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力宇,叶传星 编
图书标签:
  • 立法学
  • 法律
  • 法学教材
  • 21世纪法学系列
  • 第四版
  • 法律法规
  • 政治
  • 社会科学
  • 公共管理
  • 法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8380
版次:4
商品编码:117813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立法学》是供大学法科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本书第四版对第三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本版修改关注到我国近年来立法实践和立法学研究的新进展,纳入了2015年《立法法》修改所增加的新内容,也努力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
   本教材围绕创制良法这一核心,力求简洁、全面地说明立法的基本原理、立法制度、立法过程以及立法技术等立法学的重要问题。本书主要以中国的立法制度和实践为考察对象,也介绍了国外的一些相关立法制度。
   本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是立法理论,主要阐述立法的概念和本质、立法的历史发展、立法原则、立法与利益等基本问题。重在说明,立法要结合具体的国情社情民情,要贯彻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的核心是处理各类重大利益关系。第二编从静态的角度介绍基本的立法制度,包括立法主体、立法体制、立法程序以及立法效力等。重在考察我国的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等,并说明其完善的主要方面。第三编从动态的角度说明立法的过程。主要阐述立法规划、立法决策、立法协商、立法解释、立法修改、立法废止、立法清理以及立法监督等问题。重在说明,立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立法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对提高立法质量有重要意义。第四编介绍立法技术的要点。主要阐述法律规范的结构与形式、规范性文件的整体结构和形式、立法语言等问题。旨在表明,立法必须从细节着手,立法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活动。

作者简介

朱力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国马赛第三大学访问学者;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立法学、人权法学等。主要著作包括:《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专著)、《依法治国论》(专著主编)、《法理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主编)、《马克思的幽灵》(译著)等。

叶传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哲学、立法学、人权法学、法社会学等。主要著作包括:《当代中国的法理念》(专著)、《社会转型中的法律治理》(专著)、《迈向新的法律常识》(译著)等。


目录

绪论
立法学概述 1
第一节 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
第二节 立法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3
第三节 立法学的学科地位及立法学研究的意义 8
第一编 立法理论
第一章 立法的概念、本质和作用 16
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6
第二节 立法的本质与法的形成 19
第三节 立法的职能与作用 26
第二章 立法的历史发展 30
第一节 立法的产生 30
第二节 立法的发展进程 33
第三节 从古代立法到近现代立法发展的若干特点 45
第三章 立法原则和立法的指导思想 48
第一节 立法原则概述 48
第二节 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51
第三节 我国的法定立法原则 59
第四章 立法与利益 70
第一节 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 70
第二节 立法中的利益选择和协调 72
第三节 立法与利益群体 78
第二编 立法制度
第五章 立法主体 87
第一节 立法主体概述 87
第二节 立法机关 91
第三节 我国的立法主体 96
第六章 立法体制 101
第一节 立法体制概述 101
第二节 立法体制的分类 104
第三节 授权立法 107
第四节 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109
第七章 立法程序 118
第一节 立法程序概述 118
第二节 法律的制定程序 121
第三节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程序 131
第四节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程序 135
第八章 立法效力 140
第一节 法律效力和立法效力 140
第二节 法的效力位阶和立法效力的裁决 142
第三节 立法中的法的溯及力 145
第三编 立法过程
第九章 立法预测、立法规划与立法决策 151
第一节 立法预测 151
第二节 立法规划 154
第三节 立法决策 161
第十章 立法协商 167
第一节 立法协商概述 167
第二节 立法过程中的立法协商 170
第三节 公民立法参与 173
第四节 立法听证 179
第十一章 立法解释 186
第一节 立法解释概述 186
第二节 对法律的立法解释 190
第三节 对法规的立法解释 195
第十二章 立法修正 199
第一节 立法的修改和补充 199
第二节 立法的废止 206
第三节 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 208
第十三章 立法监督 216
第一节 立法监督概述 216
第二节 我国的立法监督体制 220
第三节 我国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233
第四编 立法技术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的结构与形式 239
第一节 立法的内部协调 239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结构 242
第三节 法律规则的分类 245
第四节 专门性法条 251
第十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 257
第一节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概述 257
第二节 规范性文件的名称 259
第三节 规范性文件的整体结构 262
第四节 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要件 268
第十六章 立法语言 272
第一节 立法语言概述 272
第二节 立法语言的风格 274
第三节 立法语言的使用规则 277

