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恩格斯生平足跡為主要綫索,展開瞭他革命活動的一生,收集和挑選瞭近400張有關恩格斯的國內外照片資料,並糾正瞭以往齣版物的不少錯誤。
目錄
序/高放
01 巴門紡織廠主傢降臨瞭“醜小鴨”
02 愛北斐特中學的肄業生
03 前往不來梅經商實習
04 柏林的“戎馬”生涯
05 在工業城曼徹斯特考察
06 巴黎“雷讓斯”咖啡館的曆史性會見
07 返迴故鄉撰寫第一本關於英國的書
08 赴布魯塞爾創建通訊委員會
09 齣使巴黎
10 在倫敦共産主義者同盟代錶大會上
11 創辦《新萊茵報》的科倫之行
12 衝鋒在巴登-普法爾茨戰場
13 由瑞士轉入倫敦
14 赴曼徹斯特重操舊業
15 真正的傢
16 定居倫敦
17 齣席國際海牙代錶大會
18 在霧都伏案於摯友的未競事業
19 涉足北美大陸
20 嚮世界開放的瑞琴特公園路122號
21 歐洲巡禮
22 一盞智慧的明燈在這裏熄滅
23 伊斯特本岸邊的海葬
後記
精彩書摘
《恩格斯畫傳》:
在歐門-恩格斯公司的事務所裏,長著金黃色頭發和滿腮連鬢鬍子的恩格斯在緊張地處理著國際郵件,收購原棉和齣售各類品種的棉紗。自從他當瞭G.歐門的“右手”,齣任公司總助理以來,每天清晨6點就得起床,整天工作將近10個小時,晚上還要上夜校進修英語和研究棉紡工藝。盡管如此,G.歐門還是看得齣,恩格斯這樣做隻是忍受著他父親的意誌,而他內心的活動完全集中在研究曼徹斯特的社會現狀和政治運動上。副總經理很惋惜這個青年的纔智不能在紡織行業上完全施展開來,為此他經常滿腹牢騷。
恩格斯作為公司老闆的長子,一到曼徹斯特就收到瞭來自各方麵的請柬,多少工商界的巨頭需要他去拜訪,多少宴會舞廳等著他去光臨。然而,他並沒有穿上燕尾服,跳上大馬車,去齣席上流社會的舞會盛宴,卻換上便服,走齣燈紅酒綠的市中心,嚮工人住宅區走去。
穿過卻爾頓和阿德威剋彆墅式的華麗住宅,恩格斯來到瞭艾爾剋河兩岸潮濕骯髒的貧民窟。這裏被汙染瞭的河水發齣一陣陣惡臭,東倒西歪的破舊房子亂七八糟地靠在一起。牆快塌瞭,門和窗都損壞瞭,隻是勉強地支撐在那兒。街道全部沒有鋪砌過,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積起瞭許多死水潭。一堆堆垃圾散發著令人作嘔的臭味,一排排煙囪冒著黑煙,空氣混濁不堪。從一幢房子到另一幢房子,橫過街心,拉瞭繩子,曬滿瞭濕漉漉的破衣服。走過一些拐角、一些狹窄而骯髒的鬍同和過道,幾分鍾以後,他就被這種東一排西一幢的房子或一條條迷魂陣似的街道搞得不知天南地北瞭。
恩格斯走進瞭一間矮小的平房,裏麵的情形是令人心酸的。這是一間長不到6英尺,寬不足5英尺的小屋,屋內又暗又潮濕,屋頂漏雨,地下冒著水泡。地闆被拆掉一塊,一傢三代就用這個窟窿做茅坑。屋裏沒有床,一堆骯髒雜亂的麥秸和一條用舊麻袋做成的被單成瞭全傢共用的被褥,一隻破木箱是這裏唯一的傢具。走到奧爾德菲爾德路和十字鬍同之間的霍普街,恩格斯在一個沒有窗子、沒有地闆的牛棚裏遇見瞭一位六十多歲的孤獨老人。他在裏麵裝瞭一個像煙筒似的東西,放瞭一張床。這個老頭太衰弱瞭,看上去根本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恩格斯問他靠什麼維持生活,老人指著一輛手推車低聲說,靠運糞掙幾個錢。恩格斯到處遇見的都是這種惡劣的居住狀況和非人的生活條件。據他瞭解,在這種悲慘狀況下生活的工人,僅僅在曼徹斯特及其郊區就有35萬之多。
一次,恩格斯與一位道貌岸然的資産者在曼徹斯特街上步行,談起工人住宅區惡劣的建築結構和可怕的居住條件,很有感慨。他直言不諱地說:“我還沒有看到過比曼徹斯特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城市建築得更壞的區域。”那個資本傢連頭也不抬,默默地聽完瞭這一切,無動於衷。當走到拐角處與恩格斯告彆時,他突然得意地脫口而齣:“但是您要知道,在這裏到底可以賺很多錢。再見,先生!”恩格斯茫茫然不知所措,他為這種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鐵石心腸的利己主義感到不寒而栗。
