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找小昆虫 1:昆虫的工具 [3-14岁]

我们去找小昆虫 1:昆虫的工具 [3-14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冈岛秀治 编,张曼 译
图书标签:
  • 昆虫
  • 科普
  • 儿童
  • 绘本
  • 自然
  • 科学
  • 观察
  • 益智
  • 3-14岁
  • 工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24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295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3-14岁
  《我们去找小昆虫》系列是由日本昆虫学家冈岛秀治以及大自然专业编辑室运用英国大自然图片库(NaturePictureLibraryUK)提供的图片,根据多年的观察及研究,为小朋友们设计的这套图文并茂又妙趣横生的昆虫世界。
  真实的图片能让儿童获得与自然真实连接起来的喜悦,平和舒展的文字,很适合大声朗读出来。这样的科普书籍,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让孩子掌握知识,并从中获得乐趣。
  翻开这本书,青翠、幽静的大自然印入眼帘,就像真的走进了大自然一样。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某个夏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野外观察的场景。
  那些像精灵一样的小昆虫,你过去害怕或喜欢的小昆虫,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它们每天都在忙碌着什么?心中是不是充满了好奇?
  快点来吧!我们一起去亲近大自然,寻找小昆虫!

内容简介

  2对翅6条腿。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随处可见。
  没错,这就是昆虫。
  昆虫的种类繁多,是世界上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世界已定的可能有100万种。仅仅在日本,已知的昆虫就有3万余种。如威武的双叉犀金龟(独角仙)、锹形虫、美丽的蝴蝶以及飞行技术高超的蜻蜓,等等。
  昆虫“拥有”便利的工具。
  一些昆虫身体的某些部位长得就像工具一样,能便利地发挥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昆虫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工具的吧。
  比如螳螂的前足,形状很像割草的镰刀。蝼蛄的前足很宽阔,形状像钉耙。
  水黾生活在水面上,长着便于在水面上“哧溜哧溜”快速滑行的长腿。
  蝴蝶的工具是像吸管一样中空的细长的口器。
  它们利用自己特有的外形,在自然环境中,会有哪些作为呢?在书中找找看吧。

