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黄丕烈撰,余鸣鸿,占旭东点 校
图书标签:
  • 黄丕烈
  • 藏书
  • 题跋
  • 清代
  • 文学
  • 书法
  • 古籍
  • 珍本
  • 民国
  • 集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7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8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套装数量:2
字数:6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荛圃藏书题识续集》《百宋一廛赋注》等题跋着作,基本囊括了其题跋作品。这些题跋记录他藏书得书之来龙去脉,鉴书之心得体会,校勘结果及版本源流。这些题跋也是其学术成果的具体体现。

目录

荛圃藏书题识
荛圃刻书题识
荛圃藏书题识续录
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
士礼居藏书题跋补录
百宋一廛赋
百宋一廛书录
书名索引

精彩书摘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套装上下册)》:
  《南部新书》旧钞本传录甚多,大都出於洪武时清隐老人所跋本。然十卷中删削过半,即有补遗,亦未之备。近从白堤钱听默借录一本,较摘本颇备,然脱落讹谬正复不少,犹有待於他本之校勘焉。余每以不得刻本为憾,去冬有书友携一本来,因世间此刻甚少,疑为宋本,故索直颇昂。余亦重其希有,以青蚨二干钱易之。惜首缺甲、乙二卷,在乾隆辛酉时,已不能钞补,则刻本之希有益可知矣。今春往晤周香严,询及是书,云有刻本,急假归倩友陈敬明兄影钞以成完书。周本系虞山钱曾遵王藏书,故卷首有遵王手录钱明逸序,卷中多校改之字,又为何心友所藏而孟公覆勘者。馆师顾涧苹云,义门所校实胜於也是翁,拟将校语录出。余曰义门亦以不得宋刻、名钞是正脱误为歉,则所校当有未尽可据者,何不存此完好刻本以复旧观耶?世无宋刻,则此刻居然最先之本,即有名钞本,未免转相传录,意思为增损。涧苹读唐人事实,尚有古奥不可解者,矧其为周、秦时书?余之不敢录入校语者,正恐妄人强作解事尔。爰志之以告後之不得善本而轻为校改者云。嘉庆二年岁在丁巳夏五月二十四日,黄丕烈识。
  周荠岩所藏也是翁、何义门两家校本。此书钞本类,经不熟唐事人改窜。
  「陈王友元庭坚戊」,所谓王府官友一人,载新旧《唐志》,而钞本竟削去「友÷手,其他错误每如此,惟此刻本最为近之。义门所改颇有未妥者,如「代其精甲」、「五百壬」等,刻本不误也。其驳正也是翁所校之误多是,然如改郑康成《礼记》「大问曰聘」为「待问壬」,「一房光庭」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房」非姓也,「去一字庚」。未经举出者尚夥,益徵雌黄不容轻下矣。莞圃有残本,缺甲、乙二卷,借此於周君蔀岩钞完之,而不录两家校语有以哉。大清嘉庆丁巳六月八日,元和顾广圻读一过并记。时在士礼居之西斋。
  渑水燕谈录九卷旧钞本
  王辟圣涂治平四年进士,元佑间为邑河东。是书所纪皆建隆以後七朝事,皆有关理道,不可以稗官概略之也。昊郡张栋伯任甫记。
  此书南宋有刻04「板已亡,宜珍惜之。栋又记。
  此《渑水燕谈录》三册,余从玉峰得来,系旧钞本。观其行款及避讳处,当是宋本影写者。卷首序文十卷之说与《书录解题》、《读书志》所载卷数合,其目录则又载九卷,始《帝德》终《杂录》,似完备者。然《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亦载《渑水燕谈》十卷,云分十五类。
  ……