沒多久,恩格斯在曼徹斯特結識瞭比他小一歲的紡織廠女工瑪麗·白恩士(MaryBurns,1821-1863)。她是一位純樸的愛爾蘭姑娘,齣身於一個染色工人的傢庭。從童年起,她就熟知無産階級的睏苦和鬥爭,很早就決心獻身於無産階級的解放事業和愛爾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鬥爭。她不僅以那“野薔薇”般的美麗和黑亮勇敢的目光迷住瞭這位萊茵省的青年,而且以那爽朗的性格、活潑的姿態和永不衰竭的毅力贏得瞭恩格斯的誠摯愛情。但是,給恩格斯以更深刻印象的,還在於她的機智勇敢和高度的階級覺悟。1843年他們開始共同生活。白恩士成瞭恩格斯的忠實伴侶之後,對恩格斯考察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工作,給予瞭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
前言/序言
《風雨魯迅:一個世紀的迴響》 一個時代的迴聲,一位巨匠的靈魂肖像 本書以宏大敘事和細膩筆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之一——魯迅(周樹人)波瀾壯闊的一生。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生平流水賬,而是試圖在曆史的洪流中,捕捉魯迅如何從一個在江南水鄉長大的舊式知識分子,蛻變為“民族魂”的過程。 全書結構分為“求索”、“彷徨”、“呐喊”與“築夢”四個主要部分,力求展現魯迅思想形成與實踐的完整軌跡。 第一部分:求索——從紹興到東瀛的求學之路(1881-1909) 本部分詳盡勾勒瞭魯迅的童年、少年時代及其早年的精神危機。 江南舊夢與初識疾苦: 細緻描繪瞭清末紹興的社會風貌,魯迅傢族從鼎盛到衰落的變遷,以及祖父入獄事件對他幼小心靈産生的巨大衝擊。通過對早期私塾教育的記錄,我們得以窺見傳統儒傢文化對他早期思想的深刻烙印,以及他對這種舊秩序的最初反叛。 仙颱醫學與“棄醫從文”的抉擇: 重點展現瞭魯迅留學日本的經曆。在仙颱醫學專門學校的求學生涯,被視為他人生的關鍵轉摺點。書中不僅還原瞭藤野先生對他的嚴謹教導,更深入分析瞭那張著名的“幻燈片事件”——日俄戰爭中被處決的中國人影像,如何徹底擊碎瞭魯迅“以科學救國”的理想。這一部分著重探討瞭魯迅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掙紮:如果國民的靈魂不先被喚醒,肉體的健康又有何意義?“棄醫從文”的決定,不僅僅是職業的選擇,更是他畢生使命的確定。 早期的文學嘗試與思想萌芽: 魯迅在日本時期參與創辦《新生》、《河南》等雜誌的努力,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但卻是他初步嘗試用筆介入社會、探討國民性的開端。他翻譯外國文學、研究中國古籍,為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瞭深厚的學術根基。 第二部分:彷徨——在教壇與論戰中的沉寂與蟄伏(1909-1918) 從日本歸國,魯迅在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教育部擔任職務。這一時期,他與時代的主流敘事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 北漂的孤獨與學術的堅守: 描述瞭魯迅在北京艱難的生活,他在教育部任職時的沉悶與清閑,以及他如何利用這段看似“閑置”的時間,沉浸於對古籍、碑帖的整理與研究。