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二版)

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进新,赵振国 著
图书标签:
  • 表面活性剂
  • 应用
  • 原理
  • 化学
  • 界面化学
  • 洗涤剂
  • 乳化剂
  • 分散剂
  • 配方
  • 工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2242
版次:2
商品编码:117742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表面活性剂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学生。
  1.《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一版在全国实体书店销售查询系统中销量名列前茅;
  2.《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两位作者分别为北京氟乐邦表面活性剂技术研究所所长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皆为表面活性剂行业专家;
  3.《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二版在原第一版基础上,理论部分对表面活性剂有序组合体微环境中的化学,复配原理,增溶作用,乳化作用、乳状液及微乳状液等进行了增加或调整。
  4.《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二版在原第一版基础上,实际应用内容增加,如在第十三章特种表面活性剂的章节中,增加了近年来一些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内容,如新概念氟表面活性剂,氟硅表面活性剂等。在氟表面活性剂部分,增加了拒水拒油剂,含氟织物整理剂,含氟涂料等内容。在第十四章新型和功能性表面活性剂部分,增加了主客体型表面活性剂、肺表面活性剂等。
  5.《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二版更加关注表面活性剂在应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内容简介

  《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二版)》主要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基本性质和应用功能。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应用原则,包括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原理,表面活性剂与高聚物、蛋白质、环糊精、DNA、细菌和病毒的相互作用。针对表面活性剂科学的全新发展,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众多工业领域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和特种表面活性剂等。最后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学,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安全性和温和性等。本次对表面活性剂全新理论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本书可供从事表面活性剂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专业基础性教材。

