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围绕明清之际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这一核心问题,由清代州县佐杂官的分辖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县辖政区为切入点,以顺天府、广东、四川南部县、江南、福建、甘肃、新疆等典型区域为个案,探讨了清代县辖政区的渊源、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与基层行政、法律实践、市镇管理、钱粮征收、州县置废、地区开发的复杂关系,力图从中国本土行政实践中寻找到清末以来县以下区划的历史渊源,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皇权不下县”等相关理论假说也予以反思,并以“经世致用”为旨归,对现今“县辖市”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作者简介
胡恒,198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200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历史系、清史研究所学习,2011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清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重点关注空间视野下的清代地方行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受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关系理论的影响,中国史学界目前流行一种“双轨制”观点,认为明清以来皇权在县级设置行政机构,县以下基本由乡绅等民间势力控制,形成并行统治的格局,近代地方自治风潮的兴起亦与此有关。本书作者另辟蹊径,通过对清代县级正印官之外的僚属官佐贰官群体设置与职能安排进行细密的研究,证明清廷采取佐杂派驻乡间划定区域,承担部分或全部管理程序的办法,有效分担了县级行政的责任,最大限度调动和利用了王朝基层治理的资源,有力修正了国家权力向地方大规模扩张始于清末新政的刻板论断。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杨念群
★本书以历史地理学与相关学术领域紧密结合的视阈,聚焦少有人涉足的清代“县辖政区”专题,大海捞针式地爬梳地理志书、档案、实录、政书等史料,对“县辖政区”做出精湛的实证分析,质疑“皇权不下县”更是振聋发聩,从而推出对清代基层社会治理全新的阐释,其论述不仅大大推进了该专题的学术进步,而且翻新了学术界“行政区划”要素理论,结论更具有强烈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华林甫
目录
序
绪论
一、为什么要提出县以下区划的研究
二、“县辖政区”的提出及其对“皇权不下县”论说之意义
三、既有研究、史料评述与总体思路
第一章 清代州县“分防”制度与县辖政区的类型
一、定额观念与清代地方行政中的“分防”制度
二、清代县辖政区的类型
第二章 清代县辖政区的设置、变革及其空间分布
一、宋元明时期县辖政区的萌芽
二、清代县辖政区的设置与变革
三、县辖政区的空间分布:以巡检司为中心
第三章 京畿之地:京县大兴、宛平的佐杂分防与地方治理
一、大兴、宛平的分防佐杂官设置及辖地变迁
二、分防佐杂官与地方社会
三、唯一的一部巡检司志——《齐家司志略》
第四章 次县辖区:“司”的设立与明清广东基层行政
一、明代粤东之盗、巡检司及其与保甲之关系
二、佐治乡都:清代捕巡各官的分辖与“司”的设立
三.闲曹与冗官?——捕巡官员及其行政实践
四、“司”作为一种地域观念的呈现
五、“司”、“汛”关系蠡测:文武协同下的地方治理体系
六、余 论
附:捕属再考
第五章 分司细故:《南部档案》所见县丞、巡检司及其政务运行
一、清代南部县辖政区的设置与变迁
二、县辖政区行政职能的行使及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三、南部县辖政区的“典型性”与“普遍性”:再论佐杂的司法权限
第六章 市镇管理:基于江南苏松二府佐杂分防为例的商榷
一、 明清市镇中的“国家”存在——一个问题史的回溯
二、佐杂官的分防及其辖地——以苏松二府为中心
三、走出江南:关于佐杂分防与市镇管理的新认识
第七章 经征钱粮:福建、甘肃分征佐贰的形成及其运作
一、福建“分征县丞”的设置及其成因
二、“经征钱粮”所引起的知县、县丞权力分野
三、分征县丞与分守县丞
四、甘肃佐贰分防趋势及其成因
五、经征钱粮与分征佐贰职责之完备
六、“分县志”、“分州志”的编修与地域观的形成
七、佐贰分征的个别授权与有限分布
第八章 辖区转换:州县置废与县辖政区
一、新县设置与县辖政区:清末设省中的新疆与东三省
二、改土归流、地区开发与云贵县辖政区
三、清代州县裁撤、善后处置与县辖政区
四、佐杂分防与新县、旧县的地域融合
第九章 清代佐杂的新动向与乡村治理的实际
一、何谓“皇权不下县”
二、县以下的职官体系及其性质
三、国家在乡村的政权建设始于何时?——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考察
第十章 清代县辖政区实践与当代“县下辖市”改革臆想
一、当代“县下辖市”改革的讨论
二、清代“县辖政区”的实践经验分析
三、“县下辖市”改革臆想
附录 《清史稿·地理志》分防佐杂项校正
征引文献
后记
图表目录
表2-1:清初财政收支状况
表2-2:雍正朝巡检司数量年度变化
表2-3:雍正年间移设乡村州县佐贰数量变化
