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

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 编
图书标签: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构造
  • 故障诊断
  • 汽车维修
  • 电动汽车
  • 混合动力汽车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新能源
  • 汽车电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4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03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汽车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汽车相关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

  ——详细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气汽车;——介绍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的新技术,如多种能量转换技术、多种能量存储技术、车载网络技术等;——以国内常见新能源汽车为例,如丰田普锐斯、宝马X6、特斯拉电动汽车、比亚迪电动汽车等,详细解析新能源汽车的检修方法与技巧;——采用结构图、原理图、电路图,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便于理解,方便实操;——配有故障案例,引导读者对各系统进行充分学习。

内容简介

  《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介绍了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的类型、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等,详细讲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驱动系统、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充电技术以及车载网络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同时以国内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如丰田普锐斯、宝马X6、奔驰S400、奥迪Q5、特斯拉电动汽车、比亚迪电动汽车、日产Leaf车、三菱纯电动汽车、通用Volt增程式电动汽车等车型为例,采用各车型的结构图、原理图、电路图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配有故障案例,引导读者对各系统进行充分的学习。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掌握混合动力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技术的图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其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李伟,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000年毕业长春大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本科学历,汽车技师。
  2001年~2005年,在长春光大汽车维修厂从事事故车维修;
  2005至今,在吉林城市职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曾从事事故车拆装与检修3年多,06年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职,从事职教5年多,主讲发动机、自动变速器课程等。在汽车构造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对现代汽车故障诊断、以及电子控制系统有较深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
一、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1
二、纯电动汽车类型 2
第二节纯电动汽车 3
一、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3
二、纯电动汽车的模块 3
三、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4
四、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5
第三节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6
一、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义 6
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分类 6
三、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原理 7
第四节其他类型燃料汽车 10
一、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10
二、气体燃料汽车 11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
第一节纯电动汽车概述 14
一、纯电动汽车概念 14
二、电动汽车的分类 14
第二节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17
一、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的组成 17
二、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布置 19
第三节纯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管理技术 22
一、动力蓄电池管理任务 22
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模式 24
三、动力电池组的均衡充电管理和热管理 26
第四节纯电动汽车紧急维修开关 28
一、紧急维修开关 28
二、操作要求 30
第五节纯电动汽车空调 30
一、涡旋式压缩机 30
二、涡旋式压缩机原理 31
三、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 32
四、空调的制热源 34
第六节常见电气故障 36
一、常见故障 36
二、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36
第七节比亚迪纯电动汽车 37
一、EV 总体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37
二、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 38
三、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设备 43
第八节特斯拉纯电动汽车 45
一、概述 45
二、电池系统 45
三、特斯拉Model S 充电情况 50
第九节日产Leaf 纯电动车、三菱纯电动汽车 52
一、蓄电池组装于车身中部位 52
二、高压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 53
三、纯电动汽车的专用车身 54
四、E 动力总成的安装部位和安装形式 54
五、动力蓄电池组总成 55
六、碰撞时高压电断开系统 56
七、局域网与电力、电子系统 57
八、动力蓄电池组的管理系统BMS 58
九、日产Leaf 纯电动汽车仪表、充电显示 60
第十节增程式纯电动汽车 60
一、增程式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基本结构 60
二、增程式纯电动汽车基本工作模式 61
三、沃蓝达增程式纯电动汽车结构和参数 61
四、沃蓝达的四种工作模式 63