作者简介

  肖进新,北京氟乐邦表面活性剂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期间,主讲研究生课程:“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高等胶体化学”。本科生课程“综合化学实验”(主持人)
  “中国消防协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消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信息中心”第九届期刊编辑委员会编委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表面活性剂概论001
一、表面张力、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物质001
(一)液体的表面和表面张力001
(二)溶液的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物质003
(三)液体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测量方法004
二、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基本特征005
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和实例005
(一)按亲水基分类005
(二)按疏水基分类006
(三)其他分类方法007
四、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性质007
(一)亲水-疏水性及疏水效应007
(二)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和在溶液体相中的胶束化008
(三)cmc附近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突变012
(四)表面活性剂的溶度性质――克拉夫特点和浊点012
(五)表面活性剂的溶油性013
五、表面活性剂的基本功能014
六、表面活性剂的用途015
七、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史及趋势017
(一)表面活性剂工业的兴起与演变017
(二)表面活性剂发展展望018
参考文献019
第二章普通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与用途020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20
(一)羧酸盐021
(二)硫酸酯盐023
(三)磺酸盐025
(四)磷酸酯盐032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032
(一)胺盐034
(二)季铵盐034
(三)杂环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036
(四)?盐037
三、两性表面活性剂038
(一)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039
(二)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041
(三)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042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43
(一)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43
(二)多元醇的脂肪酸酯045
(三)烷基醇酰胺046
(四)氧化胺(叔胺氧化物)047
(五)亚砜表面活性剂048
五、混合型表面活性剂048
(一)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048
(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049
(三)醇醚或酚醚的磷酸酯盐049
(四)磺基琥珀酸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酯二钠049
(五)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049
参考文献050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上的吸附051
一、表面超量051
二、Gibbs吸附公式和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应用052
(一)Gibbs吸附公式052
(二)Gibbs公式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应用053
三、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和吸附层状态055
(一)表面吸附量的计算055
(二)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等温线及标准吸附自由能的计算056
(三)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层状态056
(四)影响表面吸附的物理化学因素057
(五)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吸附的功能058
(六)动表面张力与吸附速率058
四、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059
(一)液/液界面张力059
(二)Gibbs吸附公式在液/液界面上的应用061
(三)液/液界面特点及吸附等温线061
(四)液/液界面上的吸附层结构062
(五)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及超低界面张力063
五、表面活性剂在水/水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和三水相体系的界面性质065
参考文献067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068
一、固体的表面068
(一)固体表面的特点068
(二)固体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069
(三)低表面能固体和高表面能固体069
(四)固体表面的电性质070
二、固体自稀溶液中的吸附071
(一) 稀溶液吸附的等温线071
(二)吸附等温式072
(三)影响稀溶液吸附的一些因素073
三、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等温线076
(一)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的主要原因077
(二)在固/液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吸附量的测定078
(三)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等温线079
四、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的一些因素081
五、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制085
(一)吸附的一般机制085
(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电符号相反的固体表面的吸附087
(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088
六、表面活性剂吸附层结构与性质090
(一)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层结构090
(二)表面活性剂吸附层的一些性质091
参考文献093
第五章胶束化作用和分子有序组合体094
一、自聚和分子有序组合体概述095
(一)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类型095
(二)分子有序组合体基本结构特征096
(三)自聚机制097
二、胶束化作用和胶束098
