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探索:心理学

30秒探索: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克里斯蒂安·杰瑞特(Christian Jarrett) 编,琚运婷,于兹志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科普
  • 大众心理学
  • 思维
  • 行为
  • 认知
  • 情绪
  • 30秒系列
  • 快速阅读
  • 知识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47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14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30秒探索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每天30秒,探索各学科精华,适合全家人的科普书。

内容简介

  你了解巴甫洛夫的狗、精神分析、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和贝克的认知疗法吗?当然,你肯定对它们有所耳闻,但是你能在晚餐之余与客人们分享这些心理学理论,而让人刮目相看吗?
  《30秒探索:心理学》选取了这一引人入胜的心理学领域的50条思想脉络,每个理论不过用一幅图、两页纸、三四百字,在半分钟内向普通读者进行讲解。在探索人类内在的精神活动的同时,一路上你还能遇到这一领域的许多杰出人物,包括威廉·詹姆斯、亚伦·贝克以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什么是控制你内心恶魔的更好方式?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杰瑞特(Christian Jarrett),是《心理学家》(The Psychologist)杂志的获奖记者,该杂志由英国心理学会发行。他也是该学会的国际知名研究摘要博客(Research Digest blog)的编辑和撰稿人。他还著有《心理学指南》(The Rough Guide to Psychology, 2011),合著了《开卷有益:通俗心理学之旅》(This Book Has Issues,Adventures in Popular Psychology,2008)。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1 新旧派别
2 术语
4 冯特的内省法
6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8 精神分析法
11 人物传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2 认知革命
14 进化心理学
16 积极心理学
19 成长与变化
20 术语
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阶段论
24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6 出生顺序
29 人物传略:让·皮亚杰
30 哈罗的猴子实验
3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论
34 神经可塑性
37 决策与情感
38 术语
40 艾克曼的普遍性
情绪研究
42 费斯廷格的枯燥任务
44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
理论
47 人物传略:
威廉·詹姆斯
48 达马西奥的情绪
决策理论
50 沃森的验证性偏差
52 鲍迈斯特的自我损耗
54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
前景理论
57 社会心理学
58 术语
60 旁观者效应
62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
64 奥尔波特的接触假说
66 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69 人物传略: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70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72 刻板印象威胁
74 追随领导者
77 个体差异
78 术语
80 乌比冈湖效应
82 大五人格
84 基本归因错误
87 人物传略:
汉斯·艾森克
88 “先天经由后天”理论
90 弗林效应
92 埃里克森的一万小时
法则
94 姓名决定论
97 精神失常
98 术语
100 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
102 塞利格曼的预备学习
104 夏科的癔症研究
106 罗森汉的精神病院
实验
109 人物传略:亚伦·贝克
110 卡普尔的异常突出理论
112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心理学
114 贝克的认知疗法
116 大脑的极端男性化状态
119 思想和言语
120 术语
122 安慰剂效应
124 巴甫洛夫的狗
126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28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理论
130 洛夫特斯的错误记忆
研究
133 人物传略: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134 具身认知理论
136 布罗德本特的瓶颈说
138 米勒的神秘数字七
140 意识
143 附录
144 参考文献
146 作者简介
148 词汇表