第三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机与汽车储能装置
第一节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机分类及性能要求 66
一、混合动力技术的基本原理 66
二、其他概念 68
三、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电动机分类 69
四、混合动力汽车对电动机性能的基本要求 70
第二节电动机 71
一、直流电动机 71
二、交流电动机 73
三、永磁电动机 74
四、开关磁阻电动机 79
五、电动机控制系统 80
第三节变频器 82
一、变频器的功能、特点 82
二、变频器的种类 83
第四节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蓄电池 87
一、镍基蓄电池 87
二、锂电池 89
三、超级电容电池 92
四、飞轮电池 93
五、金属空气电池 94
六、氢燃料电池 97
第五节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管理系统 102
一、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简介 102
二、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功能 104
三、蓄电池的放电管理 105
第六节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 106
一、PHEV 的优势 106
二、PHEV 的电池组工作模式 106
三、PHEV 的工作特点 107
四、PHEV 的应用 108
第四章 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原理
第一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109
一、混合动力系统结构 109
二、混合动力系统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124
三、控制系统结构 130
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131
第二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机、变速驱动桥 141
一、混合动力电动机 141
二、混合动力变速驱动桥 142
三、换挡控制系统 144
第三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 151
一、系统概述 151
二、制动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152
三、制动控制系统 154
四、再生制动联合控制 154
五、维修要点 156
第四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启动系统 159
一、混合动力系统及主要部件功能 159
二、点火钥匙 161
三、智能进入和启动系统 164
第五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空调系统 168
一、全电动空调系统的结构 168
二、全电动空调系统的制冷原理 169
三、全电动空调系统的检修 177
第六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HUD 玻璃投射式显示器 178
一、总体介绍 178
二、玻璃投射式显示器附属开关功能、显示信息 178
三、设置模式 179
第七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的检修 180
一、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的检修 180
二、驱动电动机的检修 192
三、混合动力电池系统的检修 197
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充电系统的检修 205
第五章 宝马X6混合动力汽车
第一节E72 整车识别 209
一、识别标志 209
二、内部识别 209
第二节宝马X6 混合动力主动变速箱 210
一、主动变速箱 210
二、直接换挡模块 221
第三节混合动力制动系统 222
一、系统结构 222
二、系统组件 222
三、系统功能 227
第四节电动转向系统 230
一、简介 230
二、系统概览 230
第五节总线系统 234
一、总线概览 234
二、总线系统的调整 234
三、新的总线系统和控制单元 236
四、供电系统 239
五、高电压蓄电池单元 245
六、高压系统检修注意事项 254
第六节供电电子装置 257
一、概述 257
二、APM 258
三、配电盒 261
第七节显示和操作单元 263
一、组合仪表内的显示 263
二、中央信息显示屏内的显示内容 264
三、操作 265
第八节空调系统 265
一、电动空调压缩机 265
二、制冷系统 267
第六章 奥迪Q5混合动力汽车
第一节新款奥迪Q5 混合动力汽车的识别、基本工作原理 268
一、识别标记 268
二、奥迪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 268
第二节奥迪Q5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底盘 271
一、2.0L-TFSI 发动机 271
二、底盘 273
第三节电气系统 274
一、混合动力蓄电池单元 274
二、蓄电池调节控制单元 275
三、安全理念 277
四、蓄电池冷却 282
第四节电驱动装置的功率和控制电子系统 283
一、组成 283
二、安装位置、结构、原理 285
三、电驱动装置的电机V141 285
第五节空调装置 287
一、结构 287
二、制冷原理 288
三、安装位置 288
第六节高压系统 289
一、高压线、高压插头 289
二、功率控制电子装置的连接 291
第七节12V 车载供电网 292
一、蓄电池安装位置及电路图 292
二、12V 辅助启动机、跨接启动螺栓 292
三、电子点火开关 293
第八节系统管理 294
一、系统功能 294
二、混合动力模式时的显示和操纵单元 295
第九节混合动力检测适配接头、术语 299
一、混合动力检测适配接头 299
二、术语 299
第七章 奔驰S400混合动力结构与工作原理
第一节奔驰S400 混合动力概述 301
一、驱动系统组成 301
二、各部件的安装位置 301
三、驱动模式 302
四、发动机 302
五、S400 HYBRID 混合动力概念说明 303
第二节电动机、电动制冷剂压缩机 310
一、电动机 310
二、电动制冷剂压缩机 311
第三节电力电子模块 312
一、电力电子控制单元 312
二、电力电子和DC/DC 转换器冷却 312
三、高压蓄电池模块 312
第四节制动踏板总成 314
一、制动踏板结构 314
二、功能 314
三、RBS 制动助力器 314
四、电动真空泵 314
第五节车载电气系统 315
一、系统控制单元的位置 315
二、系统组成元件 315
三、系统的检修 317
第八章 中通公交客车单轴并联式气电混合动力系统
第一节气电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 319
一、气电混合动力系统的组成 319
二、各组成系统的结构 319
第二节AMT 变速器 323
一、AMT 变速器结构 323
二、AMT 变速器控制单元 324
第三节高压锂电池组及其管理系统 324
一、组成 324
二、混合动力系统的仪表显示及按钮 326
三、混合动力系统的主要工作模式 330
第九章 锡柴天然气发动机结构原理
第一节锡柴天然气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特点、工作原理 332
一、结构 332
二、工作原理 333
第二节天然气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结构 334
一、高压燃料切断阀部件 334
二、高压减压器 334
三、热交换器 335
四、节温器 335
五、天然气燃料计量阀 335
六、低压切断阀 336
七、混合器部件 336
八、防喘振阀 337
第十章 故障案例分析
第一节宝马X6 混合动力车无法行驶 338
第二节奔驰S400 无法行驶 339
第三节比亚迪F3DM 双模电动轿车启动后自动熄火 340
第四节中通混合动力电动客车自启动故障诊断与排除 343
第五节丰田普锐斯无法起步 345
第六节普锐斯轿车发动机不能正常熄火 346
第七节锡柴天然气发动机行驶途中自动熄火 349
第八节锡柴天然气发动机行驶中熄火后无法启动 350