(一)临界胶束浓度098
(二)胶束的形态和结构099
(三)胶束的大小――聚集数101
(四)胶束的反离子结合度101
(五)胶束形成的理论处理―胶束热力学101
(六)胶束动力学104
三、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多种有序组合体105
(一)蠕虫状胶束105
(二)反胶束106
(三)囊泡和脂质体107
(四)液晶110
(五)吸附胶束114
(六)有序高级结构――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再聚集114
四、影响分子有序组合体大小和形状的因素115
(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子有序组合体形状的临界排列参数115
(二)表面活性剂浓度117
(三)电解质118
(四)温度118
(五)其他因素118
五、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功能和应用119
(一)增溶功能119
(二)模拟生物膜120
(三)间隔化反应介质和微反应器120
(四)模板功能121
(五)药物载体123
(六)分离功能124
(七)释放功能124
六、表面活性剂双水相及其萃取功能124
(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125
(二)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125
(三)表面活性剂和高聚物混合双水相126
(四)表面活性剂与高聚物混合三水相127
七、反胶束萃取127
参考文献128
第六章增溶作用129
一、增溶作用及研究方法129
(一)增溶量130
(二)被增溶物在胶束中的位置131
(三)增溶作用的平衡常数132
(四)增溶作用标准热力学函数变化133
二、影响增溶作用的一些因素134
(一)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的影响134
(二)增溶物结构与性质的影响136
(三)无机电解质的影响137
(四)非电解质的影响138
(五)温度的影响139
(六)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增溶作用141
三、增溶作用的一些应用143
四、吸附胶束的增溶作用145
参考文献146
第七章乳化作用、乳状液及微乳状液148
一、乳状液的形成148
二、乳状液的类型149
(一)能量因素与Bancroft规则150
(二)几何因素与定向楔理论150
(三)液滴聚结动力学因素152
(四)物理因素152
三、乳状液的稳定性153
(一)乳状液不稳定的方式153
(二)乳状液的稳定因素155
四、乳化剂及其选择158
(一)乳化剂的分类及常用乳化剂158
(二)乳化剂的选择161
五、破乳剂166
(一)选择破乳剂的一般原则167
(二)常用破乳剂167
六、多重乳状液169
(一)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170
(二)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170
七、液膜分离172
(一)多重乳状液型液膜172
(二)支撑液膜176
八、乳状液的应用177
(一)乳液聚合177
(二)乳化燃油178
(三)其他应用179
九、微乳状液183
(一)微乳状液的形成与性质183
(二)微乳状液形成的机理184
(三)微乳状液的相性质187
(四)微乳状液的应用188
参考文献190
第八章润湿作用192
一、润湿过程193
二、接触角和Young方程194
(一)接触角与Young方程194
(二)接触角的测量方法195
(三)决定和影响接触角大小的因素198
(四)接触角法测固体的表面能204
(五)接触角与表面活性剂在低能固体表面上的吸附量207
三、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质208
(一)高能表面的自憎性208
(二)低能表面的润湿临界表面张力209
(三)浸湿热211
四、表面活性剂对润湿过程的作用212
(一)表面活性剂在润湿过程中的两种作用212
(二)非极性固体表面的润湿214
(三)极性固体表面的润湿215
(四)纤维的润湿215
(五)润湿剂217
五、润湿作用应用举例219
(一)固体的表面改性219
(二)矿物的泡沫浮选223
参考文献224
第九章分散和聚集作用226
一、分散系统的稳定性227
(一)胶体稳定性及DLVO理论227
(二)悬浮体的稳定性229
二、分散作用与分散剂231
(一)分散过程231
(二)表面活性剂在分散过程中的作用232
(三)分散剂234
三、聚集作用与絮凝剂238
(一)聚集作用机理238
(二)絮凝剂239
四、分散系统稳定性的一些实验研究方法241
(一)稀分散系统242
(二)浓分散系统245
参考文献247
第十章在表面活性剂有序组合体微环境中的化学反应249
一、胶束催化249
(一)胶束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250
(二)胶束催化的基本原理252
(三)影响胶束催化的一些因素261
二、吸附胶束催化263
(一)吸附胶束催化的简单研究方法264
(二)吸附胶束催化的反应速率常数264
(三)影响吸附胶束催化的一些因素264
(四)胶束催化与吸附胶束催化的联系267
三、微乳液中的有机反应268
(一)微乳在一些有机反应中的作用268
(二)影响微乳作用的几个因素271
参考文献273
第十一章表面活性剂复配原理(一)276
一、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混合物277
(一)同系物混合物的表面活性277
(二)同系物混合物的cmc277
(三)同系物混合胶束组成的计算278
(四)同系物混合物表面张力的计算278
二、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电解质混合体系279
(一)无机电解质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影响279
(二)无机电解质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280
三、表面活性剂与极性有机物混合体系281
(一)长链脂肪醇的影响282
(二)短链醇的影响282
(三)水溶性及极性较强的极性有机物的影响283
(四)表面活性剂助溶剂283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283
五、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284
(一)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全面增效作用284
(二)提高混合物溶解性的方法285
(三)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三个浓度区和两类均相溶液287
(四)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分子有序组合体289
(五)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流变性质291
(六)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相行为292
(七)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295
六、混合表面活性剂在混合胶束和吸附层中的相互作用参数296
参考文献298
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299
一、亲水基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299
二、亲水基的相对位置与性能的关系301
三、疏水基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302
(一)疏水基的结构类型302
(二)疏水基的疏水性303
(三)疏水链长度的影响303
(四)疏水链的长度对称性的影响(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303
(五)疏水链分支的影响304
(六)烷基链数目的影响304
(七)疏水链中其他基团的影响305
四、联结基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305
