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笔手绘表现技法

建筑钢笔手绘表现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麓山手绘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手绘
  • 钢笔表现
  • 绘画技法
  • 建筑设计
  • 素描
  • 透视
  • 速写
  • 艺术设计
  • 手绘技巧
  • 场景绘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9769
版次:2
商品编码:1177951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学、室内设计、景观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师生

  《建筑钢笔手绘表现技法》一书共分为9章,其中第1章至第4章主要讲解了钢笔手绘的基础知识,分别介绍了钢笔手绘基础工具、线条的训练、手绘透视以及形体的塑造;第5章主要讲解了建筑风景钢笔手绘常用材质的表现;第6章主要讲解了植物、人物、交通工具、水景、山石、天空、路灯等建筑风景手绘写生配景的绘制与表现;第7章与第8章主要是通过实例分别详细地讲解了运用钢笔绘制建筑与风景的手绘写生表现方法;第9章为作品赏析。本书基础知识讲解扎实透彻,实例丰富全面,适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在校学生、培训机构以及所有对手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内容简介

  《建筑钢笔手绘表现技法》主要讲解了钢笔建筑风景手绘写生表现的方法,书中对钢笔手绘基础知识、手绘技法和实例手绘步骤的叙述非常详细,是一本钢笔手绘写生理论和手绘技法的钢笔手绘写生教材。跟着书中的步骤学习,初学者一定可以逐步掌握建筑风景钢笔手绘写生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本书共分为9章,其中第1章至第4章主要讲解了钢笔手绘的基础知识,分别介绍了钢笔手绘基础工具、线条的训练、手绘透视以及形体的塑造;第5章主要讲解了建筑风景钢笔手绘常用材质的表现;第6章主要讲解了植物、人物、交通工具、水景、山石、天空、路灯等建筑风景手绘写生配景的绘制与表现;第7章与第8章主要是通过实例分别详细地讲解了运用钢笔绘制建筑与风景的手绘写生表现方法;第9章为作品赏析。本书基础知识讲解扎实透彻,实例丰富全面,适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在校学生、培训机构以及所有对手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钢笔手绘基础与材料
1.1笔
1.2纸
1.3其他材料工具
1.4钢笔写生的作用及意义
1.5钢笔手绘写生常见问题
第2章 钢笔手绘线的训练
2.1线的画法与运用
2.2如何用线表示空间虚实关系
2.3钢笔粗细线条的画法与运用
2.4色调的组成
第3章 建筑风景透视
3.1透视的基本原理
3.2透视的类型
3.3建筑风景取景与构图
第4章 钢笔手绘形体塑造的训练
4.1钢笔线条造型方法
4.2造型的简化
4.3光影的画法
4.4整体与细节的把握
第5章 钢笔手绘材质的表现
5.1石材
5.2木材
5.3玻璃
5.4砖瓦
5.5金属
5.6材质的综合表现
第6章 建筑风景钢笔手绘配镜的表现
6.1植物
6.2任务
6.3交通工具
6.4山石与水景
6.5天空
6.6地面
6.7路灯
6.8配景的空间层次
第7章
7.1建筑的局部画法
7.2建筑钢笔手绘综合表现
第8章 风景钢笔手绘表现
8.1自然形态的景物手绘
8.2风景钢笔手绘综合表现
8.3风景钢笔写生
第9章 作品欣赏
9.1建筑钢笔手绘
9.2风景钢笔手绘

前言/序言

  关于建筑风景钢笔字绘写生系列
  随着艺术设计的进步,手绘效果图越来越受到广大设计人员的青睐,而钢笔的表现是手绘中最常用、最直接、最快速的表现方法;是相关专业和相关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手绘在现代的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本书编写的目的
  本书目的是使广大读者了解建筑风景钢笔手绘写生效果图的表现技法和表现步骤,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把设计思维转化为表现手段,如何灵活地、系统地、形象地进行手绘表达。
  读者定位
  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室内设计、景观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相关从业者及美术业余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优势
  本书详细讲解钢笔手绘写生的表现技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钢笔建筑手绘的各个方面。为读者应试,提高专业设计技能以及业余爱好者自学提供了最佳的参考。本书最大特色是分别详细讲解了钢笔建筑手绘写生与钢笔风景手绘写生,相对于市场上的同类书籍更具备完整性。让读者以最少的开销学习到最全面的知识内容。
  本书作者
  本书由麓山手绘编著,参加编写的有:陈志民、江凡、张洁、马梅桂、戴京京、骆天、胡丹、陈运炳、申玉秀、李红萍、李红艺、李红术、陈云香、陈文香、陈军云、彭斌全、林小群、刘清平、钟睦、刘里锋、朱海涛、廖博、喻文明、易盛、陈晶、张绍华、黄柯、何凯、黄华、陈文轶、杨少波、杨芳、刘有良、刘珊、赵祖欣、齐慧明、梅文、彭蔓、毛琼健、江涛、袁圣超等。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感谢您选择本书的同时,也希望您能够把对本书的意见和建议告诉我们。
  麓山手绘