精彩书摘

在法的创制和实施的过程中,立法解释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立法解释促进立法体系的完善。通常在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 者法律实施过程中出现新情况而需要明确适用根据时,才进行立法解释。尽管按照法治原则,立法应当是体系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相互联系的、清晰准确的,但是在不同国家机关所创制的各种法律规范之间,实际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抵触,也会有立法界限不明或空白之处。借助于立法解释,可以修补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的某些疏忽或立法技术上的某些疏漏。对立法中那些并非一定要通过修改方能解决的模糊、争议或空白问题,可以通过立法机关启动解释程序来解决。因而,立法解释是完善立法的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它既是对原有立法文本的进一步明晰,也是一种细微精致的补充或矫正。在促进立法的统一性、协调性、体系性、清晰性等方面,立法解释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2.立法解释是协调立法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关系的一种方式。法律规范是相对稳定、定形的规则,而社会生活却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在法的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立法之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的各种问题,立法总是要面对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等。要把相对不变的法律规定适用于总是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关系,除了需要及时做好立法的修改和废止以外,往往也需要通过对法律规范作出必要的解释。立法解释恰好可以促进立法的稳定性与变动性、抽象性与针对性等之间的平衡,在保持立法稳定性的同时,又及时地根据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精神和规定,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处理。3.法律解释往往是创制新法律规则的起点。在一定意义上,立法解释是一种补充性立法,也是一种试验性立法,对于以后的修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这就是说,在对现有法律规范进行修改或补充,以至重新创制法律规范时,应当自觉积极地从已有的法律解释中吸取有益的思想、理论、规则和经验等。其中,有些立法解释文本直接被吸纳入法律,成了立法修改后的新条文。 ① 4.立法解释通过明确法律适用依据而巩固立法的权威性。法律的权威性是通过人们对立法、判例等的尊重而逐步建立和巩固的。人们尊重立法,是因为立法是明晰的、准确的、完备的,立法能够为法律争议提供合理准确的法律依据。现实中,人们对法律条文和规定的理解总是容易出现不同看法,有些问题甚至在法律职业者那里也没有共识。法律的模糊性虽然在终极意义上来看是无法避免的,但这显然不是说立法的精确性不值得被追求。立法解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法律适用找到更准确合理合法的依据。立法解释通过提供更明晰的法律规定含义和法律适用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人们有关法律的理解和认识等方式,促进法律的公正实施。而良法的公正实施反过来又会提升立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律解释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① 1954年《宪法》第31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解释法律的职权。同年颁布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对此予以确认。1955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解释法 律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 释工作的决议》确立了当今我国法律解释体制的基本架构。1982年《宪法》第67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第42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2006年通过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33条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的审查问题予以细化规定。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新增了关于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的条文,第104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都很重视司法解释工作,分别制定了规范司法解释工作的决定,并制发了大量的各类司法解释文件。司法解释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司法机关的规定性司法解释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准立法”。另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文件中也对法律解释问题有所涉及。从法律的这些规定以及相应的制度实践可以看到,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解释制度。我国法律解释制度可分为立法解释和具体应用解释。立法解释是法律解释体制的核心部分。而立法解释的核心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将所有法律的解释权归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既保证了作为法律解释体制核心的立法解释权仍然集中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同时又适应了法律解释工作经常性的需要,使立法解释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来进行。而且,将法律的制定、修改和解释统一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符合我国 “议行合一”政治制度的要求。《立法法》专设一节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问题。鉴于法律解释在完善立法和促进法律公正准确实施方面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部署中也重视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这次全会的决定中多次提到要促进法律解释方面的改革,如提出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法律解释制度的完善,明确了方向性的指引。