表2-4:广东佐杂设立与卫所裁并举例
表2-5:雍正末分防乡村之佐贰
表2-6:光绪朝东北、新疆、台湾巡检司数量变化
表2-7:宣统三年全国巡检出身统计
表2-8:嘉庆、宣统朝各省区巡检司数量比较
表2-9:宣统末县属巡检设置率
表3-1:光绪《顺天府志》《邨镇》部分所载佐杂官的统辖情况
表3-2:光绪《顺天府志》所载大兴县佐杂官统辖村镇情况
表4-1:《明史.地理志》广东各府、直隶州巡检司数量
表4-2:《筹海图编》所记广东沿海巡检司
表4-3:明代广东省南海县巡检司
表4-4:清代广东佐贰移驻时间
表4-5:嘉庆二十五年广东州厅县佐杂官及分防数量
表4-6:光绪时期广东全省佐杂及其分防辖地
表4-7:咸丰四年南海县各堡实征米总数
表4-8:香山县社仓贮谷数量
表4-9:广东部分方志中捕巡辖区图一览
表4-10:广东部分州县汛塘与县辖政区数量比较
表4-11:清代巡检司弓兵员额举例
表5-1:清代南部县课井及帮输井数量变化
表5-2:南部县富村驿巡检司官役清册
表6-1:震泽县典史、二巡检司分辖区
表6-2:吴江县巡检司辖地
表7-1:乾隆十六年福建分征县丞养廉银变化
表7-2:福建分征县丞移驻时间
表7-3:福建省分征县丞、州同及所属州县征解之地丁银对比
表7-4:宣统三年福建县丞分布及其性质
表7-5:甘肃分征佐贰设置时间
表7-6:现存清代分县志一览
表7-7:民国初甘肃省分征佐贰撤并改隶一览
表7-8:清代蠲免钱粮中的佐杂辖区
表8-1:明代巡检司升县
表8-2:光绪《会典事例》中府属巡检一览
表8-3:东北三省由县辖政区升州县一览
表8-4:清至民国贵州部分县辖政区沿革
表8-5:清代撤并未复之县
表8-6:清代省而复置之县
表8-7:旧县被裁后佐杂官的移驻情况
表8-8:清代乡学设置
表9-1:各省佐杂官分驻乡村数量
图1:清代分防趋势与新式政区、准政区的萌生
图2:清初朝邑县大庆关位置示意图
图3:雍正朝巡检司数量年度变化图
图4:雍正五年会泽县分防图
图5:清末巡检司分布图
图6:宣统三年江苏各府巡检司数
图7:清末江苏各区域巡检司及地域范围比例
图8:宣统三年顺天府城屑范围
图9:1820年广东省分防佐杂分布图
图10:《广东全省舆图局饬发绘图章程》中关于“司”的绘法的规定
图11:四川南部县辖政区示意图
图12:《震泽镇巡检司所辖全图》
图13:福建内地分征县丞分布图
图14:甘肃省分征佐贰分布图
图15:《呼图壁县丞图》
图16:《柯坪县丞图》
图17:“永北直隶厅经历”官印
图18:“镇雄州分防彝良州同”官印
图19:《苗蛮图册》中所绘罗斛之地“葫芦苗”
图20:广东香山县小黄圃巡检司印
前言/序言
《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一书,深入剖析了清代基层社会的运作机制,挑战了“皇权不下县”的传统认知,并对当时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再解读。然而,我们在此要介绍的这本新书,则将目光投向了与此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研究领域。 《烽火与丝路:中古时期中亚商旅网络的变迁与重塑》 内容简介: 《烽火与丝路:中古时期中亚商旅网络的变迁与重塑》一书,致力于揭示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经历了数次动荡与变革的中古时期(大致涵盖公元3世纪至1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及其延伸的中亚地区,是如何在战火的洗礼与文明的交融中,不断重塑其商旅网络的。本书并非孤立地考察某一帝国或某一王朝的兴衰,而是将焦点置于一个更具韧性与动态性的实体——贯穿亚欧大陆的庞大商旅网络本身。作者通过梳理散落在各地古籍、碑铭、敦煌文书、考古遗迹等一手资料,力图展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亚商旅图景。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古时代。从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到统一强盛的隋唐,再到随后的五代十国与地方割据,每一次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都对中亚的交通要道与商贸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指出,尽管表面上可见的政权更迭频仍,但孕育于早期帝国时代,以绿洲城邦、游牧部落联盟以及新兴王朝为节点支撑的商旅网络,却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它如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血管,在不同的政治肌体之间传递着商品、技术、思想与文化,维系着区域间的联系。 书中对一系列关键性的地理区域进行了精细的考察。从河西走廊的锁钥地位,到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如高昌、龟兹、疏勒等古国)如何因丝路而兴盛,再到费尔干纳盆地、粟特地区、波斯等地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中转站,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特别强调了地理环境对商旅网络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如高耸的山脉、浩瀚的戈壁、蜿蜒的河流,它们既是天然的屏障,也是商旅者必须克服的挑战,更是催生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与地缘政治格局。 