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掌故(二)

古籍善本掌故(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 著,陈红彦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善本
  • 书目
  • 掌故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献
  • 古书
  • 收藏
  • 版本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0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2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图书馆善本掌故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4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内容简介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30万册,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珍藏,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堪称谱牒双璧的宋代皇族谱牒——宋内府抄本《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荣登世界记忆遗产的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黄帝内经素问》,在中国印刷史上堪称里程碑的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明崇祯“饾版”和“拱花”技术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也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的角度,选取浙刻“无上神品”世彩堂《韩柳集》、蜀刻唐人集零本、建刻绝品黄善夫本《史记》、江西周必大刻本,以及各个时期的写刻精品。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作者简介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从无言到有声——写在《古籍善本掌故》出版时 陈红彦 1
明抄本《刘子》 1
独具特色的元刻《梦溪笔谈》 5
明抄本《墨庄漫录》 9
元刻本《新刊履斋示儿编》 13
元抄本《闲居录》 17
宋刻本《东观余论》 21
元泰定二年庆元路儒学刻本《困学纪闻》 25
明建业张氏铜活字印本《开元天宝遗事》 29
宋刻本《甲申杂记》 33
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 37
明成化元年吴宽抄本《山海经》 41
元碧山精舍刻本《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45
千卷类书《册府元龟》 49
明内府抄本《永乐大典》 53
《赵城金藏》的传奇 57
宋临安府贾官人经书铺刻本《妙法莲华经》 61
宋绍兴四年释思鉴刻本《景德传灯录》 65
《五灯会元》——穿越半个世纪的握手 69
明成化御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73
绣本《地藏菩萨本愿经》 77
宋刻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 81
周叔弢与“双南华馆” 85
蒙古太宗九年至乃马真后三年刻《道藏》本《太清风露经》 89
明司礼监刻本《赐号太和先生相赞》 93
周永年与《四库全书》的撰修 97
宋端平二年刻本《楚辞集注》 101
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与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注》 105
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 111
宋刻本《寒山子诗集丰干拾得诗集》 115
清影宋抄本《唐秦隐君诗集》 119
宋蜀刻唐人集本《王摩诘文集》 123
宋刻本《孟东野文集》 127
明洗墨池刻本《薛涛诗》 131
宋咸淳廖氏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 135
宋乾道元年零陵郡庠刻本《唐柳先生外集》 139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周贺诗集》 143
明抄本《元氏长庆集》 147
蒙古宪宗六年赵衍燕京刻本《歌诗编》 151
宋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 155
明嘉靖八年柳佥抄本《白莲集》 159
黄丕烈士礼居影宋抄本《碧云集》 163
清抄本《王黄州小畜外集》 167
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 171
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 175
宋绍兴衢州刻本《居士集》 179
宋嘉定六年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 183
宋刻本《后山居士文集》和《后山诗注》 187
元抄本《简斋诗外集》 193
宋庆元五年黄汝嘉刻江西诗派本《东莱先生诗集》 197
宋刻本《南岳稿》 201
清咸丰七年劳权抄本《古梅遗稿》 205
元后至元五年花溪沈伯玉家塾刻本《松雪斋文集》 209
元刻本《静修先生文集》 213
元刻本《石田先生文集》 217
元刻本《雍虞先生道园类稿》 221
元刻本《伯生诗续编》 225
明正统刻本《书林外集》 229
明成化二十二年张习刻本《姑苏杂咏》 233
元刻本《梅花字字香》 237
元刻本《梅花百咏》 241
明稿本《石田稿》 245
刘伯温与他的《覆瓿集》 249
《林文忠公尺牍》 253
北宋刻递修本《文选》 257
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文苑英华》 261
明崇祯六年赵均刻本《玉台新咏》 265
宋刻本《乐府诗集》 269
元刻本《中州集》 273
元刻本《东坡乐府》 277
宋刻本《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 283
元刻本《稼轩长短句》 287
清抄本《和清真词》 291
中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295
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 299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西厢记》 303
明刻本《杂剧十段锦》 307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的贯云石散曲 311
《庆赏昇平》——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 315
明稿本《远山堂曲品》 319