前言/序言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一部承载文脉、见证友谊的珍贵文献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一部全二册的煌煌巨著,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藏书目录,更是一部凝聚了清代乾嘉学人精神风貌,串联起无数文人墨客交往的网络,以及折射出藏书家黄丕烈先生深厚学养与高洁品格的传世文献。其价值之重,远非“藏书”二字所能概括,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学术追求、审美情趣,以及他们之间那份纯粹而真挚的友谊。 黄丕烈:乾嘉学派的璀璨明星与“书痴”的传奇 黄丕烈(1763—1825),字景伊,号由庚,又号曝书亭主,浙江海宁人。他是乾嘉时期著名的藏书家、金石学家、文学家。生逢盛世,却心怀忧患,一生致力于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他以惊人的毅力与财力,搜罗了大量珍稀古籍,尤以宋元刻本闻名于世。他的藏书楼“曝书亭”,不仅是堆积古籍的场所,更是他精神寄托与学术研究的殿堂。他常年沉浸于书海之中,“曝书”不仅是他整理藏书的日常,更是他与古人对话、汲取智慧的方式。 黄丕烈为人豁达,交友广泛,与阮元、王鸣盛、段玉裁、翁方纲、纪晓岚等诸多乾嘉名士都有深厚的交往。他以书会友,以友辅学,他的藏书不仅丰富了自我,也为众多同道提供了宝贵的治学资源。他对待友人的慷慨,对待学术的严谨,对待藏书的热忱,都成为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 题跋:书页上的生命轨迹与情感回响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核心价值,便在于那些散布于书页之中的“题跋”。题跋,是藏书家在所藏书籍上留下的文字,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对书籍版本、真伪、价值的鉴定,也有对书籍内容的考证、品评,更有作者个人的读书心得、情感抒发,以及与前人、后人,特别是同道友人的交流与印证。 黄丕烈的题跋,便是他个人学术思想、人生感悟、交友之道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翻阅这些题跋,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黄丕烈先生手持毛笔,端坐在灯前,仔细审视手中的古籍,时而凝眉深思,时而提笔疾书,将他独到的见解、真切的感受,以及对友人赠言的感激,悉数镌刻于书页之上。 这些题跋,如同书页上盛开的朵朵奇葩,各自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它们不仅是对书籍本身的价值增添,更是对书籍背后故事的挖掘与延伸。有的题跋,记录了他为了搜罗某一部善本,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求索的过程;有的题跋,展现了他对某一部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以及他独到的校勘与笺注;而更多的题跋,则充满了与友人的唱和与交流,展现了他们之间对诗文、史事、哲理的共同探讨,以及在困厄中相互扶持、在学术上相互砥砺的深厚情谊。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内容深度与广度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之所以成为一部研究乾嘉学风、清代学术、文学、历史、版本学乃至书法艺术的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深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版本学研究的宝库:黄丕烈以藏宋元善本著称,他的题跋中,对大量宋元刻本的版本特征、刻工、纸墨、装帧等都有详尽的记录与鉴定。这些记录,对于后人研究宋元刻本的流传、版本演变,以及校勘文献,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他对于文献真伪的辨别,其严谨的态度和精到的眼光,至今仍为版本学研究者所称道。 2. 学术思想的缩影:乾嘉学派以考据学为核心,注重文献的梳理与考辨。黄丕烈的题跋,恰恰是这一学派思想的生动体现。他对于经史子集的考证,对于前人说法的质疑与纠正,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独立的思考。这些题跋,如同一个个微型的学术报告,折射出乾嘉学人严谨治学的精神。 3. 文学艺术的载体:除了学术考证,黄丕烈的题跋中也充满了诗文。他常常在收到友人赠书或与友人同读一书时,挥笔写下诗句,抒发感慨,或与友人唱和。这些诗文,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了解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情调提供了窗口。同时,黄丕烈本人的书法也颇有造诣,其题跋的书法风格,本身也是艺术研究的宝贵材料。 4. 人际交往的见证:在《黄丕烈藏书题跋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书籍串联起来的文人社交网络。黄丕烈与众多同道友人的交往,通过这些题跋得到了生动的记录。无论是对友人赠书的感激,还是对友人学问的赞赏,抑或是对友人境遇的关怀,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些题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纯粹而高尚的友谊,他们如何通过书籍和学术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成长。 5. 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的折射:通过对书籍的收藏、流传,以及文人们在题跋中提及的生活细节,我们可以间接了解到清代社会的文化风貌、藏书习惯、以及文人的生活方式。例如,他对某些书籍的喜爱,可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文化偏好;他对书籍的润笔,也可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状况与文化消费模式。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阅读价值与启示 阅读《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并非仅仅是查阅资料,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对学问的敬畏与热爱:黄丕烈对古籍的珍爱,对学问的执着,足以令人动容。他一生为搜罗、整理、研究文献而奔波,其“曝书”的苦乐,正是对治学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这鼓励我们,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回归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珍视。 对友谊的深刻理解:在那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人之间真挚的友谊。他们以书为媒,以学为伴,相互成就,相互温暖。这份纯粹的友谊,是那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予我们关于如何建立和维系有意义人际关系的启示。 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黄丕烈及其同道,正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才使得中华文脉得以绵延。他们严谨的考据精神,对文献的尊重,以及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对个人品格的砥砺:黄丕烈为人豁达,不拘小节,其在乱世中坚守学术的情怀,对名利的淡泊,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是对“知行合一”、“以史为鉴”等传统美德的最好注解。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丰富学术内涵、动人情感交流的珍贵文献。它不仅是研究乾嘉时期学术文化的重要文献,更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口,以及感悟中华传统文人精神风骨的绝佳载体。阅读这部巨著,如同与黄丕烈先生及其众多知交好友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它提醒着我们,书籍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更是知识的载体,情感的寄托,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评价,应该能够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而这套《黄丕烈藏书题跋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初次接触时,就被书的厚重感和内涵深深吸引。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对话”一位“智者”。黄丕烈先生的题跋,篇篇都是精华,字字珠玑。他对于文献的考证,严谨审慎;他对史事的评述,鞭辟入里;他对人生的感悟,更是充满哲思。有时,读着读着,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仿佛困扰自己许久的某个问题,突然就有了答案。而且,我惊喜地发现,黄丕烈先生在点评古籍的同时,也常常流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使得他的题跋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气息。这套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思考角度,让我更加注重书籍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评分

