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峰,吴波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普及
  • 生活应用
  • 趣味数学
  • 数学思维
  • 科普读物
  • 实用数学
  • 数学启蒙
  • 生活技巧
  • 数学文化
  • 大众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32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0680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越是每天接触的越是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本书就带领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思路新颖:给你耳目一新的耳目体验
  涉猎广泛:从5大方面诠释数学之美
  受众面广:50多个精彩实例,适合于广大数学爱好者
  启迪思维:帮你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简介

  数学无处不在,它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个人投资理财、置业经商,无处不渗透着数学,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使用数学工具对其加以解决。本章我们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予以抽象,归纳总结出了几类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给予分析和解答。希望读者能从中体会出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并学会应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

  杨峰,工学硕士,软件高级工程师,参与过多个大型项目的开发,在E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拥有两项软件著作权。平时热衷于计算机书籍及科普书籍的创作,善于将自己对技术和知识的感悟分享给大家。曾出版了《C语言完全手册》《妙趣横生的算法》两本书。


  吴波,工学硕士,软件主任工程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及数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领导过多个项目的软件开发,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

目录

第1章 生活中美丽的数学
1.1 怎样储蓄最划算 2
1.2 高利贷中的暴利 6
1.3 如何偿还房贷 8
1.4 交易的骗局——令人瞠目的几何级数 14
1.5 密码学中的指数爆炸 16
1.6 稳胜竞猜价格的电视节目 18
1.7 猜硬币游戏与现代通信 23
1.8 奇妙的黄金分割 27
1.9 必修课的排课方案 35
1.10 项目管理的法则 41
1.11 变速车广告的噱头 50
1.12 估测建筑的高度 53
1.13 花瓶的容积巧计算 57
1.14 铺设自来水管道的艺术 60
第2章 上帝的骰子——排列组合与概率
2.1 你究竟能不能中奖 68
2.2 巧合的生日 73
2.3 单眼皮的基因密码 76
2.4 街头的骗局 82
生活中的数学
2.5 先抽还是后抽 86
2.6 几局几胜 92
2.7 森林球 95
2.8 斗地主 100
2.9 小概率事件 103
2.10 疯狂的骰子 107
2.11 庄家的必杀计 110
2.12 化验单也会骗人 115
第3章 囚徒的困局——逻辑推理、决策、斗争与对策
3.1 教授们的与会问题 122
3.2 珠宝店的盗贼 124
3.3 史密斯教授的生日 126
3.4 歌手、 士兵、 学生 128
3.5 天使和魔鬼 130
3.6 爱因斯坦的难题 132
3.7 博彩游戏中的决策 137
3.8 牛奶厂的生产计划 141
3.9 决策生产方案的学问 144
3.10 古人的决斗 146
3.11 猪的博弈论引发的思考 150
3.12 排队不排队 153
3.13 囚徒的困局 156
第4章 中国古代趣题拾零
4.1 笔套取齐 160
4.2 妇人荡杯 162
4.3 儒生分书 164
4.4 三人相遇 165
4.5 物不知数 169
4.6 雉兔同笼 174
4.7 龟鳖共池 175
4.8 数人买物 177
4.9 窥测敌营 181
4.10 三斜求积术 183
第5章 当数学遇到计算机
5.1 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世界 188
5.2 计算机中绚烂的图片 195
5.3 网上支付的安全卫士 205
5.4 商品的身份证——条形码 213
5.5 搜索引擎是怎样检索的 221