前言/序言

  心理学主题的常见性使得它与其他科学区别开来。放学后,我们很少会踏进化学实验室,也不大可能透过显微镜去观察物体,而看《星际迷航》可能是我们最接近黑洞的时刻。相比之下,我们所有人都有自我意识,每天都在与他人互动。因此心理学关注的焦点——在精神和行为上——每个人都很熟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但是,我们应当注意,不要将熟知与精通混为一谈。虽然我们对他人的动机和行为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论是准确的。心理学要撇开自己的直觉,运用客观的科学工具,去探索心智实际上是怎样活动的,以及人们为何会有如此行为。
  这种努力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心智问题过去常常属于哲学的范畴。就算在首批实验证明了心理科学的可行性之后,学科内的某派别仍然争辩说,心理学只应该研究外在行为,而非内在思想。本书的第一部分“新旧派别”就讲述了这些争论是如何被化解,以及心理学是如何变成今天这样一门兴盛并受到尊重的科学的。儿童发展是引起公众尤为强烈关注的一个话题。一个爱尖叫的、无助的新生儿是怎样成长为一个发育健全、有自我意识的成年人的?“成长与变化”这一章会向您引荐这一领域的先驱,然后以神经可塑性理论作结——该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是灵活的,永远在不停地变化和适应,直到我们死去。如何让人们为了自己和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做出最佳决策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极其具有实际意义的关注点。“决策与情感”一章对一些影响我们思考的偏差做了概述。正如您将看到的那样,情感在为我们人类提供决策基础的同时,也在影响我们的决策结果,因此这两个话题被安排在一起。无论是在公司、运动队中,还是在政党中,我们人类都是天生的群居动物,永远通过形成群体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社会心理学”一章解决我们在交往与融合时自然而然出现的问题,包括领导能力和偏见。这一章也着墨于心理学中的一些最著名的实验,包括津巴多(Zimbardo)对于暴政的深刻见解,以及米尔格拉姆(Milgram)有关服从的“电击”研究。
  接下来的两章,“个体差异”与“精神失常”,着重讲了可能是最接近心理学相关流行观念的理论:从个性和智力到精神病和心理疗法。最后一章为“思想和言语”,涉及那些研究我们大脑的理论。开篇为安慰剂效应——即精神对身体产生影响的力量——并且以意识,即肉体如何产生精神生活的奇迹和秘密作结尾。
  本书所述的50条理论,每条理论除了主要内容以外,如果你真的很赶时间,可以看“3秒钟精髓”,还有一个“3分钟解读”探讨得更为深入一些。每个章节还包括一些该领域杰出人物的生平简介,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等。不管你选择沉浸在这本书的细节中,还是从头到尾一页不漏地学习,你都会了解到宇宙中最为复杂的存在——即人的心智。好好享受!