五、分子大小与性能的关系305
六、反离子对性能的影响306
七、烷基苯磺酸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因素的总结307
(一)烷基链长的影响307
(二)烷基链分支的影响307
(三)烷基链数目的影响308
(四)苯基与烷基结合位置的影响308
(五)磺酸基位置及数目的影响308
八、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影响因素309
(一)降低表(界)面张力的能力(γcmc)309
(二)表面活性剂的cmc及表(界)面张力降低的效率312
(三)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314
(四)表面活性的其他影响因素315
九、表面活性剂溶解性的影响因素316
(一)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比较316
(二)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316
(三)温度的影响――克拉夫特(Krafft)点和浊点316
十、表面活性剂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321
(一)酸、碱的作用321
(二)无机盐的作用321
(三)其他因素321
参考文献321
第十三章特种表面活性剂(元素表面活性剂)323
一、氟表面活性剂323
(一)氟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结构特征323
(二)氟表面活性剂的性质324
(三)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330
(四)新型氟表面活性剂333
(五)新概念氟表面活性剂334
(六)拒水拒油剂335
(七)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36
(八)氟表面活性剂的困境――斯德哥尔摩公约及应对342
二、硅表面活性剂343
(一)硅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结构343
(二)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345
(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性质346
(四)硅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53
三、氟硅表面活性剂353
四、含其他元素的表面活性剂355
(一)含硼表面活性剂355
(二)含硫表面活性剂356
(三)其他元素表面活性剂356
参考文献357
第十四章新型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性表面活性剂358
一、孪连表面活性剂358
(一)孪连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类型359
(二)孪连表面活性剂的性质359
(三)影响孪连表面活性剂性能的主要因素360
二、Bola型表面活性剂361
三、可解离型表面活性剂363
(一)碱解型表面活性剂363
(二)酸解型表面活性剂367
(三)光敏型表面活性剂369
(四)其他370
四、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和可聚合表面活性剂371
(一)可聚合乳化剂372
(二)表面活性引发剂372
(三)表面活性修饰剂373
(四)表面活性交联剂374
(五)表面活性链转移剂374
五、冠醚类表面活性剂375
六、螯合性表面活性剂376
七、有机金属表面活性剂377
八、环糊精衍生物378
九、主客体型表面活性剂380
(一)主客体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380
(二)主客体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381
(三)主客体型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性能381
(四)主客体型表面活性剂研究对象的拓展382
参考文献383
第十五章高分子表面活性剂384
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结构类型384
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386
三、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用途387
四、一些重要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388
(一)疏水改性的纤维素388
(二)疏水改性的淀粉390
(三)疏水改性的聚乙二醇391
(四)疏水改性的聚乙烯醇391
(五)聚氧乙烯?聚氧丙烯(EO-PO)嵌段共聚物393
(六)其他399
参考文献400
第十六章生物表面活性剂401
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402
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402
(一)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402
(二)酶促反应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403
三、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能404
四、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用途405
五、一些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能406
(一)糖脂系生物表面活性剂406
(二)酰基缩氨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剂409
(三)磷脂系及脂肪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剂409
(四)脂多糖410
(五)蛋白质高分子表面活性剂412
(六)肺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蛋白412
参考文献413
第十七章表面活性剂复配原理(二)414
一、碳氢表面活性剂和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414
(一)同离子型混合物414
(二)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混合体系415
(三)阳离子型与阴离子型混合体系415
(四)碳氢链和碳氟链的互疏性及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分子有序组合体416
二、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复配及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相互作用417
(一)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混合溶液的性质417
(二)表面活性剂?高聚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420
(三)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与高聚物的相互作用422
(四)表面活性剂/高聚物复合物的结构423
三、表面活性剂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424
(一)蛋白质-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机制及蛋白质的变性424
(二)蛋白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结构426
(三)蛋白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性质426