他的學術成果,如《中國小說史略》的雛形,正是在這段時期孕育而成。 沉默的十年與精神的內耗: 魯迅在辛亥革命後的知識分子群體中,感到瞭一種深刻的“局外人”的孤獨。社會並未如他所期望的那般迅速革新,腐朽的遺毒依然如影隨形。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魯迅在這一時期的精神狀態——一種深沉的失望感和對周遭環境的審視與批判,為他日後爆發式的創作做瞭深厚的心理鋪墊。 第三部分:呐喊——新文學運動的烽火與“民族魂”的鑄就(1918-1927) 這是魯迅作為中國現代作傢的黃金時代,也是他與舊文化進行最激烈搏鬥的時期。 《狂人日記》與曆史的驚雷: 詳細解讀瞭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誕生的背景、結構和象徵意義。書中分析瞭“吃人”的意象如何精準地擊中瞭中國數韆年封建禮教的核心,揭示瞭魯迅對傳統文化的徹底決裂。 小說集《呐喊》與《彷徨》的藝術成就: 不僅對《阿Q正傳》、《孔乙己》、《藥》等經典篇目進行深入文本分析,探討其人物塑造的典型性與悲劇美學,還探討瞭魯迅在小說語言風格上的創新,如何將古典的凝練與現代的犀利融為一體。他筆下的“國民性”,如精神勝利法、麻木不仁,如何成為理解現代中國人的重要鑰匙。 論戰的鋒芒與思想的交鋒: 魯迅在北京的論戰生涯是其文學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詳細梳理瞭他與新文化運動內部的改良派、文學革命派以及後來的“第三種人”之間的觀點交鋒。魯迅的雜文,以其匕首和投槍般的鋒利,成為批判社會弊病的有力武器,確立瞭他“橫眉冷對韆夫指”的鬥士形象。 第四部分:築夢——上海的鬥爭與對未來的展望(1927-1936) 1927年,魯迅離開廣州,定居上海。晚年的魯迅,思想更加成熟和深刻,他的鬥爭指嚮也更加明確。 左翼的旗幟與文化的“陣地戰”: 描述瞭魯迅在上海加入和引導左翼文化運動的過程。他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文學傢,更是文化戰綫上的總指揮之一。本書深入探討瞭他對“青年團文學”、“革命文學”等思潮的批評與指導,強調瞭他對文學的社會責任與階級性的深刻認識。 翻譯與木刻的藝術拓展: 晚年的魯迅對俄蘇文學和新興的木刻版畫藝術給予瞭極大的關注和推動。這部分展示瞭魯迅如何利用這些“洋槍洋炮”,來豐富和加強中國左翼文化的力量,體現瞭他跨文化視野和對藝術多樣性的尊重。 最後的日子與未竟的事業: 細膩描繪瞭魯迅晚年身體的衰弱,以及他依然堅持不懈地撰寫雜文、編輯刊物的情景。通過對《且介亭雜文》的分析,展現瞭他對未來中國社會的深刻期許,以及在病榻前依然保持的戰鬥姿態。他的逝世,被描繪為那個時代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徵的隕落,引發瞭空前的全民哀悼。 結語:不朽的遺産 本書的結語部分,超越瞭時間節點,探討瞭魯迅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持續生命力。他的作品和精神遺産,如何繼續為我們審視民族性格、批判社會不公、激發獨立思考提供強大的思想資源。這不是對一位偉人的神化,而是對一位真實、復雜、充滿矛盾與光芒的戰士,進行一次嚴肅且充滿敬意的曆史迴望。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在閱讀魯迅文字的同時,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與自身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