客观且数据化的方式,层层剥开了日本制造业曾经引以为傲的光鲜外表,展露了其内部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挑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从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演变、企业微观经营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部分,书中阐述了日本企业在面对新兴技术浪潮时的保守态度,以及传统技术传承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这与我个人对一些日本企业“匠人精神”的理解产生了有趣的碰撞。此外,书中对全球化进程中,日企如何应对来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以及其内部在决策效率和市场适应性方面的不足,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工匠精神”的价值,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观点鲜明,对于任何关心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格局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对于上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所做的阐释非常有见地。

评分

精装版很有质感,里面附赠的书签真心赞,很赏心悦目。物流也很快,一天就到!

评分

我们还有机会夺回IT行业的地位吗?

评分

好书,买来闲余时间看看,打发打发时间正好哦。

评分

很好,可以近一步了解日本。

评分

看看书变故丝巾,看看今天的中国如何发展你是这样上的吗建军节

评分

书不错,值得读一读,反思中

评分

好没看,经常在京东买书,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你会看到什么时候才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