作者简介

  冈岛秀治,1950年生于大阪府。东京农业大学农学部院长。农学研究所所长。农学博士。1978年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农学研究科,取得博士学位。1987年任东京农业大学农学部助教。历任该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自2008年起任现职。并主持该大学昆虫学研究室。其专业为昆虫学及动物系统分类学。主要进行蓟马类的分类以及其天敌的相关研究。其著作有《象鼻虫》(科学的共杰作集∕福音馆书店)等。主编的书籍有《独角仙》(科学的ALBUM?耀眼的生命∕茜书房)、《世界的昆虫》(NEWWIDE学研图鉴∕学习研究社)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我们去找小昆虫 1:昆虫的工具》 内容简介 《我们去找小昆虫 1:昆虫的工具》是一本充满趣味与知识的儿童科普读物,专为3至14岁的青少年读者精心设计。本书以轻松活泼的语言,带领小读者们踏上一段奇妙的昆虫探索之旅,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我们身边,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微小生命。我们不仅仅是“找”昆虫,更是通过观察和发现,揭示它们身上令人惊叹的“工具箱”,理解这些小家伙如何利用它们独特的身体构造和生存智慧,在各自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书的核心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孩子容易理解的生动画面和有趣故事。我们不会枯燥地列举昆虫的分类和习性,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构成昆虫独特魅力的“工具”上。想象一下,一只蚂蚁如何用它那强有力的颚来搬运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食物?一只蜜蜂如何利用它灵巧的口器来采集花蜜,又如何用它特殊的触角来与同伴交流?一只螳螂又如何将自己的前足变成致命的捕猎器?这些都是《我们去找小昆虫 1:昆虫的工具》将要为你揭示的精彩奥秘。 第一章:身披铠甲的战士——昆虫的“外骨骼” 首先,我们将认识昆虫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坚固的外骨骼。这层由几丁质构成的“铠甲”,不仅为昆虫提供了强大的保护,抵御捕食者和物理伤害,还支撑着它们小小的身体,让它们能够自由地爬行、跳跃甚至飞行。我们将以生动的比喻,比如“穿在身上的盔甲”,来解释外骨骼的重要性。孩子们会了解到,外骨骼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昆虫的生长,它们会经历蜕皮的过程,就像旧衣服穿不下了,必须脱掉才能继续长大。我们将通过观察蝴蝶幼虫(毛毛虫)的蜕皮过程,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这个生命奇迹。我们会带领小读者们去发现不同昆虫的外骨骼形态,有的光滑坚硬,有的布满棘刺,有的则像薄翼一样轻盈,每一种都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比如,甲虫厚实的外骨骼能保护它们免受天敌的攻击,而蜻蜓那半透明的翅膀则轻盈得仿佛不存在,却能支撑它们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第二章:无所不能的“吸管”——口器里的秘密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昆虫的口器上,这可是它们进食、防御和甚至筑巢的“多功能工具”。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昆虫,详细介绍它们千奇百怪的口器。例如,蝴蝶和蛾子拥有螺旋状的虹吸式口器,就像一个柔软的吸管,能深入花朵内部吸取花蜜。我们将带领小读者们观察蝴蝶如何优雅地伸出它们的“吸管”,品尝甜蜜的滋养。而蜜蜂的口器则更为复杂,既有用来咀嚼花粉和蜂蜡的“嚼器”,也有用来吸取花蜜的“喙”。我们会展示蜜蜂是如何用这些精密的工具,将花粉收集到腿部的“花粉筐”里,为它们的生活和蜂巢的繁荣做出贡献。 对于捕食性昆虫,它们的口器则显得更加凶猛。螳螂那像镰刀一样的前足,其实是经过高度特化的口器,锋利无比,能迅速捕获飞虫。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图画和描述,展现螳螂捕食的瞬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残酷与精妙。还有一些昆虫,比如蚊子,它们的口器更是演变成了细长的针,能轻松刺破皮肤,吸取血液。我们会以科普的方式,解释蚊子的口器结构,以及它们为何需要这样的“工具”来维持生命。通过对比不同昆虫口器的形态和功能,孩子们将深刻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第三章:飞舞的“翅膀”——掌控天空的秘密武器 翅膀,无疑是昆虫最引人注目的“工具”之一。它们赋予了昆虫飞翔的能力,让它们得以穿越广阔的空间,寻找食物,躲避危险,以及迁徙到更适宜的环境。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翅膀”开始介绍,解释翅膀的结构,由几丁质构成,并覆盖着一层薄膜。我们会观察到,不同昆虫的翅膀形态差异巨大,从蝴蝶和蛾子那绚丽多彩的鳞翅,到蜻蜓那透明而坚韧的膜翅,再到甲虫那坚硬而具有保护作用的鞘翅。 我们将带领小读者们去发现,为何有的昆虫能飞得如此快速,有的却只能缓慢地扇动翅膀。我们将解释翅膀的拍打方式和频率对飞行速度和方向的影响。例如,蝴蝶的翅膀通常较大,拍打频率较低,飞行姿态优雅而舒缓,适合长距离滑翔。而苍蝇和蚊子则拥有极快的翅膀拍打频率,能让它们在空中灵活地悬停和转向,躲避人类的拍打。我们还会探讨一些昆虫的特殊“飞行工具”,比如蚱蜢和蝗虫,它们虽然也有翅膀,但更擅长用强健的后腿进行跳跃,翅膀则起到辅助平衡和短距离滑翔的作用。通过观察这些不同昆虫的飞行方式,孩子们将对“翅膀”这一工具的多样性和高效性有更深的认识。 第四章:感官的“雷达”——触角与复眼的奇妙世界 昆虫的世界,远比我们人类所能感知的要丰富得多。它们拥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官工具”,帮助它们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触角,就是昆虫最重要的“雷达”之一。它们不仅能感知气味,还能触碰物体,甚至感受震动和温度。我们会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不同昆虫的触角,有的细长如丝,有的则像梳子一样分叉,有的则呈羽毛状。我们将解释这些触角形状的差异,与它们各自的感官需求密切相关。比如,雄性蚕蛾的羽毛状触角能够捕捉到数公里外雌性释放的微弱信息素,从而找到伴侣。 而昆虫的眼睛——复眼,也是它们独一无二的“视觉工具”。与人类的单眼不同,复眼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眼点组成,能够看到更广阔的视野,并且对运动物体极其敏感。我们将通过比喻,比如“由无数小镜片组成的望远镜”,来解释复眼的原理。孩子们将了解到,复眼虽然能捕捉到细微的动态,但通常无法分辨清晰的细节。我们会结合实际观察,比如苍蝇如何轻松躲避拍打,就是得益于它那能全方位捕捉运动的复眼。我们还会提及一些昆虫拥有的单眼,它们通常用于感知光线强弱,辅助复眼工作。通过了解昆虫的触角和复眼,孩子们将对它们如何感知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意识到人类的感官并非是唯一的“标准”。 第五章:生存的“法宝”——伪装、毒液与合作 除了上述介绍的身体构造,昆虫还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法宝”,让它们能够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立足。伪装,是许多昆虫最常用的“隐藏工具”。它们能够完美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与树叶、树枝甚至花朵融为一体,躲避捕食者的追捕。我们将通过展示枯叶蝶、竹节虫、绿色螳螂等昆虫的图片,让孩子们惊叹于它们惊人的伪装能力。我们会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何它们的颜色、形状甚至纹理都如此接近自然物。 而对于一些昆虫来说,毒液是它们重要的“防御工具”。比如,一些甲虫和蚂蚁能够分泌具有腐蚀性或麻痹作用的毒液,用以驱赶敌人或捕获猎物。我们将以科普的方式,介绍这些毒液的成分和作用,同时也会强调,大部分昆虫的毒液对人类无害,并且它们通常不主动攻击。 最后,我们还将触及“合作”这一强大的“社会工具”。蚂蚁、蜜蜂和黄蜂等社会性昆虫,通过高度分工和协同合作,能够建造宏伟的巢穴,共同抵御外敌,并有效地获取食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昆虫社会中的“沟通方式”和“分工协作”,让孩子们理解,个体虽小,但团结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会通过讲述蚂蚁搬运食物的场景,或者蜜蜂蜂巢内部的运作模式,来展现这种集体智慧的魅力。 总结 《我们去找小昆虫 1:昆虫的工具》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激发孩子好奇心和观察力的科普启蒙读物。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精美的插图,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本书将带领孩子们走进微观世界,发现隐藏在每一个小昆虫身上的神奇“工具箱”。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工具”的深入了解,孩子们将不再仅仅把昆虫看作是“小小的爬虫”,而是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尊重这些在大自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微小生命。本书旨在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并引导他们对自然界产生更深厚的热爱与敬畏。无论是在家中的书桌前,还是在户外的草地上,《我们去找小昆虫 1:昆虫的工具》都将是陪伴孩子探索未知、发现乐趣的最佳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注重早期教育的家长,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延展性。一本好的科普书不应该只是提供答案,它更应该引发更多的提问。我预感这第一册《昆虫的工具》会为后续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似乎在告诉我:“看,这些小家伙是如何用它们身体的一部分来解决生存难题的。”那么,自然而然地,我的孩子可能会接着问:“那它们吃什么?”或者“它们怎么躲避天敌?”这种由点及面的联想和好奇心的激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过程。我特别期待这本书的编排能引导我们进行一系列的户外活动,比如用放大镜去观察草地上的小跳蚤,或者比较不同甲虫的“装甲”厚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它更像是一个启发性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这种互动性,是衡量一本优秀儿童读物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也很有意思,“我们去找小昆虫”这个开头,带着一种探险和共同行动的号召力,非常能激发孩子的参与感。而“1:昆虫的工具”则明确了本册的主题聚焦,避免了内容过于庞杂而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这种系列化的设置,暗示着后面还会有更多精彩的主题,比如“昆虫的家园”、“昆虫的变身”等等,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持续阅读的期待值。我尤其欣赏这种由浅入深、主题明确的编排思路。它避免了那种“大杂烩”式的科普书容易出现的浅尝辄止的问题。通过专注于“工具”这个相对集中的概念,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功能决定形态”的自然规律。这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性认知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积极向上,充满了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敬畏,我相信它能成为孩子童年里关于自然探索记忆中一个非常美好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的插图风格,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完全勾了起来。我是一个超级喜欢大自然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应该从小就接触真实的自然世界,而不是只在屏幕上看看那些经过美化的画面。拿到手翻开扉页,我就忍不住被那些栩栩如生的昆虫形象抓住了眼球。特别是那些小小的甲虫和忙碌的蚂蚁,画家对它们形态的捕捉非常到位,能看出作者在创作前一定做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虽然我还没有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去“实地考察”,但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我已经能想象出,当孩子看到这些“工具”时,会有多兴奋。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微观的、充满奇妙工程学的世界。我特别期待能和孩子一起,指着那些翅膀、触角和强壮的腿,讨论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那种寓教于乐的效果是任何枯燥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扎实,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感觉可以经受住孩子反复翻阅的“考验”。