前言/序言

  汽车的发明与发展,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传统内燃机汽车使用的燃料为一次性能源,开发使用后便不可再生,全球能源消耗的剧增,加速了地球矿物能源的枯竭;二是汽车排气污染。所以研发、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已刻不容缓。
  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相继出台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法规和标准,制定了各种鼓励研发、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和措施,使新能源汽车迅速推向社会,出现了各种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气汽车、太阳能汽车、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压缩空气汽车以及汽车怠速启停系统、汽车超级电容储能装置、飞轮储能装置等新能源汽车及节能装置。由于新能源汽车及节能装置结构新颖,技术先进,目前大部分人还不熟悉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更不熟悉使用与维修,急需相应的图书同步跟上。
  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将两种或更多种能量的转换技术(如发动机、燃料电池、发电机)和一种或多种能量存储技术(如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集于一体。这种混合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降低了油耗。在结构上,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的汽油机或柴油机有很大不同,如新款丰田普锐斯动力系统采用650V高压电、电动空调、电动水泵等新技术。但是关于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维修方面书籍很少,并且大多都是关于理论研究。为了让更多人,特别是让使用和维修混合动力汽车的人员,对混合动力汽车有所了解,特编写了此书。本书是以目前最新款丰田普锐斯、奥迪Q5、奔驰S400、宝马X6、中通气电混合客车、锡柴天然气汽车、特斯拉电动汽车、比亚迪电动汽车、日产Leaf车、三菱纯电动汽车、通用Volt增程式电动汽车等为例,阐述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与维修。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维修知识,对混合动力车型和电动汽车的车型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注重图文结合,讲解生动,采用大量的结构图、原理图、电路图、故障案例,配合文字进行讲解与描述。
  本书由李伟主编,李校航、于洪燕、于忠贵、于洪岩、姜春玲、马针、李春山、李校研、吕春影、李微参与编写。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新,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精密机械的艺术与工程:现代动力系统前沿探索 引言:动力变革的时代脉搏 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技术驱动的剧烈变革的时代前沿。工业革命以来,能源与动力的转化效率和清洁度始终是衡量一个时代工业水平的核心标尺。本书将目光投向一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交通、能源和制造业的领域——先进动力系统的精密工程与应用。我们聚焦于那些驱动现代世界高效运转的复杂、精密的机械与热力学集成体,深入剖析其内在的科学原理、结构设计、集成技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单一类型动力源的表面特征,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审视整个动力系统生态。我们将重点剖析内燃机、燃气轮机、先进的混合动力模块,以及下一代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热力学循环、材料科学基础、控制策略与系统集成。 第一部分:传统动力系统的深化与突破——热力学引擎的极限 尽管新能源技术光芒四射,但对现有成熟动力系统的深入理解和优化,依然是支撑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的基石。本篇将从基础的物理定律出发,对高效率、低排放的往复式内燃机(ICE)和旋转式燃气轮机(GT)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构与重构。 章节一:高精度热效率的追求 我们将详尽阐述米勒/阿特金森循环在汽油机中的实际应用与优化,重点分析其对进气过程、压缩比和燃烧室几何形状的苛刻要求。内容将深入到燃烧过程的化学动力学模拟,讨论火焰传播速度、湍流混合对爆震极限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喷射技术(如高压共轨、双喷射系统)来精确控制燃料的雾化与混合。我们不仅会讨论理论热效率的上限,更会着重分析实际工况下,摩擦损失、泵气损失和热损失如何吞噬掉这些理论增益,并介绍当前尖端技术如何通过DLC涂层、超精密加工来最小化机械摩擦,以及先进的热管理系统(TMS)如何实现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快速热稳定。 