前言/序言


《法理新探: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本书并非针对《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进行介绍,而是旨在为广大法律从业者、法学研究者及对法学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探索当代法学的核心议题,并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日趋复杂,法律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全球化进程、多元文化碰撞,无一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法律的制定、解释与适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法律理论似乎已难以完全回应现实的需求。《法理新探》并非沉溺于既有的框架,而是主动跳出学科壁垒,力图构建一种更具前瞻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的法学研究范式。 本书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力求展现法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篇:法理论的演进与重塑 后结构主义与法律的权力话语: 探讨后结构主义思潮如何解构法律文本的确定性,揭示法律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分析诸如福柯、德里达等思想家对理解法律的启示,以及如何运用批判性工具审视法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激进主义法学的新视角: 介绍批判法学、女性主义法学、后殖民法学等激进主义法学流派的最新发展。重点关注它们如何挑战主流法律话语,揭示法律在维护不平等、压迫少数群体方面的作用,并提出激进的改革方案。 制度主义与法律的社会嵌入: 深入分析制度主义如何理解法律作为社会制度的本质,以及法律如何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探讨法律制度的演化动力,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促进社会公正和良性发展。 行为经济学与法律决策: 审视行为经济学如何为法律决策提供新的解释框架。分析人类的认知偏差、非理性行为对法律裁决、政策制定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设计更具说服力和实效性的法律规则。 第二篇:法律实践的转型与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挑战与机遇: 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对法律职业、法律推理、司法程序带来的深刻变革。分析AI在法律检索、合同审查、案件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审视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数据隐私问题以及对法律正义的潜在冲击。 跨国法律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聚焦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国际组织、非国家行为体在法律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现有国际法律体系的局限性,探讨如何构建更有效、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法律治理框架,以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金融风险等全球性挑战。 叙事性法律研究与法律文本的意义生成: 介绍叙事性法律研究的兴起,分析故事、话语如何在法律的建构、解释与接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探讨如何通过深入解读法律文本背后的叙事,理解法律的文化意涵、社会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叙事促进法律的理解与认同。 法律服务的社会化与普惠: 关注法律服务如何从精英化走向普惠化。探讨非营利性法律援助、社区法律服务、在线法律咨询等模式的创新,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降低法律服务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 第三篇:法与社会变革的互动 数字鸿沟与法律权利的平等: 审视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分析其如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并对法律权利的实现构成障碍。探讨法律如何介入,以保障数字时代的平等获取信息、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环境正义与代际公平: 深入探讨环境问题与法律正义的关联。分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对弱势群体造成的冲击,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环境正义。同时,关注代际公平问题,思考当代法律决策如何为子孙后代负责。 族裔、性别与法律的包容性: 检视法律在处理族裔、性别等身份认同问题上的局限性。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改革,消除歧视,促进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社会。 民主转型与法治的巩固: 分析民主转型过程中,法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探讨如何从制度设计、文化培育等多个层面,巩固法治基础,确保民主制度的稳定运行,并防止权力滥用。 《法理新探:理论与实践的对话》邀请您一同进入一场关于法律本质、社会功能和未来方向的深度对话。本书旨在激发读者批判性思维,鼓励跨学科的探索,并最终服务于一个更公正、更理性、更具人文关怀的法律共同体的构建。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开放性的问题意识,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解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第四版,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法学教材,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陈旧,要么过于空泛。但《立法学》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时代的活力。特别是在探讨“科技发展对立法的影响”这一部分,让我感触良多。作者没有回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现有法律框架带来的挑战,而是深入分析了立法者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中,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以应对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关于数据隐私权的保护,关于算法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这些都是当下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教材中对其立法应对思路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法学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同时,我也注意到了教材中对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论述,这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如何影响国内立法,以及国家如何在维护自身主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构建。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立法学的研究范畴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教材不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扇了解现代社会治理复杂性的窗口。

评分

我对《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提供的“全局观”。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学科,不能仅仅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更需要把握其整体的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讲述“立法程序”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一系列的步骤,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分析了立法程序如何与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社会利益分配等因素相互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立法者的构成与代表性”的讨论,让我开始思考,一部法律的制定,究竟应该代表哪些人的意志?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立法的广泛代表性?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问题。此外,教材中对于“法律的实施”的论述,也让我感到非常受启发。一部法律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它的实施效果上。作者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法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例如法律的宣传不到位、执行部门的懈怠、公众的接受度等等,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这让我明白了,立法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

评分

《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第四编,关于立法过程的分析,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将抽象的立法程序具象化。从立法动议的提出,到草案的起草、审议、修改,再到最终的公布和施行,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立法听证会”和“民意征询”的章节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过程仅仅视为形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保障公民参与、提升立法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我能想象,当一部法律草案摆在面前,普通民众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是对民主原则的践行,更是对法律生命力的有力注入。教材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立法(例如,普通立法、宪法性立法、行政法规的制定等)的区分和阐释,也让我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立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时,并未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揭示了利益冲突、观念差异等因素如何影响立法进程。这让我觉得,这本教材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理解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培养一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个人对于其中关于“立法后评估”的讨论尤为关注,这表明立法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监督和反馈,以确保法律能够真正地适应社会发展。

评分

《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在探讨“法律的效益性”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一直认为,法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而这本书,则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如何衡量和实现法律的效益。作者在分析“立法风险”时,并没有回避法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对某些群体的不利影响,或者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冲击。他鼓励立法者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在制定法律时,努力寻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法律的解释权”的讨论所吸引。在许多情况下,法律条文本身可能并不明确,而解释的过程就成为影响法律实际效果的关键。作者探讨了不同的解释理论,以及解释权应当如何被有效行使,以避免滥用和误用。这让我意识到,立法和解释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律生命力的关键。