前言/序言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五千年文明的光芒,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以薪火相传、世代积累的方式逐渐实现的。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典籍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最主要载体。典籍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的重要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思维,凝聚了的人文意识。中国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加工阐释、条编整理古籍,并使之广泛传播承继,正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大大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而典籍的广泛传播,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功不可没。中国的雕版印书始于初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夏、金,延袤于元、明、清,雕版印刷的应用不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典籍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书籍开始有“版本”的概念也是伴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而产生的。
  善本,简言之,就是质量好的版本。其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本前,中国书籍经历了漫长的写本时代。在写本时代,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雕版印刷技术普遍应用,收录文献的多寡、校勘的精劣、雕印质量的好坏各不相同,就有了版本优劣的概念。善本经许多学者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历程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后,古籍有了定级标准,对三性九条有了更细致的解读。
  由于善本要求具备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时间早、流传少、刻印精的要求自然就显而易见,在这样的条件下,雕版印刷产生之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印刷品因时间早、校勘价值高、存世少而为藏家、学界更加珍视,也成为藏书重善本、善本重宋元的充分理由。
  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古籍三十余万册,继承南宋以来的历代皇家珍藏,包括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所藏的宋元旧刻,以及清末以来历届政府拨交的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等。经政府调拨、本馆工作人员南北访求及众多藏书家的捐赠转让,国家图书馆从海内外吸纳了近世南北各大藏书家毕生所聚的稀世珍品,如杨氏海源阁、翁氏藏书、瞿氏铁琴铜剑楼、潘氏宝礼堂、傅氏双鉴楼、吴氏奢摩他室、周氏自庄严堪、陈氏郇斋、郑氏西谛藏书、涵芬楼烬余书等,使得馆藏宋刊元椠、明清佳刻、名家稿本、精校精抄的品种数量至为宏富。
  由于时代久远、传承有绪,近二十年来,人们对善本的关注越来越强烈。1998年,阳光卫视曾经与国家图书馆联合筹划《国宝背后的故事》,200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开辟《善本故事》栏目,每周或隔周介绍一部善本书,同时《文物天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央视《国宝档案》等陆续对善本书特别是国家图书馆的善本特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善本的内容、成书、出版、流传——善本书以掌故的文体活了起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了解。古籍中的文字不再是许多人看不懂的竖排繁体字,而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不但曾经对全世界文化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今天也随着报刊、影视节目,在世界范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近十年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同仁的努力下,在各类媒体上曾发表的国家图书馆藏和少量其他重要图书馆藏善本掌故已颇具规模。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精粹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为了让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典籍走下神坛,走出象牙塔,我们依据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出版这一套善本掌故丛书,希望有更多爱书的朋友与我们一起陶醉于那静雅的气息、疏朗的书叶中,阅读、认识这些珍贵典籍,回味她们历经沧桑走到今天的背后所沉积着的令人动容的故事,把一份新鲜好奇,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起来。让这些善本从无言到有声,伴随我们在飞速运转的现代生活节奏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以一份宁静和坚定,守护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古籍善本掌故(二)》是一部融汇古今,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它并非仅仅罗列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而是将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古籍善本,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展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与文化脉络。本书深入挖掘每一部善本的“掌故”,即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学术流派、版本流变,以及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关于“纸寿千年”的奇妙世界。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穿越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古籍,是如何在墨香与纸韵中承载着先贤的智慧。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如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以及古人对于纸张选材、制作工艺的极致追求。从东汉蔡伦的改进,到唐宋时期更为精良的宣纸、麻纸,再到明清时期独特的机制纸,每一张古纸都蕴含着一段工艺史的传奇。本书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古纸,如 the 宣纸,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it became the preferred medium for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e 蜀锦纸 used in the Tang Dynasty, its vibrant pattern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its production; and the 宋版纸 noted for its durability and the beautiful texture that facilitated the creation of exquisite woodblock prints. 深入古籍的扉页,我们触及的是那些决定一部书籍命运的“版本”故事。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刻工、以不同的方式流传下来,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版本。本书精心挑选了数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籍,详尽剖析其版本演变过程。以《史记》为例,作者追溯了从西汉司马迁亲笔书写(当然已不可见),到历代官方校勘、私人抄录、刻版印行的复杂历程,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版本,如 《汉志》本 的早期传承、《宋椠本》 的精准校勘,以及 《元抄本》 带来的新信息。通过对这些版本的比较,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的流变、校勘的难点、以及不同版本所承载的不同历史信息。