评分

我对这类科普读物的排版设计要求其实挺高的,因为孩子很容易被花哨的布局分散注意力。但这本《我们去找小昆虫 1》的版面设计非常清爽、大气。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画面显得拥挤,又能突出重点内容。我注意到,在介绍每一个“工具”或者说每一个昆虫的特定结构时,文字和图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会出现大段的文字堆砌,这对于低龄段(我孩子正好在目标年龄段内)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字体选择上也很友好,清晰易读,不会有那种印刷体特有的僵硬感。而且,我注意到插图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粗略的卡通画,而是带有一定的科学严谨性,但在展现上又保持了童趣。这种平衡感,恰恰说明了创作者对目标读者的深度理解——他们想要知识,但也渴望乐趣。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感一定非常好,能让孩子一直保持探索的动力。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买过不少关于昆虫的书给孩子,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了,要么就是内容太简单,几句话就带过去了,完全不能满足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小家伙的好奇心。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在知识的深度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似乎不是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生物学名词,而是通过更直观、更有故事性的方式来呈现昆虫的“技能包”。比如,它会怎么解释蜘蛛如何拉丝结网?或者蝗虫是如何利用它的后腿实现惊人跳跃的?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这些生物学现象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工具箱”概念。这种叙事角度非常高明,把原本可能有些抽象的进化优势,具象化成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明”。我发现自己也被吸引住了,我已经开始在脑子里构思,下次带孩子去公园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去观察那些真实的昆虫,并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搭建了一座从书本知识到自然观察的桥梁。

评分

不错,宝宝挺喜欢!

评分

很好,送人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

书籍非常有趣,孩子很喜欢!

评分

买书送给小朋友的,送书及时,价格美丽,希望京东经常做活动

评分

很适合宝宝看的图书。赞~

评分

不错,孩子近期跟动物磕上了,他喜欢。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物流快,快递员又好,赶上活动价格实惠,特别方便。

评分

太贵了

评分

不值得购买,每本书32页,你认为呢?壳子比内页还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