这是一次完全出乎意料的阅读体验,让我重新审视了“藏书”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书籍似乎变得越来越快餐化,而《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则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在过去,一本书的获得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而一旦拥有,则会被视若珍宝。黄丕烈先生的题跋,正是这种珍爱之情的最佳体现。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与书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从中汲取养分,也将其中的思想传承下去。我尤其喜欢他写到某本书“曾为某公所藏,今幸归吾手”时的那种喜悦之情,这种得书的欣喜,在如今看来,更显弥足珍贵。而且,通过他的题跋,我也能了解到许多关于书籍版本、流传过程的细节,这对于任何一个对古籍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信息。这本书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历史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载体。它让我更加敬畏知识,也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本书。

评分

这套《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实在是一部令人击节赞叹的文化瑰宝。刚拿到书,那沉甸甸的质感和考究的装帧就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黄丕烈,这位清代朴学巨匠,他的藏书本身就已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而这套书则将他对于这些藏书的情感、见解,以及他与书之间的精神交流,通过题跋的形式,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翻开第一页,就被那苍劲有力的笔迹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直接与那位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古人对话。每一篇题跋,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评点,更像是黄丕烈先生本人生活片段的折射,他何时何地购得此书,又为何心生感慨,抑或是对书中某处细节的考证,都如同珍珠般串联起他的人生轨迹和学术追求。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以及那种士人独有的雅趣和情怀。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学术流变以及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绝佳机会。可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给学者的,更是给所有热爱传统文化、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准备的一场盛宴。

评分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接触这套《黄丕烈藏书题跋集》时,我抱着一种相当谨慎的态度。毕竟“全二册”的体量,加上“藏书题跋”这样相对专业的题材,让我有些担心它是否会过于枯燥乏味。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生动和亲切感,征服了我。黄丕烈先生的文字,虽然古雅,却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鲜活的情感。他对待每一本书,都如同对待一位故友,言语间饱含着深情和尊重。其中一些题跋,更是充满了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这大大打破了我对古代学者刻板的印象。更令我着迷的是,通过这些题跋,我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人文风貌,那些关于书籍的流通、友朋间的赠答、学术上的争论,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这套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我非常享受这种“跟着大家读书”的体验,仿佛黄丕烈先生的智慧和学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我的心灵。

评分

第一次接触《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就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一位古代大藏书家的精神世界。黄丕烈先生的题跋,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古籍的深厚情感和严谨学风。他不仅仅是书的拥有者,更是书的灵魂的解读和传承者。我特别欣赏他在题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文献流传过程的细致考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通过阅读他的题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他一同在书海中徜徉,感受他对每一本藏书的热爱和珍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而默默奉献的先贤。这套书,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藏书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更是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不可错过的精神食粮。

评分

荷花十里桂三秋,南渡衣冠足臥遊。爭唱柳屯田好句,汴州原不及杭州。

评分

书买多了,慢慢看吧,先囤着

评分

一直都在京东买书,书是正版

评分

古代士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作者不仅仅为宋代诗人追求不朽作传,也为自己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跨出坚实一步。古代士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作者不仅仅为宋代诗人追求不朽作传,也为自己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跨出坚实一步。古代士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作者不仅仅为宋代诗人追求不朽作传,也为自己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跨出坚实一步。

评分

好东东, 送货也是非常地快阿!

评分

黄丕烈的题跋在藏书界大名鼎鼎啊

评分

帮朋友买的,应该是不错的

评分

不懂哦,帮朋友带着买的

评分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