(四)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结合作用的影响因素428
(五)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429
(六)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调控430
(七)表面活性剂和膜蛋白的相互作用432
四、氟表面活性剂与高聚物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433
五、表面活性剂与环糊精的相互作用434
(一)CD和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包结的理论模型434
(二)CD对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包结信息的获得435
(三)CD对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破坏作用435
(四)CD在催化及反应控制、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36
(五)CD和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436
六、表面活性剂与DNA的相互作用437
(一)不同表面活性剂和DNA的相互作用438
(二)表面活性剂与DNA分子的键合模式及构象转变438
(三)表面活性剂与DNA形成复合物用于基因输送439
(四)表面活性剂与DNA在界面上的吸附研究441
七、表面活性剂与细菌、病毒的相互作用及表面活性剂的消毒灭菌性441
(一)表面活性剂与病毒和细菌的作用机制442
(二)表面活性剂的消毒灭菌作用及消毒灭菌剂442
(三)表面活性剂与细菌的其他作用及其应用444
参考文献445
第十八章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学447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表面活性剂448
二、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454
三、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及毒性459
(一)表面活性剂的毒性459
(二)表面活性剂的溶血性460
四、表面活性剂的温和性及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460
(一)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的因素460
(二)评价温和性的方法461
(三)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温和性的影响461
(四)表面活性剂复配和温和性462
五、表面活性剂的环境激素问题463
六、洗涤剂的安全问题464
参考文献464
第十九章绿色表面活性剂和温和表面活性剂466
一、烷基糖苷466
(一)烷基糖苷的结构与类型467
(二)烷基糖苷的合成468
(三)烷基糖苷的性质469
(四)烷基糖苷的应用470
二、烷基葡萄糖酰胺470
(一)烷基葡萄糖酰胺的合成471
(二)烷基葡萄糖酰胺的性能471
三、醇醚羧酸盐(AEC)472
(一)AEC的合成472
(二)AEC的性能和应用472
四、单烷基磷酸酯472
(一)单烷基磷酸酯的合成473
(二)单烷基磷酸酯的性能和应用473
五、脂肪酸甲酯磺酸钠474
六、古尔伯特醇衍生物474
七、其他温和表面活性剂475
(一)N-酰基-N-甲基牛磺酸盐475
(二)N-酰基-L-谷氨酸盐476
(三)酰基羟乙基磺酸盐476
(四)改性油脂476
(五)植物油酸477
参考文献477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第二版)》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介绍本书涵盖的领域,同时确保不包含或提及本书的特定内容或结构,而是侧重于该领域内通常会涉及的核心主题和重要性。 --- 图书简介:化学界面科学与现代工业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化学工业与材料科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核心分支:界面现象与表面活性剂的科学原理及其广泛应用。在自然界和人类工业活动中,物质的相互作用往往发生在界面——固-液、液-液、气-液界面等——这些区域的物理和化学行为决定了许多宏观过程的效率与结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理解这些界面的基本构成、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调控表面活性物质来控制和优化这些过程。 核心科学基础:界面张力与热力学 任何关于界面行为的探讨,都必须从其基础的热力学原理出发。本书首先建立了对界面张力、表面能以及润湿现象的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是理解液体如何铺展、颗粒如何悬浮、乳液如何形成的关键。读者将接触到经典的吉布斯吸附理论、杨氏方程(Young’s Equation)等基石性理论,这些理论为量化和预测界面行为提供了数学工具。深入理解这些热力学驱动力,对于精确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表面是不可或缺的。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与作用机理 界面行为的有效调控,主要依赖于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本书详尽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征——亲水基团与疏水基团的协同作用——如何赋予它们在界面富集的能力。从离子型(阳离子、阴离子、两性)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每种类型在分子尺度上展现出的独特行为模式和环境响应性被细致剖析。重点在于阐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Micelle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现象,以及胶束在溶解、增溶和传递物质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动态过程:润湿、乳化与分散 在实际应用中,静态的界面平衡往往不如动态过程重要。本书将视角转向了影响这些动态过程的关键要素。润湿性是流体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涂料的涂覆、粘合剂的铺展和金属的清洗效率。关于乳液和悬浮液的形成与稳定性,是高分子化学、食品科学和化妆品工业的核心挑战。本书深入探讨了乳化剂和分散剂如何通过降低界面能和提供空间或静电位阻,来稳定多相体系,抵抗絮凝和沉降的趋势。这部分内容对理解油水体系的稳定化技术至关重要。 应用领域的多维度拓展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现代工业的每一个角落。本书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展示了界面化学的巨大实用价值: 1. 洗涤与清洁技术: 探究表面活性剂如何通过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实现对油污的渗透、剥离和乳化去除的完整过程。 2. 采油与油田化学: 讨论在提高原油采收率(EOR)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如何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残余油的驱替效率。 3. 材料合成与纳米技术: 阐述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剂或稳定剂,在构建有序介孔材料、控制纳米颗粒尺寸和形貌方面的关键作用。界面控制是实现特定功能化材料(如催化剂、光电材料前驱体)合成的先决条件。 4. 