本书还涉及了《论语》的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争,《周易》的象传、彀辞、爻辞等不同学派对文本的解读与传承,以及《诗经》的毛传、郑笺等,这些版本的差异不仅是文字的差异,更是思想、学说、文化价值的差异,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 更令人着迷的是,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与古籍善本紧密相连的“人物掌故”。每一部珍贵的古籍,都仿佛是一面棱镜,折射出背后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乃至普通书吏的故事。本书深入挖掘了几位在古籍流传史上扮演关键角色的历史人物。 文人雅士与他们的藏书癖: 我们可以了解到,像宋代的苏轼,这位大文豪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更是热衷于收藏和校勘古籍,他留下的关于藏书的诗句和散文,为我们勾勒出古代文人对于书籍的深厚情感。明代的徐渭,这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艺术家,他的书稿和笔记,为后人研究他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书还讲述了宋徽宗作为一位皇帝,却对书画艺术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不仅是艺术史上的杰作,更是研究青铜器文化的重要典籍。 帝王与皇家图书馆: 历代帝王对古籍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与流传。本书详细介绍了唐代的弘文馆、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内阁以及清代的文渊阁等皇家图书馆的建立、藏书情况以及在书籍整理、校勘、刊印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对清代乾隆皇帝编纂的《四库全书》的缘起、规模、编纂过程、以及其在古籍保护与传播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毫不回避地提及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问题,使得历史的呈现更为立体和客观。 书商、刻工与鉴赏家: 古籍的流通,离不开辛勤的商贩和技艺精湛的刻工。本书揭示了明清时期活跃在江南一带的著名书坊,如毛氏汲古阁、汪氏延寿堂等,它们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精良的刻印质量和丰富的藏书赢得声誉。同时,本书也介绍了如清代的黄伯思、项元汴等著名书画、古籍鉴赏家,他们凭借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鉴定经验和鉴藏目录,项元汴的《珊瑚网》,更是被誉为集鉴赏、考据、绘画于一体的瑰宝。 除了对具体古籍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本书还触及了古籍善本背后的“文化掌故”。这些掌故,如同隐匿在字里行间的丝线,串联起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文化风尚、社会生活,乃至民族精神。 学术流派的兴衰: 许多古籍的诞生和流传,与特定的学术流派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对《庄子》不同注疏本的研究,展现了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通过对《尚书》古文经与今文经的考证,揭示了汉代经学发展的脉络。宋明理学的兴起,也催生了大量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和注释,本书也对其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版本进行了介绍。 文人雅集与文化交流: 古代文人的交往,常常伴随着书籍的交流和讨论。本书通过讲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为手卷,其文字本身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的创作背景,描绘了魏晋风度下文人雅集的盛况。唐朝的《全唐诗》编纂,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重视以及文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明朝的《永乐大典》,更是集结了当时天下最为广泛的典籍,其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工程,展现了国家的力量和对知识的渴望。 社会生活的缩影: 某些古籍善本,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一些宋代的笔记小说,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的市井生活、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市民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明代的《金瓶梅》(虽然其文学价值和流传争议较大,但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文本,其研究价值依然不容忽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晚期社会的某些侧面。 本书的创作,秉持着“以小见大,以物见人,以事见史”的原则。每一个掌故,都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在一条贯穿中国文化史的脉络上。作者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叙事者。他用平实却充满魅力的语言,将枯燥的考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略到中国古籍善本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古籍善本掌故(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呈现的史料的珍贵,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读”一本古籍,不仅仅是读懂文字,更是读懂文字背后的作者、时代、文化和社会。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部古籍善本,都是一段活着的历史,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情感和对世界的不懈探索。 本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广大古籍爱好者、历史学界、图书馆界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广泛关注。它是一次关于古籍善本的深度访谈,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寻根溯源。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是让那些沉睡的珍宝重新焕发光彩的有力举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了“细节控”的宝藏。作者在梳理古籍掌故时,对于那些微小的、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有着近乎严苛的关注。无论是书页边缘的破损程度,还是书签的材质,亦或是藏书票的设计,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解读意义。这让我意识到,古籍的价值,往往就蕴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书中的考证严谨,但叙述却张弛有度,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个版本为什么会成为“善本”的讨论,作者层层剥茧,从纸张的纤维到墨迹的成分,再到印刷的版式,细致入微地分析,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治学态度,本身就足够令人钦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在细微之处发现宏大的历史脉络。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用他精湛的技艺,为我们雕琢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古籍故事。他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获得美的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代书籍的“身份认证”的描述,那种繁复而精细的考证过程,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书中的每一个掌故,都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条瑰丽的历史长河。它让我感受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并非割裂,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了解这些古籍的“前世今生”,我仿佛更能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更能体会到传承的重要性。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探索。