章节二:燃气轮机的结构强度与高温材料 对于航空航天和大型发电领域至关重要的燃气轮机,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维持叶片的结构完整性。本章将详细介绍先进的镍基、钴基高温合金的晶体结构、蠕变(Creep)机理以及疲劳(Fatigue)寿命预测模型。我们将探讨精密铸造技术,特别是单晶叶片的制备过程,以及先进的热障涂层(TBCs)如何通过多层氧化物结构有效隔绝基体金属与高温燃气。空气动力学设计方面,将分析高效率叶栅的气动布局、三维流动分离的控制,以及先进的级间冷却技术(如气膜冷却、冲击冷却)的流体力学设计原则。 第二部分:能源存储与转换的新范式——电化学与储能的物理化学 现代动力系统的转型,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对能量存储密度的突破和高效的电能转换。本部分将完全脱离传统的燃烧过程,转而聚焦于固态物理、电化学界面反应和功率电子学。 章节三:二次电池的界面工程与热失控机理 我们不再仅仅讨论锂离子电池的“NCM”或“LFP”化学式,而是深入其电极/电解液界面(SEI层)的形成、演变与稳定性。内容将详尽解析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界面阻抗的测量方法(如EIS),以及影响其倍率性能的关键因素。关于热失控,本书将详述从微观层面的析锂、活性物质相变、气体释放到宏观层面的热积累和连锁反应。我们将分析先进的冷却介质(如浸没式冷却)在防止热扩散中的作用,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中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尖端热安全策略。 章节四:氢燃料电池堆的催化剂与膜技术 氢燃料电池系统(FCS)的关键在于铂基催化剂的负载效率、抗中毒能力以及质子交换膜(PEM)的耐久性。本章将探讨纳米级催化剂的设计,如何通过形貌控制(如核壳结构)提高活性面积。对于PEM,我们将分析其水管理策略——如何在保证高质子传导率的同时,避免膜的过度干燥或淹水。此外,还将详细分析直流-直流(DC-DC)升压转换器在燃料电池堆与负载之间进行阻抗匹配和功率流控制的关键技术点。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跨域协同的复杂系统 无论是高效的内燃机系统,还是纯电驱动平台,其最终的性能表现都依赖于复杂的控制系统和多域的系统集成能力。 章节五:能量回收与热流管理的高级策略 高效的动力系统是能量的“零浪费”系统。本章将聚焦于先进的能量回收技术,例如利用布雷顿循环的废热回收(WHRS)系统,其关键在于热交换器的结构优化和工作流体的选择。对于复杂的电驱动桥,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电机热管理系统(EMTS)实现对绕组和磁钢的精确温度控制,确保在瞬态大扭矩输出时不发生退磁。同时,系统级的能量流分配模型,如何根据驾驶员的意图和道路坡度,动态决定是使用电池、发动机还是动能回收,将是本章的重点分析对象。 章节六:诊断、预测性维护与系统建模 现代动力系统充满了传感器和执行器,其健康管理是确保可靠性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技术,例如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析振动和噪声信号以识别轴承磨损或齿轮啮合缺陷。内容将进一步延伸至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模型,如何利用高维度的运行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或循环神经网络(RNN)来预测关键部件的失效时间,从而实现真正的预测性维护,而非简单的故障后维修。 结语:面向未来的动力学展望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提供一套完整的、面向工程实践的动力系统分析框架。通过对热力学、材料科学、电化学和控制工程的深度融合,读者将能够超越表面的技术描述,理解驱动现代交通与工业进步的深层科学规律与工程挑战。掌握这些知识,意味着掌握了未来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设计与实现的核心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沉稳内敛,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哗众取宠而使用夸张或过于简化的语言,全书洋溢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但又绝不枯燥。它的句子结构往往复杂而精确,充满了逻辑连接词,确保了信息传递的无歧义性。比如在讨论能量回收效率与整车续航里程关联性的段落中,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工况(城市拥堵、高速巡航)下的能量流向图,然后引用了几个关键的效率参数百分比,最后才得出结论,整个论证过程如同一个精密的逻辑推理链条。这种深思熟虑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迫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必须去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读者来说,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远比快餐式的知识灌输更具持久的价值和回味无穷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磨砂质感,握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范儿。