《建筑钢笔手绘表现技法》是一本专注于探索钢笔手绘在建筑表现领域独特魅力的专业教程。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运用钢笔这一经典而精准的绘画工具,将建筑的形态、空间、光影、材质乃至氛围,以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书的编写初衷,在于传承与发扬钢笔手绘在建筑设计流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钢笔手绘所独有的温度、细节和情感表达,仍然是许多建筑师和设计爱好者钟爱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段,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设计理念,并将抽象的构思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零开始,逐步掌握钢笔在建筑表现中的各项技法。 第一部分:基础功的夯实——认识你的工具与线条 钢笔的种类与选择: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钢笔,如蘸水钢笔、针管笔、马克笔(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钢笔”,但在此语境下其线条的精准性和可控性使其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以及它们在建筑手绘中的特性。我们将讨论笔尖的粗细、墨水的类型(防水、速干、色彩墨水等)对画面效果的影响,帮助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线条的语言: 线条是钢笔手绘的灵魂。本书将深入解析不同类型的线条所传达的含义,例如: 轮廓线: 如何用粗细、虚实变化的线条勾勒建筑的外形,体现体积感和立体感。 结构线: 如何运用精确的直线和弧线表现建筑的骨架、构件以及细节。 皴擦线/排线: 如何通过不同方向、疏密、长度的排线来表现建筑的材质(如石材的粗糙、玻璃的光泽、金属的冷峻)、体积的起伏以及阴影的层次。 辅助线: 如何利用轻盈的辅助线来辅助构图、定位比例,并在画面完成后巧妙擦除。 墨水的运用: 探讨单色墨水(黑白灰)与彩色墨水在建筑表现中的不同效果。学习如何控制墨水的浓度、叠加以及与其他媒介(如水彩、马克笔)的结合,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第二部分:透视与构图的法则——空间感与视角的塑造 透视原理的讲解: 深入浅出地介绍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建筑透视的基本原理。通过大量图例,演示如何准确绘制建筑的各个面,建立正确的空间关系。我们将强调透视在表现建筑体量、尺度感以及观者视点上的重要作用。 构图的艺术: 探讨如何通过构图来引导观者的视线,突出建筑的重点。学习黄金分割、三分法等构图原则在建筑手绘中的应用。分析不同视角(鸟瞰、仰视、平视)对建筑形象塑造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最能体现设计意图的视角。 场景的营造: 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环境相互依存。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将建筑融入周围环境,表现建筑与地景、天空、水体等元素的互动关系。学习绘制植被、水景、道路以及少量的人物、车辆等,为建筑画面增添生动感和生活气息。 第三部分:光影与材质的描绘——赋予建筑生命力 光影的法则: 光影是塑造体积和空间的关键。本书将详细讲解光源的方向、强度对建筑表面明暗变化的影响。学习如何通过细腻的排线、晕染等技法,表现建筑表面的光感,如高光、亮面、灰面、暗面和反光,从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材质的表现: 不同的建筑材料有着不同的肌理和质感。本书将通过实例,教授读者如何运用不同的线条、笔触和墨水浓度来表现各种材质的特点: 石材与砖石: 表现其粗糙、厚重、有规律的砌筑纹理。 玻璃与金属: 表现其光滑、反光、透明或冷峻的质感。 木材: 表现其自然的纹理、暖色调和质感。 混凝土与涂料: 表现其平整、细腻或肌理感的表面。 肌理的探索: 除了对常见材质的刻画,本书还将鼓励读者探索更具表现力的肌理绘制方法,例如通过点画、刮擦、叠加墨水等方式,模拟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第四部分:表现技法的深化——从草图到精品的进阶 快速草图与方案表达: 讲解如何在设计初期,利用钢笔快速捕捉建筑的灵感和形态,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方案草图。强调草图的概括性和信息传达能力。 建筑立面图的钢笔表现: 示范如何将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手绘立面图。重点在于线条的精炼、比例的准确以及辅助信息的添加(如材质标注、尺寸标记等)。 建筑透视图的深化绘制: 在掌握了透视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读者绘制细节丰富、氛围浓郁的建筑透视图。将光影、材质、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建筑空间感。 室内空间的钢笔表现: 拓展应用范围,讲解如何运用钢笔表现室内空间的设计细节,如家具、灯光、装饰等,传达室内环境的氛围和功能。 钢笔与其他表现媒介的结合: 探讨钢笔手绘与水彩、马克笔、彩铅等其他表现媒介的结合使用方法,如何互相补充,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例如,先用钢笔勾勒轮廓和基础排线,再用水彩或马克笔进行设色,可以快速有效地为画面增添色彩和光影层次。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 本书从基础的工具介绍到复杂的表现技法,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扎实掌握每一项技能。 丰富的图例与案例分析: 大量精美的钢笔手绘建筑作品作为范例,涵盖不同风格、不同尺度的建筑类型,并配以详细的步骤图和技法解析,帮助读者直观理解。 实用的操作指导: 每一章节都包含具体的练习方法和技巧提示,鼓励读者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对细节的关注: 强调对建筑细节的观察和刻画,如门窗的样式、屋顶的瓦片、墙面的肌理等,这些细节是建筑作品能否生动传神的关键。 对“手绘温度”的追求: 在数字时代,本书重拾钢笔手绘的独特魅力,倡导通过手与笔的互动,传递设计师的情感和对建筑的理解。 《建筑钢笔手绘表现技法》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教程,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建筑,如何用线条“讲述”建筑的书。