《30秒探索:心理学》是一本旨在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丰富多彩心理学世界大门的入门读物。它并非一本深奥难懂的学术专著,也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一系列精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心理学概念的快速导览。本书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对心理学的兴趣,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理解和洞察,帮助大家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以及洞悉我们所处的复杂社会。 本书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每一章或每一个小节都围绕一个核心的心理学概念展开,以“30秒”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时间尺度作为切入点。这意味着,你不需要花费数小时去啃读一个章节,而是可以在短暂的闲暇时光,比如通勤路上、午休间隙,甚至睡前片刻,就能掌握一个引人入胜的心理学知识点。这种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学习变得触手可及,毫不费力。 在内容上,《30秒探索:心理学》覆盖了心理学学科的广泛领域。从最基础的认知过程,如记忆、注意力和决策,到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如从众、偏见和人际吸引,再到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如童年期的成长、青春期的困惑、成年期的挑战以及老年期的智慧,本书都进行了精要的阐述。此外,本书还会触及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学主题,比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学习效率提升、习惯养成以及幸福感的追求等。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偶有出现,也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释,确保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同时,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避免了单调的理论讲解,而是常常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甚至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来印证和阐释相关的理论。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易于记忆和应用。 例如,当探讨“确认偏误”时,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定义上,而是会通过描述人们如何倾向于寻找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即使这些证据并不全面,甚至带有误导性。或许会举例说明,一个人如果认为某种商品不好,就更容易在网络上搜索到关于该商品的负面评价,而忽略那些积极的反馈。这样的例子,能让读者立刻联想到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从而深刻理解这一心理现象。 再比如,谈及“习得性无助”,本书可能会引用塞利格曼著名的狗的实验,但会用更平实的语言来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并进一步引申到人类生活中,说明为何有些人会在经历多次失败后,即使有机会也放弃尝试,陷入一种“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的消极心态。这种贴近生活,甚至略带戏剧性的叙述,能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深刻的启示。 《30秒探索:心理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注重实用性。本书并非仅仅为了增长知识,更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例如,在关于“动机”的章节,本书可能会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激励技巧,帮助读者克服拖延,更有效地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而在关于“沟通”的部分,则可能提供一些增进人际关系的小贴士,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效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盲盒”,当你打开它,就会发现一个关于人类行为、思想或情感的有趣视角。这些视角,或许会让你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或许会让你对身边的人产生新的理解,或许会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思考。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成为你探索这些“盲盒”的第一个,也是最愉快的一次经历。 本书的结构也可以被视为一张“心理学地图”的缩影。每一个“30秒”单元,都是地图上的一个地标,它们共同勾成了心理学领域的概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一个地标进行探索,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解。无论何种方式,都将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旅程。 例如,如果你对“情绪”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连续阅读关于“情绪的普遍性”、“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调节”等几个单元,从而对情绪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如果你对“学习”感兴趣,则可以翻阅关于“注意力”、“记忆”、“学习策略”等相关的章节。本书的灵活性,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定制自己的阅读路径。 《30秒探索:心理学》还特别强调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一心理学核心洞察。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并非全部客观的真相,而是经过我们大脑加工和过滤的结果。本书会通过一些章节,揭示隐藏在我们认知中的各种“陷阱”,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如何影响我们对人的评价,又如“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决策。理解这些认知偏差,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此外,本书也关注到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的贡献,但同样是以极其精炼的方式呈现。读者无需了解冗长的发展脉络,只需知道不同学派(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的核心观点和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的独特贡献,便能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演进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介绍,既避免了信息过载,又保留了学科的广度。 本书的目标读者非常广泛,无论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初学者,还是已经有所涉猎,希望系统梳理知识的爱好者,亦或是对人类行为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它就像一本“心理学工具箱”,里面装着各种解决生活问题、提升自我认知的小工具。 