生物医学与药物递送: 考察表面活性剂在制备脂质体、微乳剂等药物载体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环境考量与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全球对环境责任的日益关注,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生态毒性和可持续性已成为研发的重点。本书也涵盖了当前绿色化学的趋势,介绍新型的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环境友好型配方设计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表面活性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致力于推动化学工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扎实构建和对实际应用案例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从分子层面理解界面现象的能力,并掌握利用表面活性剂科学来解决复杂工程和技术问题的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此书的参考文献列表极其详尽,几乎每一条重要的理论阐述后面都能找到可靠的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其学术可信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是陡峭的,它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特别是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一些概念。对于那些希望迅速了解表面活性剂基本应用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先找一本更基础的读物作为前置知识储备。它详尽地探讨了各种分散体系中的相图分析,包括水包油、油包水以及微乳液的形成区域,并用相图来指导配方设计,这种视觉化的解释方式非常有效。这本书更像是为博士研究生或资深研发人员准备的深度参考手册,它不提供捷径,只提供通往深刻理解的坚实阶梯,非常适合需要进行前沿理论研究和复杂体系优化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关于表面活性剂原理的书籍,从头到尾都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和严谨的感觉。它不像有些入门书籍那样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胶束形成、临界胶束浓度(CMC)这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详尽论述。书中对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配合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支撑,使得理论知识非常立体。比如,讲解润湿与铺展机制的部分,作者不仅给出了经典的Young方程,还扩展讨论了在复杂界面(如多孔介质或高粘度体系)中的实际应用挑战,这对于我处理实际工业问题非常有帮助。对于那些希望从基础理论开始,逐步建立起对表面活性剂行为的深刻理解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是那种快速浏览就能掌握的读物,需要沉下心来仔细研读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热力学基础,但一旦掌握,会发现其对后续的配方设计和性能优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随时可以翻阅查阅特定机理的深入解释,而不是一本故事性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带有一种古典的学术气息,显得十分稳重。它在讲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历史的脉络和关键科学家的贡献,这一点我很欣赏,它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发展的历程。在讨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改性方面,内容深入到了聚合物改性表面活性剂(如接枝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化设计,这部分内容对于精细化工领域的研发人员来说,提供了很多前瞻性的思路。书中对界面张力测量方法,特别是更高级的、用于动态体系的测量技术(比如振荡滴法)的介绍,体现了作者对实验科学的重视。然而,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某些关键的实验步骤或仪器操作细节上增加一些插图或流程图,会使得那些刚接触实验的初级研究人员更容易上手。总的来说,它更偏向于深度而非广度,致力于将某一知识点打磨到极致,而非蜻蜓点水般地涵盖所有领域。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的主要兴趣点在于其在实际应用案例中的覆盖广度。坦白地说,很多理论书籍往往停留在理想化的实验室条件下,而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关于乳液和泡沫的稳定性章节,内容非常丰富。作者不仅仅讲解了经典的DLVO理论,还着重探讨了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场效应在稳定复杂乳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理解化妆品、食品工业中的分散体系至关重要。书中对乳化剂选择的决策树流程分析,清晰直观,极大地提高了我在配方筛选时的效率。此外,关于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化学、清洁剂配方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商业产品配方,但其对影响因素(如温度、盐度、pH值对润湿力的影响)的量化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根据自身体系的特定环境参数进行合理的优化。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这种基于机理的预测能力,比简单的配方堆砌要来得更有价值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在当前全球对环境友好型材料日益关注的背景下,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可生物降解性以及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结构特点,还对其性能与传统石油基表面活性剂的权衡利弊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避免了盲目推崇的倾向。特别是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如鼠李糖脂)的乳化能力和毒性特征的对比分析,数据翔实,为未来材料替代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和总结现有技术的教材,更是一本面向未来化工发展方向的指引手册。它激励着我们在追求高效能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责任,这种平衡的视角在专业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比那些旧版书看起来舒服多了,纸张质量很好

评分

还可以吧,不过现在书都好贵

评分

比那些旧版书看起来舒服多了,纸张质量很好

评分

不错,从理论到应用都有所介绍

评分

很专业,对我很有用,下次还来

评分

有些破损,可能是运送途中弄的吧!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这次买的商品非常满意!物流速度非常的快。

评分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