评分

不得不说,《古籍善本掌故(二)》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之前阅读古籍,更多是关注其内容本身,但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书”这个载体上。它让我明白,一本古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记载了多少信息,还在于它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导游,带领我走进一座宏伟的图书馆,但这个导游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去讲解某本书的内容,而是讲解书的“身世”和“经历”。那些关于流传、损毁、修复的轶事,那些关于收藏家、鉴赏家的故事,都让我对古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书中的一些章节,甚至像侦探小说一样,充满了悬疑和推理,让人欲罢不能。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接触到的每一本书,甚至包括现代的书籍,思考它们未来的“掌故”。

评分

刚翻开这本《古籍善本掌故(二)》,就被那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仿佛真的能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人书房之中,静观那些珍贵典籍的流传与故事。文字间弥漫着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之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深刻理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开启一段尘封的往事,那些关于纸张、墨迹、装帧的考究,那些背后隐藏的文人雅事、权力博弈,无不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冰冷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枯燥的考证变得生动有趣。读来让人不禁感叹,一本古籍的背后,承载了多少人的心血与智慧,又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变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本身,更是关于读书人,关于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它让我对“善本”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纸质的精良,更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拆解了看似遥不可及的古籍世界。我之前总觉得古籍是属于少数专家学者们的,晦涩难懂,离我太远。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和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聊天,他会饶有兴致地告诉你,为什么某一本古书的纸张会泛黄,为什么某个印章会出现在这里,而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会引经据典,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卖弄学问,反而更像是在分享他对这些古籍的独特见解和研究心得。书中的一些掌故,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片段,他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珍爱的书籍,又是如何通过这些书籍来传承知识、表达情感的。这种人文关怀,让古籍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名人藏书癖的描写,那种近乎痴迷的热爱,让我对“藏书”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很不错的书,很好的书,很棒的书,朋友很满意,我很高兴,大家都高兴,金0verygood

评分

非常好,信赖京东。囤货中!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图片质量不错,掌故也很有意思,就是定价高了点

评分

经典作品

评分

一本让你不停翻页的书,从2500多年前的古代波斯及亚历山@帝一直演绎到当今时日的史书……如果有谁想挑一本记录到眼前时代的史书,又希望能看到世界史的全貌,就应该选这本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