本书的结尾,不会提供一个“终极答案”,因为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领域。相反,它会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鼓励读者带着好奇心,继续深入探索心理学的奇妙世界。本书更像是一个“起点”,它为你提供了出发的动力和方向,而真正的发现,则需要读者自己去继续追寻。 总而言之,《30秒探索:心理学》是一本以“短平快”的阅读体验为特点,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注重实用性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旨在以最快的速度,将最精华的心理学知识传递给读者,激发大家对这一迷人学科的兴趣,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洞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更积极地生活。它是一次次的“30秒奇遇”,每一次都能带来新的启迪,每一次都能让你离“了解人性”更进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作者的选取材料来看,这本书似乎带着一种强烈的“当代性”倾向,非常关注现代社会中新兴的心理学现象和应用。它似乎刻意避开了太多陈旧的、学院派色彩浓厚的早期研究,转而聚焦于网络行为、社交媒体影响、以及一些前沿的神经科学交叉领域。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因为它让心理学的讨论保持了活力和与时俱进的姿态。比如,关于“注意力经济”下的心智模型分析,就写得非常到位,贴合当下生活痛点。但这种刻意的新鲜感,也导致了一个问题:某些基础理论的根基被处理得相对单薄。就好比盖一座高楼,地基材料似乎有些轻量化了。如果读者没有事先对弗洛伊德、荣格等奠基人物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那么在理解作者试图反驳或修正的那些观点时,可能会感到背景知识的缺失。这本书仿佛是为已经“毕业”的心理学爱好者准备的进阶选修课,而不是为“新生”准备的入门教材。它的价值在于提供新的视角和连接点,但对历史脉络的梳理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说,有点像一位急于展示自己收藏品的博物学家,信息量巨大,但叙述的节奏把握得不太均匀。有些章节的文字组织极其紧凑,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恨不得把所有他知道的有趣现象都塞给你,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生怕漏掉哪个关键的转折点。比如,关于依恋理论的演变,它在一页之内涵盖了从鲍尔比到成年后依恋模式的转变,信息密度高得让人喘不过气。但紧接着,下一章对某个实验的复述又突然放慢了速度,细节铺陈得过于冗长,甚至有些脱离了主要的论点。这种强烈的节奏变化,使得阅读体验略显跳跃和不连贯。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叙事平稳、逻辑链条清晰的作品,这本书似乎更注重“广度”而非“流畅性”。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点的集合而非一篇连贯的论述。如果你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可能会觉得偶尔会跟不上作者的思绪跳跃;但如果你喜欢主动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乐趣,尽管这种乐趣带着一丝挑战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方式非常好奇,它显然投入了不少心思在“设计感”上。不同于传统教科书那种严肃刻板的布局,这本书大量使用了图示和信息图表,试图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可视化。这无疑极大地帮助了对视觉信息敏感的读者。例如,介绍决策树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图形化展示,比纯文字描述清晰太多了。然而,这种对视觉元素的过度依赖,有时反而稀释了文本本身的力度。在某些本应深入探讨原理的部分,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一个漂亮的图表草草带过,仿佛在说:“看,这个图你就懂了,不用多解释了。”这让我这个更偏爱文字逻辑推演的读者感到一丝失望。它像是一部制作精美的PPT演示稿,色彩鲜明,动画流畅,但当你试图去深究其中某个复杂公式或理论推导时,却发现它只是一个被美化过的标签,内在的支撑结构需要读者自己去外部寻找。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看起来很聪明”的书,但“读起来的深度”是否与之匹配,则见仁见智。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怀疑的心态翻开的。封面设计得很简洁,配色大胆,有点吸引眼球,但内容上嘛……我得承认,它在某些方面确实满足了我对“快速入门”的期待。比如,它对一些经典理论的介绍,那种直击核心的表述方式,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我记得尤其清楚有一章讲到认知偏差,作者用了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立刻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然而,这种“快速”也带来了局限性。它更像是一张非常精美的地图,标明了各个重要地标的位置,却很少深入到那些地方的内部结构和历史渊源。对于想要扎实了解心理学底层逻辑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意犹未尽,就像吃了一顿丰盛的开胃菜,但主菜迟迟没有上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希望快速建立对心理学整体框架认知的新手,或者作为日常知识的快速回顾工具。它的优点在于高效,缺点则在于深度。整体而言,它是一份非常得体的“导览手册”,而非详尽的“研究报告”。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它那种近乎“万金油”式的覆盖面,试图在一本薄册子里触及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从发展心理学到社会心理学,再到变态心理学的边缘。这种包罗万象的野心值得肯定,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快速浏览整个学科版图的机会。但正如任何试图涵盖一切的作品一样,它在具体处理每个分支时都显得捉襟见肘。比如,当谈到情绪的生理基础时,笔墨非常简略,几乎只是点到为止;而转向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训练技巧时,篇幅又明显加重。这种分配上的不平衡,让阅读体验充满了随机性——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某个你感兴趣的小领域被提到了,但更有可能的是,你最想深入了解的核心部分,只收获了几句蜻蜓点水的总结。它更像是一次快速的知识漫游,让你知道“哪里有好风景”,但没有给你时间停下来细细品味任何一个景点。因此,我不会推荐给那些目标明确、想要专攻某一领域的朋友,它更适合那些想在周末下午,随便翻开一页就能获得一点新知,且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的休闲读者。

评分

价格实惠,送货快,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探索大脑,科学认识大脑。最近都被右脑开发的搞蒙了。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

艰涩难懂的理论用简短的言语说出来,这就是大道至简吗?

评分

很好的一本科普读物!

评分

好的购物体验,相信京东自营的品质,快递小哥棒棒的。

评分

快递送货超快,上午下单下午就到货。小哥很负责,因为是休息日,收货处没人后换个地址也不收,一直电话联系我,直到送达!真的很赞!?

评分

内容挺专业,需要慢慢学习

评分

不错 很便宜 而且很好 京东物流还真是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