精彩书摘

  怎样储蓄最划算在这个“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的时代, 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进行投资, 例如定期储蓄、 理财产品、 股票基金、 期货期权、 贵金属、 房地产、 艺术品等, 希望从中获取收益。 投资理财绝不是一两节内容可以讲清楚的, 它里面不仅牵扯到数学, 还可能牵扯到诸如投资者风险偏好、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各项经济方针政策以及个人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预期等许多方面, 所以, 这是一个很大、 很复杂的课题。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相对单纯简单的问题, 帮你算一算以下几种储蓄方式哪种最划算。
  假设定期储蓄利率如表1-1所示。
  表1-1? 定期储蓄利率
  年限 利率
  一年期 3.25%
  二年期 3.75%
  三年期 4.25%
  五年期 4.75%
  注: 此表仅作为本题参考使用, 不代表真实的利率值。
  如果A先生有10万元人民币用于定期储蓄, 打算在银行储蓄5年, 他有以下几种储蓄方案:
  ● 直接采用5年期定期储蓄
  ● 采用2年期+3年期定期储蓄方式
  ● 采用2年期+2年期+1年期定期储蓄方式
  ● 采用5个1年期定期储蓄方案
  请帮A先生计算一下, 哪种储蓄方案收益最大?
  分析
  在计算该题目之前, 我们首先要理清几个常识性的概念。 表1-1中所示的利率实际上是年利率, 也就是按照相应的年限储蓄, 每年可得到的利息率,这里的基本原则是: 储蓄的期限越长, 年利息率就越高, 如果中途取钱, 则会被视为约, 那么就会按照活期储蓄的利率(大约0.35%, 仅供参考) 计算
  利息。 举个例子, 如果有100元钱, 在银行进行一年期定期存储, 1年后会拿到3.25元的利息; 如果是二年期定期存储, 2年后则会拿到100×3.75%×2=7.5元的利息; 如果是三年期定期存储, 3年后则会拿到100×4.25%×3=12.75元的利息; 如果是五年期定期存储, 5年后则会拿到100×4.75%×5=23.75元的利息。
  下面我们分别来计算一下, 按照以上四种储蓄方案, 10万元存储5年, 哪一种储蓄方案得到的总利息最多?
  1. 直接采用5年期定期储蓄方案
  这种储蓄方案最容易计算, 5年后得到的利息总额为: 100 000×4.75%×5=
  23 750元。
  2. 采用2年期+3年期定期储蓄方案
  头两年的利息总额为: 100 000×3.75%×2=7 500元, 从第三年开始转为一个3年期的定期储蓄, 因此本金总额变为100 000+7 500=107 500元。这里就有了一个复利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 银行的单期定期存款中是不算复利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计算三年期或五年期等定期储蓄的利息时,只是将本金乘以年利率再乘以储蓄期限, 而不将头一年的利息加到第二年(复利, 或叫做利滚利) 的原因。 但是, 如果定期存款约转到第二个存储期限, 则要将上一期的利息添加到本期储蓄的本金当中(如果是定期约转则会自动加上上一期的利息, 我们这里假设都是计算复利的) 。其实很简单, 100 000元人民币, 在第一个2年期的储蓄期限中共得到了7 500元的利息, 那么在下一个3年期的储蓄期限中, 就要在储蓄的本金中加入上一期的利息7 500元, 因此这样本金总额变为107 500元。在下一个3年期的定期储蓄中, A先生又会得到107 500×4.25%×3=13 706.25元的利息。 这样5年后A先生拿到的钱为107 500+13 706.25=121 206.25元, 所以, 5年中的总利息为121 206.25-100 000=21 206.25元。 可见还是小于直接定期储蓄5年所得到的利息。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采用2年期+3年期的定期储蓄方案与采用3年期+2年期的定期储蓄方案相比, 哪种方案在五年之后获得的利息更多呢? 通过简单的计算不难发现, 两种储蓄方案在收益上没有任何区别,在5年之后获得的总利息相同, 都为21 206.25元。
  3. 采用2年期+2年期+1年期定期储蓄方案
  头两年的利息总额为: 100 000×3.75%×2=7 500元, 从第三年起, 下一个2年期定期储蓄的本金包含了复利, 变为100 000+7 500=107 500元。在第二个2年期储蓄中得到的利息总额为: 107 500×3.75%×2=8 062.5元。从第4年开始转入了下一个1年期的定期储蓄阶段, 新的本金包含的复利变为107 500+8 062.5=115 562.5元。 1年后得到利息为115 562.5×3.25%=3 755.781 25元。因此按照这种储蓄方案, A先生在5年中获得的总利息为7 500+8 062.5+
  3 755.781 25=19 318.281 25元。 可见还是小于直接定期储蓄5年所得到的息。
  4. 采用5个1年期定期储蓄方案
  这种情况计算比较简单, 只要把每年得到的利息都加到下一年的本金中再计算利息即可。
  第一年的利息: 100 000×3.25%=3 250元;
  第二年的利息: 103 250×3.25%=3 355.625元;
  第三年的利息: 106 605.625×3.25%=3 464.682 812 5元
  第四年的利息: 110 070.307 812 5×3.25%=3 577.285 003 906 25元
  第五年的利息: 113 647.592 816 406 25×3.25%=3 693.546 766 533 203 125元因此5年中A先生共可获得利息约为: 3 250+3 355.6+3 464.7+3 577.3+
  3 693.5=17 341.1元。
  其实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计算这种储蓄方案的总利息, 我们先来计算一下采用5个1年期定期储蓄方案的第5年的本息金额:100 000×(1+3.25%) ×(1+3.25%) ×…×(1+3.25%)
  5个每年的本息额都是上年本息额的(1+3.25%)倍, 因此第5年的本息
  金额如下式计算所得= 100 000×(1+3.25%) 5 =117 341.139 582 939 453 125
  将第5年的本息金额减去本金100 000元, 这样便得到了5年的总利息为117 341.139 582 939 453 125-100 000=17 341.139 582 939 453 125≈17 341.1元可见这种储蓄方案还是小于直接定期储蓄5年所得到的利息。从上面的计算中,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A先生直接采用5年期定期储蓄方案在5年后得到的利息最多, 而采用5个1年期定期储蓄方案(尽管将复利也计算进去) 得到的利息最少。
  同时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 整存期限越长的储蓄方案得到的总利息越多。 即: 直接采用5年期定期储蓄的利息>采用2年期+3年期定期储蓄方案的利息>采用2年期+2年期+1年期定期储蓄方案的利息>采用5个1年期定期储蓄方案的利息。 这说明银行还是鼓励客户尽量把钱长期地储存在银行当中, 这样银行一方就有更多的资金储备, 以便资金的流动(例如发放贷款) , 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一定大于付给客户存款的利息, 两者之间的差额叫做息差, 赚取息差是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从投资者(储户) 的角度来看, 究竟选择哪种储蓄方案还需根据个人需求而定。 虽然5年期的总利息最多, 但是前提是要保证这笔资金5年都存在银行中, 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货币的使用率和流动性, 从而失掉了一些其他的投资机会, 在通胀率很高的时期就只能待在银行里贬值。 因此, 如何选择储蓄方案并无一定之规, 要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