评分

《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语言风格,对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算得上是相当友好了。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法律概念时,总是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辅助说明,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立法与社会变迁”的章节。作者通过历史的镜子,展示了社会发展如何催生新的立法需求,以及立法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面貌。例如,在谈到工业革命对立法的影响时,书中对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精彩的梳理。这让我认识到,法律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一个随着社会脉搏一同跳动的生命体。同时,我也被书中对于“法律的科学性”的追求所打动。作者在探讨如何提高立法质量时,强调了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的重要性。他鼓励立法者要摆脱主观臆断,深入了解社会现实,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律。这种对科学精神的推崇,让整本书充满了理性和严谨的气息。

评分

我是一名对社会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偶然间接触到了《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教材中关于“法律的渊源”的探讨,让我明白,法律并非仅仅来自于国家机关的颁布,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其中包含了习惯、判例、学说等多种因素。作者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没有采取枯燥的说教模式,而是通过梳理不同法系的历史演变,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法律的生成机制,让我对法律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法律的解释”这一议题的深入剖析。法律条文的文字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而解释的艺术则赋予了法律以生命和活力。教材中列举的各种解释方法,例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以及它们在实际适用中可能出现的争议,都让我看到了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和智慧。我意识到,一部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精妙的解释和灵活的运用,而这需要立法者和司法者共同的努力。

评分

初次翻开《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就被它庞大而清晰的框架所吸引。我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但一直对社会运行的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制定过程充满好奇。这本教材仿佛一座知识的灯塔,照亮了我之前模糊的认知。第一部分关于立法权的来源和性质的论述,并非生硬地罗列理论,而是结合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实案例,让我深刻理解了立法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国家主权、人民意愿紧密相连。作者在讲解立法原则时,并没有止步于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等原则如何在实际立法活动中相互制衡,又如何共同作用于法律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立法成本”和“立法效率”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一部法律的诞生,背后是无数的调研、论证、协调甚至是妥协,这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教材中引用的许多古老智慧和现代法理学思想的融合,也让我看到了立法学跨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关于当下的技术操作,更是关于人类如何构建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的永恒追求。读到关于立法技术和方法的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撰写一部有效的法律条文,需要何等的严谨和审慎。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排列,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无数人的生活。教材中对法律语言的精妙运用,以及对法律文本解释的原则性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开始意识到,法律并非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承载着社会价值和伦理规范的生动载体。

评分

在阅读《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立法学并非仅仅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的课程,它更是每一个关心社会、希望理解规则如何产生的人都应该了解的知识。书中对于“立法与伦理”的结合,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道德支撑。作者分析了法律如何在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例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等。我被其中关于“法律的文化属性”的论述所深深吸引。法律并非凭空产生,它受到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理解一部法律,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这让我意识到,立法学研究的视野,需要超越纯粹的法律条文,而要深入到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中去。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社会运行规律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有序、更加公平的可能。

评分

《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谈到“立法者的人格与责任”时,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敏感的话题。他深入分析了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包括政治压力、经济利益的考量、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约束和引导立法者的行为,以确保法律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共利益。我特别认同其中关于“立法者的道德义务”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立法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涉及到立法者的良知和责任感。当读到关于“法律的修改与废止”的内容时,我更是体会到了法律的动态性和生命力。一部不合时宜的法律,可能会阻碍社会进步,甚至造成不公。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评估和调整机制,对于维护法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至关重要。教材中提出的关于“立法评估指标”和“立法周期”的设想,都让我看到了立法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我希望,未来的立法过程能够更加科学、民主和高效。

评分

在我阅读《立法学 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过程中,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对“法律的生命周期”的宏观审视。作者并没有将法律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文本,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演进、充满活力的有机体。从法律的创生,到其在社会中的传播与适用,再到其最终的调整甚至消亡,每一个阶段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法律的本土化”的讨论。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的接受和演变过程,揭示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并非可以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让我意识到,一部成功的法律,必然是根植于其所处的土壤。同时,书中关于“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章节,也让我对现代法治国家的构建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监督机制,例如宪法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并分析了它们在维护法律权威、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权力制衡的强调,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和力量。

评分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评分

法学书籍,大部分都是人大版,京东购

评分

法学书籍,大部分都是人大版,京东购

评分

教材 好

评分

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

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

法学书籍,大部分都是人大版,京东购

评分

教材 好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