光是看着这封面上的油墨印刷,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下的功夫。我尤其欣赏它对图文排版的处理,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机械结构示意图,处理得异常清晰锐利,即使用放大镜仔细端详,那些细小的标注点也毫无模糊之感。要知道,对于这种技术类书籍来说,信息的可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学习效率。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考量,那种略带米白的哑光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舒适,不像有些廉价印刷品那样晃眼。我能想象到,这套书的校对团队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至少在我翻阅的这几章中,无论是术语的规范性还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展现出极高的准确度。而且,书籍的开本设计也很人性化,它既不像某些大部头那样需要放在桌面上才能翻阅,又比口袋书要有足够的版面来展示复杂的工程图。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尊重和呈现。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艰涩难懂的高压系统细节,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平稳的递进方式。开篇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梳理了传统燃油车与电驱动系统在能量转换效率上的哲学性差异,这种宏观的铺垫,让读者在进入技术细节之前,心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认知框架。我喜欢它那种层层剥茧的叙述节奏,比如在讲解电池热管理时,它先概述了热失控的物理原理,然后才逐步深入到冷却液循环路径、PTC加热器以及高效换热器的具体设计,每一步都像是为知识的下一层台阶做好了坚实的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捕捉初学者可能产生的认知盲区,并提前在旁边设置了“知识小贴士”或“常见误区澄清”的栏目,这种预判性的引导,极大地减少了我在理解上反复琢磨的时间,使得学习路径异常顺畅。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是我阅读很多同类书籍时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很多理论教材往往过于侧重数学推导,让人感觉像是在读高等物理,而一些维修手册又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然而,这本著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讲解例如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脉动抑制的控制算法时,既没有回避磁场定向控制(FOC)的复杂性,但又立刻紧接着提供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优化电流环的PI参数来降低实际输出振动的案例分析。这种“理论支撑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结构,让知识变得有血有肉。特别是针对一些核心部件的拆解步骤描述,那种详尽到可以听到螺丝拧动声音的文字描述,再配上清晰的爆炸图,即便是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新手,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操作流程,这对于提升实战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书中所选取的案例分析资料,展现了极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我留意到,书中不仅涵盖了当前市场主流的“三合一”电驱动总成结构,还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详细剖析了最新的集成式驱动桥(iDM)的设计演变和结构优化趋势。这些内容都不是那种过时的、随便翻阅一下就能了解的皮毛信息,而是直接引用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一些知名主机厂在近两年的技术公告中的核心理念。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故障诊断那一块,它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电压高/低”报警代码,而是深入到CAN总线通讯异常时,如何通过分析特定报文ID的时序偏差来定位传感器或控制器之间的时延问题,这已经是接近于底层诊断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了。这表明编撰者对行业动态的把握是持续且深入的,这本书显然是紧跟技术发展脉搏的,而不是在吃老本。

评分

非常方便的产品,值得购买,今后还会再次购买的。

评分

偏重学术 一般了解还是算了吧

评分

评价商品,挣豆豆,专业书拓展一下知识。

评分

不错,很好

评分

口味 土蜂蜜

评分

还没看,习惯性好评,希望内容有含金量

评分

汽车行业的书籍,内容也算新颖,有一些案例都是最新的,非常不错,汽车行业应该都看看

评分

挺好好好好

评分

内容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