前言/序言

  在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上, 著名的美藉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 数学好玩” 。 这是一位世界级数学大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悟和总结, 也承载着先生对晚生后辈的无限期许。 数学究竟是什么? 数学真的好玩吗? 本书又是怎样的一本数学书呢?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是研究各门科学和技术的工具。 与此同时, 数学又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所以, 人们历来对数学都很重视, 尤其是在中国, 数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从小学到大学, 甚至读到硕士、 博士,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习数学, 每一个阶段也都要用到数学。 在中国, 各类学
  竞赛也比比皆是——华数、 奥数, 很多人从小就开始学习数学, 参加各类比
  赛, 所以, 数学在中国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但是, 可能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传统, 对数学的学习过于看重, 才导致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 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这样, 不但不利于个人数学素质的培养, 同时还可能给人们造成心理障碍, 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恐惧。
  其实数学一点都不可怕, 正如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的题词“ 数学好玩” ,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蕴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 也绝非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证明和推导, 数学本身蕴藏着智慧的巧思和灵感的光芒。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数学的身影, 小到个人的投资理财、 交易买卖, 大到一个工厂的生产计划、 一个项目的进度管理, 甚至一项宏观的经济政策, 哪一个也离不开数学, 所以, 数学是活生生的学问。然而传统的数学书往往把数学搞得过于阳春白雪、 “ 高大上” 了, 例如, 从头至尾都是公式、 定理、 公理和一堆莫名其妙的与实际毫无关系的习题, 这样读者阅读起来一定会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 所以, 本书的创作初衷就是写一本生动有趣、 大家都能读得懂、 都能从中学到知识的数学书。 书中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趣味性较强且蕴含着深刻数学道理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分类讲解。 这样, 本书就更“ 接地气” , 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
  总结起来,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思路新颖, 生动有趣: 本书既包括投资理财、 彩票中奖率、 偿还房贷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又还包括概率统计、 排列组合、 博弈论、逻辑、 计算机数学、 中国古算等内容, 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 覆盖的知识点也极为丰富。
  2. 讲解清晰, 简单明了: 本书在写作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清晰明了,没有复杂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开门见山, 直击问题核心。 这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易于读者理解和深入学习。
  3. 古今相映, 兼容并蓄: 本书中既编有蕴藏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中国古算趣题, 同时还包含了与人类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计算机数学。 一古一新相映成趣, 体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 也带领读者从多个维度感知数学之美,同时涉猎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
  希望本书可以为读者打开一扇重新认识数学的大门, 让普通的读者(非专业从事数学研究的人) 也能在这些妙趣横生的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感悟数学之美, 学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书由杨峰、 吴波组织编写, 同时参与编写的还有黄维、 金宝花、 李阳、 程斌、 胡亚丽、 焦帅伟、 马新原、 能永霞、 王雅琼、 于健、 周洋、 谢国瑞、 朱珊珊、 李亚杰、 王小龙、 彦梅、 李楠、 黄丹华、 夏军芳、 武浩然、 武晓兰、 张宇微、 毛春艳、 张敏敏、 吕梦琪,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作者水平有限,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真诚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斧正。