中古时期,伴随着政权的更迭,商旅网络的“主人”也在不断变化。本书详细考察了汉代以来塑造丝绸之路的中原王朝,如北朝的民族融合与开放政策,隋唐的辉煌与包容,以及后来回纥、吐蕃、阿拉伯帝国、萨珊波斯等政权在中亚地区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这些强大的帝国或联盟,虽然其政治目标不尽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扮演了维护和拓展商旅通道的角色。例如,唐朝对西域的有效控制,极大地保障了商旅的安全与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空前交流。而回纥在安定回鹘地区的统治,也为当地商贸网络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然而,本书并非将商旅网络视为被动受政权影响的客体,而是深入分析了商旅网络自身的动力机制。作者重点探讨了构成网络的关键要素:商人群体。本书对粟特商人、昭武九姓商人、以及后来的回纥商人、吐蕃商人等进行了专题性的分析。这些活跃在中亚的商人,以其精明的商业头脑、顽强的毅力以及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成为丝绸之路最主要的推动者。他们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游走于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建立信贷体系,组织驼队,应对盗匪,规避风险,并与当地统治者建立互利的合作关系,书中都进行了生动的展现。 本书还关注了商旅网络中的“商品”及其流动。除了最为人熟知的丝绸、香料、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西传,以及马匹、玻璃制品、贵金属等西方商品东输,作者还深入挖掘了那些常被忽视的商品,如金属矿产、染料、药物、宗教器物、甚至音乐舞蹈和技术。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更是一种文化元素的传播与融合。书中列举了大量史料,说明了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如何在商旅的推动下在中亚地区传播,以及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 “烽火”与“丝路”的并置,并非偶然。本书的另一大重要论述点,便是战乱与冲突对商旅网络的影响。中古时期,中亚地区长期处于部落冲突、民族战争、宗教圣战以及帝国争霸的阴影之下。作者认为,这些“烽火”虽然时常中断商贸通道,造成经济损失,但同时也加速了某些地区的衰落与另一些地区兴起。更重要的是,商旅网络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应对冲突的策略。例如,商人在战乱时期可能选择更偏远、更不显眼的通道,或利用短暂的和平期积聚力量,待时机成熟再恢复贸易。同时,一些地方势力也可能将保护商旅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一种来源,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商旅网络的“重塑”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古老的通道可能因为政治变动、地理变迁或新的贸易线路的出现而衰落,而新的节点和通道则会随之兴起。例如,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某些段落因战乱而受阻,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上升,以及新的绿洲城邦的崛起,都标志着中亚商旅网络的动态调整。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商旅路线图的复构,直观地展现了这种变迁。 《烽火与丝路》的叙事,语言流畅,文风朴实,力求避免学术术语的滥用,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中古时期中亚商旅网络的宏大与复杂。书中穿插了对一些具体商旅故事的精彩描绘,如某个粟特商人如何在战乱中保护了其财富,某个僧侣如何搭乘商队穿越沙漠,以及某个王室如何通过与商人合作来巩固其统治。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栩栩如生。 总而言之,《烽火与丝路:中古时期中亚商旅网络的变迁与重塑》是一部关于连接、韧性与变迁的历史著作。它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史或经济史的范畴,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动态的视角,呈现了中古时期中亚地区商旅网络的生命力。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亚洲大陆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更能启示我们思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各类网络如何维系、发展与重塑,以及人类社会在冲突与合作中不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