无论是初涉建筑设计领域的新手,还是希望提升表现力的专业人士,亦或是对建筑手绘充满热情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技能,用一支小小的钢笔,勾勒出心中宏伟的建筑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非常棒,很适合经常带着出门写生的人。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对“时间感”和“情绪捕捉”的探讨。很多表现技法书只教你怎么把建筑画“准”,但这本书更进一步,教你如何把建筑画“活”。作者对不同天气、不同时间段光线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做了极其细腻的笔触分析。例如,如何用快速、断续的线条表现夏日正午的强烈光斑,以及如何用密集的排线来营造阴天或黄昏的厚重感。我过去总觉得钢笔画受限于单色调,表现力有限,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只要对线条的粗细和密度有精准的控制,完全可以模拟出丰富的层次和材质变化。书里收录的那些关于历史遗迹修复现场的速写,更是充满了对材料本身的敬畏和对时间流逝的尊重,每一笔都饱含深情,非常具有人文关怀。它成功地将技术层面的训练,提升到了艺术和哲学思辨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想提升自己的手绘能力,尤其是在建筑表现这个领域。市面上那些教程往往侧重于软件操作,真正有深度、能指导我从零开始建立扎实基本功的书籍少之又少。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抓人,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炫酷的最终效果图,而是耐心地拆解了钢笔线条的力度、疏密和质感。我特别喜欢作者讲解透视和光影关系的那几个章节,讲解得极为透彻,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建筑材料在钢笔笔触下的表现差异,石材的粗粝感、玻璃的反光感,都通过不同的排线技巧得以完美呈现。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练习了几次,发现我的建筑草图不再是僵硬的几何体堆砌,而是有了生命力,多了几分灵动和深度。特别是它提供的那些速写练习,非常实用,能迅速提高观察和捕捉建筑特征的能力,让我对未来的设计工作充满了信心。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本点燃我创作热情的引路灯,让我体会到手绘的独特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画册,我立刻被其精美的排版和丰富的案例所吸引。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法讲解手册,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本建筑速写艺术鉴赏集锦,穿插着实用的教学内容。作者的选材非常讲究,从古典建筑到现代主义作品,再到充满趣味的城市街景,每一个案例都展示了钢笔手绘的无限可能性。尤其欣赏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将复杂的建筑形体“翻译”成简洁有力的线条语言。那些关于如何利用留白来营造空间感和氛围的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是纠结于线条的完美,反而失去了画面感,这本书教会我的是“恰到好处”的取舍。书中的案例解析部分,我会反复翻阅,研究作者是如何通过几笔关键线条来定义建筑的体块和韵律的。对于那些希望将手绘融入设计流程,追求高效且富有表现力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范例和思路极具启发性,它拓宽了我对“建筑表现”这个概念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结构工程师,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是短板,尤其是面对甲方和建筑师时,我的图纸总是显得过于冰冷和技术化。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也许能帮我“软化”一下表达方式。一开始我还有点怀疑,毕竟我的基础比较薄弱。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带你进入钢笔速写的世界。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环境叙事”的那部分内容,作者强调了建筑不应孤立存在,周边的树木、行人和光影如何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我按照书中的“光影捕捉”练习,尝试在工作之余观察窗外的景象,并用钢笔快速记录下来,这种练习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观察力。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针对特定表现主题的速写流程图,比如“雨后清晨的街道”或者“夕阳下的纪念碑”,跟着这些流程走一遍,即便是我这样“五音不全”的画者,也能画出具有一定氛围感的作品。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充满设计感和个人风格的手绘图非常着迷,但苦于自己找不到那把开启个人风格的钥匙。这本关于建筑钢笔手绘表现的指南,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是简单地提供模板,而是深入剖析了优秀作品背后的逻辑体系。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符号化”和“夸张化”的表达技巧,这一点对我冲击很大。很多时候,为了强调建筑的某种特质,我们不必事事求全,而是要学会提炼和强化。作者通过对比不同表现风格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有意识地增减细节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关于“动态平衡”的部分,如何平衡画面中的实景与想象的虚景,如何让辅助元素(如人物、植被)服务于主体建筑的表达,而不是喧宾夺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读者跳出模仿的窠臼,去发掘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线条语言和视觉叙事方式,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工具书。

评分

很棒,很喜欢这些

评分

喜欢

评分

喜欢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线条过于单一了

评分

初学挺好的…

评分

很棒,很喜欢这些

评分

很齐全,很清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