《数学的奇妙旅程》 你是否曾以为数学只是枯燥的数字、符号和公式?是否觉得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了无关联,只属于课堂上的黑板和考试的试卷?那么,是时候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了。《数学的奇妙旅程》将带你踏上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重新认识数学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魅力与力量。 这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数学教材,它不旨在教授你如何解高深的方程,也不要求你进行繁复的计算。相反,它将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案例,以及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为你揭示数学隐藏在各个角落的奥秘。我们将一起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现象背后,往往蕴藏着精妙的数学原理,而这些原理,正是塑造我们世界、驱动我们进步的关键。 第一站:数字的起源与演变——从数到概念 旅程的起点,我们将追溯数字的源头。你会惊奇地发现,人类对数量的感知和记录,是如何从最原始的计数方式,一步步发展到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阿拉伯数字体系的。我们会探讨古代文明如何创造出各自独特的计数系统,了解数字“零”的革命性意义,以及数字在贸易、天文、历法等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 接着,我们将超越单纯的数量,深入探讨数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性质。从素数的神秘分布,到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神奇体现,再到黄金比例如何影响艺术与美学,我们会看到数字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规律的活泼个体。你将理解,为什么某些数字会被认为是幸运的,而另一些则可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第二站:空间与形状的语言——几何的智慧 我们的旅程将继续深入到几何的世界。我们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平面图形,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三维空间。你会发现,几何学不仅仅是画线和测量,它更是描述和理解我们所处物理世界的通用语言。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点、线、面开始,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形状。从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到桥梁的设计,再到我们熟悉的餐桌和杯子,几何学的原理无处不在。你会了解到,为什么圆的形状在许多设计中都如此受欢迎,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几何变换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更进一步,我们将触及一些更抽象但同样迷人的几何概念。例如,我们将会一起探索不同维度的空间,想象一个二维生物如何感知三维世界,或者反过来。我们还会接触到拓扑学,这个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不变性质的学科,你将看到,在拓扑学眼中,一个甜甜圈和一个咖啡杯竟然是“同一种”形状!这种思维的拓展,将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第三站:模式与规律的探索——统计与概率的魅力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统计学和概率论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和驾驭这种不确定性的有力工具。在这一站,我们将揭示它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 你会了解到,从天气预报到股票市场的波动,从医学研究的有效性判断到市场营销的客户分析,统计学的力量无处不在。我们将探讨如何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以及如何避免被误导性的统计信息所欺骗。你将学会辨别“平均数”的陷阱,理解“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的重要性。 概率论则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惊喜的领域。我们会探讨为什么抛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各占一半,以及这个简单的原理如何延伸到更复杂的随机事件。你将理解,在游戏中获胜的可能性如何计算,在保险业中风险如何评估,甚至在基因遗传中,概率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对概率的理解,你将更能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第四站:逻辑与推理的艺术——数学思维的力量 数学的真正精髓,在于它所培养的严谨逻辑和推理能力。在这最后一站,我们将聚焦于这些抽象但至关重要的能力。 我们会探讨,数学证明是如何构建的,以及逻辑推理是如何帮助我们一步步逼近真理的。你将看到,逻辑推理不仅在数学中至关重要,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进行辩论,甚至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将通过一些经典的逻辑谜题和思维游戏,来锻炼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你将发现,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远超简单的计算。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将帮助你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让你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保持冷静和条理。 《数学的奇妙旅程》的承诺 这本书不是为了让你成为数学家,而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更会思考、更懂生活的人。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 你会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从一片叶子的纹理,到一个城市的交通网络,你都能从中发现数学的痕迹。 你会获得更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将能更清晰地辨别真伪,更理性地做出判断。 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更多乐趣和惊喜: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细节,现在都将因为数学而变得生动有趣。 你会对未知充满好奇,敢于探索:数学的探索精神将感染你,激励你不断学习和发现。 《数学的奇妙旅程》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扇为你打开数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在这场旅程中,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理解世界的力量。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数学奇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带着一丝复古和知识气息的配色,让人一看就觉得里面蕴含着不一般的内容。我原本对数学这类科目多少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它和“生活”沾不上边,无非就是公式、定理,还有那些看不懂的几何图形。但是,这本书的导言部分就巧妙地将这种距离感拉近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原理,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场景入手,比如排队结账时如何能最快,或者超市里不同规格包装的商品哪个更划算。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进行一场充满智慧的探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概率的例子,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抛硬币,而是结合了彩票中奖的几率分析,虽然结果依然是“几率很低”,但理解“为什么低”的过程,却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知识点,变得触手可及,甚至有趣起来。它成功地消解了我对数学的恐惧,转而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其背后逻辑的强烈好奇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轻盈而富有弹性”。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板着脸孔,也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变得过于口水化。作者的文笔流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恰到好处的历史典故或者趣味轶事,让知识点“活”起来。比如,在解释斐波那契数列时,它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从兔子繁殖的经典问题切入,然后自然地引向了向日葵花盘上的螺旋结构,甚至还提到了这些数字在音乐和编程中的应用。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在午后的咖啡馆里,用最轻松的方式向我传授宇宙运行的某些基本规则。书中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极为考究,那些复杂的运算过程都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步骤图,完全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压迫感。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时间管理和效率提升非常看重的人,所以当看到书中有专门探讨“时间效率”的章节时,我立刻翻了过去。这本书在这里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功利”但极其有效的角度。它用到了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优化我每天上下班的路线,通过分析几个关键节点和可能的替代方案,真正帮我节省了每天通勤的五分钟。虽然听起来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也是可观的时间。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多任务处理”的陷阱。书中通过一个简单的排队模型,清晰地证明了为什么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往往比顺序完成一项任务的整体耗时更长。这种基于严谨逻辑的论证,比任何鸡汤式的“专心致志”的劝诫都要有力得多。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数据和逻辑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效率,让我彻底改变了一些长期以来习惯性的工作流程。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多少个数学知识点”,而在于它重塑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它教会我们用量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原本看似模糊不清的“感觉”和“直觉”。例如,关于“风险评估”那一章,它用决策树和期望值计算的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最优选择,无论是投资股票还是决定是否接受一个工作机会。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数学应用范畴,触及到了决策哲学的层面。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了。当身边的人还在凭感觉做判断时,我能下意识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去权衡利弊。这种思维工具的获取,才是它带给我最宝贵的东西。它不仅是关于数学的,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在复杂世界中导航的一本实用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生活与科学”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握。作者在讲解建筑中的黄金比例时,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介绍上,而是带我们“走”进了那些经典建筑的内部结构,分析了为什么某些角度和比例会带给人视觉上的和谐感。更绝妙的是,它还延伸到了艺术创作,比如摄影中的构图,如何运用三分法,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平日里随手拍的照片,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就是比其他的更舒服。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得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它不是在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在搭建一个思维的桥梁,让我们看到数学其实是渗透在所有美学背后的底层逻辑。读完这几章,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仿佛突然解锁了观察世界的“隐藏模式”,一切都变得更有条理、更具美感。

评分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这样我们可以对数学更有兴趣。

评分

买来学习学习啊。。。

评分

这书总体还可以,趣味性一般,打发时间还可以。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很好

评分

这本书给大人看也很有意思

评分

不错

评分

先屯着,慢慢看,希望以后孩子们能喜欢。

评分

这书总体还可以,趣味性一般,打发时间还可以。

评分

好,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